抗日战争时期,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叶县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仇敌忾,奋起抗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那段峥嵘岁月里,中共叶县党组织影响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合作抗日,在县国民兵团内共产党人直接掌控武装,奋勇抗击日、伪、顽,成为叶县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是叶县抗战史中的一大特色。
1944年4月,侵华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其独立混成第七旅团由许昌、襄城向叶县进犯,驻叶县城附近的国民党三十一集团军闻风而逃,国民党叶县政府退至瓦店村。6月5日,日军三十七师团的一个中队侵入叶县北关,县城沦陷。当时,国民政府县长王克佐带着僚属逃至叶县西南部的常村街,并于次日夜撤向保安。7日拂晓,日军主力抵叶,侵略军的铁蹄蹂躏全县,同一天,日军冈村部富永大队自鲁山攻入常村。在这危急存亡之际,王克佐瞻前顾后,辞去县长职务远遁他乡,王禹孖接任不到一月,同样未有作为而请辞,县长一职旋由省府委任给崔兆元(名冠卿,叶县后崔人)。由于驻叶县南部的第68军黄樵松师长率部反击日军,光复了保安、常村一带山区,崔兆元遂率部众进驻常村镇刘东华村主政。这样,原在叶县明代县衙的国民党县政府,就被老百姓习惯性称作“刘东华县”,以此区别在叶县同时存在的所谓“老鸦县”、“常派县”等日伪政权。
为了把崔兆元建立在刘东华村的国民党县政府与“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顽固派区别开来,需要明确以下几点:1.崔兆元是爱国民主人士,中共叶县党组织与崔兆元有着长期牢固的统战关系,崔兆元赞同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2.崔兆元族侄崔慎三系共产党员,曾任中共叶县地下县委书记,是刘东华政权的实力派人物;3.“刘东华县”是指在抗战后期,偏安于刘东华村,以崔兆元为县长的国民党叶县政府,但是,其中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由共产党人直接掌控;4.“刘东华县政府”始终没有设国民党县党部,这在历届国民党叶县政府中绝无仅有;5.1946年春,国民党反动分子告发崔兆元包庇地下共产党员陈继尧、段语禅、王文卿等人,国民党河南省府以“通共”嫌疑,撤掉了崔兆元的县长职务,国民党顽固分子凌士英取而代之。
“刘东华县”的办公地点在刘东华村东西主街北侧,县长崔兆元、师爷(秘书)和事务处分别驻阴成跃等两家宅院里,警察局、保安团部(临东寨墙)位于主街南侧,法庭设邻村牛角沟,银行设在刘建沟村。在崔慎三等共产党人主导下,刘东华政权长存民族大义,勇于担当使命,力行抗日救亡,直到抗战胜利。
当时,面对叶县几乎全部沦陷的军事形势,“刘东华县”能够守护一方江山,一直坚持到抗战结束,具体分析,大概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刘东华县”的天然“保护伞”
刘东华村位于东经113°06’,北纬33°31’,东与毛洞毗邻,西与赵岭接壤,南与方城县独树镇、拐河镇依山分水为界,境内有歪头山、老母猪头山、狼洞山、转山寨、小观世脑山、大观世脑山、横山、尖山、黑山、将军帽山等山峰26处。村西南有楚长城、藏兵洞、城门、一线天等险关要隘。
刘东华村地处三面环山的边区,牛角沟、白石崖沟两道河流在村北1千米处汇合,人称“一进山,瞅不见;一过河,找不着”,便于隐蔽,且筑有坚固的石头寨墙,易守难攻。1944年叶县县城沦陷的当日,时任叶县国民兵团中校团长的崔慎三,就肩负着为县政府选择新址的使命,率县国民兵团部骑马离城,中午撤退到武楼村武定一家用饭。之后,又去找陈继尧、王文卿(时任县国民兵团大队长)商讨选址事宜。7月初,崔慎三来到刘东华村,映入他眼帘的是:此地山环水绕,“一线天”两山夹峙,黄埔出身的他马上意识到这里有很高的军事价值。在与王文卿探讨中,又得知“一线天”南端接方城境,可与方城县抗日武装彼此照应,也可借道方城联通保安、常村;“一线天”外的“小关口”和“大关口”,也是凭险作战的好去处。崔慎三和王文卿商议后,向崔兆元建言,叶县国民政府就在刘东华村安营扎寨。
在日军犯叶、汤恩伯溃逃之际,叶县共产党人挺身而出,担负起抗日重任。崔兆元政府进驻刘东华后,陈继尧任县国民兵团第二支队支队长,武定一心系民族大义,率领毁家纾难、卖地购枪创立起来的队伍,加入县国民兵团,并先后任大队长、第五支队支队长,冯景禹、段语禅、兰德修等共产党员都在县国民兵团任过职,他们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卫护“刘东华县”生存而不懈努力、战斗不息。
叶县国民政府立足刘东华之初,县国民兵团一支队、三支队分驻在刘东华周边的滹沱和张庄村,当年6月中旬,日伪出动三千多人向这两村扑来。在战斗中,崔慎三采用“诱敌深入”战术,派少量战士边打边退,不断把敌人引向西边山区,致使日伪军尽失优势;王文卿部密切配合,在预设的路线上埋地雷、打伏击,连续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七岔八沟内的村民,纷纷走出家门,妇女儿童供茶送饭、护理伤员,青壮年山民操起土枪大刀,直接参加对日战斗。这次山地作战,我方兵民利用滚木、礌石、弓弩、子母炮、铁蒺藜等机动歼敌,杀得日军失魂落魄、丢盔弃甲,刘东华一带的陡沟、深潭、茂林、高山、幽洞、峻岭、巨石、险道和绝壁悬崖,令日伪军毛骨悚然、草木皆兵,面对近在咫尺的刘东华村,侵略者只能损兵折将、铩羽而归。
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共产党人掌控的抗日武装英勇抗敌,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早在1935年,中共中央交通局北方站负责人李子健,曾给崔兆元(时任昆阳中学校长)寄过“八一宣言”。后经崔慎三引见,时任中共叶县地下县委书记王泽民,曾与崔兆元面谈时局,崔兆元表示拥护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支持“国共合作”抗日,并为昆阳中学抗日救亡活动提供了一切费用,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国难当头之际,崔兆元执政的“刘东华县”,抗战氛围浓郁,统战关系良好,这里自然成为共产党人大显身手的政治舞台。这时,刘东华村既是叶县共产党人抗击日、伪、顽的屏障,又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杀敌卫家国的营盘。
1938年,在“叶县抗敌自卫团”副司令崔兆元麾下,崔慎三先后任参谋、少校团附,段语禅任自卫团副官,杨子英、胡明正等中共地下党员分别负责军事和宣传工作;在别廷芳组建“宛属抗敌自卫团第四团”的时候,中共叶县县委抓住机遇,通过崔兆元运作,安排多名地下党员进入第四团第二营(全由叶县子弟组成),崔慎三官至第四团副团长,段语禅、侯建华也有重要职位,还有多名同志任分队长、排长等职务。如此,这支宛西地方自治派的抗日武装,实质上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1939年,第二营官兵以共产党员为主心骨,在泌阳、唐河抗日前线冲锋在前、英勇杀敌,滞迟了日军北犯叶县的进程,表明了共产党人“驱逐日寇出中国”的顽强意志和战斗精神。
在抓住枪杆子、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方面,我党与崔兆元的合作具有显著成效,同时,共产党人掌控的抗日武装,也为守护“刘东华县”的疆土立下了卓著战功。
1944年7月,在中共区委书记张士英领导下,叶县东部后崔、吕庄、韩庄寺、廉村一带的抗日武装联合起来,夜袭袁庄据点,消灭了这里的敌伪军。各村党员采用夜聚明散的方式,监视日军动向,破坏其征粮、征款行动,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地方抗日斗争。
不久,临近叶县的北舞渡关振亚伪军,围攻廉村镇的后崔寨,企图夺取我抗日游击队的武器装备。后崔共产党员崔凤臣等人联合韩庄寺、吕庄的人民武装,同敌人的骑兵、步兵激战两昼夜,打退了顽敌一个营的进攻,并俘虏伪军连长以下数人,守住了村寨。
在叶县大地上,共产党领导的诸多“敌后武工队”,积极开展游击作战,消耗了日伪军的作战资源,牵制了鬼子继续进犯的兵力,减轻了敌人对刘东华村的军事压力。远远近近的乡镇、村寨,遍燃抗日烽火,犹如“城阙辅三秦”,对“刘东华县”政府起到了拱卫作用。
8月初,叶县县城据点的日军司令官吉武,出动日伪军5500余人,气势汹汹地杀向刘东华县,妄图一举消灭叶县的抗日主力,扫平叶县国民政府。崔慎三闻讯后,立即召集共产党员王文卿、兰德修、冯景禹到国民兵团团部,和县府军事科长王子平共同商讨迎敌之计,议定把阻敌战场设在刘东华附近的赵岭一带。战斗中,崔慎三、王文卿身先士卒,亲冒弹雨指挥,率部在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乘隙袭击日军指挥机构,并扯散大股敌人,分割包围歼灭之。战斗从上午绞杀到黄昏,兵团战士充分利用地形地物,打得日伪军顾此失彼、晕头转向,溃败而逃。战斗结束,敌人尸横山野,我方俘获日本兵3名、俘汉奸翻译一名,刘东华村岿然不动。此战之后,日军对于“刘东华县”政府,就像猫咬刺猬无法下嘴一样,徒有觊觎之心,而乏攻取之术。而这里的共产党人,时刻准备着冲下山岗,杀尽鬼子,还我秀美叶县和锦绣中华!
当敌人盘踞在据点里的时候,王文卿带领敢死队员,利用人熟、地熟和内线情报,不断奇袭日军的首脑机关,让驻叶日军司令胆战心惊。
陈继尧经党组织同意打入日伪内部,任伪自警团团长,一月有余,在王文卿、沈祥甫协助下,就相继除掉了日军谍报队长(兼翻译官)和伪叶县维持会副会长,为发展抗日武装扫除了障碍。事后,陈继尧率部重回西南山,成为保卫刘东华政权的军事中坚。
段语禅、沈祥甫、董锡之、张联芳等共产党员,先后在沙河、澧河两岸,组织起6支规模较大的抗日游击队,各游击队遥相呼应、携手抗敌,基本控制了叶县的广大乡村,使县城、老鸦、常派庄三个日伪据点日趋孤立。
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5年初,国民党叶县县党部头目向上峰密报:在叶县国民兵团内,陈继尧、武定一所部都是“土八路”、“叛军”。南阳专区专员楚怀里立即电令使用国民党番号的叶县游击队,集中到南阳“接受改编、配发新装”,妄图解除共产党游击队武装。获悉此情后,崔慎三马上召集王文卿等中共党员秘密开会,决定:陈继尧、武定一带领第二、第五支队立即转移,摆脱险境,向许南公路以东发展,并联络新四军,继续与日、伪、顽灵活周旋。不久,经新四军豫中游击兵团司令员黄霖批准,除王文卿游击队继续在常村活动外,董锡之、张联芳领导的队伍编入叶舞支队,陈继尧、武定一两个支队撤销国民党番号,脱离叶县国民政府,合编为叶县独立团,从此,我党领导的叶县抗日武装,正式归入新四军序列。
叶舞支队建立的第二天(5月14日),就配合新四军挺进二团某连作战,一举拔掉了辛店镇东南大韩庄日伪据点。战斗中,叶舞支队两个连从东寨门正面攻击,迅速歼灭守卫之敌,70多名皇协军全部缴械投降。
7月的一天,叶县独立团在旧县镇和庄村,奇袭了日军的运输车队。在团长陈继尧指挥下,战士们依靠简陋的武器装备,与一个小队的日军展开激战,打得日军仓皇逃窜,参谋长冯景禹光着膀背冲锋,活捉了日本上等兵雄仓太郎。
8月14日黄昏,叶舞支队与八路军三支队七团并肩战斗,在姚孟附近伏击了日军运输车,击毙日军30多名,俘获7名,炸毁汽车3辆,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在黄霖司令员领导和指挥下,叶舞支队、叶县独立团在叶县及其周边地区频繁作战,重创日伪,有力地荡涤了县域内外的日寇势力。这两支共产党抗日队伍,不仅为巩固、扩大豫中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对于保障刘东华村的安全,也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三、经过全国人民持久抗战,敌我双方的攻守态势发生逆转,中原日军也已成强弩之末,“刘东华县”受惠于有利的战略环境
1938年10月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游击战,逐渐取代正面战场常规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形式,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抗击了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并取得辉煌的战绩。在河南省及其周边的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豫中抗日根据地、嵩岳抗日根据地……都是埋葬日本侵略者的汪洋大海。历经长期全面抗战,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以顽强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大量歼灭敌人、收复失地,打得日军焦头烂额、进退失据,在战略上“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反攻以后,全国各地抗日军民普遍展开局部反攻,进一步把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附近,迫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在这样的战争背景下,日军因战线太长而后勤保障不足,因兵源匮乏而军力削弱,同时,各地的日军据点如同“孤岛”,受“兵临城下”之困,敌人兵力分散、捉襟见肘,不得不执行“巩固防御为主,有限进攻为辅”的被动策略。同样,驻叶县县城、老鸦、常派庄三个据点的日军,犹如“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虽然视刘东华抗日政权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可是,鬼子像失去獠牙的老虎,对刘东华村刀枪相向而“技已穷矣”,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相反,叶县共产党人团结抗日军民“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屡次挫败敌人的军事进攻。
叶舞支队和叶县独立团多次主动出击、大量杀伤敌人,龟缩在据点内的日本鬼子如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在共产党领导下,叶县人民经过浴血奋战,伴随着全国抗战大反攻的枪炮声,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形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在华日军120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阵线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中国人民以巨大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9月20日,侵叶日军300余人列队背着下了栓的枪支,由中国军队押送,到郾城集结点投降缴械,之后,叶县国民政府从刘东华村班师迁回县城。
综上所述,“刘东华县”处在虎口之下,能够生存下来,缘于得中国人民抗日大反攻阶段的“天时”,占刘东华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作用的“地利”,最为重要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指引下,中共叶县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砥柱中流,团结广大爱国同胞勠力同心、共御日寇,这就是“人和”所在。
谨以此文铭记叶县共产党人的抗战壮举,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作者:吴保田)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1-03-16 10:42:3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