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一位杰出的、具有文韬武略、向以“儒将”著称的青年将领。他不仅有勇有谋,战功卓著,而且在戎马倥偬、战火纷飞、艰难困苦的年代亲手创办的《拂晓报》,是高高飘扬在淮河流域的一面火红的战旗,是一个鼓舞军民斗志顽强奋斗激越嘹亮的号角,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彭雪枫创办《拂晓报》,虽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时光的流逝没有冲淡人们对火红岁月的记忆,彭雪枫和他在战火中创办的《拂晓报》在人民的心目中历久而弥新,永远不能磨灭。
在战火中诞生的《拂晓报》
《拂晓报》是1938年9月29日由我军杰出的军事家、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的。
竹沟位于淮河上游北岸的河南省确山县境内。早在1926年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建立了基层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创建了红军游击队。1938年2月,党中央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同志从延安先后来到竹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和教导队等形式,培养了大批党政军干部,使竹沟很快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中心。因此,当时的竹沟曾有“小延安”之称。
彭雪枫文武兼备,既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又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深知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要。早在1930年5月,时年23岁的彭雪枫奉调去江西苏区工作,任红二师政委。在红军中,他不仅屡立战功,还亲手编印了《猛进报》,成为红军最早的小报之一。为了教育队伍,鼓舞士气,发动群众,争取更大的胜利,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经过充分酝酿,提议创办一张报纸,以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彭雪枫的倡议和具体组织下,报社的工作班子很快成立了。支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王子光兼社长,阿乐(乐于泓) 任主编,易河、单斐为编辑。
彭雪枫确定以“拂晓报” 为报名,并亲笔题写了报头。他在撰写的发刊词《“拂晓报”——我的良友》中说:“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进、迈进有为、胜利就来的意思。军人们要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了。志士们在拂晓要奋起,要闻鸡起舞。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份报纸一经面世,就以其鲜明的立场、真实的报道、生动的文字和新颖的版面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了中原地区坚持抗战的号角。
粉碎反动派对《拂晓报》的查禁
《拂晓报》问世不久就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了成为反动当局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9年11月下旬,安徽省国民政府以《拂晓报》“内容荒谬,破坏抗战,态度明显”为由,密令各县对《拂晓报》加以“严密检查扣留”。
11月28日,彭雪枫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社论《关于<拂晓报>被禁的声明》予以驳斥。严正指出:本报“凡与抗战建国有利无不广为宣传,凡与抗战建国有害无不痛为诛伐。”“这样的报纸‘内容’毫无‘荒谬’之处,亦更无‘破坏抗战’之丝毫嫌疑!至于‘态度明显’那是我们的政治面目,那是我们的抗战到底反对投降的政治态度!”指出《拂晓报》之所以广为传布,是因为深得民心,“常承读者们不断来信加以谬奖和鼓励,于是本为‘非卖品’的本报终于‘各方索阅’,不胫而走了。有什么法子呢?只有‘加印’。自然,我们知道,这会使一些人们欢喜,而又会使一些人们惧怕的!”
彭雪枫义正词严地宣告:“本报的命运绝不会被一纸‘禁令’所能禁止……本报的命运是寄托于一贯的光明正大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路线之上的,是寄托于广大抗日将士与抗日民众的同情与援助之上的!我们是要抗战下去,团结下去,进步下去,出版下去的!”正告他们“有群众在,即有本报在!”
彭雪枫高举坚决抗战的旗帜,严正驳斥反动当局对《拂晓报》的恶毒攻击和企图剿灭的妄想,使《拂晓报》经受住了第一次险被扼杀的考验,终于粉碎了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在血与火的恶劣条件下茁壮成长,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在反“查禁”斗争的高潮中,《拂晓报》迎来了它的百期纪念。彭雪枫决定出版《拂晓报》百期纪念专号,以回首既往,展望未来,激励斗志,让这面战旗更加红艳,让这支号角更加嘹亮。为此,彭雪枫还特地为《拂晓报》百期纪念撰写了《立志做办报专家》的专论,既回击了顽固派对豫皖苏边区所实施的“文化围剿”,又指明了进一步办好《拂晓报》的方向。
彭雪枫为办好《拂晓报》呕心沥血
当时,办报条件十分艰苦,困难很多。兼任党报委员会主任的彭雪枫经常以“失败是成功之母”鼓励拂晓报人,他说:“资产阶级政治家、法国的皇帝拿破仑,尚且不相信字典里有‘困难’二字。我们是相信科学和革命智慧的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吓不倒我们的!”据曾在《拂晓报》工作多年的张洪回忆, 《拂晓报》在确山县竹沟镇的一家农舍中诞生,这份油印小报的创刊号共3版(1张蜡纸1版),印在当地的土产麻纸上。那时物质条件极差,只有1盒油墨,半箱蜡纸,两支铁笔,2块锈钢板,1个胶辊,连架简陋的油印机都没有。彭雪枫将军经常鼓励大家说:“不管有多困难,都要把《拂晓报》办下去” 。
1939年春,支队从豫中挺进到豫东、皖北地区。时值严重春荒,军民都无粮充饥,办报更加困难,连调油墨的煤油都买不起,只好用棉籽油代替。油墨用完了,便用锅灰调棉籽油印报。
为解决报社面临的经济困难,彭雪枫想了两个办法:一是通知前方部队,凡在战斗中缴获的油印器材,即速交给报社;二是成立《拂晓报》基金会,发动群众赞助。陈其五(建国后曾任华东局宣传部长)夫妇从国统区来,将他们节余的100块银元捐给报社。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先生由大后方去山东路经支队,见大家在敌后坚持办报,深受感动,也慷慨捐赠100块银元。这两笔捐款如雪中送炭,为报社解决了燃眉之急。
彭雪枫对于拂晓报工作人员体贴入微,关怀备至。他常用自己微薄的津贴费为报社编辑购买香烟。一次,所属各部把群众慰问部队打胜仗的猪肉、粉条、香烟等慰劳品转送支队首长,他专门留下了一份用来慰问拂晓报社工作人员。考虑到办报常需夜间工作,于是发给每人一个月两斤猪肉的夜餐费。 1941年夏秋,游击支队驻扎洪泽湖畔的水乡半城。湖边蚊虫多,彭雪枫让供给部给拂晓报社的窗户钉上纱布,免除报人们在夜间工作和休息时的蚊虫叮扰。
彭雪枫非常重视《拂晓报》,他认为一支笔胜过2000支毛瑟枪,《拂晓报》作为党的一支铁军,其威力赛过千军万马。
彭雪枫经常参加《拂晓报》的工作。只要有空,他就到报社,批阅稿件,安排版面,选用字体,指导刻印,校对蜡版,有时还直接给投稿者回信。他将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油墨、蜡纸、印机和纸张,全部用之于《拂晓报》。他还搜集敌后出版的报纸,作为《拂晓报》改进提高的借鉴和参考。
彭雪枫经常亲笔为《拂晓报》撰稿,据对《彭雪枫论抗日游击战争》、《彭雪枫军事文集》和《彭雪枫文集》的统计,他自1938年9月至1944年10月的6年里,在《拂晓报》及《拂晓报》部队版发表了120多篇文章。
彭雪枫不仅经常亲自为《拂晓报》撰写稿件,而且十分注重《拂晓报》的质量,对印出的《拂晓报》,他每期必看。大至指导思想、宣传方针、有关提法,小至一个错字、一个标点,总是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有次,报纸在报道一位班长的牺牲时使用了“惨不忍睹”一词,彭雪枫就在报上写了条眉批:“这个班长诚然在战斗中牺牲了,但不能形容成惨不忍睹。”并在一次座谈会上解释说:“这种纯客观的描写并不可取,我们应该从积极方面写出敌人的残暴、战士的壮烈,以激起读者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佩,这才是我们写作的指导思想。”
彭雪枫十分重视报纸的文风问题,勉励作者、编者克服“学生腔”,杜绝“八股气”,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他曾严肃批评报纸“描写不切实际,枉自多情,流于空泛;有些新闻写得半文半白”的文风,要求“我们的文章还是写朴实些好,少哗众取宠,多用事实教育群众,不要忘了我们是在农村游击区办报。”他还一再要求讲话、写文章都要力求精短,杜绝空话、套话。报上不能出现错字、别字。 为了规范语言文字,他拟定了一个《宣传规约》,要求大家严格遵守。
他对每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有次他发现报上有几处使用的标点符号不当,当即将有关编辑找去,当面指出错在何处,并告知应如何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1939年夏天,彭雪枫委托去延安的同志给毛主席捎去几期《拂晓报》,并恳请他为报纸百期题词。毛主席除欣然应邀题词外,还在给彭雪枫的回信中说:“《拂晓报》看了几期,报纸办得很好。请同志们继续努力,办出更大的成绩。”
刘少奇对《拂晓报》的发展给予了热情关心和积极支持。1939年11月,他到豫皖苏抗日根据地新兴集游击支队驻地检查工作时,特意到拂晓报社看望工作人员,并浏览了从创刊号以来的每期《拂晓报》。阅后,他称赞《拂晓报》是敌后办得最好的一张报纸,要拿到延安去,拿到莫斯科去展览。12月,在《拂晓报》出版百期纪念专刊之际,刘少奇特意为《拂晓报》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
从第300期开始,《拂晓报》发行到延安、重庆、新县、西安、阜阳以及华北等地,得到全国报刊界知名人士的交口赞誉。后来,《拂晓报》还远涉重洋,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南洋各国的大都市,并作为敌后抗战的优秀报纸,在法国举行的“万国新闻报纸博览会”上展出。
《拂晓报》出版到第500号,彭雪枫在庆贺文章中写道:纵观《拂晓报》的纸张、刻写、油墨、印刷、排版、发行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浅陋到精美,由低级到高级的战斗历程,“其中包含着无限心血”,“今天把合订本翻了一翻,从‘拂晓报——我们的良友’的创刊词,直到最近一期止,真是万感交集,欣慰莫名!”
1942年元旦,《拂晓报》和中共淮北区党委机关报《人民报》合并,成为中共淮北区党委的机关报。后增出部队版、路西版与《拂晓丛刊》。该报坚持8年,共出版1159期,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军民对日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在豫皖苏边区和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久负盛名,深受广大军民欢迎,与骑兵团、文工团并称为新四军第四师的“三大宝”,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褒奖。
彭雪枫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留在后方的书籍文件时,发现了一份保存完整的《拂晓报》合订本,封皮上有彭雪枫用毛笔写下的“心血的结晶”五个字,体现了他和《拂晓报》工作人员为这张报纸倾注的心血。他曾说:“我革命半生两袖清风,只有几箱书和拂晓报是我唯一的财产。”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拂晓报》社共有15位同志为革命捐躯,其中就有从延安来的老编辑姜心启同志。年龄最小的才17岁。在一次突围战斗中,报社有6人光荣牺牲。编辑庞在群等7人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彭雪枫善于思考和总结,他在《拂晓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拂晓报——我们的良友》中制定了办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后来,他在《拂晓报的产生和壮大及其今后的方针》、《贺拂晓报五百号——五年来<拂晓报>的检讨》、《对于今后宣传工作的几点意见》、《时事教育总结》、《关于加强军事宣传问题的训令》等文论中对创刊以来的办报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回顾、总结和展望,使大家认识到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哪些是失败的教训,哪些是在今后工作必须改进的,等等,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40年春夏之际和1941年10月,新四军游击支队和第4师依托拂晓报社两次举办培训班,对近30位报刊工作者进行了包括政策规定、新闻理论、新闻写作和油印技术等内容的专业性集中培训。彭雪枫亲自为学员授课。这些经过培训的报人,创办或参加了中共豫皖苏边区区委的《群众导报》、中共淮上地委的《淮上导报》,永城县的《永光报》、宿西的《宿风报》、怀远县的《晓报》、萧县的《实报》、抗日军政大学第4分校的《抗大生活》和新四军淮北军区的《铁流》等10来种报刊的出版工作。
《拂晓报》的非凡历程
《拂晓报》曾先后由新四军第六支队、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报纸是四开四版油印,初为不定期刊,后改为3日刊、2日刊,后改为日刊。报纸的主要内容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反映和报道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艰苦卓绝的斗争。油印刻印技术精湛,版面设计新颖美观,当时被誉为华中油印报之冠,曾送莫斯科、纽约展览,被视为珍品收藏。抗战期间,共出版1159期。在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军民对日斗争事迹、指导部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社会影响大,深受抗战军民的喜爱和上级领导的表扬。
《拂晓报》在1943年 5月前虽为油印小报,但刻印精细,字迹工整,常有套版与插图,可与铅印报纸媲美。曾寄到重庆、延安、莫斯科、纽约等地展览,受到读者称赞。该报在游击战争中坚持出版,毛泽东曾为它书写"坚持游击战争"的题词。淮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侵占期间,该报职工在洪泽湖中坚持战斗和出报。
《拂晓报》与骑兵团、文工团誉为新四军四师的“三大宝”。彭雪枫为报纸取名《拂晓报》,意指拂晓代表光明即将来临,并为创刊号亲自撰写了"发刊词"。这份报纸一经面世,就以其鲜明的立场、真实的报道、生动的文字和新颖的版面受到根据地广大抗日军民的欢迎,奏响华中地区坚持抗战的响亮号角。此外,《拂晓报》还发行到延安和国统区,后经国际新闻社介绍远播到苏联、美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39年,毛泽东为《拂晓报》提词:"坚持游击战争",刘少奇提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
1941年9月,陈毅在为《拂晓报》创刊三周年的题词中写道:“《拂晓报》是我军报纸中比较优秀的一个,希望从形式内容的统一的改进中,完成其组织华中抗日军民的斗争任务。”
彭雪枫牺牲后,党中央在延安举行了追悼大会,淮北根据地和其他一些根据地也举行了广泛的悼念活动。党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他为智勇双全与英明能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党和人民建立了辉煌的功勋。赞誉他“对党忠贞,为民赴汤”、“功垂祖国,泽被长淮”、是“中华民族英雄”、“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陈毅同志含泪写下《哭彭八首》,沉痛悼念彭雪枫同志。表达了对彭雪枫“雄气压陇海,英风断淮河”的赞誉、“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忆想,终夜不成眠”和“荣哀何有尽,万众泪滂沱”的悲痛、“所痛风云急,中原丧栋梁”和“知君无限恨,未得饮黄龙”的惋惜和遗憾心情。
1946年夏,《拂晓报》出至10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一度改名为《雪枫报》,以纪念1944年9月在河南夏邑八里庄作战牺牲的彭雪枫同志。
此生难忘《拂晓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拂晓报》先后成为中共安徽省宿县地委和蚌埠地委机关报。文革中的1972年6月停刊。1981年1月1日复刊为中共宿县地委机关报。地改市后,《拂晓报》是中共宿州市委机关报,一直至今。
笔者从小就听家乡的父老乡亲经常谈论“彭雪枫”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上学识字后经常读当地发行的《拂晓报》。参加工作后,我从中学教师选调到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那时候深受改革开放的鼓舞,我热血沸腾,为农村改革开放上下奔走,大声鼓呼。后来在县委宣传部任副部长,由于工作需要,经常给《拂晓报》写新闻通讯等文稿,报道本县农村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效,同时还在《拂晓报》的副刊“枫叶”版发表一些歌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诗歌和文章。1983年4月,我有幸忝列《拂晓报》优秀通讯员光荣榜,受到该报的表彰,为此,我深感自豪。至今我还珍藏着一份1983年4月26日刊登宿县地区优秀通讯员名单的《拂晓报》。每次看到,都唤起我与这张报纸的脉脉深情和美好回忆。
1983年,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我工作所在的固镇县从宿县地区划归蚌埠市管辖,由于不在《拂晓报》的覆盖范围之内了,所以与《拂晓报》就没有过去那样密切的联系了。但是,尽管如此,彭雪枫仍然是我心中的一座高山,《拂晓报》仍然是我永远难忘的良师益友。每次去宿州,总要挤出一点时间到雪枫公园瞻仰彭雪枫跃马挥戈的铜像,顿生“高山仰止”之情;还要到大街报栏前浏览一下当日的《拂晓报》,才算有所满足。因为,我写作的文稿曾在《拂晓报》上发表,并曾经被评为《拂晓报》的优秀通讯员。“心中藏之,何日忘之”,我为自己此生有一段与《拂晓报》的缘分而深感幸运和欣慰!
彭雪枫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取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山行》一诗中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意,把自己的名字“彭修道”改为“彭雪枫”。严霜大雪中的枫树,不畏酷寒,叶红如丹,既体现了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又充满了革命的诗情画意。后来的《拂晓报》将副刊名之为“枫叶”,一直沿用至今,寥寥二字便将《拂晓报》与创办者彭雪枫的渊源蕴含其中,实在精当至极。
雪压霜打何所惧,枫叶红于二月花!
附照片4幅:
马上将军彭雪枫
彭雪枫为《拂晓报》题写的报头
彭雪枫(前排左三)与《拂晓报》社工作人员合影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5-20 10:09: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中日芷江洽降前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