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日本宣布投降当天日军代表曾向新四军洽降
2024-08-05 16:30:36  来源:彭劲秀  点击:  复制链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曾派3名代表赶到南京附近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主动找新四军洽谈投降事宜。这段史实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在抗战史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3名代表主动找新四军洽谈投降事宜的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大举向中国内地进犯,12月13日,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举世震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8年5月19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进入高淳(现为南京市的一个区),又来到现为南京市江宁区横溪街道许呈社区,这里是当年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南京沦陷后仅半年时间,中国军队就杀了回来,并在横山一带坚持斗争。这里地跨苏皖两省,80%是丘陵,延绵百里、丛林密布、河汊纵横的横山地区为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新四军在南京近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的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宣告这片土地是中国人在实行有效管理。像这样在敌人眼皮底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六合还有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等。到抗战胜利时,这些抗日地标已散布于南京周围,对日伪在华统治中心形成包围态势和严重威胁。新四军和抗日武装对日伪军的包围和袭扰,使日伪势力如芒刺在背,寝食不安,不得不将新四军视为主要对手。

  据新发现的一份日方报告记录披露,1939年1月11日,日本驻南京总领事崛公一发给日本外务大臣的报告称,1938年12月25日、31日和1939年1月5日,在江宁一带活动的新四军连续3次奇袭“中山门以东十余公里”的东流镇(今属南京市麒麟街道)等地。报告还收录了新四军攻下东流镇后散发的落款为“新四军政治部”的日语传单等宣传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在延安的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命令“南京日军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投降。冈村宁次虽然是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硬派,但天皇的无条件投降诏书和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朱德总司令令其投降的命令对他仍是一个很大的震慑和压力。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争取主动,避免被动,所以他在当天就派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情报主任桥岛芳雄等3人为代表到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在第一时间就上门与新四军接洽投降事宜。

  这不是小事,新四军军部当即向延安发报称,冈村宁次“派代表三人到我根据地”洽降。《张云逸年谱》载,时任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等当天就前往“六合竹镇接洽受降事宜”。 另有一说是: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等从淮安市盱眙县的千棵柳村向延安发出电报: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派代表三人到我根据地,询问我是否愿意接受日军三代表奉命与新四军谈判投降的问题,

  时任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在日记中记载,新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前往六合竹镇,去接洽关于敌人投降事宜。8月17日上午,张云逸等即由盱眙县千棵柳村的新四军军部驻地赶到竹镇,下午亲自指导新四军代表,与冈村宁次的代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情报主任桥岛芳雄等人进行接洽。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胡卓然说,这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日军与中国军队接洽投降的最早记录,比芷江洽降早了近一周。

  既然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就派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情报主任桥岛芳雄等三人为代表主动赶到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与新四军洽谈投降事宜,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华中局组织部长曾山等当即前往六合竹镇,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的代表桥岛芳雄等接洽关于日军投降事宜,并且有《张云逸年谱》和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日记》等文献记述在案,时间、地点、人名、职务都说得很清楚、足以佐证此事确实存在,不是毫无依据的讹传,

  但是,冈村宁次的代表桥岛芳雄到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与新四军洽降,为什么见了一面,没有作出任何正式受降的具体事项便就此了结,没有下文了呢?

  冈村宁次派代表主动与新四军洽降之所以胎死腹中,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从日军方面来说,人所共知,冈村宁次是侵华日军的最高指挥官,是一个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硬派。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深感无力回天。只好迫不得已地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他在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就派三名代表赶到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与新四军洽谈受降事宜,并不能说明他真有投降的诚意,只不过是虚晃一枪,试探一下而已。

  更重要的是,受降之事是作为国家层面的大事实施的。早在1945年8月11日,正当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纵队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之际,蒋介石就在下达的三道命令中指令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应就原地驻防待命”。

  8月18日,蒋介石委任陆军一级上将、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负责中国战区内接受日军投降事宜。根据蒋介石的命令,负责处理受降事宜的何应钦完全将中共军队排斥在受降区域和受降主官之外。何应钦还命令日本侵华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对本总司令所辖地区内之日军陆、海、空军及辅助部队,立即各就现在驻地及指定地点静待命令,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应各就现地负责维持地方良好次序,直至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部队及负责长官到达接受为止。在此期间,绝对不得将行政机关移交非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行政官吏和代表人员。”非常明显地把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排除在接受日军投降之外。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天,蒋介石就和美国总统杜鲁门暗中通气,由杜鲁门发布第1号通令,指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要求在华日军只能向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和军队投降,并守住所占地区,阻止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投降。

  蒋介石还迅速向日本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致电,命令日军“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

  8月18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秉承美国和蒋介石的旨意,拟定所谓《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规定日军武器“完全彻底地”交付国民党方面,而拒绝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投降。同时,冈村宁次通令所属各部,只向国民党军队投降,不向其他军队缴械。除蒋介石有命令外,对中国其他方面的要求,“不仅应坚决拒绝,而且应根据情况,毫不踌躇地行使自卫的武力。”

  由于受降问题提高到了国家层面,从盟国方面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布了第1号通令,指定中国唯有蒋介石政府才享有中国受降的权力。蒋介石又迅速向日本侵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致电,命令日军“维持所在地之秩序及交通,听候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之命令”。何应钦跟进命令侵华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日本陆、海、空军及其辅助部队,应各就现地负责维持地方良好次序,直至蒋委员长或本总司令所指定之部队及负责长官到达接受为止。”命令日军绝对不得向除此之外的任何军政人员或其代表投降。冈村宁次完全接受了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命令,在拟定的《和平后对华处理纲要》中,明确规定日军武器“完全彻底地”交付国民党方面,而拒绝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投降。

  面对如此态势,日军代表桥岛芳雄等三人主动到六合竹镇抗日民主政府与新四军洽谈投降事宜只好浅尝辄止,胎死腹中。

  不过,在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功绩卓著的新四军,虽然六合竹镇洽降没有成功,但始终坚持斗争,依然取得丰硕的战果,如在不经蒋介石、何应钦批准的情况下,新四军在津浦铁路东太平站车段武力逼迫日军投降,除缴获大批枪支、弹药等武器外,还一下子缴获了40多车皮军用物资。另外还有新四军高邮受降、铁道游击队沙沟受降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接受日军投降的事例。这充分说明,国民党当局和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虽然明令日军不能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投降,但新四军坚持斗争,最后毕竟迫使被反击的日军投降,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装备等军用物资。新四军将士用铁的事实狠狠地扇了受降垄断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4-08-05 16:34:2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光辉依然 初心不改——益阳举行建军97周年座谈会暨现场捐资助学仪式

下一篇:再访红色汤泉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