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毓山(1898—1984),河北景县人。十多岁时,便到大哥周毓林在天津开办的天顺永铁工作坊学徒。天津著名的商业百货中心劝业场的门窗装饰、铁器配件等,就是天顺永的杰作。1921年学成后,只身来到奉天军械厂(1922年改名东三省兵工厂)做钳工。周毓山因技术过硬,为人豪爽,深得工友的好感和领导的器重。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日军占领东三省兵工厂,改称关东军野战兵器厂。周毓山不愿为日本人做事,生产枪弹杀害自己的同胞,于是被迫离开沈阳,流散到南京。周毓山在南京凭据自己过硬的技术,进入金陵兵工厂工作,成为兵工厂技术骨干。1936年11月,金陵兵工厂总工程师钟道锠奉兵工厂调令,接收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周毓山随同钟道锠一起到达广东,参与接收工作。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收归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直管后,更名为广东第一兵工厂,钟道锠升任厂长。周毓山仍留在广东第一兵工厂承担技术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兵工署所属单位开始第一次大迁徙。11月,上海、太原沦陷,日军进逼广东、湖北、陕西,迫使广东、湖南、陕西等地的兵工厂迁移。12月下旬,广东第一兵工厂奉令搬迁。
1938年1月,广东兵工厂从广东番禺石井迁至广西融县(今融水县境内)。此时,周毓山在兵工厂担任领班(工头),带领工友拆卸、转运等一系列技术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将机器设备押运到广西融县。
1938年2月2日,兵工署统一更改所属工厂名称,改变按工厂所在地命名法,广东第一兵工厂改称“军政部兵工署第四十一工厂”。
1939年9月,日军进犯长沙,并从钦州湾登陆侵入广西,柳州受到严重威胁,兵工厂决定迁移。12月24日,兵工署所属单位进行第二次大迁徙。第四十一厂奉令搬迁贵州桐梓。周毓山又和工友一起将8400多吨机器设备拆卸装箱,运送桐梓。
1940年2月18日,第四十一工厂首批器材运抵桐梓县城南郊3公里傅家龙洞,赶制简易厂房。周毓山一家随厂迁桐,子女就读于第十子弟学校。
8月,轻机枪生产部门首先复工,月产捷克式机枪260挺。周毓山一直在检测课工作,负责新组装好的轻机枪的试射、检验和装箱。由于认真负责,绝不放过任何有瑕疵的部件过关,因此,经他放行的轻机枪,全都是合格产品,在抗战前线火力威猛,少有故障,获得抗日将士的夸赞。周毓山在桐梓积极参与捷克式轻机枪的改进,使其质量提高,产量提升,最大月产可达300挺。第四十一兵工厂在桐梓期间,共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约2万挺。
同时,周毓山参与艺徒训练班和技工训练班培训,培训艺徒和技工360多人。
抗战胜利后,第四十一兵工厂奉令撤销,机器设备移交第二十一工厂。除管理、技术人员迁重庆外,工人解散,部分职工及家属留在桐梓。
1946年6月底,第四十一兵工厂停产。7月1日,第二十一厂成立桐梓保管处,有官佐15名、士兵113名、工人20名,共计148名。负责第四十一兵工厂机器设备的守备、搬迁、移交等善后事宜。
周毓山作为留守人员,主要负责管理20名工人。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周毓山带领二十名工友,将第四十一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全部拆卸、装箱、转运到重庆。
机器设备搬运完后,周毓山以重庆天气炎热,家庭人口较多,在重庆安家比较困难为由,便提出继续留守桐梓,看管厂房、水电厂等不动产。桐梓保管处安排周毓山到水电厂负责技术方面的领导工作,以保障桐梓县城的工业和民生用电。
桐梓解放前夕,周毓山带领工友组成护厂队,手拿铁锨棍棒,与要来炸毁水坝和水轮发电机的国民党官兵对峙。威武雄壮,气宇轩昂,把国民党官兵给震住了。然后据理力争,说服他们放弃了炸坝、炸水轮发电机的企图,从而使当时桐梓县唯一的近代工业设施得以完好保存。
1949年11月23日,桐梓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天门河水电厂,水电厂仍频遭土匪搔扰。为护厂防匪,经中共桐梓县委批准,周毓山参加了水电厂组织一支由10多名工人组成的武装队,每人发给1支步枪,10发子弹,配合军代表杜洪峰和保卫干事董继兴武装护厂。周毓山白天和工人一道组织生产发电,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晚上带领工人武装巡逻,防匪袭扰。
杜洪峰、董继兴等解放军接管干部对周毓山的护厂有功、贡献重大,大加赞赏,委以重任,继续负责水电厂的技术工作。由于表现突出,不久后就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桐梓解放后第一批在工人阶级中发展的党员之一。
随后,天门河水电厂先后划归隶属于贵州锰铁厂、遵义锰铁厂。1957年9月,周毓山机修工段长任上,调往遵义铁合金厂,仍任机修工段长。1958年,遵义锰铁厂改名为遵义铁合金厂(代号为“八五”厂),由于周毓山技术过硬,认真发挥传、帮、带作用,继续发挥余热。直到1962年,周毓山64岁时才被批准退休。
周毓山从一名民国工匠到护厂功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技师,见证了第四十一兵工厂的变迁和遵义冶金工作的发展历程。
周毓山晚年照
1955年春节周毓山在桐梓与家人的合影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4-11-04 15:27: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忆江安" 国立剧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