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的父母都是八路军,都是在抗日战争中打鬼子的人,不过他们用的是救死扶伤的方式。这是上级的安排,部队的分工。治好了伤病员的身体,他们可以重返战场杀倭寇,为国家的独立自由而奋斗。
早在当八路之前,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自然都是农民家庭出身。他们的家在河北农村,祖祖辈辈务农。父亲在束鹿县,母亲在曲阳县,两地相距600里。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组建家庭,因为他们都是八路军。
父亲出生于1925年2月,地名是束鹿县北里厢。他从3岁就开始干农活,主要是拾柴火,供家里烧火做饭。河北农村生火做饭主要是烧麦子秸,又称滑秸。比较耐烧的是玉米、高粱秸秆。在烧的时候要用上风箱,呼嗒呼嗒地边拉边续上秸秆。
父亲在参加八路之前,都少不了拾柴火,所以他对这个农活情有独钟。我学会烧柴是在广西桂林步校时,桂林主要烧煤球,先在炉子下面放报纸和刨花,上面架木棍,再放上煤球,点燃最下面,慢慢烧到最上面,同时不停地煽风,不一会煤球也就点着了。
到了海南岛,这里无煤,只能烧木柴。父亲买了斧头,按上长柄把子,让我砍回灌木来烧火。虽然也可以从食堂打饭,但是有时也要用火。这样用了不久的煤油炉子便淘汰了。在当兵之前,我砍的柴火堆满了走廊,这样我才放心地到部队。
父亲在党员登记表中写的儿童时期的证明人是王三,其实幼年阶段要什么证明人呢?一个农村的孩子,还能干什么呢?至于贫农成分,是当地政府定的。我的爷爷、奶奶是军属,地方抗日政府不时会给他们一些救济粮。
父亲9岁在本村上小学,这样初识了文字。我爷爷大名石进考,从这个名字能够看出来老辈是重视文化的。当时村里有小学,可见民国时期河北的教育还是很普及的。这样父亲会认字,会写毛笔字,会打算盘,这都是小学教育的内容。
10岁以后,父亲可以干农活了,于是开始打短工,即地主或者较富裕的农民需要劳动力时,给人家做点活。放牛、放羊小孩也干得了,高玉宝不是很小放猪吗?在没有农活时,父亲还是上学。他既是农民,也是学生,至于理想,估计也就当个有点文化的农民吧。此时的证明人叫石双成。父亲的少年时期,华北大地一片安宁,大平原的庄稼地,该收则收,该种则种,书也要读,玩也要玩,农民想的是把地种好,有的吃的。再就是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1937年7月,日本鬼子进攻卢沟桥,爆发了“七七事变”,河北开始不安宁了。远在陕西那边的八路军先是115师过黄河,随后是120师过黄河,他们进入山西,在山西打仗,并且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山西的军阀阎锡山也干同样的事,他领导八路军一起打鬼子。
河北是个平原省份,人口众多,从古至今是个打仗的地方。到了明代,在南京的朱允炆搞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清君侧”,随后在河北这边你来我往打了四年,对河北的破坏极大,人口急剧的减少。于是在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河北,过了几百年,河北的人口才繁盛起来。
日本人主张在华北搞五省自治,组建自治政府。他们将主要精力进攻华中,想在这里打垮国民政府,逼迫他们投降。于是河北出现了大批的汉奸,比较著名的是岳飞的第26世孙,清朝名将岳钟琪的第7世孙岳开先。抗战胜利后他跑去日本不再回来,彻底成为了一个日本人。
同时,河北还有不当汉奸亦不受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如河北民军总指挥张荫梧,他利用自己北平市长和北平警备司令的身份,全力扩充队伍。他尤其喜欢学生,北平的学生要,天津的学生要,保定的学生要。后来他的队伍过了石家庄,在藁城、晋县、束鹿、深县一带招募学生,可见他对文化是很重视的。他甚至还写日记,记录每一天的生活。
在1939年的6月份,14岁的父亲跟着他的几个小伙伴,听了官家张荫梧的宣传,稀里糊涂参加了河北省保安司令张荫梧的队伍。
二
张荫梧不跟共产党抗日也就罢了,他千不该万不该跟共产党作对,显然他对共产党八路军了解还很不够。他想独霸河北,眼见八路军115师去山东了,不料120师突然到来,他不知道贺龙来河北的目的,或以为去山东,或以为抢河北的地盘。于是他在深县袭击八路军吕正操部的后方机关,杀害干部战士400余人,想借此把八路军赶出河北去。
接下来不几天,张荫梧的民军就被八路军120师一部,包围在深县的张骞寺,经过一场战斗,民军被全部歼灭,死伤500,被俘2000,总指挥张荫梧跑掉,副指挥乔明礼被俘。
现在有多种说法,一是吕正操灭张,二是刘伯承灭张,真实的情况是贺龙120师的独一旅灭张。因为在被俘的人员中就有我的小学生父亲,他本意是找碗饭吃的,想不到连衣服都没换,才啃了几个窝窝头,喝了几碗稀粥,就经历了一场冲杀,肯定把他吓得不轻。不过父亲搞清楚了,这些部队是高士一团长领导的独一旅715团(亚五团)。
经过教育,父亲才知道八路军是怎么回事,于是他立刻参加了八路军。跟他一起参军的还有董炳琨和杨再吉,所以他写的参军证明人是杨再吉。
父亲先在“战团剧社”待了一阵子,因为人家嫌他太小,扛不动枪,就让他蹦蹦跳跳去好了。虽然我没有见过父亲少年时的样子,他不像下一代在吃奶时就开始有了照片。但我估计14岁的父亲身高大概不超过1米5,因为我在16岁时才1米58,当兵后长了8厘米。后来剧社发现父亲的五音不全,没有唱歌的天赋,于是就让他去了独一旅卫生处当看护。干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包扎伤口总是可以吧,给伤员喂水喂饭,端屎端尿总是可以吧。于是从39年的8月起,他干起了与医务有关的工作。这一干就是30多年。如果不是离休,按照60岁退休,他是可以再干15年的。
父亲在120师715团时,团里的卫生处长叫贺彪,这个人可不简单了。他生于1909年,湖北江陵人,是1930年的老红军,在红二军团医院当看护长和医训队长。他说了一下在120师招收医务兵的经过:晋西北穷乡僻壤,新兵文化水平惨不忍睹,大字不识几个的比比皆是。所以医训队刚搭伙,学员就成了老大难。这时我听说贺炳炎、余秋里指挥的120师三支队,从晋察冀那边拉了一大批新兵,说不定里面藏着几个文化人。
贺彪带着警卫,骑马直奔三支队,跟贺、余两位首长说明来意,打算从他们部队挑些兵当学员。贺老总跟余老总,都是红军时期的好战友,他们表示全力支持,就让司号员吹响集合号。很快,新兵们全体列队,贺彪喊道:“小学文化以上的向前迈三步!”随后呼啦啦涌出六七十个小伙子,一个个虎虎生风,精神抖擞,看得我暗自窃喜。跟贺、余简单一合计,立马让他们回去收拾行装,饱餐一顿后,奔赴医务训练队。到了夏天,卫生部从山西吕梁的临县搬到兴县,扎根高家村、碧村。
贺彪救过715团团长王尚荣,那是1938年2月底,王团长在山西平社作战。突然一发子弹从他的左锁骨下穿肺而过,王团长的胸前顿时血流如注。一旁的朱辉照政委,急忙高喊卫生员前来救治。很快卫生队长贺彪领着军医杨鼎成赶来,连续开了四个急救包,才将血止住。
贺彪后来成为独一旅的卫生部长,晋绥军区卫生部长,西北野战军和第一野战军卫生部长。有“红色神医”和“红色华佗”之称,到55年授少将军衔,后以90高龄故去。他的儿子贺平娶邓小平的女儿邓榕,是邓小平的亲家。
杨鼎成则救过贺龙爱军杨秀山的命,在一次战斗中,杨的头部负伤,杨军医为他取出弹片。杨秀山在55年授衔中将,杨鼎成后来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
父亲与杨再吉、董炳琨也到了卫生处,成为朝夕相处的战友。从各团营送到卫生处的伤员,一般伤势都比较重,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死亡率是非常高的。常常还能吃口饭,喝口水的伤员,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硬邦邦的尸体,那么就挖坑埋人吧。从这时候起,父亲见死人多了,习以为常。血腥的场面,更是司空见惯。
与父亲一起参军到连队的,有的吃不了苦,或者胆小害怕,就跑回家了。当逃兵是所有军队的特征,八路军也不例外。我在部队时,听领导说,部队出关时,逃兵非常多,有的连干部也逃跑了。严重的是携枪逃跑,抓回来就得毙掉。
120师在河北待了7个月,就退到了晋西北,那里相对偏僻,相对安全。另外贺龙还有个保卫陕北中央的任务。不过这次120师在河北,招兵买马非常的成功,八千人的部队发展至二万五千。358旅两个团变成三个团,359旅一个团变成三个团。因此在整个120师的兵源中,河北籍的比例非常高。
我在广西桂林居住的时候,左邻右舍全是河北兵,门诊部的几个主任,也都是河北人。而到了海南岛,也有一个河北邻居。
当时河北北部有邓华、宋时轮、李运昌等5万部队,但他们的仗没有打好,几乎损失殆尽;河北中部的聂荣臻和吕正操还不错,站住了脚,成立晋察冀军区,打出了新天地;在河北的南部,有刘伯承的129师,也有许多河北人参军,而山西人也不少。
至1940年11月,父亲快16岁了,晋绥卫生部缺人,加之熟悉了工作,父亲从独一旅卫生处调去了新地方工作。这里可以是大单位,位于山西兴县碧村。他的老乡董炳琨先来到了这里,见了面自然十分的高兴,相互打量,都长高了一些。父亲还提到李四四,这个人查不到具体的身份。
三
1940年1月5日,晋西北行政公署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成立。1943年 11 月改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行署驻地由兴县碧村迁至赵家川口村。晋绥边区行政公署主任为续范亭、副主任为武新宇。
晋绥边区包括晋西北和大青山两个区域,全区为高原地带,均是绵延不断的山脉。西与陕甘宁边区跨黄河相望,东与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隔一道同蒲铁路。北至内蒙古百灵庙、乌兰花一带,与外蒙边境咫尺之遥。
晋绥边区行政旧址由行署办公处、宿舍、警卫连及伙房、法院、看守所宿舍、监狱、卫生部、贸易局、卫生学校、卫生院宿舍及化验室、行署领导宿舍等几排窑洞组成。在大单位伙食不见得好,所以父亲经常提到他们以每天四两黑豆为主食。还有监狱所关押的大部分是投靠敌人的汉奸,这些人养着他们徒费粮食,于是在冬天捆绑起来,窜入黄河的冰窟窿里喂鱼。
为改善伙食,晋绥军区的医务人员办起合作社,跟老百姓学习腌咸菜、榨油、磨豆腐、制做粉条、面酱等。边区医院有伤病员的伙食标准,副食主要供应他们。部队有了缴获,即将食品和日用品送到医院。有次独二旅袭击了山西宁武县日军的放牧场,缴获45头奶牛,贺龙下令将奶牛养起来,挤奶给伤病员喝。
著名的白求恩大夫1938年6月来中国,最先到的延安,后到山西岚县120师。他著名的一句话是:哪里有伤员,我们就应该在哪里!39年的春天,他随120师进入冀中平原,4月齐会战斗中,三天三夜救治了70多名危重伤员。此时父亲还没有参军,两个月后他才成为120师的一员。白求恩于39年11月病故,别说父亲,就连董炳琨也没有机会见到白求恩大夫。
1940年后,陕甘宁边区南、北、西及晋西南被国民党军三面包围,晋绥成为延安与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以及外蒙古和苏联联系的主要通道,同时又是隔绝日军、保卫陕甘宁的钢铁屏障。因此整个抗战期间延安才得以远离战火,为进行整风、教学、大生产、大练兵、召开党的七大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积蓄了力量。
自父亲39年6月参军,在河北几个月便随着12师回到山西。才知道晋西北在39年遭到了大旱,当地粮食严重歉收。于是开始吃到在河北不吃的黑豆。说来黑豆也有营养,但实在难吃,当地人用来喂马喂猪,人吃了肠胃难受,易生病。但在每天吃两三顿野菜煮稀糊糊,经常饿肚子的的情况下,有黑豆就不错了。结果部队常发生夜盲症、肠胃病、皮肤病等等,甚至有营养不良而死掉的。
因为营养的问题,各种疾病占官兵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皮肤病占百分之三十,死亡的占百分之十二。到了冬天,冻坏手脚是常有的事情。鞋子坏了,只能光脚行军,找不到鞋就一直光下去。电影《小二黑结婚》,小芹收集军鞋,就是给120师做的,有可能就穿在我父亲和我岳父(他也在120师独一旅)的脚上。
不仅食物短缺,药品也是如此,治疗伤口只能借助猪油和烧酒,且限量使用。配药膏子以猪油代替,每旅、团卫生机关每月准用四斤,营卫生所准用二斤。配碘酒以烧酒代替,每旅、团卫生机关每月准用四斤,营卫生所准用二斤。若去敌区买药,要么买不到,要么被敌人劫去。上级发给的药材杯水车薪,还不够一季使用千分之一。因此伤病员的死亡率极高,可苦了那些医务工作者,父亲干上了这一行,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四
小时候听父亲说过贺龙打仗不行,感到吃惊。那时我并不了解十大元帅的具体情况,以为他们个个都是军事家。其实在元帅里,贺龙算是中间水平,贺龙的红二方面军在长征中,不但没有减员,还有增加。但比较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还是差了一些。在红军时期,徐向前一役歼敌8万,没有一个元帅能够做到。
军队打仗靠的是弹药,吃的短缺,弹药还会充足吗?不可能的啊。子弹短缺,炮弹就会充足吗?同样是不可能的。没有炮弹的军队,强也强不到哪去。而偏偏120师弹药奇缺,国民党本该发给250万发子弹,却只批准了60万发,领到的才25万发。为了节省子弹,战斗只能少打或者小打。所以120师提出用弹壳换子弹,交弹壳多少发子弹多少。后来在陕西佳县建了兵工厂,自力更生生产弹药。
115师能做到每人100发子弹,而120师才有10发甚至不到8发,打仗放3枪就得冲锋拼刺刀。有的部队三人一杆枪,全师步枪才4000支。
1940年2月,日军先后对晋西北进行了春、夏、冬3次大规模“扫荡”。一二〇师部队积极反“扫荡”,连续不断地作战,其中米峪镇歼灭战,经两昼夜激烈战斗,歼灭日军516人,俘敌9人。父亲参军刚过一年,八路军即发起百团大战,120师先后出动25个团。15岁的父亲想不到,参军就要经历这些啊,不过他还是扛住了。想家归想家,大家都在抗日,只有打败了鬼子才能见父母。
晋绥边区作为敌后抗战的战略枢纽,迎来送往是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为此,一二〇师专门成立晋西北交通司令部,组建晋西北交通转运大队,担负对陕甘宁边区与敌后各根据地人员、物资、经费的护送任务。重要首长和大队人马路过,由一二〇师派出主力部队沿途护送,如刘少奇、彭德怀及各地“七大”代表赶赴延安,抗大总校、陕北公学迁离延安等。同时还有大批部队路过,如华北部队回防陕甘宁迎击国民党反共高潮,抗战胜利后延安派出的大批干部、部队开赴新战场,都要通过这里。
除了安全警卫,过路人马住宿所需的被褥、柴米油盐、牲口草料、民夫大车,甚至部分路费等后勤保障,全部由晋绥边区提供。贺龙说:“客人蛮多,我们这个穷主人就很难做,但也还是做了。晋西北的老百姓很好,在八年抗战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沿路菜、炭、草都用完了,好多毛驴都给搞走了。这个地区这样小这样穷,这样大的负担,老百姓也没有怨言。”而父亲说山西人好,对人好,性格好,很好交往。
1940年底,日军集中2.5万人对晋西北进行冬季大“扫荡”,两度进占并血洗兴县。根据地有4000多群众被杀害,1.9万间房屋被焚烧。兴县是整个山西抗战最重要的根据地,是以贺龙为司令员的晋西北军区的驻地。山西在抗战中有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晋察冀军区,其开头都有个晋字,因为山西有太行山和吕梁山。
所谓八路军进山,八路军从山下下来,指的就是太行山和吕梁山。抗日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由此而来。
1941年3月底,日军开始了第一轮“治安强化运动”,向华北各根据地发起疯狂“扫荡”。 1942年是华北抗战最困难的一年,1月,日军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一部偷袭兴县,占领兴县县城和李家湾。3月底,日军开始了第四轮“治安强化运动”(扫荡)。
5月间的“五一大扫荡”,使冀中根据地大部沦为敌占区,部分变为游击区,部队减员将近一半。 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日军袭击中牺牲。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作战有两次大吃亏,一是左权的牺牲,二是关家脑作战。这样的事情在120师没有发生过。
5月1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第八十五大队600余人,伪军警备队100余人,偷袭兴县军区领导机关,于17日占领兴县。120师在日军撤退途中于田家会村将其包围聚歼,毙日军大佐以下500余人,俘日军25人。
五
所谓晋绥边区和军区,这个绥指的是绥远省,那里有个大青山根据地,属于120师的地盘。到抗日战争即将结束时,与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2年至1943年,120师兼晋绥军区部队作战1755次,日均作战近5次。1943年的半年里,共进行大小战斗711次,主动战斗占百分之七十六,被动战斗占百分之十二。而伏击、袭击战又占主动战斗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敌我伤亡的对比是1340比825人,即敌人伤亡1•84人,我伤亡1人。
1943年下半年,晋西北根据地的人口恢复到100万人。10月4日,日军在兴县以西的小善畔村被八路军包围,双方激战至11日拂晓,歼灭日军700余人、伪军10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轻机枪15挺、长短枪200余支、子弹3万多发及其他军用物资。我军伤亡216人。
从1942年起,120师即组建大量武工队和民兵组织对敌作战,设法把敌人“挤出去”。就是一个个拔除敌人的据点,拔一个少一个,敌人见待不住了,就只能撤走,实为各个击破。
1943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两个边区,财政经济均有了很大起色。陕甘宁边区财政厅厅长南汉宸说:特别是这一年,晋绥给以很大的帮助,送来大量特产,并由陕甘宁代销晋绥特产,抽百分之二十的贸易税,作为财政收入。其余作为财政家务之积累,这样建立了雄厚的家务,使党政军人员生活,进入相对的丰衣足食程度。
这个特产是什么东西,难道会是山西的煤炭吗?当然不是了,在这里就不明说了吧,父亲说他种过这种特产。朱德出自滇军,懂得如何养兵,当年滇军的路子是行得通的。再说特产能当药品,能治各种各样的病,并且还很见效。
1942年12月,父亲调去晋绥三所当看护员,证明人还是李四四,看来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看护员应该还是战士,做的是最基本的普通工作。脏和累是免不了的,但是很年轻啊,也才17岁,部队里还是属于小鬼兵。
有一个叫张汝光的任师卫生部医务主任,后任边区卫生部副部长。他是31年的老红军,55年的少将,总后卫生部副部长。父亲等一帮年轻人受他的领导,并逐步熟悉了工作,渐渐成长起来。
1944年5月,父亲在当兵6年之后,在晋绥卫生部转为护士,成为了基层医务干部。证明人是董炳琨。董炳琨是父亲最亲密的战友,同为老乡,同在1939年入伍,他们的岁数相差1岁半,能说在一起,干到一起。到45年3月,董炳琨又成了父亲的入党介绍人。我至今保存了一份用毛笔手抄的《入党自愿表》,其中的介绍人一栏中,董炳琨三个字赫然在目。
父亲的战友很多,尤其是广西桂林步校门诊部的战友,我记下了30多个人名,居家的左邻右舍也都是门诊部的人。但是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战友,我一无所知。董炳琨后来去了朝鲜战场,回国留在了北京,最后任协和医院副院长。算来今年有一百多岁了,愿他老人家健康平安。
六
八路军120师是个冷门部队,在军事文学作品中不大怎么宣传他们。在河北邯郸涉县129师司令部旧址,是个著名的4A级旅游景点。而山西的兴县晋绥军区所在地,虽然也是4A级旅游景区,但是去的人并不多。
兴县属于吕梁市,马烽、西戎所作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就是晋绥军区领导的民兵组织。抗战时期,晋西北尤其是吕梁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负担能力低,坚守晋绥的八路军120师发展不大。1937年8月红军整编时,120师为1.4万人,其中8218人东渡黄河开赴前线,其余部队留在陕甘宁,被划入八路军留守兵团,到1940年部队发展到55890人。后来历经数次精简,到1945年9月日本投降时,部队总数仅为4.5万余人,比红军整编时扩大3倍多。同期,八路军从4.6万人发展到102.9万人,扩大22倍多。
从部队的数量看,1940年后,120师几乎没有扩展,但作战次数与歼敌人数均超过两位数。累计作战次数占八路军作战总数的10.1%,累计毙伤敌军占八路军毙伤总数的14.1%。
全面抗战八年,在兴县发生的大小战斗共计2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八路军牺牲2000余人,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120师暨晋绥军区部队平均每千人作战224次,高于八路军平均数值1倍多;平均每千人毙伤敌军2231人,高于八路军平均数值2倍多;每毙伤敌军千人自身伤亡461人,比八路军平均值低5%。我为父亲老部队的战绩感到骄傲。
1945年5月,抗战胜利前夕,父亲在晋绥卫生部三所任护士长,此时他20岁,参军7年,证明人是靳西者。到1947年7月,父亲仍然在兴县晋绥军区,入卫校成为了学员,证明人刘鲁。
刘鲁是延安卫生学校第十一期毕业生,生于1917年,山东郓城人。38年6月参加八路军,抗战时期,历任学员、教员、主治医生、晋绥卫校教育科长,西南军区后勤卫生部野战外科主任,重庆第七军医大学训练部副部长。他77年以副军职离休,86年在重庆去世,享年80岁。说来父亲在七医大上学时,刘鲁仍然是他的领导。
到1949年7月,全国解放前夕,父亲仍然在晋绥卫生部,他调去了医政科任医生,证明人刘计。随后,父亲以一个解放军的身份进入大西南四川。
自全国抗日胜利之后,1946年9月中旬,八路军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父亲的八路军身份即到此结束。但是他与120师的关系并没有结束,直到晋绥军区机关一部在重庆落脚,与第二野战军领导机关合并,成为西南军区的一员。
1958年6月,父亲再由重庆迁往广西桂林步校,归属第四野战军。1960年8月,父亲返回重庆在第七军医大学上学。他提到的证明人是祁开仁。
祁是湖北潜江人,生于1908年,193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抗战时任国民党军政部重伤医院上校医务主任。1939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晋绥军区手术医院院长和卫生部副部长,这时他是我父亲的领导。
祁开仁是55年的大校,61年的少将。父亲在七医大,第二次成为他的部下。加上刘鲁,在大学里,他的熟人还是有一些的。祁于91年故去,享年84岁。
其后父亲简历中的证明人我都认识,喊他们叔叔。如孟双珠,是北碚步校和桂林步校的门诊部主任。他是河北宁晋县的老乡,38年参加129师,在二野的12军36师,后任陆军181和163医院院长。还有卫德鹏是185医院主任,也是我家的邻居。到1970年9月,父亲的军医生涯到此为止,他离休于自己的故乡。1982年6月,他摘下领章、帽徽,彻底结束了军人身份。
七
母亲比父亲小三岁,出生于1928年10月23日。籍贯河北省曲阳县产德乡北水峪村,家庭成分为中农。在8岁之前,是在家里玩的小姑娘,与所有农村长大的小女孩没有区别。不像父亲总是捡柴火,但家务事肯定是有的。
母亲的下面有个妹妹,长大后就嫁去北京。她多次搬家,竟然住在了中山公园和中南海旁边的南池子,享受远高于寸土寸金的待遇。母亲的亲戚很不少,建国之后她回老家,许多人来看她,也有许多老家的人登门探望。
母亲9岁到14岁(1937至1941年),在本村上小学。她读书的时间比父亲要多,我见她的字熟练而流畅,我当兵后都是母亲给我写信。母亲上学时,全国已经开始了抗日战争,尽管中国的河北省已经沦陷,但是曲阳县还有读书的条件。有时鬼子扫荡也去那里,听母亲说曲阳属于敌来我往的游击区。离着保定重镇180里,而著名的地道战清苑县冉庄离保定不到60里。
曲阳有十大名山,县城距北岳恒山120里,这里都是八路军藏身的好地方。保定著名的白洋淀有许多抗日的故事,孙犁写了著名的《白洋淀纪事》。而《小兵张嘎》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曲阳盛产汉白玉,是全国闻名的石雕之乡,汉白玉雕刻无与伦比。建国之后,曲阳的工匠为北京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母亲读书的这段时间,她的证明人是刘英。后来她们一起参军,刘英与丈夫留在了北京,在电子工业部六所工作。而母亲随我父亲去了海南岛,海南虽然无法与北京相比,但是海南是个让我终身不悔的地方。
母亲在40年的8月就是预备党员了,这时她不到12岁,证明人是韩义才和葛有余。这个年纪是够小的,但是有证明人啊。在另外的一份打印材料上见到,证明人是万友余。繁体字的萬字于葛字非常相似,而北水峪村就没有姓万的人。友余和有余也是同音字,于是出现了笔误。
同为1928年出身的著名演员田华,只比我母亲大两个月,家乡唐县离曲阳70里,她在1940年12岁时参军。田华加入了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走上革命道路。1944年,田华入党。
1945年2月,16岁的母亲先在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作,证明人是郭平。当时政府的所在地在保定阜平县,离曲阳有160里,是个山区县。距县城70里的神仙山,又名大茂山,曾是中国“三山五岳”中的北岳恒山,雄踞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其面积200余平方公里,海拔1870米。八路军在这个地方抗日,是非常好的根据地。
在边区政府才3个月,至4月,母亲又去了晋绥军区一所。这个地方在山西临县,与兴县一样,也是属于吕梁市。在这里,母亲的工作是看护,证明人是李淑枝。这些小姑娘与郭平一样,都是普通的小战士。
不知为什么,大概是晋绥军区三所缺人,在8月份,母亲去了晋绥军区三所,来到这里,她便与我父亲相识了。当时父亲的身份是护士长,专门管理这些小看护的。此时父亲20岁,7 年老兵,母亲17岁,参军不久,二人还都是河北老乡。在他们相识的当月,抗日战争就胜利了。大家欢天喜地,不言而喻,在心情好时,看谁都是很顺眼的。
在我的感觉里,父亲是个纯粹的技术干部,不会长篇大论,平时寡言少语,有点木讷,是个典型的老实人。他会抽烟,不会喝酒,对于醋是情有独钟。到老年时更是顿顿不离醋,并且还要拍蒜切碎泡在醋里。而母亲性格活泼,喜欢唱歌,并且音调准确,富有感染力。喜欢养鸡、养兔,种花、打太极拳。看书和杂志不少,把我写的信都装订起来保存。我觉得自己从小热爱文学,是受到母亲的影响。
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至1949年,母亲在晋绥军区第六国际和平医院,此时她18至21岁,由于工作出色,职务转为护士,不久转为医助。
这个国际和平医院位于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晋绥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120师医训队、120师卫生学校、120师卫生部,白求恩第六国际和平医院、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晋绥军区卫生部、晋绥边区公安总局、晋绥新民主主义实验学校等机构驻地。1949 年5 月该院随军西进,搬迁到陕西省西安市,后来发展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说来母亲是“四医大”的老前辈了。
八
1949年初,在大西北革命11年的父亲和在大西北革命4年的母亲,分别徒步和乘车于4月来到西南军区留守处卫生处。留守处位于西安,其前提是,临汾战役于1948年5月结束,49年4月太原战役结束。处于晋西北的晋绥军区党政机关、军区机关还有各类学校紧急南下,相继通过太原迁入临汾。
晋绥军区的部队从临汾渡过黄河,一路向西进入西安。贺龙提出的要求是“开辟新区”,至于新区在什么地方,恐怕知道的人不多,应该是哪里有敌人就打去哪里,直到把他们肃清干净。
1949年5月底,中央确定了解放西南的战略方针,以大迂回动作,由二野所部插至敌后,先断其退路,完成包围,然后再打。贺龙经营川北,以便与二野协作解决贵州、四川、西康三省。这样在49年11月,一野和二野发起成都战役,12月7日,成都和平解放,30日,一野18兵团入城。
父母亲入川是从西安过秦岭,男兵徒步,女兵乘车,他们先到安康、成都最后至重庆。这时候父母已经认识5年,双方的关系确定,这样在1950年11月至1953年,都在西南军区工人医院,并于1951年5月8日结婚。
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再向南至广西桂林步校。工作8年之后,再向南至海南岛185医院,工作5年之后,被上级安排离休。而我走的更远,来到海南岛最南端的崖县(三亚)天涯海角之南的西岛,再往南就是西沙群岛了。
父母的军旅轨迹,从野战军算起,由一野至二野再至四野。贺龙的部队如同漂萍,谁要就配给谁。拆分部队是我军的传统,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拆,通俗的说是拆东墙补西墙,哪怕东墙没有了,只要西墙结实即可。至于人员的相互调动,更是很平常了。如120师出自于红二方面军,但是三分之二的旅级干部来自红一方面军。这样的事情没完没了,不排除许多干部吃了山头的亏。
父母的军旅生涯结束于过早的离休,这个1970年的政策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也影响了我的一生。这里不细说了,我的一生在社会上算个什么,而对我个人来说却算个什么。
父母两位晋西北的老八路,决定了我的人生。在这次的写作中,我对山西兴县有了新的认识,后悔没有早去那个地方。于是决定在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一定要到哪里好好看看,带着对父母的感情,带着对120师、晋绥军区的崇敬,来加重生命的分量和不可或缺的价值。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石渝生,1952年生于重庆,1958年在桂林,1966年在海南,1969年服役于海南军区榆林要塞任参谋,1982年转业于河北辛集市文联。2012年退休,居住石家庄。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5-03-11 14:37:4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你见过这种坦克和这位坦克兵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