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士兵在训练中操作德制le.IG18型步兵炮
步兵炮的诞生要追溯到一战时期,其具有身管短,炮口初速低,射程近等特点,同时重量轻便,便于骡马机动,一般配属步兵团级及以下单位。虽然步兵炮的威力远远无法和山炮、野炮、榴弹炮相提并论,但是用于配属一线步兵对付轻重机枪和简易工事还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日军的步兵炮
1916年,法国人研制出M1916型37mm步兵炮,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步兵炮,也可以说是近代步兵平射火炮的鼻祖。1922年,日本人根据法制步兵炮仿制出了大正十一年式37mm平射狙击炮,性能比原版有所提升,有效射程3000m,最大射程5000m,并可以配备光学瞄准镜提高射击精度。该炮在日军中配属步兵中队,每个步兵中队配属一个步兵炮小队,具体编制为2门步兵炮、11名士兵和2匹骡马。但是该炮的射程威力都很有限,并且射角太小,无法进行曲射。作为一款制式步兵炮,很难和当时欧美列强的同类型火炮争锋。
日军装备的大正十一年式步兵炮
1928年,大名鼎鼎的92式步兵炮横空出世,30年代初正式在日本陆军中服役,并逐渐取代大正十一年式成为制式步兵炮。92式步兵炮口径提高到70mm,最大射角提高到75度,兼具了平射和曲射功能,威力得到极大加强。可以说是日军在二战时期最成功的火炮之一。该炮后来也被中国军队大量缴获使用,直到朝鲜战争时期,志愿军的团属炮兵连仍然装备了大量的92式步兵炮。
表1 抗战时期日军装备的两种步兵炮
大正十一年式 | 92式 | |
---|---|---|
口径 | 37mm | 70mm |
射程 | 有效射程:3000m 最大射程:5000m | 最大射程:2800m |
炮弹初速 | 450m/s | 198m/s |
射速 | 20发/min | 10发/min |
高低射角 | -9.5~16.5度 | -10~75度 |
重量 | 89 kg | 212kg |
中国军队的步兵炮
近代中国军队的步兵炮装备史起源于东北军,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沈阳)根据大正十一年式仿制出辽十四式37mm步兵平射炮,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防护盾。当时东北军的标准编制是每个步兵团配属1个迫击炮连和1个步兵炮连,每个步兵炮连装备4门辽十四式步兵平射炮。至“九一八”事变前共该炮生产了约370门,沈阳沦陷后其中超过半数被日军虏获。尽管如此,抗战时期东北军各部中仍然有一定数量的装备。
东北军装备的辽十四式步兵平射炮
而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在火炮的制式化方面更倾向选择德式火炮,步兵炮也不例外。1932年6月国民政府兵工署召开第一次兵器制式化会议,会议确定了以博福斯47mm步兵平射炮作为国军未来的制式步兵炮。德国克虏伯公司作为瑞典博福斯的大股东,博福斯火炮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德式火炮。然而这款47mm步兵炮并没有像博福斯75mm山炮一样大规模引进,在全面抗战前真正批量引进的是另一款德制步兵炮—德国莱茵金属公司le.IG18型75mm步兵炮,不过总数量也仅在60门左右,优先装备于教导总队和几个精锐调整师。另外有一款荷兰造HIH 75mm步兵炮,30年代初引进,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曾有此炮的参战记录。
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制le.IG18型75mm步兵炮
在抗战初期国军的编制中,步兵炮已经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以当时的调整师编制为例,每个步兵团配属一个战防炮连,装备37mm战防炮4门(战防炮不足则用20mm机关炮代替),另外还有一个迫击炮连,装备82mm迫击炮4门。而步兵炮平射功能可以被战防炮替代,并且战防炮还拥有专业的反装甲能力,机关炮虽然威力不大,但是射速又远远超过步兵炮。其曲射功能又可以被迫击炮替代。因此在抗战时期,步兵炮并没有成为制式装备。并而随着轻型迫击炮、无后坐力炮、火箭筒等新型装备的出现,在二战结束后,步兵炮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表2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主要团属火炮
le.IG18型步兵炮 | Pak35/36战防炮 | 20年式迫击炮 | |
---|---|---|---|
口径 | 75mm | 37mm | 82mm |
产地 | 德国 | 德国 | 中国 |
最大射程 | 3550m | 4025m | 2850m |
炮弹初速 | 210m/s(榴弹) | 760m/s(穿甲弹) | 196m/s |
射速 | 8~12发/min | 13~15发/min | 8~10发/min |
高低射角 | -10~75度 | -5~25度 | 45~85度 |
重量 | 400kg | 450 kg | 69kg |
参考文献:
[1]罗永明. 德国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兵工事业的影响(1928-1938)[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2]章慕荣. 日本侵华时期国民政府陆军武器装备建设之考察[D].南京政治学院,2004.
[3]田效飞. 国民党军队武器制式化问题研究(1927-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17.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11-09 14:29: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