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资料推介】《七月》
2023-03-07 09:53:35  来源: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点击:  复制链接

  《七月》是抗战时期重要的革命文艺期刊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七月流派”便是援引此刊而得名。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创刊发行。始为周刊,以诗歌启卷,多刊创作,兼及评论,但在上海仅仅印行三期,九月二十五日即告停刊。由于战事失利,由上海迁来武汉,在汉筹备期间,曾定名《战火文艺》并在《汉口时报》以醒目大字登出预告,后因登记未获核准,故仍沿用上海《七月》原名,重新编排卷期,改周刊为半月刊,(每月两期,一日和十六日出版)第一集第一期于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在汉口问世。主编者胡风,由熊子民担任发行,社址设在汉口汉润里四十二号楼上。从第一集第一期(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到第三集第六期(一九三八年七月十六日),共出版了三集十八期。一九三八年七月底由汉迁渝,自第四集第一期(总第十九期)起改为月刊在重庆继续出版,一九四一年九月第七集第一、二期合刊出版后终刊。

▲《七月》1937年10月16日第一期封面

  《七月》在创刊号中,以“七月社”的名义发表《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发刊辞》,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在神圣的火线下面,文艺作家不应只是空洞地狂叫,也不应作淡漠的细描,也得用坚实的爱憎反映出蠢动着的生活形象。在这反映里提高民众的情绪和认识,趋向民族解放的总的路线。文艺作家的这一工作,一方面将被壮烈的抗战行动所推动,所激励,一方面将被抗战热情里面跃动着成长着的千万读者所需要,所监视。工作在战斗的怒吼里吧,文艺作家不但能够从民众里找到真实的理解者,同时还能够源源发现从实际战斗里长成的新的同道伙友,我们愿意献出微力,在工作中和读者一同得到成长!”旗帜鲜明地宣布了自己与民族解放战争血肉相联的关系,它紧紧地和那个血火交织的时代,和千万喋血苦战的人民共同着呼吸与脉搏。

▲《愿和读者一同成长——代发刊辞》,《七月》1937年10月16日第一期

  刊物拥有一个庞大广泛、实力雄厚的撰稿队伍。它的主编胡风说过:“《七月》不是少数人占领杂志,相反地,它倒是尽量地团结而且号召倾向上能够共鸣的作家。”在该刊发表作品的作者有一百七十人之众,其重要撰稿人即有丁玲、力群、艾青、田间、池田幸子、丘东平、曹白、吴组细、辛人、周文、曹靖华等八十多人之多。在划定必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同时,胡风持一种广泛吸纳成员和作品的开放态度。胡风所谓的“半同人杂志”的说法中,隐含着既集中又开放的两层意思。胡风的这一办刊思想也决定了七月社的既集中又开放的双重特征。

  《七月》每期发表文章十七篇左右,就体裁而言,有论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特写、通讯等。有的作家是在《七月》上第一次发表作品,由此起步而走上文坛的,有的在《七月》上发表了一生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在武汉出版的十八期中,曾刊载过一些重要文章和较有影响的作品,其中论文如陈绍禹的《用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大漠的《毛泽东论鲁迅》、辛人的《公式化的二、三问题》、胡风的《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艾青的《诗论掇拾》鹿地恒的《文学杂论》、奚如的《拉着中国华盛顿的耳朵》、欧阳凡海的《抗战后的中国文艺运动及其现状》;比说如丘东平的《暴风雨的一天》、《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倪平的《北中国的矩火》、肖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等;诗歌如苏金伞的《我们不能这样逃走》、邹获帆的《江边》、鹿地值的《送北征》、田间的《给战斗者》等。艾青在抗战时期创作的一些著名诗篇《人皮》、《向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诗草》《乞丐》等都是在武汉创作并发表在这个时期《七月》上的。

▲大漠:《毛泽东论鲁迅》,《七月》1938年3月1日第十期

  丘东平的作品以作者亲历战斗的深切感受,描绘了抗战初期军民一心英勇抗日的历史画面,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像他的《暴风雨的一天》,塑造了在暴风骤雨中忠于职守的少年游击队员的感人形象,《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以刚健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连长林青史浴血奋战的爱国精神,曾被认为是战争以来小说形式上“最英雄的突击”之作。

▲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七月》1938年5月16日第16期

  丘东平还是抗战初期在报告文学上,以带着战火硝烟的阵地特写奉献给人民的首屈一指的作家,他的《我认识了这样的敌人》揭露了日寇屠杀我国人民的血腥罪行,《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和《第七连》在赞颂抗日军队中士兵的顽强斗志时,也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的实质。这些作品对鼓舞士气推动抗战起过良好的作用。就艺术而论,他的作品打破了当时报告文学中只是单纯地照录事件而无视人物刻画的倾向,他的报告文学注重人物描画,以揭示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而引人瞩目,在他倾泻着感情的笔下,作品弥漫着浓重的悲壮冷峻的气氛、具有震撼世人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章绍嗣:《抗战初期武汉文艺期刊概览》,《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第2期。

  周燕芬:《因缘际会:七月社·希望社及相关现代文学社团研究》,武汉出版社,2011年。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3-07 10:03:1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资料推介】《莽原》

下一篇:【资料推介】台儿庄战役与抗战时期纪实文学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