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资料推介】党在国统区的一面旗帜——《新华日报》
2023-10-10 09:44:09  来源:抗战文献数据平台  点击:  复制链接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惟一的一张日报。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先后为华岗、吴克坚,经理徐迈进。许漆新、章汉夫、陆诒等先后参加过编辑和采访工作。日出二张或一张半,有时出一张。

  发刊词阐明了新华日报的主旨:“本报原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的战斗中作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为前方将士在浴血的苦斗中,一切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史迹之忠实的报导者、纪载者。在‘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之原则下,本报将尽其绵薄,提倡与赞助一切有利于抗战之办法、设施、方针,力求其迅速确实的实现,而对一切阻碍抗日事业之缺陷及弱点,本报亦将勇敢地尽其报急的警钟的作用。”“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新中国是我们民族俊秀的儿女们近百年来前仆后继再接再厉所力求实现的理想,我们愿意在踏着先人们奋斗的血迹而为这崇高的理想而斗争时担任其应尽的职责。”又称:“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抗日的个人,集团团体,党派的共同的喉舌,本报力求成为全国民众的共同的呼声;同时本报将无情地抨击一切有害抗日与企图分裂国内团结之敌探汉奸及托派匪徒之阴谋。”

▲《发刊词》,《新华日报》1938年1月11日,第1版

  《新华日报》的公开出版,突破了国民党控制舆论蒙蔽民众的独裁统治,使中共摆脱了只能靠秘密的印油刊物或地下通讯方法传输信息的限制,从而有了一块重要的宣传阵地。同时《新华日报》也成为中共向各地党员传达指示的重要工具。潘梓年一面办报,一面不断总结经验,提出加强思想建设及许多重要理论。他强调“党性锻炼”,强调党报“最重要的还是政治教育”,“应该把报馆当作干部训练机关来办”。在总结《新华日报》办报经验时,他强调指出报纸能在国统区迅速出版,“主要是由于我们党的力量的强大”,《新华日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我们党的坚强领导”,其次就是“必须与读者群众尤其是各革命团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说:“报纸的编辑和插图等等,主要的标准应当是广大劳苦读者的要求”。

  《新华日报》在武汉期间是由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王明是长江局的书记兼党报委员会的主席,《新华日报》董事会董事长,《新华日报》自然难免会受到王明错误观点的影响,发表过一些错误的言论。但是在长江局的领导下,《新华日报》高举团结抗日的旗帜,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和民主政治的原则,大量报导了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的国民政府军队的抗日战绩,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和积极宣传了中共的政策,争取同盟者,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意见。

  周恩来当时是长江局的副书记,后来长江局撤销,成立南方局时任书记,他不论在武汉期间,还是以后在重庆期间都非常关心《新华日报》的工作,他曾为新华日报撰写了大量社论和专文。据初步统计,在《新华日报》出版的九年中,周撰写和署名的社论、专论、重要讲演稿有58篇,为各种重要纪念活动题词11则。

▲周恩来:《我要说的话》,《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6日,第2版

  《新华日报》代论以其冷静的说理、清晰的措辞、温和的谈话、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世界知识,以及对事实和细节的惊人了解,突破了冷冰冰的意识形态想象,达成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在代论《我要说的话》中,周恩来歌颂郭沫若“第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第二是深邃的研究精神,第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的文化特征,对其文学成就予以充分认可;在代论《四八烈士,永垂不朽!》中,周恩来无比沉痛地悼念并称颂烈士们是“人民的英雄,群众的领袖,青年的导师和坚强不屈的革命战士”,也是“久经考验永远忠于人民事业的党的优秀领导者和党的骨干”,是“中国人民的珍宝”,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在代论《左权同志精神不死》中,周恩来赞誉其矢志不渝、不畏危难的美好品质。

  此外,相关代论大多使用第一人称“我”“我们”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形成作者与读者之间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更好发挥出模范塑造作用。如吴玉章在代论《回忆陶行知先生》中深情款款地回忆:“回忆陶先生,我想起了一九三八年二月,我们同出席伦敦世界反侵略大会的时候……回忆陶先生,我想起了他的革命精神……回忆陶先生,我想起了他为大众生活解放的教育宏愿。”英雄的光芒常在我们心中煽燃一点光焰,提醒我们人性尊严的意识,将我们提升到高贵境界。信念鼓舞框架下的《新华日报》代论通过诉诸正向的信念和情感,在框架装置上对过去、当下的美好人格和道德品质予以追忆或肯定,也在对其的赞美和歌颂中使得民众产生共情。

▲吴玉章:《回忆陶行知先生》,《新华日报》1946年9月22日,第2版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24日深夜,周恩来到汉口界限路新华日报社,口授在汉的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宣称:我们只是暂时离开武汉,我们一定要回来,武汉终究要回到中国人民的手中。在撤离武汉前,《新华日报》除总馆外,已建立有重庆、广州、桂林等分馆;成都等推销处,并从1938年5月28日起,在重庆发行了航空版。

  参考文献

  《新华日报的回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韩辛茹:《新华日报史》,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

  叶再生:《中国近代现代出版通史》第3卷,华文出版社,2002年

  双传学:《意识形态话语的突围:〈新华日报〉代论的话语实践及共意动员——基于1938—1947年52篇代论文本的框架分析》,《当代传播》,2023年第1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10-10 09:58: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资料推介】期待“民众之武力”——九一八事变之后的民间舆论(一)

下一篇:周兵 |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与新文化史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