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来已经一年多没有接到父亲从沦陷区写来的“手谕”,虽然这期间也曾接过两封家信,一封是姐姐写来的,另一封是外甥的,然而我禁不住有些纳闷了:为什么忽然父亲不再写信给我,却只由姐姐和姐姐的孩子告诉我“平安”呢?我一连去了两封信,探问父亲沉默的理由;终于在上个礼拜得知底细,说是父亲去年就得了瘫症,一向瞒着我,怕我知道了难过;最后还说,上了年纪的人,这是难免的;又说,据几位医生诊断,父亲在三五年间没有什么危险!因为我离家万里,往返不易——这段路,又劳苦,又危险;劝我暂时不必焦虑地急于回家;……其实,即使不来信告诉我,我早已猜到八九分。父亲已是六十开外,当五年前,我离开那个北方平原,一个人南来继续读书,那时的父亲,我早已观察到,他的身体已是非常虚弱,略微走些远路就止不住气喘,……如今他得了瘫症,还算好的,我最初简直以为他已经埋入了土,从此地上再也没有我可以叫声“爸爸”的人了,一生了我,花去多少心血,养大了我,他就消失于人间,剩下他的儿子,依旧在这地上跑来跑去。为了什么?——也许为了一切;也许什么都不为,……如今他得了瘫症,不能动,只能呼吸,我想像,住在“自由的”和“沦陷的”两个世界,隔得多么辽远,我在这里思念着父亲,而父亲却正躺在乡间的土炕上;他想翻身么?他想吃饭而无力举箸么?或者,他想提笔写信,想再谆谆嘱咐儿子一些话,但却发觉一只手已不能在纸上书写任何字;于是他深深叹一口气;也许他心里暗想:“算了吧,什么都不要孩子知道,我一时还不会死;那么,我且等候他归来吧。等他归来,我再面对面把藏在心里的事一件件讲给他听;以后再合上眼,永远合上眼。现在,我还得耐心等他,耐心等”——
然而在我,平心静气想一想,我却不敢确信我能够再见到父亲。父亲并没死,当然留给我,也留给他,一线见面的希望;然而希望会是多么容易破碎的泡沫啊!我不敢想下去,眼前笼罩了一层厚厚的雾。……
父亲,一个老实人。我年来在外边动惯了,动惯了,看到许多老实人吃亏的例子,也看到许许多多乖巧人对于老实人的嘲笑;然而老实人也还是有的。我想,在这么广大的世界里,有虎,有狼,也有小的兽和虫;狼吃羊的故事层出不穷,而羊还是一代一代传下去,而且仔细想来近乎奇迹似地活着父亲一生靠教书生活,母亲省吃俭用,因之竟置了一些地。不论你怎样说,人不吃饭会饿死;而要吃饭就得向“地”去取;所以种地吃饭是件“天经地义”的事。“靠天吃饭是真的,旁的都是假的”,乡下人常这样坚实地说。然而母亲——我又想起母亲,——母亲对父亲教书这种职业却时时表示不满;教书不是也可以赚钱买地吗?可是母亲总是摇头,而且说:“我将来可不叫儿丰去教书!”(然而她儿子却不替她争气,好像教书会是遗传似的。)在反对教书这点上,我和母亲是一致的:她反对儿子教书,我反对我自己教书,虽然反对的理由大不相同……父亲有一年去教一个师范,不知怎么一高兴,带我去进那师范的附小六年级,那时的学校生活,现在已经不能清晰地记起;有几椿事虽然还记得,但那是属于另一种性质,不适于在这里讲的,不过,对于父亲,有一件事却是叫我感动。他照例每天八点钟上课,上课之前,就有一个校工端进一碗稀饭,还有两个烧饼。“老爷,请早点。”那校工总是毕恭毕敬地对父亲说,——那时校工还叫作“听差”,父亲慢慢喝着稀饭,喝完用毛巾揩揩嘴,而两个烧饼却不吃;他用手指给我说:“你吃了吧,年纪小,饿的快。”那种烧饼,是泺县的特产,不是圆形,是四方的,有“四棱火烧”的称号,烤成棕色的皮,吃起来非常脆。那两个烧饼,当着父亲的面,我总是不肯吃,一定等父亲揩揩嘴(这是他一种饭后的习惯),夹起书去上课时,我才把它们拿在手里,每次总是厨房烤过送来,所以还有点暖呢;看着父亲带上门了,我一面快活地咬着烧饼,一面担忧地想:“父亲只喝一碗稀粥,一直要到十二点才下课,讲书那里有力气呢?这样想时,在幼稚的心里,引起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然而,另一方面,我对父亲也有一种不甚和睦的感情;这种不和睦,当时我只感到是一种强烈的反感罢了,自己不能说出所以然来。现在,年龄加长,有些时候喜欢“推理”,喜欢“分析”,才发现父亲有时近乎吝啬,虽然并不是完全吝啬,为了这,我和父亲曾发生过几次埋怨或争吵,就我记忆所能做到的,第一次惹起我的埋怨和不满的是为了一件照像的事。那时我方才七岁,也许是八岁,父亲一天领我进城,那天他究竟办理了一件怎样要紧的事,我当时就没留心;只记得到下午四点钟光景,我们就预备回家了。在快要出城,经过一家照像馆,父亲忽然想起什么似的,笑着问我要不要照一张像。——我也可以照像这件事,从来没有闯进我的思念里,经父亲一问,立刻生出一种欣喜,跃跃欲试的欲望,我说“我要照”。说完之后,我满心以为父亲一定就会领我走进那家照像馆;谁知他只停了一停,就领我走开,“也许他不喜欢这家,要领我到另一家去照吗?”我疑惑地想。比较整齐的街道走尽了,市声消失了,我觉得眼界开扩起来。我们已经走到田野,一条蜿蜒到远方的人行路,伸展在我们面前。真的,再没有旁的,父亲并不想给我照像,我们已经走在回家的途中了啊“你不是说要给我照像吗?”我忍不住问他。“哦,——下次吧。”是他的回答。为什么一定要下次呢?我知道他衣袋里装着钱的。我失望地拖着两腿,跟在父亲背后,机械地走着,走着……
另一件引起我公开争抗的是为了买书,那时我似乎是十二岁,虽然年纪并不大,却已养成一种对书籍的爱好;所谓“书籍”,其实也很有限,只是几部借到的《小五义》,《儿女英雄传》之类,恳求父亲买的则有《彭公案》和《济公传》。然而这次惹起争吵的,却是另外一种书。乡村小学里的赵老师忽然要给我们讲《论语》了。一班小学生固然还不明白那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但因为新鲜,便起劲地,子曰学而地,大声朗诵。有一天,学堂里来了一个挑木箱子的卖书人,他的光临,在寂寞的小学校内起了点变化:老师发令停课半小时。在这时间,学生可以添购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刻着“小大由之”的毛笔,颜真卿的字贴,镀着“君子之风”四个字的墨,或是最低年级照样画葫芦用的“仿影”。这次卖书人摊摆在地上的书里,却有几部白话注解的《论语》,每隔几个大字的“正文”,中间就插入许多蝇头小字的注解:比如“子曰”这两个大字底下就有这些小字:子,就是孔子,曰,是“说”的意思……不记得旁的同学买了这部书否,我却被好奇心抓住,欣喜地连想的功夫也没有,手里拿着这部书,回家讨钱,预备买下来。
“我买了一部《论语》。”我说。
“拿来我看。”父亲要了去,翻看着,“家里不是有一套《论语》么?”
“可是这一套是白话注解的呀!”
“哼,白话,——那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家里那一套我嫌旧,有些地方还叫虫子吃烂了。”
“不要买,拿回去还给卖书的吧”
卖书的会不答应的,这一本,你看,我在手里握过,书皮都叫手心冒出来的汗给弄出汗迹儿来了。”…一我为难地急躁起来。
“那是不要紧的,你且还给他试试。”
“我不。”我坚决地说,接着哭起来。
“哭什么呢!”母亲走来调停了。
“要我念书,不许我买书。”我还是哭着,用一种“理直气壮”的,但是诉说委屈的声调。
“别哭,我给你钱;本来么,买书是正经事,又不是胡花。给你,给你。”……
“这孩子,躁脾气!”父亲叹口气,走开了。
这场争吵就这样结束了。然而我还觉得委屈。我买书是对的,所以父亲不该拒绝我,如果他拒绝,那是他的错,而一个做父亲的,在那时的我看来,是不应该错的。带着冤屈,这顿午饭没吃,我一个人走到村外,我走到麦田里,躺下来,一片麦子覆围了我,拥抱了我,埋葬了我,我再也不回家,因为父亲不了解我,我呆呆地躺在麦田间.一阵风,吹得一片麦地沙沙响,我忘记了自己。——太阳晒晕了我的头,——我翻过身,背着太阳,我把整个脸偎在麦丛里。……
还有一件事引起我抱怨父亲,不过,这抱怨极轻微,而且仔细一想,是不应该怀着什么抱怨的。说我现在有点忏悔,那是不错的;有点忏悔。我悔我抱怨太多,父亲抱怨太少,父亲从前上学时候,据他说,不但不花钱,而且每月有二两银子可领,作为零用;他那时生活一定很有甜昧,我想。他享受过一个时期,后来年老退休,不再登讲台,擦粉笔,其实满可以住在家里,像人们所说,享点老来福,轻闲轻闲;但是他不,他还是整天耗费脑汁,盘算着播种,秋收这类累人的事;而且,不止盘算而已,农忙时还亲自到田里去,在毒热的太阳下,指挥这个,吩咐那个。有一次,我们割谷子,一个村妇趁人不备,抱起一捆谷子,匆匆逃去;不料叫父亲看见,他马上扬起手杖,远远冲着那偷谷子的妇人喝道:“喂,放下,放下!”那村妇不管,还是跑,惹得父亲发怒了。他高举手杖,像举着指挥刀,勇武地去追那妇人;妇人看看被追上,没办法,只好扔下那谷子,嘴里嘟哝着慢慢走开。我也曾阻拦过父亲:“算了吧,一个穷人,偷点就偷点,只当没看见。”而父亲却喘气没有停,说:“哼,算了!——没那么容易!”说着便弯腰把那妇人丢下的那捆谷子抱起,很吃力地又跑回。大热天,正晌午,父亲常常出去查看地里的庄稼,草可该拔了?地是否需要雨水?或者推算收成好坏。有一次,他回来讲,他在途中太干渴了,等不及回家解渴,瞥见一个小水坑,水很清,他俯身,合拢起两片手掌当作瓢子,“舀了它几瓢喝下去”,说时他还笑,很得意的样子——这真难以思议难以索解。想当年,他也念过生理卫生一类书,血液循环、心房、心耳、寄生虫、细菌……这些名词,对他不致生疏吧(他从前念的生理卫生是厚厚一本,英文的;我翻检他的书箱时曾看到过);怎么到老年竟不但喝起冷水,而且是污水?难道他如此健忘,连细菌这类东西也忘得一干二净么?“用两片掌合拢了当瓢子,我就喝了它几瓢”,他很愉快,他还笑呢。一回忆到这里我就感到一种异样深奥的难过。“每条狗都有它的当年”。这句英文谚语平易地慨叹着人生!父亲也曾欢乐过自己的当年吧,让我的想像,替他串起他神气的学生时代,骄矜的教师时代,以及老年归返于耕耘,混迹在农人当中,而自已生活习惯也渐渐变成一个老农人。咳,年青人荒唐,乱来;当教习瞎卖劲是傻气。只有,像现在这样子,管着自己的家,耕自己的两亩田,有吃有喝,这才是聪明——他也许会如此想吧。事实上,我好像听到他自己这样讲过。但是,无论如何,我总觉得“这里边有点不对”,“这里边短点什么东西”;他这样满足,我替他悲哀。……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
有一年,我决定去北平上学了——上学,上学!我后悔我上了太多的学,我那时应该走另一条路,我应该活在人群,不该埋在书堆里!——我去上学。父亲不知怎么一来一定要送我去。我说“不必吧”。他还是坚持他的意见……到北平的第一晚,得找个旅馆住下。住天福店吧。——父亲说。旁的店也很好呢!——我说。不,还是天福,牌子老不欺哄人——父亲说。终于去住天福店,看了一下房间,我看中了一间,很清静,很爽朗。父亲却沉吟了一会,“另外看一看吧。”他看中了另一间,光线有些暗,没有床位,只有板炕;板炕上放着一张炕桌,桌的两边是两副被褥。
“这样摆设好,板炕比单床好。”他说。
铺板太旧了,你看,这里,全是臭虫血。”我说。
“不要紧,臭虫吃不了人……这里生意好,天天有人住,臭虫不会怎样厉害。”
“我怕臭虫;昨天咬过不知什么人,今天又来咬我——”我愁了。
……………………
睡觉的时候,一想到睡觉,先怵了头。我只在地板上来回踱着。
“还不睡么?”躺在床上的父亲问。
“臭虫——怎么办呢?”我停住脚回答。
“不会怎样的……不信,你试试看。”
我没办法,只好躺下“试试看”。不到几分钟我的贴近枕头的腮像香头触了一下,又是一下,接着在脖子上,接着在腰上,在腿上……我用两个手指肚儿碾了一下,立刻闻到一股奇臭。我坐起来,下床,再也不想睡了。
“实在多呢,我也碾死了几个!”父亲像是有点不好意思,笑着说,“你不能再睡一会么?”
“我不敢了,实在咬得疼,你睡吧。”
“那么,你且在那张藤椅上靠靠吧。”
……………………
第二天午间,不知是否父亲在表示对我的歉意(如果父亲也需要对儿子表示歉意的话),他坚持到外边找一个饭馆去吃午饭,或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走吧,到外边走走,顺便请你喝点酒。”
“我不会喝酒。”我说。并不是在父亲面前“卖好”,我其实是不会喝。
“少喝点不要紧。”他鼓励我。……
我们坐到一家酒楼上了,父亲坐上首,我坐在他对面。
要什么下酒菜呢?——父亲点菜,我写菜单,他想了一下要个羊肉(我写在纸上)。要个爆肚(我右手动了两下)。哦
(我手停在纸上,)再来了个拼盘(我写起“拼盘”两个字),还有——吃着看吧……
当右肩上搭着一条毛巾的“跑堂”很和气地端着菜和酒壶站在我们面前,父亲变得兴奋起来。他含笑,用纸片擦着筷子和吃碟,我站起来,把了酒壶,替他斟满一杯。“你也斟起来。”他殷切地对我说。
“这种酒力量不大。”他干了一杯,用筷子去夹菜。
“你尽管喝吧,不会醉的。”他说。
“我只有一杯的量。”我说。
“后天你就要上学了,明天我就回去,这次活你的光,我逛了一下北京城,哈……来,再喝一杯。”他拿去我的酒杯。我想父亲给儿子斟酒,岂是“中国人底”礼法?然而他竟没留给我一点讲究礼法的时间,一下子替我斟满了一杯,一面说:“喝干,喝干。”……
父亲从来没有这样过,以后也再没有敬过我酒。这一次应该是他对我一生最大的祝福吧。我感动得说不出话,甚至端着酒杯的手都有点颤动了,我几乎流出泪来。……为什么父亲这样尊敬儿子?我有什么值得他尊敬的?他斟这杯酒给我,他希望我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只给我斟了一杯酒,他什么也没说。他什么话都对我说了。唉——父亲,你叫我怎样呢?……
我离家南来,已快五年。去年春天曾接到过母亲寄来一张像。她脸上的皱纹已多到数不清的程度。我对着她的像出神半晌以后,我又到野地徘徊了半晌——归来时,我又呆坐了半晌以后,我在母亲像的背面恭敬地写了几个字,我写道:“年老的母亲。”真的,除去“年老的”一个形容词外,我还能找到一个更适当的什么呢?……父亲没有什么纪念的东西给我;他瘫了,不能,也不愿照像了,只五年前,当我将要离家的片刻,他把我唤到桌旁,在一张纸上,用他那遒劲的腕和笔,写下两句像是格言似的东西,五字一句,第一句是:“戒骄奢淫欲。”第二句是:“守俭朴勤劳。”——代表着老实人对于作人的理想,方法,指针,或者旁的什么。他盼望把这些法宝传给他儿子,……这张纸,我一向把它叠成四折保存在一个信封里;但不知什么时候却不见了。仔细找,还是不见,不能弥补的损失!父亲已经变为一个“瘫人”,即使将来还能见到他,——我想像不出那情景该是怎样的,一个“瘫人”!也许是一个死人!两者是相去不远的。……父亲写给我那两句格言,也就是他预备留给我的遗嘱吗?那么,我丢失了一件多么珍贵的纪念品!我是多么罪过啊,父亲!
一九四三,二,十三
(原載《文艺杂志》第2卷第5期,1943年10月1日出版)
责任编辑:李谷灿 最后更新:2019-10-14 17:17: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