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学党史 忆青春」一座红色的丰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2021-07-29 09:26:10  来源:河北画报  点击:  复制链接

    

  学党史 忆青春

  回首百年光阴,从上海石库门的星星之火,到嘉兴南湖的点点波澜,我党在泥泞中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史是教科书,也是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特地到访“红色圣地”,足迹遍布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

  一个红色地标

  邢台县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馆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尤其引人注目。

  一部红色歌曲

  

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1937年11月,为激励学员努力学习,肩负起抗日救国的责任,毛泽东同志让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为抗大谱写一首新的校歌,以取代原来的《红大校歌》。凯丰和吕骥于1937年为抗大写的这首校歌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全曲既有一般青年歌曲活泼、富有朝气的特点,又有进行曲铿锵有力的节奏和不断前进的气势。它形象地表现了抗大青年蓬勃的青春活力和豪迈的革命气概。随着抗大毕业生的足迹,这首歌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并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人传唱。

  一个党史故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千米,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为了适应敌后办学的新形势,便于在游击环境中进行教学,总校将原有机构进行调整,增设团、营军政主任教员,连队驻队教员,从组织上保证营、连能在流动中进行独立教学。1940年12月,抗大第六期毕业,朱德总司令特为毕业学员题词:“努力工作,造成铁的干部,准备反攻。”

  1941年1月28日,抗大总校第七期开学。中央军委特别指示,要求总校“坚持在华北训练部队干部,着重训练上级干部,训练参谋人员,培养教员,有计划地编写教材,整理总结教育经验,加强对于分校的领导”。遵照军委的指示,这一期专门开办了参谋训练班和教员训练队,而且,特别强调了学校的正规化建设。过去教育计划由训练部门自行制定,这一期则先由训练部门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拟写草案,然后由校首长召集有关部门的领导认真讨论、修改,最后经校首长审查修订,正式颁布,在全校贯彻执行。这一期凡是教育计划规定的课程,都由校首长分工主持,召集各科目的教员集体讨论,指定有造诣的教员执笔写出初稿,经教材编审组审查通过,最后由校首长审阅批准。这一期共编印出版教材41种,发行18000多册,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和部队教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套教材被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誉为“敌后教育的灿烂之花”。

  光阴荏苒,抗大总校离开太行老区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那不朽的抗大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代子孙,那气壮山河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永远激荡在人们心底: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们的作风;同学们!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我们的传统。像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我们是劳动者的先锋。

  一部纪录片

    《抗大抗大》是CCTV-9(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该片真实还原了国防大学在初创时期、成长壮大时期的重大决策、历史面貌、关键人物等内容,多层面深入解读,努力呈现蕴含其中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办学理念等内涵。该片史料丰厚,宏观描绘与细腻讲述相结合,声画并茂,撼人心扉,是一部反映党史、军史和革命史的扛鼎之作。

责任编辑:朱憬 最后更新:2021-07-29 09:36: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十万将士出“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探访

下一篇:红色抗大传精神 绿色太行富乡亲——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