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橡树 | 忘却他们,于心何忍:从《八佰》谈起淞沪会战
2022-05-29 09:16:20  来源: 流浪的橡树  点击:  复制链接

图片

  当年美国记者镜头下的四行仓库之战。一张真正的四行仓库之战的大片。

  电影《八佰》引出了关于抗战战史的两个核心问题:

  为什么要打淞沪会战?

  为什么在淞沪会战在基本战败之后,中国军队还要继续最后的四行仓库战斗?

  这些问题看似无关现实,作为非专业、非军事的吃瓜观众,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准确答案,可以慢条斯理去读历史,去了解、去思考那些从前的事情。

  不急。

  然而,如果激动了,冲动了,非要就着一壶醇正假酒的酒劲,去挖苦、嘲讽、嗤笑和辱骂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曾经艰苦卓越的这段历史,这显然是心智稍微正常的成年人们难于理解的事情了。

  理解历史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以逻辑框架下的独立思考的方式去阅读。

  一种则是喝着假酒,酒兴正浓,头热血滚,以颐指气使,指点江山的姿态阅读。

  可惜,现在偏巧了就流行第二种。

  喝着假酒读史,情绪一高还要将楞着的脑子转成250度的钝角,冲上网络,或者抓住传统课本,拿出一个正确的自作聪明大鼎,或者顶着如大石的标准答案,二锤狠命砸下,稀里哗啦,喜笑颜开看着的都是散落一地的,零星、零碎的智商……

  无知,无畏。

  相依,相偎。

  明白这个道理,就自然看得清楚,原来,《八佰》电影上演,某个程度上,这部电影成为观众与评论者基础智商的测评表。

  十四年抗战,不是这个或者那个的党派的记忆,而是纯粹的中国记忆。

  不幸的是,因为抗战爆发当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相对落后,国民大多数尚无现代家国观念,他们对抗战本无太多触动,无论沦陷区或者大后方,默默无声地在战乱时代以良民思维贯穿始终,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回望那段历史,不难发现,日本侵华对中国文明进程最大的破坏,便是逼迫着中国那个时代太多的民族精英,尤其青年精英,为保家国,殉身疆场。

  这种战争造成的人文损失对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可能中国需要用3、500年以上的时间去慢慢消化。

  当然,这是一个少为人思的问题。

  同样,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件极为沉重的事情。

图片

  1935年英国参谋本部地图3956号四号仓库大致位置。

图片

  四行仓库。

  苦笑之余,不再赘言。

  这里谈一下文章开始提出的那两个问题。

  为什么要打淞沪会战?

  为什么在淞沪会战在基本战败之后,中国军队还要继续最后的四行仓库战斗?

  中国历史学人最擅长空对空的理论阐述,洋洋洒洒,说的都是理论,卖的都是概念,倒来倒去的,自然都是万法归一的书包。

  因而,这两个问题尽管网络评述极多,可惜非常罕见趋于逻辑和真相的分析。

  要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相对系统去认知淞沪战场之外的更多宏观的空间和时间。

  1937年,中国与日本的比较,日本钢铁产量为580万吨,而中国仅4、5万吨。

  日本军工体系已经成熟,能够生产世界一流的飞机、坦克、航母等现代化武器,拥有配有航空兵的现代化海军、陆军。

  反之,中国积贫积弱,军阀拥兵自重,国防与军工基础更是非常薄弱。

  在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7年间,正是世界各国军队由近、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转型、飞跃的时期。

  可惜,受国力、财政、内战、军阀林立等等限制,南京政府虽然力推军改,实则到抗战爆发,除却寥寥几个师作了部分调整,稍具现代化军队雏形,之外,中国更多的军队,依然不过如湘军、粤军、东北军这样的军阀的私军,甚至如是川军、桂军、马家军这样的前清团练式的武装。

  这一现实,使得中国和日本不仅在国力战力上存在极大的悬殊,日本作为现代化国家在国内的战争动员能力,同样也是中国不可企及。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即可动员、整备兵员总数为450万人左右。

  同期,在全国各地都是军阀的中国,军队数量勉强达到170万,加上补充兵员,兵员总数不过220万左右,仅为日军的一半。

  现实凄凉,即便要将这220万军队装备成一支准现代化军队,以当时中国的国力,也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

  因而,等到抗战军兴,中国军队走上抗战前线,除却少数南京黄埔嫡系,以及其他地方精锐主力之外,大多数的中国军队极度匮缺火炮、机枪等武器装备,甚至很多部队近半战斗兵仅仅配有大刀、梭镖和手榴弹。

  ——这是稍微了解抗战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的事实。

  然而,历史上造成这个事实,并非哪一个政党,哪一个政客的事情。

  可以说,那个时代任何热衷军阀混战的军阀、政阀们,以及迷信且妥协着这些军阀、政阀的普通国民,客观上都要多多少少为此承担责任。

  七七事变,就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突然爆发。

  1937年7月7日的事变最初只是一场局部的武装冲突。

  之后,中日军队停战,留给了平津和谈一线机会。

图片

  卢沟桥事变后的一队日军留影。

  然而,传说中的抗战主力第29军在当年确属军阀私军,为保护第29军利益,宋哲元力拒中国军队北上增援平津、绥察之外,得挟第29军为筹码,自居民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中间第三者,与华北日军展开现地谈判。

  南京方面跳脚震怒,却又毫无办法。

  因此,第29军自信和谈有望,备战不及,又被日军窥探中国内部存在极大分歧的虚实,是以,7月28日,日军背靠东北、朝鲜,在完成由北宁线向平津战区集中兵力之后,向平津地区发起了总攻。

  当日,未经激战,第29军主力即弃守北平,日军轻松取胜。

  如此轻松打垮了近10万纸糊的第29军主力,日军愤青们既感意外,也更亢奋。

  这也是日军“三个月亡华”叫嚣最为猖狂的时候。

  战至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至此,平津沦陷,华北糜烂。

  现在再看,平津要地在如此短期即全局崩溃,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宋哲元和第29路军实有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

  军阀误国,这是常人少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当年,中国经过“黄金十年”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京沪杭地区和以天津为核心的平津地区的经济发达地区。

  这两个地区实为中国之现代化根本地区,犹如中国经济之哑铃两端。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哑铃一端,彼端的京沪杭地区自然也就成为中日高层瞩目的焦点。

  在上海和天津之间,既有着传统的大运河通道和公路之外,更有中国当时最为主要的铁路干线之一的津浦线,以及布局津浦线沿线的较为成熟的、规模的工业基地,港口等。

  因而京沪杭地区至平津地区区间,极为适合已经实现了全面现代化的日军机动作战。

  此外,平津地区沦落日军,使得日军另外还扼制了两条中国最为重要的铁路干线:

  即深入中国中原腹心武汉的平汉线,延进向西深入绥远、内蒙和山西的平绥线。

  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现代化日军如要对中国大举进犯,无论选择这三条铁路线任何一条进攻,或者三条并进,以当时国力、军力,中国都是难以承受。

  日军如是闪击作战,切割津浦线,快速打掉中国东部经济根本,则断绝了中国持久战略的根本;如是穿插平汉线,居中分割中国成为东西两部,中国集中兵力在第二地理棱线与日军相持、相耗的持久战略则无从说起。

  此外,日军如是平绥线进军,沿袭蒙军路线,自山陕西进,战略包抄四川大后方,中国抗战最坏设想,可能要退及西昌、雅安一带。

  可见,当时的中国,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图片

  海军第3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和幕僚在淞沪战场。当时,日本第3舰队主力,及加强淞沪战场的第4舰队部分,日海军其他3个航母战斗群投入淞沪会战。

  然而,日军在轻易夺得平津地区之后,萌生之前九一八事变策划伪满的类似幻想,一方面企图在华北再造一个傀儡地区,一方面却又为轻易击溃第29军而又企图在华北继续冒进,以敛夺更大战果。

  就此,日本军政之间,陆军与海军之间,陆军的扩大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战略取舍上,发生了空前分歧。

  日本军政顶层人物争论不绝,华北日军也就暂停行动。

  等到日军在集结、组织第5,第8,第10师团及关东军察哈尔军团,开始预备在津浦线、平汉线和平绥线展开全面攻击之前,中国于华北糜烂的绝境间,抓住了一闪而过的宝贵战会。

  于是,南京方面果断决策,按照1936年的中国国防计划及设计,将中国军队主力分别部属在津浦线及大运河通道两端的平津地区和京沪杭地区,欲图组织大型会战,以大兵团的战略牵制、佯动,消耗、抵消日军在平津地区夺得的战略优势。

  同时,中国更希望借此一战,完成上海、华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设施、设备、物资和有限的文化及技术人口的大撤退。

  当然,表达中国全面抗战决心,呼吁世界列强及国际社会援助,也是淞沪会战的另外一个战略目标。

  当时,华北方面,原本卫戍平津的第29军早已溃逃,唯有中央军卫立煌、汤恩伯与地方军傅作义、刘汝明等部突然出现在平津日军集团以北、以西的南口、庄户附近。

  南口会战和庄户会战相继拉开帷幕,日军在犹豫之间不及提防中国军队主动出击,只得实施代号为“预料外的察哈尔作战”,集中了预备南下津浦线的关东军编成的察哈尔军团和第5师团主力,迎战南口、庄户。

  华北日军主力被卫立煌、傅作义和汤恩伯等部的奋力作战,纠缠在平西、平北太行山及燕山山地,失去南下京沪杭的最佳战机。

  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国际化城市和经济、工业中心,仅有日本海军少数兵力上海,成为中国战略博弈日本,借以挽回平津沦丧,华北糜烂的危局的唯一筹码。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淞沪会战就此爆发。

  看似,日军当时尚无完整的、体系化的全面侵华战略。

  但是,日军造成的平津沦丧,华北糜烂的危局,确实将中国置于生死存亡之险地。

  因而,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淞沪战区,实为扳回中日对搏危局的唯一选择。

  也只有京沪杭这一重磅筹码,才可能引起兵力绝对优势,且已经掌控战略主动的日军放弃华北,转向淞沪,再赌中日决战的输赢。

  无疑,淞沪会战是中日华北局部战争向中日全面战争升级的标志性会战。

图片

  1937年8月18日,日军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装甲巡洋舰。

图片

  淞沪会战,10月31日,上海南翔镇附近行进的日军装甲集群。

  淞沪会战也是中国在积贫积弱国情下,在丧失整体战略主动陷入绝境的现实下,不得不战的一场血战:

  首先,中国如要持久抗战,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京沪杭地区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工业、科技及文化人口等等资源必须撤退。

  淞沪会战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便是掩护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的少且宝贵的现代化家当的战略大撤退。

  请记住,现在的人们的智商不见得就高过当年义无反顾血战至死的战士。

  他们之所以在淞沪会战血肉磨坊里苦耗苦战近四个月,牺牲无数性命,因为他们从上层到战士都是非常清楚,没有这些资源,纵算退到天涯海角,持久抗战根本就是无从说起。

  如是不了解这些,轻佻就自作聪明说淞沪会战决策失误,确实是单纯出卖自己智商的不明智之举。

  闲话。

  其次,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跑路,七七事变第29军跑路之后,中国的军阀们践踏国家形象一塌糊涂。

  因而,中国当时如要全面抗战,就需要一场真正的战争,表达中国争取独立、自由的抗战决心,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不是军阀割据的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统一的现代国家形象。

  事实上,正是因为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的惨烈牺牲,无畏抗战,为中国在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9国调停淞沪会战大会争取了时间,赢得了同情。

  当时,除却日本退出之外,与会九国公约签字国和其它11个观察员国全部站在中国一边,发表会议决议,集体抗议日军暴行:

  日本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中日战争与世界其它各国有利害关系。

  客观上,布鲁塞尔大会相关文件为世界各国援华抗战,提供了道德和世界法的依据。

  这也标志着日本企图将中日战争和国际社会分割的所有外交努力顷刻破产。

  此后,日本数次发表单方面声明欲图将中日战争和国际社会分割,均不被国际社会认可。

  由此,自英、美等国开始对华贷款开始,国际社会不断加大对华支援,使日军每每势在必得的侵略功亏一篑,最终不得不在战争资源耗尽边缘,为赌国运,偷袭了珍珠港。

  读史看电影,均需要能够心平气和看到这点。

图片

  浦东战场和吴淞口外的日军舰队。

  只有看到这点,才能恍然大悟:

  原来,无论就军事、政治、外交等等方面分析,淞沪会战断无现代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们草率评论那般,可战可不战,或者退后避战的道理。

  再次,在军事战略上,中国开辟淞沪战场,回避日军急欲将华北战场作为主战场,在华北平原发挥其机械化军团冲击优势,以速战决胜而逼降中国的战略企图。

  日军重兵投入淞沪战场,只得由国内调兵,或者由东北、朝鲜、华北等地调兵,主要由海路转运上海。

  无形之间,淞沪会战即消化了七七事变日军占据华北,控制津浦、平汉和平绥线的战略主动。

  日军重兵集团由此南移京沪杭战区。

  这时,日军侵华战争由背靠东北、朝鲜的华北、平津,瞬间拉长到千里陆路和数千里海路之外的长江流域。

  拉长对方的战线和补给线,是机械化战争时代战略决胜的根本前提。

  遗憾的是,《八佰》毕竟是一部商业电影,因而编导们在以电影语言去表述这段历史之时,也就不会有相关逻辑铺垫的预算和义务。

  再看那段历史,自然就不能奢求电影真的就能够承载起那份沉重的家国记忆。

  历史上,中国军队自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第87师、88师等,合计有148个师和62个旅建制,超过80余万人,投入了这场血战。

  这是一场几乎近代化军队抵抗现代化陆海空军队狂轰滥炸的搏命之战。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数次增兵,淞沪会战不断升级,最终演变成中日全面决战。

  至此,在军事上,中国军队成功逆转了日军背靠东北,以华北南下的攻击轴线,使之变为自上海而逆流长江西进的攻击轴线。同时,中国军队浴血作战,有效保障了上海及华东、华北等地的经济、工业和人口资源的抗战大撤退。

  中国持久抗战就此奠定了工业、文化和物资上的基础。

  10月26日,正值九国公约签字国和观察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调停中日战争的会议即将开幕之日。

  这时,每日承受日军陆海空火力猛烈打击,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无奈之下,决意弃守回旋余地狭小的上海闸北地区,转移到相对开阔且便于战后撤退的上海西郊,进行最后的抵抗。

图片

  战事激烈,上海吴淞口外的美军奥古斯塔号战舰遭到中国空军误炸,伤亡10余人。

图片

  10月31日,苏州河畔待命渡河的日军。

  为此,中国军队精锐第88师奉命留下一部,在上海租借地人皆瞩目的闸北四行仓库高举中国国旗,进行最后7天的抵抗,尽量坚持到布鲁塞尔大会开幕。

  是日,第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杨瑞符第1营进驻四行仓库。

  《八佰》电影,大致就是截取的早期抗战及淞沪会战的这个局部战斗。

  在整个淞沪会战的战略目的里面,四行仓库之战有效利用四行仓库有利地形,中国军队第524团既在闸北战术牵制日军7天,又在世界各国新闻镜头前面奋力作战,确为实现淞沪会战之政治、外交战略目的之最有效作战之一。

  ——因为淞沪会战及诸多类似四行仓库之战的作战,中国在布鲁塞尔大会赢得了世界列强和国际舆论的普遍支持。同时,日本继退出国联之后,被迫退出九国公约,外交日趋孤独。

  当年,因为在中外观战者的万众瞩目中浴血7日,四行仓库之战因而成为淞沪会战最为出名的战斗。

  抗战期间,退到重庆的爱国志士即筹拍了四行仓库之战题材的《八百壮士》电影,放映之时,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延安方面也对四行仓库之战进行了正面肯定和高度评价。

  遗憾的是,在1949年之后,随着国党败退台湾,国共内战经年不息,淞沪会战和四行仓库之战等等往事,也就渐渐少为人知。

  然而,淞沪会战和四行仓库之战等等往事毕竟属于中国的国家的记忆,是中国人的民族的记忆。这不应该是现在的人们淡忘和误会的历史。

  在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3日,中国军队为挽回抗战初期的危局,在淞沪血战3月,付出了包括青年军官、飞行员、学生和其他青年战士在内的30万中国精英伤亡的惨烈代价。

  他们大多因为年轻,尚未结婚,一死了之,却无后人。

  他们或者没有我们的直系亲人,但无一列外,他们都是我们的同胞。

  他们在淞沪会战为捍卫身后的家园、同胞而搏命,伤亡,至今,英魂缕缕,袅袅散却,徒留唏嘘。

  忘记他们,于心可忍?

  淞沪会战,损折我民族太多青年精英,实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彻骨之痛,也是让人写起来非常沉重的一段战史。

  敬以此文,向上海那段史诗般的历史和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民族的英雄,鞠躬。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2-05-29 09:22:5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橡树 | 淞沪会战的国军第1军往事

下一篇:橡树 | 淞沪会战:川军出川,赴国难,打国仗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