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和同志(1904—1935),别名杨景荣, 1904年8月17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杨太和的全家搬到黑龙江省密山县杨木岗拉拉街居住。1915年杨太和十一岁进拉拉街一家私塾馆,读了五年书。1921年杨太和的父亲病故,这使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担负起支撑门户和管理家业的重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目睹侵略者的暴行,年仅二十岁的杨太和,仇恨满腔,怒火燃烧,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毅然投入抗日救国的怒潮中。1932年初,他同苏怀田、田宝贵等十余人一起,在密山县举起了抗日的旗帜,组织了抗日武装。这支自发的抗日队伍在杨太和等人的领导下,不断打击敌人,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队伍建立后不久,便迅速地发展成一支四、五百人的抗日武装。同年,他们投奔了抗日救国军,被编为补充第二团,杨太和任该团第三营营长,后来又担任了该团的副团长。在杨太和等人的率领下,这支队伍转战于密山县的林区,平原,先后攻打过梨树镇,平阳镇,给盘踞在密山县的敌伪势力以打击,扩大了抗日影响。
在抗日斗争的烈火中,太和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无产阶级觉悟提高很快,于193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指引下,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更加奋不顾身地战斗在密山、穆淩、鸡西等地的抗日战场上。
1932年末,日军大举进攻吉东地区,抗日救国军中除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一部分坚持抗日斗争外,大部溃散。中国共产党东北地区党组织,高举抗日大旗,领导东北人民,独自支撑起了抗日救国的局面,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推进到了一个各民族武装抗日的新阶段。
1933年1月,根据关于建立直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决定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以原救国军中由共产党所领导的部分抗日武装为基础,于宁安县孟寡妇屯,建立了抗日救国游击军。身为共产党员的杨太和同志,将党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自觉地服从党的决定,欣然率队参加了救国游击军,并担任了第一团团长,从而巩固和扩大了党所直接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队伍。改编后不久,根据斗争的需要,太和同志即率队返回密山县,着手创建密山反日游击区。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击溃了由王德林等人率领的抗日救国军主力部队之后,侵略气焰十分嚣张,形势真可谓黑云蔽日,险恶异常。抗日队伍中-些不坚定的分子,先后脱离革命或叛变投敌,在这严峻斗争的考验面前,杨太和同志,如一棵挺拔的青松,毫不动摇,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就在杨太和同志率领一团回到密山县不久,密山县伪县长刘相浦(系杨太和同志之内兄),便强迫太和同志的妻子,抱着其唯一的小女儿,到一团驻地小石头河子去劝降,并以三十垧地和“自卫团总”的官衔作为诱降条件。对于敌人的这个卑鄙手段,杨太和同志感到无比愤怒,予以严辞拒绝。他说:“想让我不抗日,那是绝对办不到的。不打走日本鬼子绝不罢休。”他对妻子进行了多次耐心地教育,反复向她说明了“不打走日本鬼子,是绝不会有安稳日子过”的道理。他坚定地表示:“你愿意等待抗日胜利,全家重新团聚的那一天,就等着;不能等,你可以改嫁。”杨太和同志还告诉妻子“即然你哥哥已经给日本人办事,那就是汉奸了,从此以后,再没有什么私人亲属关系可说的了。”杨太和同志就是这样地把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解放,摆到了个人安危和家庭幸福之上。在杨太和同志坚定的抗日决心的感染和耐心教育下,他的妻子终于被说服了,并留在了抗日部队的驻地。不久,杨太和同志又教育和动员了他的堂兄杨太贵,四弟杨太昌和妹夫陈兴一等同志,参加了抗日部队,奔赴了抗日战场。杨太贵同志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了抗日救国游击军的营长,同年在率队攻打密山县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杨太昌和陈兴一同志,也都先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开辟密山抗日游击区的斗争中,杨太和同志总是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避实就虚,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1934年春,太和同志根据群众提供的情报和伪军中爱国士兵的内应,亲自率队,将密山县的小石头河子伪自卫团全部缴械,巩固了抗日游击区。
以小石头河子和黄泥河子一带为中心的密山抗日游击区的开辟和巩固,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而且为整个抗日救国游击军在密山一带的活动和发展,打下了基础。1933年7月,抗日游击军军长李延禄同志率队转战到密山县平阳镇地区,与杨太和同志率领的第一团胜利会师。太和同志向李延禄等领导同志汇报了密山一带的抗日斗争形势和一团的工作,为以后全军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34年3月,李延禄同志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杨太和同志受党的委托,负起了代理指挥全军军事工作的重任,率领全军,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日游击活动,达五个月之久。
1934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为了加强和巩固党对反日游击队的领导,决定将东北各反日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9月,在纪念“九·一八”三周年时,正式宣布将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下辖一个师,杨太和同志继续担任第一团团长。同年10月,为了团结更多的阶级和阶层共同抗日,又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改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杨太和同志担任第一师师长,兼第一团团长。
在四军里,杨太和同志素以指挥有方,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和在战斗中身先士卒而闻名,特别是在密山一带,杨太和的队伍名传四方。1934年9月,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取军需物资和武器弹药并牵制敌人,以支援兄弟部队,四军决定由杨太和师长指挥,攻打密山县城。太和同志当即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首先,派一支队伍,进驻密山县附近的平阳镇市郊,将四军印制的《告伪军兵士书》在平阳镇郊广为张贴,似做攻击平阳镇之准备,诱使平阳镇守敌采取紧缩队伍,固守平阳镇的态势,从而避免当我攻击密山县城时,平阳镇守敌增援的可能。同时,派主力部队攻打密山县城。10月6日午夜,杨太和师长下令攻城部队分四路,同时攻打四个城门,使城内守敌左右不能相顾。太和同志亲率一支队伍主攻西门。他命令部队边打边进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交枪留命”的政治喊话,迫使守敌放弃了西门。太和同志立即率部冲逃城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伪警备队营部,将一连伪军 全部缴械。这时,进攻另外三个城门的部队也冲进了城里,在杨太和师长的统一指挥下, 包围了驻守在伪县公署的日本守备队,经三个小时的激战全部占领了密山县城。战斗结束后,杨太和同志指挥部队在城内广泛地开展了抗日宣传活动,贴标语,撒传单,街头讲演……。使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政治影响,在密山县人民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二百多名群众和伪军,当即参加了抗日队伍。这次战斗,共缴获敌人各种枪支一百三十八支,子弹万余发,及其它许多军用物资。
从1934年冬到1935年春,日军加紧了对抗日武装的“围剿”。他们将短期讨伐变成长期讨伐;将以伪军为主,变成了以日军为主;将进山沟改变为进驻大屯和交通要道。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实行了“经济封锁"和所谓的“匪民分离”等反革命措施,企图造成抗日武装的无衣无食,无住处的困难局面。但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抗日队伍,丝毫未被气势凶凶的敌人所吓倒,也未被艰苦的环境所征服。相反,却更加激发了抗日的战斗意志。1935年初,根据反围剿和扩大抗日游击区的需要,四军决定组建骑兵队伍。但战马奇缺。为了解决战马问题,杨太和师长奉命率领一师,于1935年2月,攻打了勃利县青山沟的伪森林警察队。战斗打响后,敌人负隅顽抗。这时,杨太和师长亲率部分战士,用刺刀和手榴弹,一阵猛打猛冲,迅速攻战团防所,打乱了敌人的指挥中心,使敌人陷入了一片混乱。经过三小时的激战,毙伤一批敌人,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并乘胜缴获了伪林业组合拉运木材的好马五百多匹。四军从此建立了骑兵部队。同年5月24日,太和同志又率领一师一团进攻林密线上的滴道河车站。夜二时许,杨太和师长率队从滴道河后山攀藤附葛,蛇行而下。行抵车站,首先俘获了敌哨兵,然后包围了车站的自卫团防所。乘敌人还在熟睡之际,突然发起了攻击。部队遵照杨太和同志的命令,对顽抗的日军坚决消灭之,而对伪军,则以政治攻势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结果,绝大多数伪军放下了武器。守卫车站的日军全被消灭。天将破晓时,杨师长率领一团指战员,带着战利品,胜利地返回了驻地。
在抗日斗争极端艰苦的年代里,在同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的日日夜夜,杨太和同志和他所率领的一师指战员,就是这样转战各地,英勇顽强地打击敌人,一刻也未停止过。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掩护在后,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赢得了一师全体指战员和密山人民群众的赞扬和尊敬。
1935年9月,四军决定召开一次全军高级干部会议,传达和贯彻中央“八一”宣言的精神,研究、确定将东北抗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问题。此刻,党和人民多么需要杨太和同志去承担更多的革命工作啊!但是,就在太和同志奉命率队去依兰县五道河子参加四军召开的这次高级干部会议,路过勃利县缸窑沟时,突然過敌。在战斗形势对我极为不利的情况下,杨太和同志双手使枪,率领几名战士,掩护部队转移,同敌人激战到最后一个人,终因敌众我寡,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二岁。
杨太和师长的牺牲,使当地群众无比悲愤和怀念,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将太和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并以树木作为标记。
杨太和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在吉东人民心中,却留下了一个真正共产主义战士的崇高形象。他为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他的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抗战到底的斗争意志,他那始终将党的利益看作高于一切,并自觉为之奋斗终生的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杨太和烈士不朽!
(金增林)
责任编辑:徐永帅 最后更新:2020-06-04 17:10: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