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东北抗日烈士传》——高禹民烈士传略
2020-07-18 08:55:50  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点击:  复制链接

高禹民遗像(1916一1940)

  高禹民同志,原名高升山,东北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下江特委书记、北满省委执行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第三支队政委等职。

苦难的童年

  1916年,高禹民同志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一个贫苦的家庭。1924年,在他八岁的时候,为生活所迫,随着父亲、母亲和姐姐一起闯关东,远离家乡来到东北。先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土龙山落户,后又搬到勃利县,在县城里开了一处小尖饼铺,免强维持全家四口人的生活。

  不久,高禹民同志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遗下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在那苦难的旧社会,象这样两个年纪幼小的孩子是难以维持生活的。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姐姐经邻里介绍,嫁到勃利县北门外老李家,无依无靠的弟弟也只好随同姐姐到了李家。这时,高禹民父亲生前的老朋友黄云正见到高禹民住在姐夫家很不方便,就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认禹民为义子。黄云正在勃利镇开小饭馆。禹民到黄家后,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白天上学读书,晚间在饭馆做工,有时还停学去劳动。

  1934年冬,高禹民考入了依兰县立中学,第二年春插班入二年级学习。他聪敏好学,在中学读书期间,学习成绩是班里最优秀的,考试总是名列前茅。

  艰辛的生活环境,使年轻的高禹民养成了十分俭朴的生活习惯。他节衣缩食,从不乱花一文钱。其他学生半年需要三百块钱的学杂费,而他有一百二十块钱就够了。

走革命的道路

  当时的依兰县立中学是党的地下工作者活动的一个联络点。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姚新一(即唐瑶圃)同志就在这个学校里,他以教师的公开身分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高禹民同志在这所中学里,接触了许多进步教师和革命青年。姚新一同志就在禹民同志所在的二年六班担任语文教师,他经常通过各种机会向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思想教育,启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和阶级觉悟。勇于追求真理、积极要求上进的高禹民同志,目睹祖国遭蹂躏、人民受灾难的现状,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社会现实。

  姚新一同志很器重这位有志向的青年,并经常和他谈心。在良师的教诲、革命真理的熏陶下,高禹民同志很快地成长起来。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决心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为祖国的解放和美好的未来奋斗终生。1935 年秋,经姚新一同志介绍,高禹民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关怀领导下,他一面发愤读书,一面不知疲倦地日日夜夜为党工作着。

  入党后不久,高禹民同志担任了依兰中学党支部书记。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活动,还常常离开学校去外地跑交通、送情报。在工作中表现得勇敢、机智、沉着,而又有胆略。

  1936年夏,有一天,依兰县日本宪兵队和守备队突然在城里进行联合大搜查,街上来往行人全被拦截。这时,身带秘密文件的高禹民同志也在被截的人群里。他看到敌人正在一个个地搜查行人,眼看就要轮到自己时,急中生智,借前面行人做掩护,佯做被马路边的阴沟板绊倒, 趁机把文件塞进阴沟里,就这样摆脱了险境,顺利地通过了检查。他过去常和新参加工作的地下党员说:“就是死到临头,也不能泄漏党的机密。”高禹民同志对别人是这么讲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在白色恐怖严重的时候,高禹民同志经常和同学一起研究形势,分析敌情,坚定同志们的革命斗志,鼓舞大家的胜利信心。和他同寝室的几个同学都是党、团员,高禹民同志常常利用早晚空闲时间,给他们讲反满抗日的道理和对抗日斗争前途的看法。在青年学生中高禹民同志的威信是很高的,大家都很尊重他。在高禹民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依兰县立中学的党、团组织都有发展。经他介绍送到抗日部队参加抗日斗争的青年学生,就有六、七人。

  中共依兰县委书记姚新一同志,在依兰县立中学的活动,敌人已有察觉,1936年底,组织上便把他调离这个学校。姚新一同志走后由高禹民同志接任中共依兰县委书记,领导依兰党组织继续坚持地下活动。不久,依兰县委转入农村,高禹民同志被调到中共北满省委做宣传工作。

在下江坚持斗争

  1937年冬,中共北满省委派高禹民同志到下江(包括汤原、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佳木斯市等地)特委担任书记。这时,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加强了在东北的法西斯统治,妄图通过各种途径消灭我东北抗日联军。在松花江下游地区,从1937年入冬后,敌人集中兵力,向我游击区发动猛烈进攻。我地方党组织和抗日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受到极大的阻碍。在敌人的秋季大“讨伐”中,以“通匪嫌疑”先后逮捕了一批人,其中也有我地下党的人员。由于个别被捕人员的叛变,敌人查出了我地下党组织情况,于1938年3月15日在汤原、依兰、桦川、富锦、绥滨和佳木斯市等地,进行一次大逮捕。 这次事件被称为“三一五”事件。 在这次事件中有三百五十九人被捕,下江地区的地下党和群众抗日救国会等组织大部分遭到破坏。

  高禹民同志面对这种严重情况,不但没有被凶恶的敌人的白色恐怖所吓倒,相反地更加坚定了他抗日救国、打击敌人的决心。“狂风起浪潮,水手舵把牢”,“阶级仇恨难消,誓死高举红旗摇”,这是他当时为战士编写的《浪潮歌》中的两句歌词,是他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有力回答。高禹民同志到下江后,立即整顿遭到敌人破坏的地下党组织,并和下江地区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斗争的需要。在高禹民同志领导下,遭到敌人破坏的党组织和抗日救国会组织有的很快地恢复起来。

  在下江活动的抗联六军,遵照北满省委第八次会议关于突破敌人对下江抗日部队的包围,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的指示,在李兆麟同志率领下,于1938年6月在萝北召开了师以上干部会议。会上讨论了下江的形势,与会者一致认为抗联各军云集下江一带,人民负担过重,同时也易被日军“聚而歼之”。最后六军党委决定:部队陆续离开下江,开始西征,到海伦、嫩江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

  这时,北满省委决定高禹民同志仍留守下江坚持斗争,负责领导下江地区的全部工作。为了加强地方与部队的联系,决定高禹民同志与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同志共同负责领导下江的留守部队。他深感贵任重大,在1938年12月2日给北满省委的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以总司令部特派员的名义来领导下江的北满残留部队,以团司令部组织科长的职务,来领导六军部队的工作。关于下江的整个工作,我当与光海同志商讨处理”。高禹民同志在报告中又说:“现在我正在汤原、萝北一带,整顿六军一师一团的工作(即合并留守团与二十九团),将来必赴江南整顿江南部队与富锦的工作”。从此以后,高禹民同志随部队经常活动在汤原、萝北、鹤岗、梧桐河一带。

  为了给部队解决给养,高禹民同志曾亲自到煤矿侦察情况,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数次率领战士于深夜钻过矿区电网,打开敌人仓库,背回很多大米和面粉。

  这时,敌人在下江地区的统治更加残酷,抗日部队的活动和给养供给上的困难越来越大。战士们没有粮吃,就用松籽、树皮来充饥;天气寒冷,就围着篝火取暖。高禹民同志1938年给北满省委的报告,真实地反映了部队当时所遇到的困难,也记录了他和同志们一道战胜困难的情况。他说:“由于敌人‘讨伐’搜山,破坏了一切关系,造成了给养与供给上很大的困难,服装不整,不少人没有鞋穿,没有衣穿,经常用松籽、马皮等果腹。”“我最近数月来,每天几乎都是往返于四、五十里路的途中,给战士背萝卜、背马皮或做冬衣。”

  敌人的统治是残暴的,自然的条件是恶劣的,但是,抗日战士的斗志是坚定的。他在给北满省委报告的最后一段说:“我们想到我们的事业,我们的热血又在沸腾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教导我们,要在急流的旋涡中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打击敌人,冲锋陷阵。”

与西征部队会师

  1938年10月初,抗联六军政委李兆麟同志和北满省委宣传部长冯仲云同志所率部队,几经转战,来到宝清县与高禹民同志所在的六军一师会师。此后,李兆麟同志率领的第三批西征大军开始西征。这时,北方已是寒秋的季节。一天夜里,李兆麟、冯仲云和高禹民同志开会到深夜。会后,李兆麟同志又开始思考《露营之歌》的第三段歌词。冯仲云同志叫高禹民记录。经他们三人一起切磋琢磨,很快地编好了反映抗联战士在寒霜遍野、秋风萧瑟的季节里战斗生活的一段歌词:

  荒田遍野,白露横天,

  野火晶莹,敌垒频惊马不前。

  草枯金风急,霜晨火不燃。

  弟兄们!镜泊瀑泉唤醒午梦酣。

  携手吧!共赴国难!

  振长缨,缚强奴,山河变,片刻息峰烟!

  这首共由四段歌词组成的《露营之歌》,是李兆麟、高禹民等同志的集体创作,是抗联战士西征历史的真实写照。它充分表达了抗日儿女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鼓舞战士坚持斗争、英勇杀敌的有力武器。

  此后高禹民同志所在部队,历经一年多的时间,路经爱辉、黑河、逊河、占河等地,翻越了无数崇山峻岭,来到嫩海地区。到该地区后高禹民同志于1940年1月28日,参加了北满省委召开的第十次常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高禹民同志被选为省委的执行委员。

战斗在黑嫩平原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在西征的艰苦岁月中,部队减员较大。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同志、政委冯仲云同志于1940年2月将部队重新整顿,编成三、六、九、十二共四个支队。高禹民同志被调到改编后的第九支队,担任政治委员。此后,抗联第九支队和王明贵同志率领的抗联第三支队,时分时合,运用巧妙的游击战术,转战于纵横数百里的黑嫩平原,打击敌人,开辟新的游击区。

  1940年9月25日,高禹民同志参加了第三路军政委冯仲云同志、第三支队长王明贵同志、参谋长王钧同志指挥的三、九支队攻克克山县城的战斗。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在部队攻城之前,龙北地区地方党组织,曾派专人为部队摸清了克山城内敌人的情况。部队领导根据敌情,经过周密研究之后,做出了战斗的部署。全体指战员,列着整齐的队伍行进在北兴.至克山的公路上。经过两个夜间的急行军,第三天拂晓到了克山城外的一片高梁地隐蔽。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等候战斗命令。晚饭后情报员来报告说:城内敌情与前次侦察的情况一样,没有新的变化。晚九时三十分,指挥部一声令下,早已做好战斗准备的全体指战员分成三路,有如猛虎出山一样,冲出高粱地。战斗立即打响。王明贵同志指挥的第三支队袭击日本西大营,把日本守备队牵制于西门外。高禹民同志率抗联第九支队迅速突破西门警察派出所,击溃了伪军的抵抗,占领了伪军团部,缴获了四门迫击炮和许多枪支弹药。然后直奔伪县公署。这时从县城西北角攻城的三支队主力部队在冯仲云、王钧同志的指挥下也迅速地攻入城内,直捣伪县署。冲在前边的娄司务长首先爬上围墙,用战刀猛砍通电的铁网时,电火四溅,电流把他从墙上击下来。另一批战士又爬上围墙,用棉被和毯子搭在铁网上,使墙下的许多战士迅速跃墙冲进院内,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敌人。这时已过了深夜十二点钟,至此,历时三个小时的攻克克山县城的战斗胜利结束。缴了伪县公署、警察署的武器。打开了监狱,放出了三百多名被关押的人员,其中有二百多人参加了抗日部队。这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部队退出县城后,与追击之敌经两昼夜战斗,转移到德都境内新开辟的游击根据地。此后,高禹民同志从第九支队调到第三支队任政治委员。为了行动灵活,三支队和九支队分别进行活动。第九支队向通北界南北河转移。三支队在朝阳山甩掉敌人后,跨过科洛河,罕达气奔向霍龙门。通过侦察得知,日军守备队当晚不在霍龙门营内,镇上仅有百余名伪军骑兵。于是,部队在王明贵、高禹民同志指挥下,于10月3日晚九时迅速打开霍龙门车站,缴获了百余名“讨伐”队的全部枪支弹药和马匹,捣毁了敌人仓库六、七处,烧掉了许多军需物资和器材。燃烧的汽油桶爆炸声震天动地,顿时火光四起,漆黑的夜空被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当夜,“我抗日部队用三辆大车拉着缴获的大米、!面粉、被服和各种军需物资离开霍龙门。

献出宝贵的生命

  高禹民同志在渡过嫩江后的一天夜里,率三支队尖兵班十余人闯进日军骑兵营地,击毙日军哨兵一人。然后,尖兵班奔成吉思汗,经阿荣旗入鸡冠山。1940年11月9日,部队与数十倍于我之敢遭遇。高禹民等十二名同志奋起反击,同敌人展开一场肉搏战。在这次激烈的战斗中,年仅二十四岁的高禹民同志,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高禹民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畏风险,不怕艰苦,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象他1938年在给下江地区全体同志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每个共产党员、抗日战士“必须有高尚的气节,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在一切队伍中,应起模范骨干作用。谁若不能在群众中起模范骨干作用,就不是共产党员。”高禹民同志在自己的战斗的一生中完全是这样做的。

  高禹民同志,不愧为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优秀党员。

  (刘枫)

责任编辑:徐永帅 最后更新:2020-07-18 11:32:3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东北抗日烈士传》——冯治纲烈士传略

下一篇:《东北抗日烈士传》——马德山烈士传略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