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大学(1939年第142期)
《窑洞大学》一文刊载于《良友》画报1939年第142期,画报很贴心地写道:本社最近获得延安寄来表现抗大学生生活之新影数幅,急刊于此,以飨读者。
主题
延安最具特色的“窑洞大学”的故事
编者按
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及陕北公学,已经成为今日中国青年学生界之圣地,注册学生虽已有数千人,然前往报名者仍继续不绝。
1937年,原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迁至延安,改为“抗大”,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他为抗大制定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抗大的学员由部队抽调干部和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组成,最多时达到1万人,其中女学员有1千人。学生们学习、战斗、生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抗战期间,抗大共办了8期,总校与分校培训出十余万军事和政治干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窑洞大学
对抗日大学学生的生活状况,作者评说道:物质生活之清苦,非都市学生所可想象。校舍都设在窑洞中,极其简陋,不时有空袭危险。学生吃饭,因缺乏桌椅,大多席地而食。举行全体大会时,抗大学生每人手拿小凳去广场开会。延安的学生半工半读,学生要去离城十里远的树林中砍柴,背回城。上课就在空地上,延安郊外随处可见那种露天教室。尽管学习条件简陋、生活艰苦,窑洞大学的学子们依然精神饱满地学习和生活着。他们还深入近郊村镇演讲,激发民众爱国热忱。
▲延安郊外随处可见的露天教室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20多所院校,为抗战输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抗大和陕北公学更是青年学生梦寐以求的院校。在露天的教室里,朝气蓬勃的青年们接受着代表先进思想的中共领导人的近距离教导,这种梦幻般存在的神奇学校群,让作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之光。
延安的文化活动(1939年第148期)
《延安的文化活动》一文1939年刊载于画报第148期,署名韩树功。
编者按
延安的各种文化活动现在已经积极进行中,当地物质条件虽极困难,可是文化工作人员,并不因之而气馁。这里所刊新从那边寄来的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那边不但已有报馆、学校,而且边区小学中实行的小先生制度,也已获得美满的成绩,足供全国各地教育家作为参考。
抗战以来,延安从一个不知名的小城镇,到闻名全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知识分子。1943年,任弼时在一次发言中说:“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就文化程度来说,初中以上71%。”延安的街头巷尾,为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设立了流动图书馆及壁报。
▲流动读报亭
据作者所述,延安的大石庙,改成了当地唯一的出版机关,内设组织完备的印刷所,专门出版八路军的杂志、报纸及书籍。此外,报道还介绍了延安解放报的电讯布白板、排字房、俱乐部及解放报社延安分会成立的照片。
延安最令人神往的无疑是与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面对面接触。毛泽东、朱德、贺龙等领导人经常会给延安的青年学生讲演。毛泽东的演说通俗易懂,天文地理、戏文传说信手拈来,时空跨度很大,但又入情入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总能在世人皆知的事情里点出理性的结论,工人、农民、士兵、老太婆听他讲演不觉得深,文人、学士听了不以为浅。有人说:“听毛泽东的讲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毛泽东到抗大演说
奔赴延安的青年学生很多,当地条件艰苦,学员的吃、穿、用、烧配备了一定的勤务人员,但是,学员们仍要半工半读,自己上山砍柴、烧炭。没有校舍就要挖窑洞,有的学员抱怨:“光打洞子,啥年头才学习呢?”毛泽东告诉大家:打窑洞就是学习,不要小看打窑洞,知识分子是读书人,长期脱离劳动;打窑洞是接近工农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与工农群众隔开的墙。美国作家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在如此简陋的学习条件下,延安的窑洞大学培养出二十几万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革命干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力量。
与窑洞大学一样神奇的是延安实行的小先生制——延安边区小学的每个小学生,同时又是一个小先生。小先生制,由陶行知于1934年提出:以小孩子做教师,利用识字的小孩教会不识字的小孩或大人。一个识字的小孩教会两个人识字,再由这两个人教会其他不识字的人,这样不断的“教人去教人”,做到普及教育。延安的小先生制是由绥德实验小学五年级女学生刘佩珍带动起来的。她先在家里教嫂子和邻居识字,接着又和同学办起了一个街头识字班,组织30个娃娃识字,两个月后,8人识字500个,其他娃娃也识字三四百。当她带着学员读出黑板报上的文章《郝玉亮拾了手镯交政府》时,围观的群众都深受震撼。在她的带领下,全市办起了51个妇女儿童识字班,近1000人参加。小先生制像火种般在边区推广,这种教学不需要场地,既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在家庭中推行,激发了群众的学习热情,刘佩珍因此受到表彰,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推行小先生制的延安边区小学
延安的故事在1939年刊登的三期《良友》画报上连续刊载,通过去延安的追梦青年、窑洞大学以及从毛泽东到小先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延安的人和事,宣传延安的实践与创新,展现延安的精神风貌,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打败侵略者的曙光。
张开怀抱的延安,通过《良友》画报向世人广而告之,向青年们发出了探寻光明的召唤。这种开放向上的氛围被知识青年所认同,更激发起他们奔赴延安探求救国真理的热情。
- END -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9-01 11:17:0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良友》画报中的延安 (上)——到延安去追求拯救中国的真理!
下一篇:国际工会联合会与中国抗战(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