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谭雄|黄埔军校史上的唯一:母子黄埔同期毕业,同上抗日战场
2024-06-25 09:29:27  来源:明月讲史堂 作者:谭雄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军校,诞生于上个世纪风云激荡的二十年代。走过百年历史云烟,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军事院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黄埔军校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众多将领和优秀的军事英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战救国的大旗之下,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报考黄埔军校,投身于抗日战争洪流之中,以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笔者研究黄埔军校史,研究抗战史多年,在史料中多次遇到过父子黄埔毕业、兄弟黄埔毕业,同上抗日战场的事例。

  然而今天,笔者要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中,湖南省祁阳县一对母子同时就读于黄埔军校,并且都是黄埔十六期毕业,投身抗日战场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很多人写过,然而大多语焉不详,或者错误较多,与抗战史矛盾。笔者经过多年的资料查询,以原始档案资料为证据,讲述黄埔军校史上唯一的一对母子黄埔同期毕业生,同上抗日战场的感人事迹。

  这对母子黄埔毕业生,母亲叫周咏南,字秋琼,儿子叫黄天(又名黄化圣),字孝先,他们是湖南省祁阳县人。

黄埔军校十六期二总队同学录中黄天(黄化圣)的照片

  周咏南,清光绪26年(1900年)出生于湖南省祁阳县白地市(今属祁东县)万福乡元木冲一个乡绅秀才家庭。她有七个哥哥,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对她十分宠爱。

  周咏南自幼聪慧,能文能武。5岁开始学习武术,经名家教授后,武术高超,寻常人三五个不是她的对手。

  文的方面,周咏南也很优异,她9岁就能写文,11岁能写格律诗,并且写得一手颜体好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19岁时,周咏南与父亲的好友,同为祁阳乡绅秀才的黄姓家族的儿子结婚。虽然当初是指腹为婚,结婚后周咏南却是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相敬如宾。

  1920年,她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出生,对于这个小生命的到来,夫妻俩视若掌上明珠。周咏南用《孟子》中“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句子给儿子取名为黄化圣。

  儿子的到来,给他们的家庭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儿子九个月的时候,周咏南的丈夫不幸去世。这巨大的家庭变故,让周咏南痛不欲生。她本想以身殉夫,但看到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她又强忍悲痛,决意将儿子抚养成人。

  周咏南的父亲和哥哥们,不忍心看到她孤苦伶仃,多次劝说她改嫁,但周咏南不为所动,立誓为夫守节,绝不改嫁。为表决心,她给儿子黄化圣又取了另外一个名字黄天,即“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寓意。

  冷月孤灯,长夜漫漫,相思断肠!

  为了维持生计,周咏南决定自食其力,利用自己的国学功底,在家里开办女子私塾,招收女学生。由于她教学认真,赢得了社会的同情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钦佩。大而化之之谓圣

  30年代的中国,是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年代。周咏南认为自己私塾所教授的之乎者也、诗词歌赋等旧学,已经落后于时代,但她自己对新学一无所知。为了提升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1934年,周咏南考入衡阳含章女子中学。

  从衡阳含章女子中学毕业后,周咏南被聘请为祁阳白地市小学教师,她用自己所学知识,尽心教书育人。

  周咏南就这样含辛茹苦,备尝艰辛,独自一人守寡,将儿子抚养成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救亡的宣传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此时周咏南在小学教书,儿子黄天在上高中,他们都积极的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之中。

  1938年暑假,在长沙、衡阳求学的祁阳籍学生,组织了“祁阳旅省学生暑期服务团”,他们编排了各种话剧,门票收入全部捐给前线将士。黄天与他的队友们也深入祁阳各地乡村,进行抗日宣传。

  此时的黄天,已经高中毕业,周咏南决定为儿子完婚,再让儿子报考大学。

  1938年11月,长沙文夕大火,全城被烧毁,无家可归的难民涌向祁阳。亲眼目睹了无数的孤儿寡母,背井离乡,俱是日寇的侵略造成,周咏南的内心被深深的刺痛。

  经过深思熟虑,周咏南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暂时不让儿子结婚,也不报考大学,母子俩双双报考黄埔军校,报国从军!

  周咏南的决定遭到了儿子黄天的反对,原本已经准备报考大学,却要投笔从戎,黄天一时难以适应。他对母亲周咏南说“国家有规定,独子不从军。”周咏南反驳他说:“日本并没有规定,不准屠杀孤儿寡妇!”

  母亲的反驳,让黄天哑口无言。

  经过母亲的劝说,黄天同意了报考黄埔军校,到抗日前线上阵杀敌。

  1938年12月,黄埔军校在衡阳招考学生,周咏南带着儿子黄天一同前往报名。然而就在报名处,却出现了状况,周咏南报名时,遭到了拒绝。

  衡阳招生处一位田姓指导员对周咏南说:“你已经39岁了,超过了年龄,不能报考!”

  一听自己年龄大了,不能报考,周咏南急了,她极力向招生处的工作人员解释。

  周咏南含着眼泪,指着儿子黄天说:“他是我的独生子,九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我吃尽千辛万苦,把他带大,难道我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应以身作则,今送子从军,同时报考,共赴国难,祈求报国家于疆场之上,您忍心拒我于千里之外吗?”

  招生的田指导员被周咏南的这一番话感动了,同意报考。周咏南将自己39岁的年龄改为24岁,经过严格的招生考试,周咏南和儿子黄天都被录取。

  周咏南被战干三团第二期录取,儿子黄天被黄埔军校16期2总队录取。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鉴于军队缺乏政工干部,决定成立“军事委员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简称战干团,培养政工干部。先后成立了四个战干团,其中战干三团于1938年夏天成立于江西吉安。

战干三团

  周咏南被分配到战干三团第二期第六大队女生第一中队政训组。此时的战干三团在第一期毕业后,第二期则从江西吉安搬迁到江西于都县,驻扎在于都县岭背镇和梓山镇附近的村庄里面。

  周咏南在于都县学习期间,战干三团奉命与黄埔军校第三分校合并,战干三团第二期改称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学生政治总队。

  黄埔军校的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抱着抗战救国崇高理想前来受训的,他们很快就适应了艰苦的生活,努力学习各科课程,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早日上阵杀敌。

周咏南在黄埔军校第三分校第十六期政治总队同学录上的记录

  由于周咏南本身就具有武术功底,在军事训练中她的劈刺技术十分优异,多次获得学校的劈刺冠军。

  黄天所在的黄埔军校16期2总队位于四川铜梁县(今重庆铜梁),他被编入黄埔军校16期2总队步科第2大队第9中队。

  在铜梁学习期间,黄天严格要求自己,勤学苦练,圆满的完成了黄埔军校的各科课程。

  1939年,周咏南和儿子黄天,先后都以优异的成绩从黄埔军校16期毕业。

黄天(黄化圣)在黄埔十六期二总队同学录上的名册记录

  母子都是黄埔军校第16期毕业,同上抗日战场,一时引起全国轰动,成为抗战佳话!

  毕业分发,周咏南被分发到九战区湘北前线53军政治部任职干事,随部驻扎在洞庭湖西岸地区。

  儿子黄天被分发到六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湖北恩施,任职少尉排长、六战区集训总队中队长。后转入66军185师554团,任连长、代理营长等职,长期驻防、战斗在六战区湖北恩施、宜昌周边地区,先后参加过多次大型会战。

抗战中的185师

  在抗日前线,周咏南十分思念儿子。周咏南经常给儿子写信,勉励他好好干,鼓励他奋勇杀敌,一展报国之志。

  1943年常德会战前,周咏南给儿子黄天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

  “孝先吾儿知悉:常德战事,一触即发,尔我母子,既以身许国,勿以安危系念,母如马革裹尸,志所愿也,希继承吾保国之志,激励士卒,奋勇杀敌,是所愿也。”

  鸿雁传书,是一位抗战母亲对儿子的谆谆教导。

  字里行间,是一位抗战女军官直面生死的家国情怀。

  在笔者看来,这封信,完全可以载入教科书,流传后世!

  关于周咏南在抗战中的经历,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她曾经担任由随军家眷组成的女兵连连长,率领女兵连参加常德会战,在津市与日寇血战,最后身负重伤。

  周咏南担任女兵连连长,在常德会战中率部血战津市,这段史料来源是她的儿子黄天后来在文史资料中写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周咏南》。黄天的回忆文章,也被各种研究文章、各种自媒体反复引用。

黄天回忆母亲周咏南的文章

  然而,笔者认为,恰恰是黄天回忆她母亲周咏南担任由随军家眷组成的女兵连连长血战常德津市这段内容是值得商榷的:

  一、 黄天回忆周咏南的番号是53军,参加常德会战,这就是明显的错误了。53军在1943年初就奉命从九战区开赴云南,隶属于远征军序列。所以,53军是没有参加过1943年11月的常德会战,这也是众多引用文章和自媒体压根就没搞懂的战史。

  二、 抗战时期的国军一线作战部队,根本就没有女兵连这种编制。军官们也不可能同意把自己的眷属编成什么女兵连上阵杀敌,那直接会动摇各级军官的军心。

  笔者经过多年的资料查找,在一份1947年编制的《中央训练团第二十七军官总队通讯录》上查到了周咏南时任上尉队员的记录,在这份记录中,略历一栏,周咏南的任职经历是干事、科员,没有任职连长的记录。这份档案证据的出现,完全可以实事求是的说周咏南在抗战中并没有担任过女兵连连长。

周咏南在中训团27军官总队通讯录中的记录

  另外有资料说周咏南后来转入44军,这才是符合常德会战战史的经历。

  周咏南从53军政治部转入44军政治部担任政工干事期间,参加了常德会战。常德会战中,29集团军守卫石门至澧县之间的澧水防线。29集团军之73军防守石门,44军防守澧县、津市一线。

  1943年11月13日,日军第3师团、13师团、116师团各一部,向澧水防线发起进攻。44军与日军激战于澧县、津市地区,最终44军不敌日军的猛烈攻势,作战失利,部队被冲散,44军150师师长许国璋将军自杀殉国。

  44军被打散后,部队一片混乱,所以笔者认为,周咏南在当时的混乱情况下,率领政工干部与日军在津市爆发遭遇战,最后光荣负伤,这才是说得通的。

  没有担任过女兵连连长,并不影响周咏南在抗战中母子从军,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

  周咏南在常德会战中负伤后,被送到129兵站医院进行治疗。1944年周咏南伤愈,她被调任129兵站医院新闻干事,从事伤兵励志工作。

  抗战胜利后,周咏南认为自己抗战救国的使命已经完成,于是向上级提出了退役的申请。作为编余军官,她进入中央训练团第27军官总队,编入第9大队第45中队,为上尉队员,驻地湖南南岳。1947年,周咏南从中央训练团第27军官总队正式退役,结束了她从军报国的征程。

  回到家乡的周咏南重执教鞭,执教于祁阳白地市小学,继续她教书育人的教师工作。

  1949年1月,黄天跟随青年军205师在北平起义投诚,回到了家乡,与母亲团聚。

  文革开始后,黄天受到了牵连,被下放农场劳改,周咏南跟随儿子下到农场。

  1966年10月,周咏南不幸逝世,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

  周咏南、黄天母子黄埔同期毕业,浴血抗日战场,写下了抗战历史上悲壮感人的一幕,他们母子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

  黄埔军校将星闪耀,师生奋勇,其爱国精神在八年抗战中鼓舞了无数的中华儿女驰骋疆场,与日寇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名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责任编辑:张雨萌 最后更新:2024-06-25 10:01:0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谭雄|抗战老兵,他就是救援衡阳的援军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