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单补生 |有勇知方——黄埔国术教官
2021-09-14 10:11:31  来源:单补生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军校学生在校受训期间,要学习两门军事课程,即学科与术科。学科由军事教官在课堂教授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教程;术科则为国(技)术教官在操场教授各种制式教范,如射击、马术、拳术、劈刺术(劈刀(剑)术与刺枪术之合称)等科目。军校非常重视技术教育中的劈刺训练,实为战场致胜之术;近代战争,固以枪炮飞机为威胁敌人之用,但有时仍必归宿于白刃近战,藉肉搏冲锋,以争最后的胜利;因为战争实验,移步换形,多有出于平日练习想像之外者,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不免短兵相接,而最不可少的精神,必须人自为战;所以学生除平日练习实弹射击以外,总要精研白兵格斗之劈刺术,以备与敌接近之时,大展厥长,各尽所能,判胜负于巧拙,决雌雄于俄顷;唯有平素预备真实本领,才能胜算在握,进而取得杀敌之功效!黄埔时期,担任劈刺教官多为留日士官生及保定军校生。

  1928年中央国术馆在南京成立后,发起人之蒋介石通令所属军事机关及各部队,为图强教战,以备雪耻;对于国术须认真练习,並列为必修课程,至对于教员应聘中央国术馆所养成之学员,担任教授。据黄埔校史记载:黄埔军校自1930年第八期始,至1949年第二十三期止,先后所聘出身于中央国术馆而担任国术教官者(同校尉军官待遇),有国考最优等张英振(山东冠县)、朱国祯(河北定兴)及优等杨松山(山东济南)、关宝珖(河北沧县)、郑怀贤(河北新安)、张积山(河北吴桥)、张汉杰(江苏睢宁)、鲍嘉麟(江苏泗阳)、张长海(河北新城)、郑中明(河北北平)、李斌生(陕西渭南)、袁静(四川南充)等二十余人。军校为提高技术教育质量,解决助教不足,还特设劈刺训练班,由国术教官对具有体能素质人员,专门施以劈刺、拳术等技术训练,经考试合格以充任技术助教。

  1933年喜峰口战役,日军遭到了中国守军的浴血奋战。29军将士身携手榴弹,手提大刀,沉着应战;当其冲锋直入敌阵,一往无前,勇猛叱咤,如迅雷飓风,遂使敌人马不及旋,枪不及发,裂肤断指,斫臂洞胸,十步之内,血流成渠。彼恃其新式器械,以为数小时内可解决战事者,而乃屡受挫折于大刀队;至喜峰之败,竟谓数百年无此恥。当初,欧美军事专家在华观战者,以彼军火器精利远胜我军,全为我危,而我军每次肉搏相接,大刀队颇奏奇功,各国人士,全称我国军奋勇杀敌,具有欧战之精神!前之轻视我者,至是眼光骤换,全表敬意,中外报纸,曾屡载此事,固非子虚。事实证明,幸因数年努力,国术普及于军队,终于有了今日大刀队杀敌之表现。

  关于劈刺训练,黄埔16期黄仁宇回忆:我们的组织与训练,尽量地模仿日本与德国体制。分科后我入步兵队,有绝对充分的时间使自己娴习步兵基本技术,如射击与劈刺,又将轻重机关枪拆为零件再凑集成枪,用圆锹十字镐掘成散兵坑等等。我对劈刺一科特别有兴趣。因为在高中的时候,看过雷马克所著《西线无战事》,内中说到肉搏时刺刀插进排骨里的情事,读来既胆战心惊,也不知道“他日我如此”是如何一段滋味。上劈刺课目时头戴面具,有皮质的“护肩”与“护胸”,木质长枪则代步枪上加刺刀。原来对敌时仍能引用各种技巧,例如以自己身体的侧面对当敌人的正面.先把握住自己所立脚的三角据点,佯动的重要超过主动,看破敌兵的弱点才乘隙而人,突击开始又要做得“气刀体一致”,一来全来。如此技术上的细节是否有实用的价值,我无法知悉。我毕业之后,虽然有一次在越南北部做便衣斥候,在老街看到过日本兵,又在缅甸前线于丛林中与敌兵相去不远,却从来没有看到和听到白刃战的真情实事。可是成都的劈刺训练,确也给我壮了胆,预想即有敌兵拖枪持刀杀来,虽说体力不胜,我还有几分招架之方,不致立即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劈刺教官系出身中央国术馆,劈刺教范沿袭日制,所有训练的装具也仿日式;却料不到几十年后,我在研究明史时,看到戚继光所著书,内中早已将白刃战的精义解释得明白。有如我们的“分解动作”,他已提出为“起·当·止”。我们所说“佯动”,他则已在书中明白写出:“千言万语,只是哄他过来”其他细节也无不如此。

  中央国术馆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对武术的表述称谓亦不尽相同,原始社会叫“搏击”,春秋战国称“技击”,汉代谓“武艺”,明清又云“武术”,民国始称“国术”,沿用至今。自国民政府奠都南京以后,遵行孙中山先生:“无论是个人或团体,要有自卫的能力,才能够生存”的遗训,国人提倡国术,最力者有军界将领张之江、李景林诸氏。

  1928年3月15日,中央国术研究馆经国民政府以第174号文批准备案,于3月24日正式开办;6月易名为中央国术馆,隶属国民政府,由财政部每月拨给经费五千元使用。发起人有“蒋介石、谭延闿、于右任、李济深、李烈钧、冯玉祥、张之江、李景林”等共33人;同时收捐款:蒋介石五百元,阎锡山二千元,冯玉祥一百元,张之江二千元,李济深一万元(代表广东省府)等,共收捐洋六万六千零十元。理事长冯玉祥,馆长张之江,副馆长李景林;组织理事会为权力机构,负责议定重大馆务事项;设教务、编审、总务三处,每处下设科若干,各负其责。明确规定国术馆系统由中央国术馆、省(特别市)国术分馆及市县国术支馆,区国术社,村(里)国术分(支)社组成。并聘请政界要人、知名人士及武术专家、教授为参事。馆址位于南京西华门头条巷,“中央国术馆”匾额为戴传贤所书;馆训是“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口号为“强种救国,御侮图存”;馆内传唱由张之江作词、杜庭修谱曲的《国术歌》:“国术历史民族同,刚毅文明,运动备全能。六艺兼文武,学博而道弘。尚廉耻,重义勇。武装和平,国运兴隆,击技集大成!”馆制旗帜如图所示,说明如下:“口,古国字,与術字相合而成。国術为吾国国粹,倡于国,藏于国,用以巩固国防焉!置于旗之中央,示中央设馆,倡明国術之意,国術变化无穷,要其归,则在动静皆中于节,故示以方形象其静,而范以圆光昭其动,动而有耀,于是光被四表,镇慑八方矣!圆外加芒,芒二十有八,光被全国二十七省,以及藩属各地也,无远弗届,是以边缘不加焉,且寓智圆行方之义,尤为国術同志所当取法,色取青白,系党的色彩,国旗在上,具以術卫国,以党治国之精神焉!”

  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后,摒弃门户之见,任人唯贤,仿前朝武举考试和近代体育赛制,举办全国国术考试,简称国考。以考评习武者技能学识、区别等次为目标,选抜各类武术人才。按照国术考试条例,应为每年一次国考,实际上在中央国术馆存在的近二十年里,时逢天灾人祸倭寇入侵,仅于1928年和1933年组织了两次国术国考。

  1928年10月15日,声势浩大的第一届全国国术国考,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开幕式;蒋介石致辞曰:“中央考试国术,适逢政府改组之初,亦即今日新政府视后,所做之第一件,已占政治史上之第一页,为民族尚武救国之新气象”,可见其对国考之重视,并发出了“从今日起,大家联合加入讲究国术,将身体强壮起来,除雪国耻,解除国难,在此一举”的号召。考试委员长张之江,评判委员长李烈钧、马良,中央党部代表戴传贤,国民政府代表李济深,总司令部代表何应钦,军政部长冯玉祥等党国要人均到场演讲,还有许多个人和团体送来匾额、对联,以示祝贺。

  此次国考于19日结束,历时5天,预试为个人表演,内容为:拳术、长兵、短兵(即拳术、枪、棍、刀、剑),及格两百余人参加比赛;正试为对抗内容:散打、摔跤、长短兵、对劈刺,采取单淘汰制,不分年龄和体重,用抽签的方法来进行配对比赛,每对三局两胜,可进入下场比赛。最后还有试卷题:“1.何谓三民主义?略言之;2.中国国术起于何时?试举所见;3.卫生为人生必要?试略言之。”国考由评判委员长李烈钧、马良主持,评出应试员最优等15名、优等38名,中等82名,及格163名。中央国术馆理事长冯玉祥为最优等者颁发证书,授予“优胜纪念”锦旗,赠送大会特制道德剑一柄,上镌:“某某同志优胜纪念,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冯玉祥赠,中华民国十七年”。

  第二届国考于1933年10月20日仍在南京公共体育场举行,本届国考较第一届准备更完善;其宣传方法也别出心裁,动用飞机散发传单、汽车彩幅、电台广播等形式,并请航空署派飞机在开幕式中进行飞行表演。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及中央各部院代表二百余人,全国健儿四五百名,民众万余,出席了开幕式。国考正试内容如前,试卷题为:“1.国民革命的目的是什么?2.三民主义是什么?3.国术怎样可以普及全民?试言其详。4.直接比试与间接比试之关系如何?试详言之。5.国术内外家创自何人?试答之。6.国术学与学国术如何分别?试申言之。”本届国考于30日结束,最终评出:甲等34名,乙等39名,丙等91名,共164人次。因奖品种类繁多,特依据甲乙丙等依次抽签分发奖品。1935年8月1日,国民政府颁行特技奖章,此章分一、二等。章面为张臂跳跃之壮士图,象征荣获此章者机能运动特优也。颁给国术或各项运动比赛成绩最优者(此章为襟绶)。

  1929年2月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央国术馆组织大纲》第一条规定:“中央国术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第二条:“为实行前条宗旨起见,本馆特延聘国术专家,体育专家及其他专门学者,办理下列事项:一、研究中国武术与体育;二、教授中国武术与体育;三、编著关于国术及其他武术之图书;四、管理全国国术事宜。”

  中央国术馆除设有教授班、师范班、练习班、青年班、少年班外。又于1932年在南京孝陵卫设立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今南京体育学院内),建筑三层楼房一所,浴室两所,健身房一所,田径赛场、摔跤池各一处,体育设备,应有尽有,无所不备。招生限额120名;入学资格为:(一)高级中学或专科学校毕业者;(二)体育专科学校毕业者;(三)专门军事学校毕业者。学制三年,课程以国术、体育、军事三者并重。未几,改称中央国术馆体育专科学校,1936年易名为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至1945年8月,计毕业五届学生五百余人,并纳入中央各军事学校毕业生学籍登记范围,这批人分发于军队学校任国术教官,成为我国现代武术事业的中坚。

  中央国术馆出版刊物有《国术周刊》、《中央国术旬刊》、《国术统一月刊》,均由姜容樵主编。为《国术统一月刊》创刊,广扬中央国术馆之声;蒋中正题“有勇知方”;林森题“综合众长”;于佑任题“自疆不息”;孙科题“忧时俊彦,国术是崇;阐发奥妙,殚思竭忠;月刊宣传,力大声洪;编制精审,造极登峰;宏愿统一,遐迩从风;卫族御侮,效莫与同”。此外,中央国术馆每举重大活动,必出特刊以示纪念;如《第一次国考特刊》、《中央第二届国术国考专刊》、《中央国术馆六周年纪念特刊》、《中央国术馆八周年纪念特刊》等。为了丰富国术图书,还组织人员进行专著的出版;如《张之江先生言论集》、《国术与国难》、《国术手册》、《古今国术兵器图考》、《查拳图说》等。

  中央国术馆发挥国术具武艺表现力之特征,到国内外各处进行国术表演,扩大国术的社会影响力。国内如:1929年双十节,中央国术馆派定表演国术人员往公共体育场、市政府、中央军校、陆军大学等处参加游艺大会表演。国外如:1930年5月第九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举行,经国民政府批准,张之江馆长率队前往考查,人员有:朱国福、朱国祯、杨松山、杨法武等;在日期间,他们参观了日本柔道、剑道、刺枪等项目;杨法武等人与日本柔道高手进行了比试,以中国摔跤压倒日本柔道,使中国国术赢得了日本武技的注目。

  1935年8月,张之江出访先赴美,继往欧洲英德法各国,同行有国术馆参事骆介子、彭泽人,中央党部干事罗光海,长老会技师施煜芳四人。旅程中随时表演国术,使欧美人士知晓我国国术之真义。1936年1月,返国途中经南洋群岛,在新加坡与中央国术馆南洋旅行团会合;团长庞玉森,篮球队长唐宝堃,队员为高长明、吴文忠、李震中、张长江、张长清共6人;国术队长杨松山,队员为李锡恩、马正武、张登奎、马文奎、温敬铭、张文广等11人。旅行团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各地进行国术和篮球表演,受到当地民众及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将国术推向世界先行了一步;并得到了华侨陈嘉庚、胡文虎等人捐款,作为办校经费。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举办,国民政府派中华代表团参加,张之江率国术队随团前往柏林表演,国术队共七名队员,男子四名;张文广、温敬铭、金石生、郑怀贤;女子三名:傅淑云、刘玉华、翟涟源;其中张文广、温敬铭、傅淑云、刘玉华四人为中央国术馆选送。中华代表团于7月23日抵达柏林,8月1日下午参加开幕式。国术队之前就已开始了国术表演,向世界展示中国独特的传统体育之魅力。7月25日下午他们应邀赴汉堡参加万国音乐会,在台上进行了十余分钟的表演,首先是金石生表演少摩拳,继以刀、枪、剑、叉等单双表演,尤以刘玉华与冠运兴的单刀对枪,傅淑云与刘玉华之对拳,还有那郑怀贤的飞叉,令外人目眩神夺。30日应德军营之邀请为众多军士表演各种武术,并由翟涟源表演踢毽子,德国军人见所未见,叹为观止。8月11日晚,国术队在露天剧场正式表演,首先是太极操,次为各队员之单拳对练,再次为器械飞叉表演,共分二十节,历时一小时,博得三万余观众热烈鼓掌,欢呼之声,响彻云霄。8月16日奥运会闭幕后,国术队受邀到其他城市巡回表演。8月25日在克福市大剧场表演,市长及各界人士至场者达千余人。8月26日在威斯巴登表演一次,第二天又与慕尼黑体育会举行联合表演;该会特赠锦旗一面,我方回赠古剑一对;并送太极操图册百本,进一步宣传国术。

  据《中央国术馆史》记载:国术队的表演“引起了德国武术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他们几次站起来鼓掌,称赞不已。奥委会主席李德华博士说‘没想到中国武术这么高超,真了不起’”,德国政府还指示奥运会摄影队,特别为傅淑云、刘玉华、张文广、温敬铭等人的表演摄制了录像片,作为东方武术的宝贵资料保存下来。德国的《汉堡时报》、《德意志报》等各大报刊,纷纷称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舞蹈性,高超精妙,令人不可思议,它有一种难以写出的内在的旋律感”。这次出访极好地向世界宣传了国术,它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国术文化已远播世界。为此,张之江获得第11届奥运会以“五环”为标志的纪念章,并被誉为“中华国术走向国际体坛的第一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除四川等大后方国术馆继续活动外,其他相继停办。8月14日敌机轰炸南京,9月中央国术馆和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南迁,途经长沙、桂林、昆明等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师生克服重重困难,一路迁徙,一路坚持办学。1940年抵达重庆北碚后,改名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办学至抗战胜利复员。因原南京原校舍已毁于战火,1946年10月,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迁到天津北站(原河北体育场)复校开课;1949年8月,与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合并,遂更名为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中央国术馆则于1946年迁回南京,遂在廖家巷张之江公馆临时办公,继为经济所迫,于1948年解散,退出了历史舞台。

  知名国术教官

  张英振(1896-1977),号俊卿,回族,山东冠县人。我国全能武术家,精通十八般兵器,尤以祖传查拳独步武林。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全国武林高手汇集南京。山东派出数人,其中便有张英振;当时他有一只眼正害严重眼病,用纱布蒙着。不少关心他的人,劝他放弃比赛,他觉得国考是高手云集的大会,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即便亏输,也落个见世面开眼界。国考结束公布名次,张英振跻身最优等名列第5名,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主持发奖大会,其被授予“优胜纪念”锦旗一面;理事长冯玉祥送“救国源泉”锦旗一面:授予大会特制道德剑一柄,上镌:“张英振同志优胜纪念,术德并重,文武兼修。冯玉祥赠,中华民国十七年”。同时被中央国术馆聘为一等教授。在国术馆期间,他广泛寻师访友,丰富学识,提高自己的技艺。除学习其他流派的拳术、器械之外,还学习了西洋拳击。每天早晨和轰动武林的最优等“朱家三虎”老三朱国祯一起练拳;最终他在国术馆内部拳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与日本,蒙古等数名外国武术家的交手中,百战百胜,震憾了国内外武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当时美国好莱坞米高梅公司来中国拍摄介绍中国武术的电影,录制了张英振与王子平合练的“双手带进枪”,将中国武术传播全世界。

  1930年入中央军校任国术教官兼运动会评判委员;从第八期到二十三期执教二十年,为军队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随军校西迁到成都;面对日寇大规模侵华,张英振用岳飞《满江红》的词调,编了两套国术动作,分别定名为《满江红拳》、《满江红剑》;其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几句的动作编排,气魄雄伟,难度很大,成为套路的高潮;这两套拳剑术先在国术馆和军校中教授,然后广泛传授于社会民众。在举国强烈抗日的声浪中,它起到了催化作用,激励人们“驱逐挞虏、直捣黄龙”。1940年为抗日卫国,毅然送长子张子忠从军,考入中央军校十七期,其子毕业后留校任区队长,一时“黄埔父子,执教抗日”传为佳话。

  1949年成都解放以后,张英振致力于武术的保健养生,辅导病人练习太极拳,帮助他们提高身体素质,使一些肺结核,肝炎,神经衰弱,以至中风不语的病人得到康复,受到社会的赞扬和支持。1962年,海灯法师慕名专程到成都拜会张英振,二人对中华武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切磋探讨。1977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十),一代查拳宗师溘然而逝,享年81岁,安葬于成都北郊凤凰山回民公墓。生前曾编写《查拳概况》;并整理了《五路盘拳》、《八路查拳》。

  1983年6月,日本著名武术家松田隆智率领武术代表团来华学习交流,向国家体委赠送《图说中国武术史》和《查拳世家正宗——张英振》,两书中均介绍了张英振先生的生平业绩,以及对查拳的继承和发展所做出贡献。

  朱国祯(1904-1949)河北定兴人,自幼随大哥朱国福学艺,后又师从马玉堂先生学习形意拳。精通形意、八卦、太极、摔跤、拳击等诸多技法,可称之为全能武术家。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第一届国术国考,在全国范围内选拔武术精英。两百余应试员通过文武考试,评出最优等15名,朱氏三兄弟(朱国福、朱国禄、朱国祯)皆入选,其中长兄朱国福名列首位,轰动当时武林,誉称“朱家三虎”。1944年入中央军校二十一期任国术教官(同中校军官待遇);他执教注重实践,训练总是身先士卒,示范苦练。为人诚恳直率,讲究诚信,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好。他兴趣广泛,喜欢京戏、河北梆子,甚至踢踏舞。在患病期间,还让其女执笔记写他口述的拳术套路。他的理想抱负就是强国强种,不做“东亚病夫”,把武术当作全民健身运动的事业来做。

  杨松山(1906-1985),字思齐,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习武,擅长查、华、洪、炮、地趟、形意、太极拳和长短器械、拳击摔跤。1928年6月入中央国术馆为教员,10月以国术馆属员身份参加第一次国考,三轮比赛结束后,最优等出现17名,比原定15名超出两个名额,在馆长张之江暗示下,杨氏深明大义,退让名列优等。1930年春,升任国术馆教授;曾被国术馆派往日本学习剑道、柔道。1932年春,入中央军校第八期任中校国术教官,曾编有《初级拳单练与对打》《双手刀法》等教材。1935年至1937年,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后曾在国民体育学校任上校设计师兼总教官。1936年,曾随中央国术馆旅行团,赴东南亚各国表演武术,并为国术馆募款。1937年以后脱离国术馆,转为职业军人;直至19 49年9月在甘肃河西随部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在兰州当建筑工程师,仍致力于武术的推广和史料的整理;晚年发表过有关中央国术馆的回忆文章。

  郑怀贤(1897-1981)河北新安人。幼读私塾,14岁拜师李二庆学习飞叉,后拜师北平魏金山、孙录堂深造武功兼习医术。1928年经南京中央国术馆短期培训,实战技击能力大进。其擅长练飞叉,中叉头部镌刻“神乎其技”四字,以显技艺之特色;1931年任职上海永安公司,表演飞叉艺冠大上海。1936年中华代表团为参加柏林奥运会组建国术表演队,郑怀贤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入选(第一是张文广,第二是温敬铭)。代表团出征前,在南京行政院受到了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在柏林奥运会上,郑怀贤表演的飞叉在其身体上下盘旋、左右滚动,从身前滚到身后,飞叉如粘在身上一般,惊得观众齐声喝彩,为之倾倒。以致柏林市长在宴会上特别举杯向郑氏致意说:“飞叉在先生身上转来转去,如有磁铁吸住一样,简直不可思议。”其微笑回答:“这是长期刻苦磨练的结果。其科学性就在于合理地掌握飞叉的重心和运行速度,这就是飞叉不下落的奥妙!”当地报纸纷纷评说:“中国飞叉绝技是人类艺术的精华。”奥运归来于1937年到中央军校任国术教官,教授实战技击术;从十五期至二十三期执教十年有余,为军校技术教育做出了很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怀贤随中央军校迁到成都,武医从事,一边在校教学,一边开业行医。郑氏对骨伤科造诣甚深,人称“神手”。如治急性腰肌劳损,经他理筋揉按,几分钟即痊愈而可直立行走。在骨折治疗方面,他提出宁可重迭、也不可分离的治疗原则,并且创造了用小夹板固定法和绷带矫正固定法,至今仍为临床常规使用。此外,他还创造了指针按摩法,既有局部疗效,又有全身调节作用。他创制的舒活灵药酒、木瓜酒等经验秘方,用于临床治疗,疗效卓著,有的已被正式生产为外伤骨科成药。

  1958年,贺龙元帅打乒乓球挫伤拇指,久治无效,后到成都经郑怀贤诊治,很快就痊愈了。同年10月,贺帅指示:把体育医院办起来。郑氏负责筹建以中医骨科为特点的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参与临床和教学工作。1960年任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保健系首任系主任兼体育医院院长,并作为中国队队医前往莫斯科参加“第三届世界女排大赛”。 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国家归来,由于过度疲劳,旧伤(手疾)疼痛,经过郑怀贤治疗,很快得到康复。郑氏每当回忆起周恩来总理对他的鼓励时,总是感慨万端。

  郑氏除临床诊疗外,还勤于著述;先后撰有《正骨学》、《外科诊疗》、《伤科按摩术》等著作出版。其中《正骨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被译成外文,传播到海外。

  郑怀贤的后半生,将时光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国术和中医骨伤科事业,不愧为我国武医结合的开拓者。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07-25 19:26:3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单补生 |黄埔文献——《政治问答集(一)》

下一篇:单补生 |黄埔附属——中央军校军官训练班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