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自第2期始设工兵科,至第23期止,本分各校工兵科毕业生约7000余人;其中包括抗战时期由陆军工兵学校(简称工校)代训军校工科学生及深造者。
陆军工兵学校于1931年春开始筹备,在南京光华门外,征地一处建筑房舍数十间为校址;首任校长林柏森(广东蕉岭人,保定军校9期工科毕业,日本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深造),后蒋介石兼任校长(1935-1947),林任教育长仍掌理一切校务。当时以经费奇绌,故屡更计划;同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陆军工兵学校条例》,其目的:“召集工兵军官使增进工兵技术、战术、交通术等,以期普及于各工兵队或更予以深造;召集工长或军士授以必要之学术。”1932年5月,奉令将军政部工兵训练处归并本校,亦于是年8月16日本校组织正式成立。嗣以经费稍稍充裕,始得分期逐渐扩充,至1937年共已征收土地1900余亩,造成各项房屋830余间;同时为各学员生兵等练习游泳起见,在架桥场附近建筑游泳池一座,又添建实验讲堂一座,及改善全校排水设备等。最初接收工训处之器材,不甚完备充足,数年以来,随时由军政部予以补充,并陆续迳向国内外购买制造,已逐渐充实。本校是工兵科专门学府,为提高研究工兵学术与兴趣起见,特发行校刊《工校月刊》,1934年至1937年2月已出至3卷6期,内容非常丰富。
本校成立于国家多事之际,因而校外勤务甚繁;淞沪之役,全体人员奉令担任南京防御勤务,继赴苏常一带构筑阵地;迨热河事变,又先后派员暨练习队分赴北平热河等处工作。1933年夏,担任构筑南昌城防,嗣因福建事变又担任构筑浙东各要塞防御工事,及边区堡垒;庐山军官训练团各期训练,亦皆调派员兵前往服务。自全面抗战起,无役不从;著名松山战役,我工兵营在顶峰敌主阵地之下,掘进地道9天,装入10吨炸药,炸翻整个山顶敌工事,为取得胜利立下奇功。
本校因受战事影响几次迁移,历迁江西清江、湖南零陵,四川重庆,胜利后于1948年3月由渝迁往安徽蚌埠而终止。
陆军工兵学校自成立至结束,17年间先后举办普通班、要塞班、短训班、选科班、研究班、特别班、代训军校工科学生队、重工训练班、军士训练班,计9个班队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陆军工兵干部,以应战事之需要 。
本校教育方法与各期班教育之期限不同,性质互异;又与器材关系,及教育设备之限制;所适用之教育方法,除遵照教育令所示原则,致力“新、速、实”之教育要领外,并参酌美式教育步骤为适当之运用,以磨练其指挥能力与技术之修养;又学员生入校之初,均经严格考试,以其程度,分班教育。
兹就各期班队学员生军事教育之发展,及教育之措施,胪列于后。
一、普通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从1932年第1期至1936第5期学员,系每年召集一次,均在南京完成教育。1937年8月,第6期学员入校,正值全面抗战开始,为应战事之需要,乃缩短该班教育期限,并增加召集期数及学员名额。1938年至1940年,每年平均召集3期。1941年至1942年每年平均召集2期,迨1941年底,召集第17期学员后,以各部队对于工兵军官之需要,已不若以前之迫切,始恢复原定之教育期限;以充实学员之技能,及提高所学之水准。本班先后共计召训学员22期。1到21期毕业人数1288员。
(二)教育措施——本班为本校正期学员教育,以战术、筑城、渡河、爆破、坑道及有关之土木、机械、测量等学术为主,特注重各种作业之计划实施,及指挥能力之养成。
本班教育期限,自第1期至第5期为1年,第6期至16期自4个半月至6个月不等,第7期至22期恢复为1年,自普通22期召训时,教育方面已着重于理论,及与技术有关之工程学识,故对机械、土木、交通等课程时效增加;凡在军校时期已教育之各种作业教练,均从略实施,以免重复。
二、要塞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1933年春,因各地构造永久工事,指导乏人,本校奉令增设要塞筑城班;召考各机关部队要塞工兵军官23员,为该班第1期,于是年3月10日开学,翌年1月毕业;嗣因鉴于该班学员对于一般工兵学术尚感不足,乃自第2期起规定该班学员须由本校普通班毕业学员中考选,按需要开班教育,计先后共办6期,毕业人数131员。
(二)教育措施——本班教育,以永久工事之设计施工与讲授永久筑城,及其有关之土木、测量等课程为主,教育期限为1年;仅第4期因抗战需要,缩短为半年。本班除对永久工事之设计施工彻底讲求外,大部教育时间,均着重于讲述及室内作业之磨练,并利用图表模型,以及参观有关之术工物,为本班主要之教育手段;惟第6期学员得利用构筑桂林城防工事之便,实地实施。
三、短训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1936年,国军开始分期整编。本校遂奉令增设短期军官训练班(简称短训班),分期召集各整理师之工兵部队军官,施以补习教育,以期速成,而应整训工兵部队之需要;抗战期间,工兵军官需要骤增,本班乃扩充名额,大量召集,计1938年一年中,其召集5期;继续每年召集2期;1944年10月自第21期学员结业后,本校因受战事影响,辗转迁渝,又以国军整编及抗战胜利,遂停办。本班毕业人数4160员。
(二)教育措施——本班教育,以补习筑城、渡河、爆破、坑道等工兵技术作业为主;本班第1期至第3期,教育期限为5个月;第4期至第17期,自两个半月至4个月不等;第19期至21期均为6个月。本班特注意实做,于简单中求确实,对各种作业均以科目之繁简,实施连续教育,并随时注意成果之检查,以期确实,此种教育,用之于战时,收效宏大。
四、选科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1936年整军之时,因各部队军官素质不齐,为使达成任务计,本校奉令增设选科班;除渡河一科,专召集工兵部队军官外,其他爆破、筑城等科,则不限于工兵科军官,并召集各部队军官施以训练;计渡河科于1936年4月至1937年8月共办2期;爆破科于1937年10月至1938年8月共办2期;筑城科于1937年10月至1942年共办4期;1942年5月即奉令停办。毕业人数81员。
(二)教育措施——本班教育重点,系按各科性质及当时作战需要而定;如渡河科以应架桥为主;爆破科以铁路、公路之破坏为主;筑城科之主要对象为步兵军官或步兵团营附,其重点为筑城之实施,计划指挥及步工兵协同之要领;本班修业期限,渡河科为两个月,爆破科半个月,筑城科1个月或两个月,每科特注重实做,为顾虑一部分学员非本兵科出身,故于实施之前,必先示以实物模型,俾以了解;又筑城科一部科目,系与本校其他班次连合实施,或使用本校练习部队以行示范。
五、研究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本班教育对象,为曾受军校工兵科及本校训练班毕业之现任工兵营长、副营长及中级工兵幕僚;每期人数不多,1943年9月第3期学员毕业后,即奉令停办。毕业人数55员。
(二)教育措施——注重本职所需学术之补充,以及计划指挥能力之增高;并研究作战上本身所感知困难,以求改进;第1期至第2期,修学期限5个月;第3期为6个月;本班教育特注重研究,计划用讨论方式各就所见,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借以探求改进。
六、特别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本班学员,系在工兵训练处已受相当教育,本校接收后继续教育者;1939年8月1日结束。毕业人数83员。
(二)教育措施——本班以补习筑城、渡河、爆破、坑道等技术作业为主;教育期限为4个月,以讲解与实作相提并重。
七、代训军校工科学生队教育
(一)发展经过——1938年训练总监部为顾念作战需要,准各兵科学校招收学生;本校乃将上海中华职业社(原拟与本校合作,创办军事工程训练班)所招之大学生及专科学生,土木科毕业生49名,改为本校第一期学生;旋又奉准接收山东军官教育团学生300余名,及本校招考之高初中毕业学生300余名,为第二期学生;后军训部成立,为统一学籍,乃将一、二期学生改叙为军校第14期1总队工兵科学生,并令继续招生代训,计已毕业学生共10期(本校期别),在军校则为14、15、16、17、18、19诸期,至第19期学生毕业后,随奉令统由军校办理,本校学生1、2两大队,亦于1947年2月办理结束。(二)教育措施——按照军校养成教育之准则,养成军人之德行,高尚之品格,强健之体魄,忠勇之精神,服从命令,恪守军纪之习惯;及授以工兵军官必备之学识与技能;本校学生教育,特采取管教合一方式,任课教官即为管理之队长,及区队长分别担任实教以来,收效甚大;因此种教育即属代训,故一切教育基准,均以与军校所教者相磨合;惟关于各种作业,则依科目性质,自基础教练至应用作业,均作有系统之连续教练,并以演习等手段促使彻底了解,以养成极健全之干部,应乎战场之需要。
八、重工训练班学员教育
(一)发展经过——本班原属后方勤务司令部主办之筑路机械训练班,该班设于昆明干海子;当时并由美军总部选派合格之美军官兵12员,担任教练;后改隶联勤总部筑路机械训练班,至第五期后,于1947年2月奉令编隶本校,更名为重工程机械训练班(简称重工训练班),将原叙列之第6期,改叙为该班第1期教育,本班任务以装训工兵团为主;至1947年7月第2期结业后,奉令迁移南京。
(二)教育措施——本班教育以装训工兵团为主,特重各种重机械之运用与驾驶,及保养方法;对实地作业之要领,均极重视;教育期限,每期3个月;每一期中,并区分若干教练组,轮流实施,以期熟练;本班迁南京后,继续教育。
九、军士训练班军事教育
(一)发展经过——1936年时,训练总监部以军士为部队之基层干部,亦专特加训练;乃规定各部队于选送军官入训练班受训时,同时酌带优秀士兵随同入校;此种军士训练,乃由本校教导团专事教育;先后招办21期,至1944年10月军官训练班停办后,此项训练随即停办;迨至1946年3月,本校为养成将来担任训练职业军士之基层干部起见,特将教导团及练习营现有优秀士兵编组为集训营;训练期限为5个月,至1946年10月,此项教育乃告完成。
(二)教育措施——施以筑城、渡河、爆破、坑道等军士所必备之作业技术为主,特重各种作业教育之指挥,并使其熟练确实,各期教育时间,以军官训练班教育期限为准。
以上所述仅属本校教育上一般概况,至教育计划之测定,教材教案之编订,任教人员之选拔,教育设备之情形,教育方法之研究,图书模型之充实等;由于篇幅有限,恕不赘述。
工校代训生记忆
黄埔17期黄德祥回忆:1939年10月至1941年5月,是我在湖南零陵工兵学校受训时期,终身难忘。
在那国难当头的年代,倭奴逞凶的岁月,当时中国的青年一代都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都满怀悲愤奔赴战场与倭奴作生死博斗。我也决心投笔从戎,到军校去学就杀敌的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效力于战场。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我是身历其境的一名。之前我由家乡五华到广州刚几天,广州便失守了。在失守当晚,我便参加了学生抗日宣传队;午夜前乘舢板过珠江向佛山西进,乘夜步行,一连几天抵肇庆,过西江直达新兴县参与刚成立的独立一团当卫生兵。在新兴训练数月后,曾转回北江出击占踞芦苞方向之敌;后来我又到153师教育连,在后方的英德横石受训。1939年年10月我在韶关考进了工兵学校学生队,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委托代训的第17期工科学生队。入校后,经过3个月的入伍期,在此期间紧张而有秩序地学习各种有关军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每天在操场上练习步兵基本动作。入伍期间,我在第1大队第3 连,大队长黄德馨(湖北应城人,黄埔6期工科毕业),连长倪隆万,排长何栋材,牛亮等。入伍期满升为学生,重新编队,人事稍有调整。我编入第2连,连长余赐三,排长郑崇奎、王恒斋等。转入工兵军官教育,主要学习筑城、渡河、爆破三大教程。筑城分永久与野战两类,为适应战时需要,以学习野战为重点;渡河内容亦分两类,操渡与架桥,架桥有构桁桥、浮桥,经常到湘江进行架桥作业;爆破是分别各种情形不同需要,而进行药量计算、点火方式等训练;所有作业都是到零陵野外实施演练的。另外对测量绘图、坑道战也都要学习。校方鉴于工兵教范内容广泛,便实行操讲结合,紧张严肃,风雨不避,寒暑不辍,以使学生锻炼出坚强意志和精湛纯熟的技术。
在校期间,正是日寇猖狂进攻之时,我们是多唱有鼓动性的歌曲,如《黄埔军校校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每逢外出作业都唱着歌,步伐整齐,气势雄壮有力。我们在野外演习或作业,有时由炊事员送饭到工地,师生生活一样,感情融洽;有时因日寇飞机袭击,我们的学科也到野外去上课,以保证学习计划的完成。
1941年毕业前,大队长黄德馨调任工兵6R任团长,由副大队长姜翼龙(湖南宁远人,黄埔6期工科毕业)接任。1941年5月毕业后姜大队长又调工兵10R任团长。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在各战区急需工兵发挥作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由原有工兵3个团,发展到10多个团。这些团配属各战区,为取得抗战胜利,起到工兵不可或缺的作用。
1941年5月举行毕业典礼后,我被分发到新成立的工兵7R服务,该团于零陵成立,团长是由工兵2R调来的岳制量(山西崞县人,黄埔6期工科毕业)担任。在零陵集中训练3个月,才奉命北上陕西宝鸡。那时为阻绝日军,主要交通线都已破坏。因此,在3个多月行军中绝大部份都是步行,长途跋涉经湖北、四川到达目的地宝鸡。随即接训新兵,于虢镇集训一年多,即奉命到黄河滩边的朝邑、平民一带构筑黄河据点工事;与山西风陵渡之敌相对峙。任务完成后,又调到汉中、安康担任机场勤务,以排除机场内外日寇所投之延期弹及不发弹。1945年上半年,我连派驻安康机场,半年中平均每月敌机夜袭投弹一、二次,当敌机入侵我领空时,汉奸活跃,发射信号,指示目标,企图达到其卖国求荣之无耻目的;当第一次在机场扛回一个15公斤的不发弹进行拆卸时,因从未做过这一操作,心中难免发生恐惧,为了完成任务,只有下定决心不怕牲牺,按着机械原理进行工作,结果安全无事,胜利完成了任务。不久又在机场旁边挖来一个50公斤的重型炸弹,也按排除15公斤的不发弹的原理进行,完成任务;经过数次小心翼翼地操作经验,发现日寇所投之50公斤的重型炸弹中的信管内部有黑白两种小方块药片,这两种药片中间有小圆孔,就是分别为延期24小时,2天、4天、7天的爆炸装置。还有一种是弹头、弹尾都有引信,是机械带碰炸的两种装置,这些我们都能安全地排除。此外,另有一种100克重的小型百子炸弹,投放时集中投放,几次落于机场,多数不发;当敌机过后,我们进机场打扫捡回来,随即取下碰炸的引信,便安全无事;因其小巧玲珑,有时将弹壳当做玩具,送给当地小孩们玩。
我在校学习时,校长是蒋介石,教育长林伯森,教育处长邓树仁;每周星期一上午,全校员生都全副武装到校本部参加总理纪念周,听取长官们的讲话;在讲话前读孙总理遗嘱,国民党员守则,然后向孙总理遗像默念三分钟,以纪念孙总理缔造黄埔军校之丰功伟绩。
▲远征军渡河之浮桥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11-21 09:15:5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