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伯华(1902—1941),原名唐英,又名唐荫,湖南零陵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自幼寄养在伯父家中,由于长期脱离父母,养成了处事深沉、豪爽、坚韧刚强的性格。年轻的赵伯华立志以身报国,1924年毅然离开家乡,到广州参加大元帅府军政部举办的讲武学校学习。1925年毕业,1926年在北伐军唐生智部队任政治指导员,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人物生平
1926年秋,赵伯华随北伐军进驻宜昌一带,在附近农村发动民众参加国民革命,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他愤而离职,去武汉找中国共产党。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赵伯华在武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冬,地下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敌人下令通缉他,被迫逃回湖南,在家乡从事农民运动。
1929年,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搜查,赵伯华逃往广西,由中共党组织派往国民党桂军李宗仁部做策反工作。不久,又引起国民党特务分子的怀疑,他沉着冷静地应付当时的复杂情况,终于策动了一个连上山打游击,并参加了广西的百色起义。在战斗中,赵伯华身负重伤,安置在农民家中养伤,后转移至广东海陆丰苏区,改名唐荫,任中国工农红军二团团长。1932年,中共中央拟派他去东北抗日联军工作,至上海报到时,正逢中共中央机关撤往苏区,他与组织失去联系,不得不以做小贩为生,多方寻找组织,度过了三年艰难生活。1935年春,赵伯华终于找到党组织,恢复组织关系,在中共驻上海特科从事交通、情报工作。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赵伯华奉命在上海近郊青浦组织抗日地方武装,策应正面战场作战。1938年5月,赵伯华由中共江苏省委派往常熟,重建中共常熟县委,赵伯华任县委委员及"常熟县抗日人民自卫队"(简称"民抗")参谋长,是创建苏(州)常(州)太(湖)抗日武装的领导人之一。期间,举办了一期军事训练班,培养了四十名地方武装干部。同年底,调至常熟新六团任参谋长,担负起改造和整顿这支地方游击队的任务。他注重部队的纪律教育与军事训练,对个别严重违纪者坚决给予惩办,得到群众的好评。1939年5月,新六团被收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独立三支队,赵伯华任支队参谋长。7月,独立三支队改编为"江抗"二路三支队,赵伯华任支队长。11月,"江抗"西撤后,赵伯华奉命调至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学习。
1940年春,随着苏南人民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急需大批军政干部,党组织派赵伯华回到常熟地区组建东路教导队。9月,东路教导队与"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新江抗")教导队合并建立教导大队,赵伯华任大队长,专门培养部队和地方军事干部。任职期间,先后培养干部300名左右,陆续输送到东路各县,加强了地方抗日武装的领导力量。
1941年2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工作,赵伯华调至无锡县警卫营任参谋长。5月下旬,无锡县警卫营编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四团第三营,赵伯华任营长。7月初,日军在苏(州)常(州)太(湖)地区进行"清乡"。赵伯华调任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第五十一团参谋长,率部在无锡西北、澄西地区不断袭击日伪军据点,积极配合苏、常、太反"清乡"斗争。15日夜间,赵伯华率领第五十一团四个连队,从武进县焦溪出发,直奔江阴县芙蓉圩,围歼该地的日伪军。战斗中,赵伯华身先士卒,当部队撤出阵地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9岁。
责任编辑:何可人 最后更新:2022-06-30 11:20: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赵镈
下一篇:胡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