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移民,是日本移民侵略政策的产物,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战败投降时,青壮年大多充军上了前线,许多人在撤退回国途中受尽磨难,死于非命,还有些人在开拓团长的率领下集体自杀。
2011年7月底,黑龙江省方正县为二战结束后死于当地的日本移民立碑,树立了“日本开拓民亡者名录”、“中国养父母逝者名录”两座名录。名录称,立碑的目的“一为告之日本后人”;“二为展示人类至善大爱”;“三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及“为了更加真实、更有说服力地展示这段历史”。
这两块碑花费了当地纳税人50万元,尽管方正县政府辩称这是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吸引日商投资”无关,还是引起舆论哗然,被网民斥为“中国式碑剧”。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1.5万名日本移民(大多为老弱妇孺)集结哈尔滨市郊方正县,寻找回国途径,其中5000多人因体力耗竭和疫病流行而倒毙,合葬于日本人公墓;另有4500多妇女儿童滞留,得到当地人的收养照顾,使方正逐渐演变成有名的侨乡,华侨人数和归侨侨眷居黑龙江全省之冠。
一块看似普通的墓碑,沉淀着深沉而复杂的民族情感,最终演化出民间“义士”的泼漆壮举和砸碑闹剧。何以至此?还得从日本移民“开拓满蒙”说起。
开发满蒙新天地
1905年9月,日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俄国在中国东北取得的旅顺口、大连湾和南满铁路等诸多权益转让给日本。时任日本陆军参谋长、“满洲创立委员会”委员长的儿玉源太郎大将,以其曾任台湾总督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战后经营满洲的构想。
他和下属后藤新平共同撰拟了一份《满洲经营梗概》,主张以铁路经营而不是以军队为中心进行殖民统治,“战后经营满洲的唯一要诀”—表面上假装经营铁路,暗地里采取包括移民在内的多种措施。这是日本官方文书中首次提出要向中国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
《满洲经营梗概》迅速提交到日本最高决策层。次年11月,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正式成立,后藤新平被明治天皇任命为满铁首任总裁,他很快制定了一个向中国东北移民50万人的计划。日本外相小村寿太郎据此向国会提出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人的倡议,得到军政要员的响应和支持。
1912年,关东州总督福岛安正大将视察关东州大魏家屯时,发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稻长势良好,决定首先向这里移入日本农民。1914年,山口县爱岩村及下川村的19户农民移入这里,取两村的各一个名字命名为爱川村,这便是日本向中国东北移入的第一批农业移民。
这以后,福岛安正频繁回国鼓动军政各界,宣扬“满蒙开拓”的重要性,煽动农民离开家乡前往满洲开发“新天地”。但由于当时世界性的农产品价格低下,农业开发成本过高,日本的移民政策成效甚微。据1914年统计,在东北从事农业生产的日本移民仅为61人,耕种土地370余公顷。
在日本官方策动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同时,满铁也开始筹划向满铁附属地移民,建设试验农场,其目的是为了“保护铁路,防范抗日势力”。满铁先是采取安置复员铁道守备队员的办法,在满铁附属地安置了数十名复员守备队员,经营烟草、蔬菜、果树等业务;接着又从国内移入一批日本农民,分布在满铁沿线。
1924年,美国政府颁布移民法,对日本移入美国的人数予以限制,致使日本移入美国的人数每年减少2800人左右。日本当局为了减轻国内压力,缓解农业的萧条,再次筹划向中国东北移民。尤其是1927年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后,“满蒙生命线论”甚嚣尘上,1928年,满铁副总裁松冈洋右在大连设立农事会社,招募日本农民移入东北,但由于土地、资金的不足以及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农民来而复返,到“九一八”事变前,仅有74人定居。
武装试验移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攫取了中国东北全境,日本政府立即召开了由陆军、海军、外务、大藏、拓务等五大臣组成的“五相会议”,充分肯定“九一八”事变不仅是“解决满蒙悬案的极好机会,又是将大批日本人移居满蒙新天地,解决人口过剩和农村贫困的一石二鸟方策”。
与此同时,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也携带包括移民政策在内的《满蒙开发方策案》返回东京,征求军政各界意见,初步成型了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的构想,并由关东军制定《关于满洲移民要案》,决定采取屯田兵制的方式,首先移入武装移民,以“确保农村纵深地带及边缘地区的治安”。
板垣征四郎
1932年8月30日,日本第63次议会通过了移民经费预算,批准第一次移民经费为107850日元。这样,从上到下,日本军政当局一致确立了向中国东北大量移民的政策。
具体实施移民政策的骨干分子有俩人。一个叫加藤完治,原是日本茨城县国民高等学校(高中)的校长,早年就提出过“海外移民论”,积极鼓吹对外扩张。日本刚吞并朝鲜后,他就上书当局,极力主张向朝鲜移民。“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他又起草《满蒙六千人移民案》,提交拓务省和内阁会议。
另一个是日本关东军大尉东宫铁男,其人是1928年爆杀张作霖的现场指挥者,“九一八”事变后任伪吉林军顾问。他主张以退伍军人为基干组建屯垦军,一方面可以协助关东军维持治安,一方面屯垦戍边,伺机北犯苏联。
加藤与东宫走到了一起,俩人分工合作—由加藤回国招募移民,东宫则跑到佳木斯一带落实移民地点。
日本国内给移民活动大开绿灯。日本内阁通过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决策案后,日本“在乡军人会”本部立即在茨城、木、群马、新、山形等11个县展开了招募活动。因为上述11个县地处偏僻,农村贫困,人口过剩,而且入侵东北的第二、第八、第十四师团的士兵大多来自这些地区,与移民有同乡之谊,易于沟通和配合。当时提出的招募条件是:1.出生农村,身体健康,有从事农业的经验者;2.在部队训练成绩良好,未满30岁者;3.有独立生活能力者;4.无家庭牵累。
在政府鼓动下,许多在乡(退役)军人踊跃报名,很快按照上述条件招募了492人。他们先在国内进行了20余天的训练后,于1932年10月3日,由现役军官市川中佐为团长,组成第一批武装移民团,离开东京前往中国东北。10月14日,当他们经水路到达佳木斯时,还未下船就遭到东北抗日民众的袭击,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勉强登陆进入市区。
由于东北抗日武装的袭扰,这批武装移民无法进入预定的移民点,被编成佳木斯屯垦军第一大队,配合日伪军担负佳木斯的警戒任务。直到1933年2月11日,他们才进入佳木斯的永丰镇,更名弥荣村,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移民的第一个据点。
第二批武装移民455人,由团长宗光彦带队,1933年7月,进驻距永丰镇40公里的七虎力河畔的湖南营,取名千振村。
此两批武装移民进入东北后,强占当地农民1000余垧已耕地,并协同日伪军残酷镇压和盘剥当地民众,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爆发了“土龙山农民暴动”,一名日军大佐、数十名日伪军在暴动中被抗日武装击毙。
由于中国民众武装抗日运动的高涨,第三批武装移民拖到1934年10月才成行,全员300余人,进驻绥棱县的瑞惠村。第四批武装移民拖得更久,于1935年9月进入密山县(今密山市)的城子河与哈达河。第五批武装移民于1936年7月进入密山的永安、朝阳、黑台、黑台信浓等四个村。以上五批武装移民总计3000余人,前后历时四年之久,称作“武装试验移民”。
武装移民进入东北后,首先遭遇的是当地民众的武装抵抗,据不完全统计,第一、第二批武装移民中先后有39人被抗日民众击毙。加之生活条件、环境、待遇等同当局的宣传大相径庭,因此,大多数移民思想动摇,情绪低落,纷纷要求回国,甚至像患了传染病一样,先后有千余人提出离队回国申请,最后有157人宣布退团,日本当局称之为“屯垦病”。
百万户移民计划
武装试验移民虽然失败,并没有影响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国策。1934年12月,日本陆相南次郎出任关东军司令官,表示要坚定不移地推行移民政策,并制定了《满洲农业移民实施基础要纲》,分别送达日本军政机关。接着,日本政府决定成立“满洲拓植株式会社”(后改称“满洲拓植会社”)、“满洲移住协会”及“满鲜拓植株式会社”等机构,为实施大批移民计划奠定了组织基础。
1935年7月,日本政府拓务省正式出台《关于满洲移民根本方针之件》(即“百万户移民计划”),计划从1936年开始,以5年为一期,先向中国东北移入10万户农业移民。在此基础上用20年时间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总计500万人。1936年“二二六”事件后,广田弘毅出台组阁,将该计划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伪满政府也将接收安置日本移民列为“三大国策”之一。
从1937年开始,百万户移民计划正式启动,计划到1941年为第一期,五年内移入10万户,50万人。以后每五年递增10万户,到1956年实现100万户、500万人的移民计划。但计划实施后,到1941年,实际移入东北的日本农民为46462户,107703人,按人数统计,仅完成计划的21.5%。
在这期间,日本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分村分乡”计划及组织“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前者是将计划迁移的村、乡的全部或半数以上农民迁移到东北;后者是招收16岁以上的青少年(实际有13、14岁的少年加入),组建“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以军事化的组织形式,由现役军官带队,先在国内或东北进行半年以上的训练,然后开赴现场。
伪满时期,由日本驶往大连船上的“满蒙开拓团少年义勇军”的合影
日本当局组建“满蒙青少年开拓义勇军”,除了扩充移民数量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关东军的后备兵源。从1938年开始招募到1945年,前后组建有246支青少年义勇军,总人数为86530人(另一说101000人)。
从1942年开始,日本实施第二期移民计划。这时的日本,因为发动太平洋战争,致使人力、物力、财力都出现异乎寻常的困窘,关东军加紧实施“北边振兴计划”,疯狂掠夺东北的战略资源,急需大批劳力及日本移民的协力,于是又掀起一场移民的小高峰,到1942年末,大约移入日本移民51240户(包括朝鲜移民)。
1942年以后,日本战局举步维艰,向中国东北的移民也陷于萧条期。综上,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总数约为27万人(也有28万、29万人之说)。
关东军的“弃民”
日本政府之所以将移民计划列为国策之一,目的很明显:一是解决日本农村的剩余人口,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二是通过增加日本移民数量,使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数量提升到一定比例,进而彻底变中国东北为日本“本土”的一部分;三是利用日本移民维持殖民统治,镇压反满抗日运动;四是就地解决关东军的后备兵源等。
原本生活贫困、居于社会底层的日本农民进入中国东北后,很多人摇身一变成为殖民统治集团的成员之一,受到殖民统治当局的信赖自不待言,经济上除享受日本政府的补贴外,还从伪满政府领取优厚的待遇,彻底翻身。
日本移民进入东北后,名为“开拓”,但迄今为止,日本移民开垦荒山荒地的史料极其少见,他们利用的土地、家园大多是以低于市价几倍、十几倍的价格巧取豪夺而来。如巴彦县日本会阳开拓团,通过强买强卖,人均占地达15.65垧,而当地农民人均只剩下0.73垧,失地农民转而给日本开拓团民当佃农。
阿城县(今阿城市)四道河子一带有个日本丰村开拓团,该地原住民被日军用刺刀逼进“集团部落”里,1000余垧已耕地落到日本移民的手中,同时还霸占了近30平方公里的山川。另据依兰、桦川、勃利、密山、宝清、虎林等县市统计,日本移民强占当地土地达全部可耕地的57.5%以上。
日本移民还自觉不自觉地以“大和民族”自居,“君临”东北农村。尤其是各开拓团长,多是在乡军人出身,他们置身于伪满政府的法律之外,肆意欺压百姓,奸污妇女,侵吞民财,甚至动辄以“反满抗日”为名把不顺从者塞进监狱。
在东北土地上耕种的日本开拓团村民
1943年,日本宪兵在巴彦、木兰、东兴逮捕了1000余名中共地下党员及爱国民众,其中一部分人的名单就是会阳开拓团提供的,很多人直接被他们抓进开拓团团部施刑。另有史料证实,在五常县(今五常市),一名叫铃木久的开拓团民,仅因为一位农民不肯听他支使,便将其杀死,事后却只被判了4年徒刑。密山日本移民高桥智雄当众抢夺农民的耕马,对方不从,竟行凶刺死对方,还扬言道:“在满洲干什么事都没有顾忌!”日本移民因其肆意胡为,被中国民众背地里称为“屯匪”。
由于日本的移民侵略,一批当地农民被逐出家园,日伪当局将这些人称为“内国开拓民”。他们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被驱赶到荒漠或边远地区,得不到日伪当局的丝毫补贴,过起野人般的生活。有资料证实,宁安石头站附近的八个村屯,因为地理位置方便,土地肥沃,日伪当局强迫当地农民迁移到黑河,声称黑河出金子,三年内不必缴纳“出荷粮”,不当劳工等等。结果,八个村的农民被迫举家迁往人生地疏、衣食无着的荒凉之地,只能住草棚、吃野菜。据初步统计,仅宁安芦家屯300余户、1500余人迁移到黑河偏远地区后,三年间病、饿死者达287人,占总人口的19.1%,其中有谭姓和尤姓两家人因冻、饿、病等原因死绝。
日本战败投降时,日本移民中的青壮年大多充军上了前线,剩下的多是老弱妇孺,许多人在撤退转移途中受尽磨难,死于非命,还有些人在开拓团长的率领下集体自杀(如麻山事件),从这一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受害者。
数据显示,日本投降后,大约27万日本移民中,非正常死亡者约为78500人,其中集团自杀(包括个别自杀者)11520人,另有约7000余名10岁以下的儿童被丢弃在东北,除夭折者外大多被当地中国民众收养。还有一部分18岁以上的少女、妇女嫁给当地的中国人,形成近代中日民间交流史的第一次畸形婚姻,也是中日恢复邦交后日本人二世、三世(即母亲或外婆系日本人)返回“祖国”的成因。
这些日本移民在二战末期之所以颠沛流离,缘于关东军的“弃民政策”。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不久,731细菌部队、化学部队人员(包括家属)、在东北的日本殖民统治机构官员、满铁社员、企事业机关人员及其家属几乎全部安全转移回内地。唯有日本移民在统治集团的心目中没有位置,视为随时可以遗弃的对象,既没有发出任何形式的照会或通知,更没有安排任何转移措施,造成大批移民乱了方寸,惶惶然盲目逃遁,甚至将自己的子女丢弃,酿成影响迄今的日本“残留妇人”及“残留孤儿”的历史悲剧。
——文章发表于《凤凰周刊》2012年
作者:王希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6-25 16:10:1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