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细菌战揭秘
【简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日本陷入空前的经济危机。为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实行对外侵略国策。鉴于日本资源缺乏的状况,日本将节省资源和能源的细菌战作为国家军事战略,研制细菌武器。1932年,日本在陆军军医学校创立了“细菌研究室”,开始进行细菌研究。1933年将细菌研究活动从日本国内转移到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先后在背荫河和平房建立研究基地。从1936年起,开始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陆续组建了细菌部队,形成了遍布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的细菌战网络体系。这种由日本自上而下、有组织的反人类、违背国际法的国家罪行,始终贯穿在日本长达14年的侵华过程之中。
【一】细菌战是日本国家犯罪
建立细菌研究基地
日本把细菌战作为国家的军事战略,从1932年8月至1945年8月分别在日本国内、中国哈尔滨五常背荫河和平房地区建立了细菌研究基地,大肆进行细菌战研究和实验。
第一组 在日本国内建立细菌研究基地
1932年8月,在时任东京陆军军医学校教官兼东京近卫师团军医部长的小泉支持下,于日本东京若松町的陆军军医学校创立了细菌研究室,对外称“防疫研究室”,由石井四郎领导,开始研究细菌武器。
这个防疫研究室规模较小,是一间经过改建的地下室,仅有5个人。随着防疫研究室作业的进展,感到地下室研究空间过分狭窄,石井四郎请示扩建。1932年12月,陆军省拨款20万日元。经小泉亲彦批准,从靠近军医学校的近卫骑兵团占用的土地中让给他们1.5万平方米,着手新建防疫研究室。1933年4月,开始施工,同年10月竣工。
新研究室是一幢两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占地约79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95平方米,附属建筑物有39.7平方米的木造动物房,863平方米的办公室、变电站、机械室和仓库等。对外改称“防疫研究所”,成为日军准备进行细菌战的研究中心。此后,在石井四郎的主持下,这里集中了来自京都帝国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的一批医学专家,开始从事霍乱、伤寒、炭疽等各种传染病菌的研究工作,探求和制造细菌武器以及研究使用此种武器的方法。
1932年7月5日,日本陆军省批准设立陆军军医学校细菌研究室的文件
1932年12月8日,日本陆军省批准经费扩建陆军军医学校防疫研究室的文件
在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设立的细菌研究室
1932年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防疫部、防疫学教室、防疫研究室职员表
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制造细菌培养基
日本东京陆军军医学校细菌研究室工作情景
第二组 在中国哈尔滨南岗和五常背荫河
建立细菌实验基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日本侵占了超过其国土面积3倍的中国东北大地,这为石井四郎的细菌战研究提供了理想而广阔的地域选择。石井四郎认为,细菌战针对的对象是人,与用动物做实验相比,用活人做实验更能提高研究精度。当时,霍乱、伤寒、炭疽等各种传染病菌的研究工作急需用活人做实验,石井四郎向参谋本部提出把细菌研究中心转移到刚刚被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地区。理由有三:一是在中国东北建立细菌实验工场,便于得到大量的非日籍的活体实验材料(无辜的战俘和平民),能够充分满足实验的需要;二是细菌实验有着很大的风险性,一旦发生不可控制的细菌传染,可以将这种风险转嫁给当地;三是便于日军在侵华战争及对苏战争中实施细菌战;四是为适应对苏作战需要,细菌实验也需要在寒冷地区进行。
一、石井四郎的等人到中国东北选址
1932年8月,石井四郎和增田知贞等4名科研者、5名雇员来到中国东北地区考察。当时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等人的意见是将细菌部队建在牡丹江,但石井四郎一行人经过对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考察后,最后确定在哈尔滨,因为这里相对讲离苏联较近,依托哈尔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交通之便,对生活也有保障。
据《陆军军医学校五十年史》记载:1932年8月11日至9月19日,石井四郎带领增田知贞、白川初太郎军医大尉等四名专家、五名雇员及佣人27名到东北各地考察,为细菌研究基地选址。为了保密,他们都穿陆军服,石井改姓“东乡”,白川改姓“黑川”。1933年9月30日至1934年3月31日,石井四郎等人又多次来东北的哈尔滨和背荫河细菌研究基地。这是石井四郎、西村英二、白川初太郎等人来中国东北出差的档案。
石井四郎等人到东北考察,为细菌研究基地选址文件
二、建立细菌研究基地
日军大本营批准了石井四郎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细菌研究基地的报告。1933年8月,在哈尔滨南岗区宣化街和文庙街中间地带的日军陆军医院南院设立细菌研究所,其附属细菌实验场设于距哈尔滨70公里外的五常背荫河镇,
研究所作为背荫河实验场的本部,二者构成一个整体。出于保密对外称“关东军防疫班”,其秘匿称呼为“加茂部队”,背荫河细菌实验场则称为“东乡部队”。是以石井四郎的化名“东乡春一”而命名的。
位于哈尔滨宣化街和文庙街附近的加茂部队南栋旧址(1985年)
三、建立背荫河细菌研究基地
1933年春,石井部队开始强征劳工建房筑城墙。在不到一年时间里,这个占地达600平方米“兵营”就已建成。因有个叫中马的大尉管理这个“兵营”,人们就称它为“中马城”。
“中马城”设三重围墙,最高的有3米多,墙顶上架设着两道铁丝网,中间有一道高压电网,围墙四角各修筑一座坚固的炮楼,安设两盏活动式探照灯,墙外有两米深的护城壕,正门朝北,一座吊桥横跨护城壕,吊桥里侧是两扇黑漆的城门,由两名日本兵把守。西门设双岗,门口立着一块白色大木牌,上面写着:
“未经关东军司令批准,不得入内。”
加茂部队设在背荫河的细菌实验场遗址
背荫河的日军兵舍遗址
背荫河村北有个拉林镇,镇上建有一座监狱,名为“小岛监狱”,“中马城”竣工后,小岛监狱连同600名犯人迁徙至此,称它为“东满大狱”。
“中马城”的种种异常令人费解。夜深时,人们经常听到从“中马城”中传出来的微弱的惨叫声。夜幕下,村民们常常看到一辆辆从哈尔滨方向开来的捂得严严实实的大汽车。“中马城”里的大烟囱不停地冒着浓烟,散发着一股焦臭味,还时不时地飘出一片片带布纹的飞灰来。
加茂部队设在背荫河的细菌实验场位置示意图
曾在背荫河细菌研究基地工作过的日本老兵栗原义雄曾绘制了背荫河细菌实验场关押“马路大”的二人用牢房。
栗原义雄绘制的背荫河细菌实验场关押“马路大”的二人用牢房
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远藤三郎
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远藤三郎有记日记的习惯,从不间断。在他的日记中有三处记载了背荫河细菌实验场。一是实验场建成之后,二是实验场开始进行人体实验,三是实验场出现越狱事件。他的日记中也成为日军在背荫河建立细菌研究基地和进行人体实验的证据之一。
远藤三郎日记中记载的背荫河实验场的规模
1933年12月8日,远藤三郎视察这里后说:“初具规模达600平方米的大兵营,令人产生一种要塞的印象。这虽然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二十几万元的经费开支看来还是值得的。”
〔日〕宫武刚:《将军的遗言——远藤三郎日记》,每日新闻社,1986年
宫武刚编著的《将军的遗言——远藤三郎日记》
四、人体实验
高墙围筑的“中马城”隐藏着惊天秘密。“中马城”的秘密是在其“监狱暴动”后被揭开的。至此,人们才明白,“中马城”是侵华日军建立的细菌战实验基地。从1933年“中马城”建成起,石井部队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体实验。“中马城”内的“东满大狱”关押着1000多人,每天都有数十人被用于做细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补充。
1985年,日本《每日朝闻》披露了关东军副参谋长远藤三郎的日记,他在视察背荫河细菌战实验基地时曾亲眼目睹并记录了石井部队进行人体实验的情况:
1933年11月16日,星期四,晴朗。午前8点半,同安达大佐、立花中佐一起到交通中队(日军对中马城的代称)内的实验场视察实验情况,按第二班担当毒气、毒液实验和第一班负责电气实验的分工,分别各用两名“共匪”进行实验。 对一名被实验者用光气(炭酰氯)进行毒气实验,5分钟后,被实验者肺部开始发炎,但他还活着。然后对他进行了氰化钾注射,20分钟后,这名被实验者失去了意识。接着又对其进行了数次20000伏高压的电击,但仍没完全致其死亡,最后用注射的方法把他杀死。 对第二名被实验者进行了数次5000伏高压的电击,发现被实验者并没有死去。这之后又连续通电数分钟,这才将他杀死。
远藤三郎视察背荫河细菌实验场的日记
远藤三郎关于背荫河细菌实验场进行人体实验的日记节选
五、越 狱
王子扬是抗联战士,进哈尔滨侦查时被日本人圈街抓到这里。他探知了日军在这里进行人体实验的实情。
他和难友决定寻找机会带领大家越狱。没过多久,中秋节就到了。晚上乌云密布,下着小雨,“中马城”内的日本人大都饮酒作乐去了。深夜,日本看守醉醺醺地来牢房送饭,因为过节,还特意给了一瓶白酒。王子扬站起来接过饭桶,主动和看守搭话,并示意对面的老李。老李接过酒瓶,突然向看守头上砸去,看守重重地倒在地上。王子扬趁机从看守腰上解开牢房钥匙,打开牢门,指挥难友越狱,向监狱东面逃去。可监狱外高墙耸立,电网拦路,难友们几乎无路可行。正在十分危急之际,“中马城”内突然停了电,王子扬抓住机会迅速把难友带到墙下,搭起人梯,扒开电网,逾墙而过。老李帮着众人翻墙,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墙上的人拉他上去,可是终因体力消耗过大,他怎么也没爬不上去。这时,日本哨兵发现了情况,开始用机枪扫射,老李就这样牺牲在了敌人的枪口下。另外5人跑到新发屯,在当地的农民付连举的帮助下砸开了脚镣。
这次越狱共有12人成功逃离魔窟,在抗联交通员的接应下,都随王子扬共同投奔了抗联队伍。
其实,1933年“中马城”建成之后,抗联队伍就得知那里关押着普通百姓、抗联战士和中共地下党的同志,于是派人前往侦察,并计划秘密袭击“中马城”。不料队伍在行军途中被日本守备队员发现,致使攻城计划未能实现。
紧接着,“中马城”就发生了王子扬成功越狱事件。
1934年“中马城”越狱事件见证人吴会民
“中马城”越狱事件见证人背荫河村民吴会民的证言:
“那天夜晚,我和哥哥吴化民护地回家暖和一会儿。忽然有人敲门用山东口音说‘老乡,请帮帮忙,我们是从中马城跑出来的’。我和哥哥打开了门,看见5个戴脚镣子的人,我俩把他们带到村东头的黄泥坑里,用斧子砸坏他们的脚镣。当我俩砸第4副时,发现村西头手电筒乱晃,知道日本人进村了,我们赶紧剁开最后一副脚镣链,让他们往蛤蟆塘那边跑去了。”
1934年“中马城”越狱事件见证人付连举
见证人付连举证言材料
萩原英夫关于“中马城”越狱事件的供词
曾在“中马城”做过工的萩原英夫(石井四郎的亲属)供认:“爪声荣二,我的舅父,从1933年起在五常研究所做石井部队特别班(活人实验所)的看守。被收容者逃跑时,他的头部被打伤,留下伤疤,变成秃头。”
中央档案馆等:《细菌战与毒气战》,中华书局,1989年
六、背荫河细菌实验基地暴露
1934年夏季的一天,“中马城”武器弹药库突然爆炸。原因不明,一说是日本人操作不慎引起爆炸;一说是抗联部队炸毁了日本的弹药库。接二连三发生的事故,影响了石井四郎的“研究”和“保密”。他加强了警戒,一方面在“中马城”外围实行“并屯”政策,严密控制中国人;一方面加紧进行细菌实验活动。但他还是感到“中马城”的秘密已暴露无疑,于是做出了迁移“中马城”的决定。1934年他以“失火”为由,将“中马城”转移的报告递交给日军大本营,并很快得到批准。1935年,石井四郎下令炸毁房屋,拆除设备,将“中马城”设备部分运回日本,部分移至哈尔滨市里细菌研究所。
远藤三郎日记中记载的关于视察背荫河实验场的内容
“12月28日,星期六,晴。昨日深夜,石井军医打来电话,说是细菌实验准备工作受到重大挫折。为了进行实情调查,决定今天上午前九时半,从长春出发去哈尔滨。我和石井军医正同乘一辆车赶赴拉林(背荫河)视察设备情况,并听取关于发生事故的实际情况说明,做出必须排除障碍,继续迈进的决定之后,于午后三时返回(长春)部队。”
〔日〕宫武刚:《将军的遗言——远藤三郎日记》,每日新闻社,1986年
第三组 在哈尔滨平房建立细菌研究基地
经日本军部批准,石井四郎决定将已暴露的细菌实验基地转移至哈尔滨的平房地区。1935年初,派人在平房地区圈占土地并测量。1936年开始营建,1938年6月主体建筑基本完工。1938年6月30日,为保守七三一部队秘密,关东军司令部颁布第1539号命令,将平房120平方公里划定为特别军事区域。七三一部队陆续移至平房营区,从这一天开始,平房地区就成为了一座骇人听闻的食人魔窟。[图片介绍]:这就是当年关东军司令部颁布的1539号命令。内容为:平房石井部队房屋(围墙以内)均被指定为特别军事建筑物、甲号地段应认定为特别军事区域;乙号地段内,禁止建造二层以上之房屋、对民用航空(满洲航空株式会社)有指定的航空线及禁航地带等。
七三一部队军用地界碑
平房施工现场存放建筑器材的场地
关于新设关东军防疫部的文件
劳工陈方新关于强行驱赶村民搬迁并设立军用界桩及在劳务班干活的证言
劳工候安钦等人关于七三一在平房划定军事区强迁民屯的证言
劳工鞠复庆等人于军用地界碑内外情况的证言
劳工金国忠、王应魁、鞠复庆、关于特别居住证明书的证言
劳工袖标
带有关东军陆军字样的劳工卡2375
平房特别军事区界碑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2-11-15 14:30: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