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弹和屠刀,表现出崇高的民族节气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以知识为武器,以专业为战场,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有人悄悄地保护文化遗产,有人默默地培育文化新人,有人静静地挖掘文化精髓……今天起,我们推出“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日军炮火下中国文人的抗战。
他白手起家
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等学校
培养了周恩来、梅贻琦等大批人才
他教育救国
将爱国主义放在教育的第一位
制定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他就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01“必须将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
1898年,张伯苓以北洋水师学堂实习生的身份,跟随“通济舰”前去刘公岛执行任务时目睹了这样一幕:
我看见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兵,一个是中国兵。那英兵身材魁伟,穿戴得很庄严,面上露着轻看中国人的样儿;但是吾们中国兵则大不然,他穿的衣服还不是现在的灰色军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个“勇”字,面色憔悴,两肩高耸。这两个兵若是一比较,实有天地的分别。我当时觉得羞耻和痛心,所以我自受这次极大的激刺,直到现在,还在我脑海里边很清楚的。我当时立志要改造我们的中国人,但是我并非要练陆军、海军同外国相周旋,我以为改造国民的方法,就是办教育。
这就是张伯苓弃戎从教的真正目的——“改造我们的中国人”,它甚至胜过“船坚炮利”的热望,胜过建设军队的理想。为了“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他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1918年,张伯苓(前排右一)赴美国考察教育
他指出:“教育必须将爱国主义放在第一位。”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进一步伸向了华北,其天津的指挥部,就设在了距离南开大学、南开中学仅一箭之遥的海光寺。那年的开学典礼上,张伯苓只向全校的师生们问了三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么?”“你愿意中国好么?”顿时激起了全场的一致共鸣,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是!”“爱!”“愿意!”曾任南开大学秘书长的黄钰生这样回忆校长:“他从南开中学时代起,经常地给学生们上大课。”黄钰生所讲的“大课”,是指每周三的下午,师生们一律集合于礼堂,聆听“修身班”的课程,张伯苓是主讲人。内容主要是回顾学校的发展历史、讲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坦陈当前国人的弊病。这样的“大课”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张伯苓还为南开制定出了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他解释道:
以“公能”二字为依归,目的在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故本校成立之初,即揭橥“公能”二义,作为校训。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惟“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1939年的1月,早年的南开毕业生周恩来从抗战前线回到大后方,面对着重新崛起的学校,面对着恩重如山的师长,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这个引导了他多年的校训。那天,周恩来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发表演讲,而演讲的内容就是“允公允能”。
02“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1937年7月29日和7月30日,日军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南京女中和南开小学进行大规模的轮番轰炸,短短两天时间,将张伯苓30多年来的心血夷为平地。他创下包括大学、中学、女中、小学在内的“南开”基业,在顷刻间化为灰烬。
△被日军炸毁前的南开大学校园
△被日军轰炸后的南开大学校园
在南开惨遭毁灭性破坏的这一天,张伯苓因出席庐山会议而滞留在南京。噩耗传来,不知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怎样度过那一夜,只知第二天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这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
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故本人对于此次南开物质上所遭受之损失,绝不挂怀,更当本创校一贯精神,而重为南开树立一新生命。这是何等的坚韧,何等的悲壮!张伯苓将其称作是“南开精神”——“南开,南开,逢‘难’(南)必‘开’!”它的内涵就是百折不挠,就是至死不渝,正如后来老舍和曹禺写给张伯苓的诗歌中所称:
“看这股子劲儿,/ 哼!这真是股子劲儿!/ 他永不悲观,永不绝望,/ 天大的困难,他不皱眉头,/ 而慢条斯理的横打鼻梁!// 就是这股劲儿,/ 教小日本恨上了他。/ 哼!小鬼儿们说:‘有这个老头子,/ 我们吃天津萝卜也不消化!’……”
03“愈是想方设法去毁,而我们愈往上长进”
在南开最困难的时刻,张伯苓不敢作片刻的停留,其动力源自于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情怀。南开被日军炸毁了后五个月,张伯苓面对着广大的校友发表了这样一篇慷慨激昂的讲话:
(敌人)愈是想方设法去毁,而我们愈往上长进,如同以斧伐树枝,愈伐而后愈长得茂盛,也就是这个道理。南开学校是这样,校友事业更是这样,他愈想毁灭我们,我们愈向上长进。他早有先见之明,一年前就为南开寻找到了新的“根据地”。不久,在重庆郊区沙坪坝,一所名为“南渝中学”(取南开在渝设校之意)的校舍破土动工了。他将自豪写在了脸上:
京、沪沦陷,各校仓促迁川,痛苦万状。佥以南开学校于战前早有准备,树立基础,深为称羡。一致誉苓眼光远大,有先见之明。其实华北之岌岌可危,暴日之必然蠢动,举国皆知。不过苓认识日本较切,而南开校址又接近日本兵营。倘有变,津校之必不能保,自在意中,故乃早事准备,及时行动耳!
他还将特意带去的菊花种子播撒在新的校园内,并取名为“南开菊”。
它还是当年的那个南开,学校里各种社团依然活跃,各种比赛依然火热;运动场上依旧是你追我赶,排练厅里依旧是各显其能。
△南开篮球队
就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也搬了过来,不同的是,它们栽种在了地上——用数百平方米的灌木组成字体,栽种在校园的土坡之上。然而,重庆的南开依然没能逃脱敌人的魔爪。头上不断有敌机的轰炸,但警报解除后,同学们立即井然有序地跨入教室上课;校园内到处是被炸毁的房屋,但“三友路”上,松竹梅却依旧在傲雪凌霜。在距离抗战胜利还有一年时,张伯苓说了这样一段话:
将来全国复员时,苓誓为南开复校,地点仍在天津,大学必设八里台,科系须增加;中学仍在旧址,力求设备充实;在北平及长春两地,并拟各设中学一所;至重庆南开,则仍继续办理。……南开之事业无止境,南开之发展无穷期,所望我同人同学,今后更当精诚团结,淬厉奋发,抱百折不回之精神,怀勇往直前之气概,齐心协力,携手并进,务使我南开学校,能与英国之牛津、剑桥,美国之哈佛、雅礼并驾齐驱,东西称盛。
张伯苓是毅然留在大陆的铁骨铮铮的知识分子。蒋介石抵达台湾后,再令蒋经国催请张伯苓:“给先生留下一架飞机,几时想走就几时走”,但他以“不愿离开南开学校,更不想离开祖国”为由拒绝,为蒋张关系、蒋介石与南开的关系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1951年2月23日,张伯苓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5岁。
△晚年的张伯苓夫妇
如今的南开大学正如张伯苓所期待的那样,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遵循“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宗旨,已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一代南开人的历史贡献!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1-03 16:15:5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