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危难中受命
与联大师生休戚与共、生死相依
制定新校训“刚毅坚卓”
他兼容并蓄
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与理念
让校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他就是清华大学“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今天“大师的抗战”系列为您讲述梅贻琦的故事
01 “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
……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一个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船好好地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人校友 “敢告无罪”。
说这段话的人是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说这段话的时间是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在3年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惨遭践踏。1937年8月,三所学校撤出平津,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但仅仅几个月,长沙危在旦夕,“临时大学”决定西迁昆明。
4月2日,临时大学易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西南联大正式开学。
依照最初的协定,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组成了西南联大常务委员会,并轮流“坐庄”担任常委会的主席。但是没过多久,蒋梦麟和张伯苓前往重庆另有他任,整个联大的重担便落在了梅贻琦一人肩上。
整整8年的时间,梅贻琦与学校生死相依,休戚与共,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02 “物质之损失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
昆明并非世外桃源。战争给西南联大带来的威胁,首要的便是空袭。其中最为惨重者有三次:
1938年9月28日,设于昆华师范学校内的教工宿舍葬身火海,一名军事教官及其5岁的幼子当场死亡。1940年10月13日,师范学院的男生宿舍全部被毁,办公处与教员宿舍多处震坏;西仓坡清华办事处中二弹,两名留守人员当场殉职。1941年8月14日,校园中弹七十余枚: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及饭厅多处被毁;第七、第八教室及生物实验室被炸;图书库中弹;常委会办公室及出纳组、事务组、训导组、总务处被夷为平地……
陈岱孙教授回忆道:“在躲避空袭时,他和师生们一起,席地坐于校舍北门外的乱坟之间。飞机临头时,一起跳入乱坟中事前挖好的壕沟里,仰察炸弹的投向。这一镇定坚毅、平等同艰的行为在西南联大起了不言而教的作用。”
△1940年10月13日,联大师院及多处校舍被炸,图为新校舍被炸毁的房舍
在这生死攸关的考验面前,梅贻琦的一举一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除了镇定自若、与大家同生死之外,更代表学校向世人控诉日军的暴行,向民众表明自己的立场。在《告校友书》上,他勉励大家道:“物质之损失有限,精神之淬励无穷,仇深事亟,吾人更宜努力。”为此,在整整8年的时间内,西南联大从未因为躲避敌机的轰炸而停止过办学。为了避开空袭较为集中的午间,学校将上课的时间调整为上午7点到10点,下午3点到6点;如果再碰上警报,则索性将课堂搬至山坡上或是荒野中……
△土木系学生到昆明近郊测量实习
03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梅贻琦为这所诞生于炮火中的学校制定出了新的校训:“刚毅坚卓”。为了鼓舞士气,他又在全校征集新的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字里行间抒发的是同一个精神:收复河山,报仇雪耻。在这样的激励之下,联大的教师们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坚守三尺讲台,坚守文化阵地。联大的学生们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为祖国而学习,为抗战而服务。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前排右三为梅贻琦
1943年,为了协助援华的美军开展工作,梅贻琦亲自动员学生们投笔从戎,担任翻译。学生们回忆:“‘国家……民族……难道中国的青年不敢为着他的祖国冒点危险吗?’梅贻琦先生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像铁锤似的打击着我们。”为了勉励更多的学子参军,梅贻琦作出决定:四年级的同学,服务两年后不再回校,以毕业论;四年级以下的同学,复员回校后免修一定的学分,以资鼓励。
△1944年,联大欢送抗日从军的学生
04 “同无妨异,异不害同”
从梅贻琦的性格来看,他似乎并不具备“领袖”、“舵手”一类的魄力,他不爱说话,人们称他为“寡言君子”。然而了解他的人明白,他的魅力恰恰就蕴藏在了这一“寡言少语”的背后,这正是他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体现。他不仅具有优秀的领导才华,更具有成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他提出了“通才教育”、“教授治校”、“教授治校”理念,校园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年多里教师们开出的课程多达1600门,学生可以跨学科、跨专业自由选择课程,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与调查。此外,梅贻琦不仅能够将诸多的大师级人物招徕而来,而且更能够将他们长久相留和睦相处。个中原因不在别处,就在于他具有宽阔博大的胸怀和“同无妨异,异不害同”的思想。在西南联大的校园内,始终存在着种种奇特的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一是不同学术思想与学术流派的人,能够共事于同一系科,甚至开设同一门课程;二是不同思想倾向的人,也同样能够相安无事,甚至成为朋友。这一局面的形成,关键在于学校为之提供了一个极为宽松的环境。而作为“舵手”,梅贻琦的宽厚与包容,更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940年,联大中文系教授在昆明北郊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05 星光璀璨,硕果累累
西南联大存在了8年多,但这仅仅8年的光辉岁月,成就了动荡年代的璀璨星辰,成了教育史上的一个丰碑。8年里,西南联大取得众多成绩。战争中3所学校的损失均惨重之极,但是仅仅用了几年的时间,西南联大即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着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及1个先修班和1个进修班的综合性大学了;在校学生达3000余人,以8年累计,共毕业2522人,这于当时国内的高校来说,可谓首屈一指。
△化学系1942年毕业系合影
△经济系1946年毕业系合影
8年期间科研硕果累累,仅以获得重大影响的著作而言,就有闻一多的《神话与诗》《楚辞补校》、朱自清的《诗言志辨》《新诗杂话》、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汤用彤的《西汉魏晋佛教史》、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吴大猷的《多原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它们在国内外都具有领先的水平。从培养的人才来看,8年期间从西南联大的校园中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学子,有2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杨振宁和李政道,有8位为中国“两弹一星”作出卓越贡献的专家邓稼先、朱光亚、赵九章、郭永怀……1948年中央研究院评选出81名院士,西南联大占了25名;1955年中国科学院评选出470名学部委员,西南联大又占了其中的118名……这同样也是梅贻琦个人的骄傲。1946年的5月4日,西南联大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宣告结束。校园内竖立起了一座巍峨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亲笔为它题写了碑文: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冯友兰一共为其列出了4条“可纪念者”,这4条“可纪念者”,不仅是联大全体师生的骄傲,也是梅贻琦个人的自豪。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2-11-03 16:38: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