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一张并不能带来平安的“安居证”
2025-02-12 10:07:36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点击:  复制链接

  1937年12月22日,日军当局在南京发布“良民登记”告示:

  自12月24日起,宪兵司令将签发平民护照,以利居留工作。凡各平民均须向日军办理处亲自报到,领取护照,不得代为领取,倘有老弱病人,须家属伴往报到。无护照者一律不得居留城内,切切此令。

  难民们渴望安定的生活,按照告示前去登记。可是,这张“安居证”并不是“护身符”,他们渴求的安定生活也并未到来。

  01

  以“登记”为名搜捕“便衣兵”

  日军此举的动机是以“登记”为名继续甄别和搜捕放下武器、换上平民服装、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士兵。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孙宝贤回忆:

  “他说听说你们中间有中国兵、中国伙夫在里面,如有的话,你们可以自动站出来,我们绝对保障你的性命”,“在吾旁边的有吾从前十六连一个医兵,对吾说,我们站出去好了,吾就对他说,不要听他的鬼话”,“但他不听吾的话,就自动站出去了,以后吾就没有看见他,是死是活不知道”。

  幸存者翟经纶回忆:

  “一个中国通说,本市平民百姓不要惊慌,今天发‘安居证’,每人都有,是士兵的都站出来”,“见毫无动静,又说了一通话,结果有几十人举手,当即被‘请’到前面”,“日军设三道关卡,让每人通过,进行检查。见到年轻人,检查尤为严格”。

  日军除了搜捕中国士兵之外,没有亲戚朋友认领的、操外地口音的也会被日军拉走屠杀。

▲日军押解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经过中山东路

  妇女们的心情特别迫切,她们心系自己的丈夫、儿子的命运,魏特琳写道:

  “布告中虽然清楚地说明,如果这些男人承认自己曾当过士兵,他们将会被原谅,并可有一份报酬高的工作,但我们怀疑日方是否真能遵守诺言”,“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些妇女在注视登记过程中心情是那么急迫,他们在为丈夫和儿子求情时又是那么勇敢”。

  对于处于恐惧之中的难民来说,能够太太平平地“安居”,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幸存者翟经纶回忆:

  “告示贴出后,告示前聚集了几千人,都认为这下可好了,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很多难民害怕时限过期,急于登记,有人凌晨2点就开始排队。拉贝在1938年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

  “为了登记,数万名妇女怀抱着婴儿,排成5个无尽头的长队在露天中等待长达6个小时。人们怎能吃得消在寒冷的天气中这样的等待,对我是个谜。”

  02

  “安居证”并非“救命证”

  “安居证”被难民们称为“救命证”,可是这张纸条并不是“救命符”,日军撕毁“安居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有难民在登记后迫不及待地回家,但日军的焚烧和破坏仍在继续,妇女经常在路上被抓走,很多人不得不又返回安全区。

▲一批妇女前往难民收容所避难

▲难民们在废墟中搜寻物品

  据《南京安全区档案》记载:

  “(1938年)1月14日,一家难民从大学附中回到自己住处。途中他们办理了登记证件,将它们贴在自己大门上,据说可免受日本士兵的骚扰。然而他们到家才1个小时,5个日本士兵就闯入他们的住房,逐出所有男子,对数名妇女进行了强奸。1月15日这家人又回到中学居住。”

  03

  中国同胞守望相助

  在恐怖和不安中,活命成为难民们的唯一选择。中国同胞守望相助,患难与共,有的人认领了素不相识的人。

  郁正清当年在金陵大学附中难民收容所避难,他回忆:

  “最后又查到一个衣服长短不齐的人,说他是中国兵。有一个妇女怀里抱着一个男孩,走过来说是我表兄,小孩又叫叔叔,日寇把他放了。过后我们才知,他是山东人,是八十八师五二七团的排长,这位妇女与她素不相识,救了他。”

  汤清英在金陵大学避难,她的身边是一位安徽来的年轻人陈家伦,眼看就要被日军抓走,汤清英虽然与他素不相识,但是一把抓住他,说是自己的儿子。翻译盘问了一会,未发现破绽。此后,陈家伦在汤家住了下来。

  郭秀珍先后认了三个人,她回忆:

  “一个认作哥哥、一个认作丈夫、一个认作父亲,当时兵荒马乱,后来就走散了,也没问姓名、住址。”

  幸存者杨在田救了一位年轻的姑娘,他回忆:

  “忽然有个姑娘惊慌失措的样子,跑到我们住的地方,跪在地上求救,说后面有日本兵追她。我们不能见死不救,连忙用几床棉被盖在她身上。”

  在动荡和不安的日子,人们同舟共济,尽己所能拯救了一个个生命。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5-02-12 10:09: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日]笠原十九司 | 史料发掘:南京大屠杀的现场与照片——基于一个日军炮兵的阵中日记和回想录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后,南京市民是如何生活的?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与处置管理办法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