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敌后和陕北的抗大分校
一、抗大第一分校
抗大第一分校于1938年12月在陕西省延长县组建,先后转战华北、山东,在敌后办学7年多,为军队和地方培养干部2.4万余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奉命进军东北,改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支队。第一分校是抗大分校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培养干部最多、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敌后办学的先锋”。
(一)开创敌后办学新局面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为了适应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的需要,193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创办抗大第一分校,执行培养八路军、新四军及抗日游击队军政干部的任务,学生人数为三四千人。12月13日,抗大召开干部动员大会,罗瑞卿副校长就组建分校问题进行动员。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一分校由驻甘肃庆阳的抗大第五大队、驻陕西省洛川县的抗大第六大队与驻延安的抗大第三、第四大队各一部和驻陕西省枸邑县看花宫一带的陕北公学枸邑分校大部,以及驻陕西省三原县安吴堡的西北抗日青年训练班一部合并组成,共计3000余人。要求上述各编成单位的人员在12月中、下旬到甘泉一带集中,然后编队向晋东南进发。
12月22日,抗大第五、第六大队的教职学员到达陕西省甘泉县。是日,中央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和抗大总校副校长罗瑞卿也来到甘泉。12月25日,第一分校在陕西省延长县召开了分校成立暨东迁动员大会。罗瑞卿在会上宣读了中央军委12月13日的命令:任命何长工为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一分校党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书记黄欧东,委员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刘浩天。
从12月27日起,学校进行整编,组建训练部、政治部等机关。为便于指挥,各建制单位未作大的调整,编成临时行军大队:总校原第五大队编为第一大队,由何长工负责;原第六大队编为第二大队,由韦国清负责;其他单位编为第三大队,由周纯全负责。为隐蔽东进意图,以“何纵队”为代号,何长工任纵队司令员。
1939年1月3 日,“何纵队”3000余人从延长县向晋东南挺进。由延水头渡口东渡黄河至永和关。至8日,经永和、石楼等县,踏上吕梁山抗日根据地,进入敌我交错的游击区和同蒲铁路沿线的敌占区。日军为隔断抗日根据地同外界的联系,沿同蒲铁路设卡筑堡,构成了封锁线。为使学校安全通过封锁线,上级将掩护任务交给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陈支队作了周密部署,派出警戒,封锁消息,组织部队声东击西佯攻灵石城,迫使敌人的主力困守据点。“何纵队”则乘夜幕通过冰冻的汾河,跨越灵石公路后,迅速地通过了同蒲铁路敌人的封锁线。第二天,又攀越了白雪皑皑、险峻陡峭、海拔2405米的绵山,经沁县、襄垣和夏店,于21日到达上级指定位置山西省长治地区的屯留县故县镇。大部人马抵达前,分校曾派贾若瑜等人,先期到八路军总部请示学校驻地问题。朱德总司令指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腾出住房作为学校的校舍。25日,学校召开了庆祝东迁胜利大会。左权副参谋长出席大会表示祝贺,并作了《敌后斗争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校长何长工作了东迁总结。
第一分校到达晋东南后,立即组建机构,任命干部。学校设校部、训练部、政治部,学员编为7个营29个学员队。训练部部长韦国清,军事总教室总教贾若瑜,政治总教室总教李培南,教务科科长郑文卿;政治部主任黄欧东,干部科科长程坦,组织科科长刘浩天,宣传科科长安征夫,锄奸科科长陈德先,民运科科长欧阳平,校直属政治处主任周贤(兼);校务处处长周贤,供给处处长李厚坤,卫生科科长曹国珍;第一营营长杜义德,教导员铁坚;第二营营长徐国夫,教导员廖海光;第三营营长余克勤,教导员姜达生;第四营营长张培荣,教导员李振邦;第五营营长姜殿富,教导员魏鼎源;第六营营长李绍桥,副教导员马兴隆;第七营营长黎有章,教导员何侠。
1939年2月23日,第一分校在故县镇举行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莅临大会,朱德总司令作了《敌后形势和斗争》的报告。第一期学员共3237人,其中在晋东南招收的八路军连排干部420人;地方知识青年2817人。这些青年学员多数是从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冲破重重阻力、闯过道道封锁线,投奔抗大的。他们到延安进入抗大或陕北公学不久,就奉命编入抗大第一分校,挺进敌后办学。他们千里跋涉,两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经受行军锻炼,上了重要的一课。
5月,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为适应敌后战斗环境的需要,增设学员支队建制。共编3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营,每营4~5个学员队。第一支队长杜义德,第二支队长阎捷三,第三支队长贾若瑜。校直属的班、队编为第八营,在晋东南招收的240多名工人学员,编为第九营,统归第三支队领导。
第一至六营培训军政干部。第七营为特科营,主要培训机枪、工兵、炮兵等军事技术干部,编为各专业队,配备专职教员。开学后,八路军总部根据日军在战场上使用毒剂,抗日军民多次中毒的情况,指示学校增设防化训练队。学校当即挑选了50多名政治条件好、文化程度较高、身体健康的学员到防化队学习。开设有机化学、化学战剂、化学兵器、防毒器材、毒剂侦别防治、化学战术与军事气象等课程。
军事队以军事教育为主,约占总课时的70%,训练内容有战术、技术和队列。战术课分步兵战术、游击战术。此外,还设有地形、侦察、警卫勤务、通信联络等课程。军事技术课有刺杀、射击、投弹、爆破、筑城以及战场抢救等。
特科营的机枪、工兵、炮兵、防化等专业队的教学计划,都突出了本专业的内容,时间均占70%左右。
针对第一期学员多为知识青年的特点,政治课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什么是列宁主义》、《国际现势》等课程。教学目的是转变学员思想,确立革命人生观。为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专门开设了《抗战理论》这门新课,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作为基本教材。
根据学校建设和教学的需要,本期还举办了师资和在职干部训练班。首先开办了军事、政治教员训练班。教员训练班的学员,主要从在职干部和学员中选调,少数学员从来校学习的友军部队的基层军官中挑选。军事教员训练班选调了24名学员,政治教员训练班选调了32名学员。教员训练班的教学与提高在职教员的水平紧密结合;同时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解决基层政治干部短缺状况,还开办了政治干部训练班。第一期训练班,培训了政治干部40人。这些措施,为学校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月中旬,第一分校派政治总教室干事白彦赴延安,向抗大总校汇报工作。罗瑞卿副校长在听取汇报后指出,第一分校是抗大挺进敌后的首次尝试,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在庆祝抗大成立三周年的晚会上,白彦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高兴地说:你们这次行动算是一次小长征啊!看来中央把抗大搬到敌后,就地培养干部的方针是正确的。
第一分校到达晋东南后,学校距八路军总部驻地约10余里,不仅在物资供应、生活等方面得到总部的关照,更重要的是在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方面也得到总部的及时指示。总部召开的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对日作战经验总结会、战斗经验交流会等一些重要会议都通知学校派人参加。从 1939年4月到6月,朱德、彭德怀、左权、傅钟、陆定一和杨尚昆等总部及北方局的领导,都曾到学校作过报告或讲课。朱总司令讲授军事课的时间最长。这期间,他按时到校讲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多次讲到办抗大的战略意义,指出:我们坚持全面抗战,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就要办好抗大。抗大是宣传机、训练机、播种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经过抗大的熏陶冶炼,就会成为坚强的抗日干部,以后还要到其他抗日根据地办抗大。朱总司令的讲话,使第一分校教职学员受到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太行山区是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也是八路军总部的所在地。为此,日军把太行山区当作心腹之患。1939年7月6 日,日军调集5万多兵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总部命令抗大第一分校转移到太行山南部的平顺、壶关、长治、陵川、林县一带的山岳地带。该地区是新开辟的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高树勋、孙殿英等部杂处,斗争十分复杂。第一分校进入太行山南部地区以后,一面坚持教学,一面组织力量配合太南军政委员会﹐发动群众,巩固扩大太南抗日根据地。学校抽调数十人组成战地工作团,由欧阳平、罗野岗、铁坚、刘惠东、袁成隆带领,深入屯留、壶关、平顺一带,组织发动群众,建设民主政权。战地工作团还组成若干精干的游击小组,挺进敌占区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动员民工拆桥破路,空舍清野,袭扰打击敌人。7月中旬,第一分校对外称“第十八集团军直属第三纵队”,又称“太南游击司令部”,何长工校长兼司令员,总部锄奸部部长杨奇清为政治委员。9月,第一分校以文工团和战地工作团组成工作队,协助黄克诚任司令员的太南军区,开展对国民党第四十军庞炳勋、新五军孙殿英和骑兵第十四旅张占奎等友军上层将领的统战工作。工作队应他们的要求对其部队进行慰问活动,演出文艺节目,还分散到基层教唱抗日歌曲,开座谈会,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主张。这些工作对友军产生了积极的影明,从而形成了有利于联合抗日的局面。不久,这些友军部队中的一些高级将领的子女,有20多人来第一分校学习。
日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动的进攻被挫败后,第一分校的教学环境逐步稳定下来,住在壶关的神郊一带。为了解决基层管理干部的不足,分校决定开办区队长训练班,从第一期学员中挑选了80多人,编为两个区队。这批学员经过严格的训练后,全部留校工作,对学校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山区村庄稀少,学员住地分散,给教学带来不便。一堂课,教员常常要到几个地方去讲,还要给因公务缺勤的学员补课和辅导。教员们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辞劳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保证了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
太行山区粮食不足,水源缺乏,加上日伪军的不断“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给学校的教学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常常一连几天过着无盐、无油、无菜的生活。为了解决吃粮问题,经常要抽出全校1/3的人力,到百里外背粮,有时还要从太南长途跋涉到上党盆地,同故人展开夺粮斗争。太行山区生活虽然艰苦,但广大教职学员却为自己能战斗在抗日前线而感到自豪,把这称为“抗大难忘的一课“。
1939年9月18日,第一分校在壶关县神郊大庙举行了第一期毕业典礼。朱德为毕业学员题词:“从工作中继续学习锻炼自己”。毕业学员大多数被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等部队工作。
从10月中旬开始,第二期学员陆续入校。至月底,1330名学员全部报到。学校奉命将学员支队建制改称大队,撤销教学营的建制。这期学员编成4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4~5个学员队。学员中知识青年比例减少,绝大多数是来自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排连基层干部和少数营职干部。
11月3日,第二期开学典礼在壶关县的神郊村举行。开学后不久,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抗大第一分校由晋东南迁往山东敌后办学。于是,学校以第四大队为基础,将因病因故不宜长途行军的教职员和第二期招收的1300多名学员组成留守大队,赖光勋任大队长,铁坚任政治委员,在何长工领导下,留守原地,做好迎接抗大总校迁址晋东南的准备工作。1940年3月20日,抗大总校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抵达晋东南,留守大队随即从太南地区前往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归入总校建制,编入总校第六期继续学习。
(二)在山东敌后艰难发展
为了进一步在山东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上旬,八路军总部下达了中央军委关于第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就地培训山东部队军政干部的命令。同时对第一分校的领导作了新的任命:周纯全任校长,李培南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韦国清任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学校以“八路军挺进纵队”为代号,编成3个行军大队,1个直属大队。直属大队由分校的女干部、女学员和文工团组成。这次东迁山东和第一次挺进晋东南一样,也是在严冬季节,学校在进行政治动员的同时,还在后勤物资方面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缝制棉衣、募集布鞋和草鞋。11月15日晨,第一分校1370余人从驻地出发东迁,19日抵达黎城县西井镇集结休整待命。此间,朱德在王家峪听取了校领导周纯全、李培南、韦国清关于东迁的汇报后,要求每人给第一一五师和山东地方部队带100发子弹,希望第一分校在山东越抗越大,像老母鸡孵小鸡,一批又一批,育出千万个坚强的抗日干部。
11月25日,全校人员从西井镇出发,过峻极关下太行山,顺李公道出山西进冀南。30 日,在第一二九师部队掩护下于邢台南沙河一带穿越平汉铁路敌人封锁线,12月3日,到达冀南军区驻地曲周,军区司令员王宏坤、政委宋任穷召开了欢迎大会。休整几日后,全校人员继续东进抵鲁西军区,12日夜通过东平湖进人泰西地区。31日黄昏时分,在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的掩护下,于午夜在大汶口南侧的南驿车站附近穿过津浦铁路封锁线,1940年1月5日胜利到达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张庄一带。12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纵队在东高庄召开欢迎大会,分局书记朱瑞、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出席会议并讲话,宣布抗大第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第八支队,由第一纵队领导。
第一分校抵达山东后,便立即进行整编和招生工作。1940年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政委员会报经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批准,第一分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韦国清调任山东纵队陇海支队政治委员,调八路军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副校长袁也烈任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第一纵队随营学校并入第一分校,编为第五大队。4月初,以第一分校第一大队为基础,配备百余名干部,由大队长贾若瑜、政治委员廖海光率领赴胶东,在掖县桑园与胶东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第一分校胶东支校,分散活动于平度县的大泽山区。随后,又将原在鲁南抱犊?山区的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和原在鲁西地区活动的冀鲁豫地区军政干校划归第一分校兼管,分别改称第一分校第一支校、第二支校,同时,胶东支校改称第三支校。
1940年春节过后,山东各部队选送的学员陆续报到。这是第一分校招收的第三期,共招收学员2670名。为适应分散流动情况下的教学,学校对训练编队作了调整,确定以大队为训练建制单位,在大队设置了健全的训练组织,由其担负主要教学任务。3月初,学校在沂南县东高庄举行第三期开学典礼。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到会并讲话。他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创不久,斗争相当尖锐复杂,战斗频繁,环境艰苦,全校师生一定要学会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才能适应客观的斗争环境。当时,第一大队已改称胶东支校,分校直辖第二、三、五等3个大队(缺第四大队编制)。各大队的分工是,第二和第五大队培训军政干部,女生队隶属第二大队;第三大队担负特科训练,负责培训机枪、工兵、炮兵等专业技术干部,并负责参谋训练队的训练工作。第三期学员经过5个多月的培训,于1940年底毕业,分配到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地方政府工作。在此期间,因鲁西划归冀鲁豫地区,第二支校亦改变了隶属关系,由第一二九师领导。7月1日,分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到会并作了《从国际到山东》的政治形势报告,李培南作了《关于抗大第一分校成立以来党的工作总结和发扬优良作风》的报告。会议选举了校第一届党务委员会,李培南当选为书记。
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培养县、区、乡地方三级干部的任务由第一分校承担。为此,学校将第二大队,改为建国大队,专门训练地方干部,4个月毕业;第三大队担负特科训练任务,训练工兵、炮兵、机枪、防化学、测绘等专业干部,6个月毕业;第五大队为普通科,继续负责训练连排军事、政治干部。全校共编20个学员队。
1941年1月初,第四期学员陆续入学,共2524名,以大队为单位先后开学。2月,抗大总校派遣的由45名干部组成的山东大队并人第一分校,以充实加强学校的工作。该大队聂凤智大队长担任校直属机关校务处处长,随后调往第三支校任校长。学校所属的第一、三支校,主要担负一般军政干部的训练任务。由于驻地相距较远,又被敌阻隔,难于联系,支校受当地八路军部队领导。建国大队第一期经4个月的学习,学员于4月毕业,回原单位工作。该大队共办了4期,每期学员500余人。1942年3月,第一分校撤销建国大队建制,抽出一部分干部和教员,与地方的财经学校合并,组建山东省建国学校,负责培养地方干部。第四期其他队的学员先后于八九月间毕业。
在抗日斗争形势错综复杂的山东敌后办学过程中,第一分校坚持“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学校重视总结、研究教学的经验教训,注意摸索在山东敌后办学的规律,不断用现实的、典型的战例补充教育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军事教育坚持从山东敌后抗日斗争实际出发,强调实践、典型战例、小分队分散战斗教育。各大队在组织教学时,一面警戒敌人,一面进行教学。学校以教学为主,一般不主动作战,但自卫性小型战斗时有发生,有时还要参加上级统一指挥的反“扫荡”、反“蚕食”以及开辟、巩固根据地的战斗。学校相继参加战斗百余次,如防御性的垛庄战斗、河阳战斗,遭遇性的摩天岭战斗,进攻性的铜井战斗,攻坚性的八侍郎宅战斗,袭扰性的猪尾巴沟战斗等。面对日军频繁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的磨擦,学校兼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多项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中,边战斗边教学,做到战教结合,学用统一。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建立了适应斗争环境的组织形式和一整套制度。行政管理、教学组织、干部配备都着眼于适应分散、流动条件的要求。机关人员连队化,按班、排、连编成,教学组织实行教员驻队,队干部兼军政教员,或教员兼任队干部。学校采取教学编组与军事编组相结合的措施,学员大队在战时担负战斗团的职能,中队、区队分别担负战斗连、排的职能。大队、中队干部既能组织领导教学,讲授部分课程,又能组织指挥战斗﹐保证战斗和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到学习、战斗、生活一体化。有一个区队在半年中参加战斗59次,有时一天转移几次。但由于妥善安排,周密计划,教学仍然得以进行。处在战斗、流动、分散的环境中,除了尽可能按计划进行教学之外,还结合战斗任务安排应急训练。基本原则是:干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发现什么问题讲什么问题,有多少时间讲多少课。训练部规定:在非战斗时,一切应服从教学,教学是中心;在战斗时,教学服从战斗,把以战教战纳入正课内容。针对驻地分散的特点,分校规定:一个连队分散两处,相距10里以内者,照常上课;相距20里以内、分散3处者,完成一半课程;一天行军2小时以内,应照常上课,4小时以内课程减半,6小时以上不上正课,但要抓紧复习。全体教职学员积极工作和学习,努力完成以教学、战斗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总结、创造了一套适应分散、流动环境下的施教办法。
第一分校十分重视培养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教员队伍,对教员信任尊重,放手使用,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在全校养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学校还在生活上给予教员一些优待。如当时干部每月的津贴费连级3.5元,排级3元,而军政教员每月5元;一般干部吃粗粮,但尽量给教员调剂些细粮;上课路远时给教员派骡马,冬天给教员发一条狗皮褥子。在敌后困难的条件下,物质鼓励虽然是很微薄的,但却体现出分校领导对教员的关心和爱护。
第一分校在敌后7年,全体教职学员为开辟与巩固抗日根据地和保卫教学环境,与日伪顽进行了几百次殊死战斗,一些同志为此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光荣牺牲,仅1941年大青山突围就牺牲290余人。
1941年11月初,日军纠集5万余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实行长达两个月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1月30日拂晓,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第一一五师后方机关、抗大第一分校等领导机关和群众万余人被围于费县东大青山腹地,形势十分紧急。周纯全校长等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第五大队的第二、第三队近300 人,抢占李行沟的南、北岭等有利地形,誓死顶住敌人,力阻敌合围,掩护被围军民迅即向中蒙山方向突围。掩护部队以劣势武器与敌人英勇拼杀,为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粉碎了敌人妄图聚歼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的阴谋。
在掩护突围战斗中,第二队的指导员打得非常英勇。队人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多名学员,坚守高地,与敌人拼杀。机枪手牺牲了,邱则民立即抱起机枪向敌扫射。弹尽后,他砸毁机枪,跳崖殉国。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数十倍于己的围攻之敌激战竟日,粒米滴水未进。弹尽后用枪托石块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寡不敌众,18勇士壮烈牺牲在李行沟村前。
在突围中,抗大第一分校第二大队政委刘惠东等290余名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三)精简整编胜利归建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配合太平洋战争,加紧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蚕食”。为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坚持长期抗战,中共中央发出了“精兵简政”的号召。中央军委指示全军精简机关,加强基层。1942年初,按山东军政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第一分校实行精兵简政,调出数百名干部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作战部队工作。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一一五师统一指挥山东部队。第一分校遂改由第一一五师领导。鲁南第一支校改为第一大队,原第五大队改为第二大队,女生队停办。时值分校第五期,两个大队共有学员1299人。
8月初,根据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学校的组织机构作了一次大的调整。撤销训练部,军教科改为军教处,负责组织教育训练工作,并与供给科、卫生科和新成立的调查研究室,直属校首长领导。政治部只设组织科、宣传科和特派员,政治教育由宣传科负责。领导成员变动较大,政委李培南、训练部长袁也烈、政治部副主任刘浩天调离。张雄任校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袁仲贤任副校长,阎捷三任教育长,大队机构缩编为营。经过这次精简机构,人员大为减少。
1943年3月,为适应敌后环境和贯彻精简方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军区决定,抗大第一分校校部改为山东军区教导第一团,袁仲贤任团长,继续保留抗大第一分校的番号,分校第三支校改为胶东军区教导第二团。组织机构和人员进一步缩编,直属机构改为参教处、政治处、供给卫生处。学员编为3个营和上干队。教育长由孙继先接任。9月,梁必业任校(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1944年6月,学校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其机构和领导成员又作了调整。撤销了营一级建制,校直接领导学员队。第一队、第二队为军事队,第三队为政治队,第四队为文化队,还有上干队和城市青年队。校长曾国华、副校长孙继先、教育长李梓斌。
从1942年2月到1945年2月的3年时间里,第一分校遵照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指示,开展了整风运动。通过学习整风文件,联系实际进行自我反省,清除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在对照检查中曾出现死扣、硬套、乱戴“帽子”的现象,影响了整风学习的效果。审干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在教学工作上,通过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调查研究,使教育计划更加切合战斗的实际。在教学方法上,废除注人式、填鸭式,提倡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使教学工作更加生动活泼,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
1942年6月1 日,抗大第一分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李培南作了工作总结报告,着重总结了两年来在敌后办学的经验。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敌后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与战斗密切地结合起来,在非战斗时,一切服从教学,以教学为中心;在战斗时,一切服从战斗,以战斗为中心;努力加强军事技能训练,把行军、宿营、侦察、警戒等作为养成教育和课程内容认真抓好。
第二次党代会后,第六期的1300多名学员在滨海区莒县郑家相邸村举行开学典礼。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到会讲话,他要求学校既要搞好整风学习,又要搞好军事技术训练,使学员的政治思想与军事素质都得到明显提高,以适应新的形势与任务的需要。经过一年半的军政训练和整风学习,第六期学员于1944年3月毕业。罗荣桓、黎玉、萧华为该期毕业学员题词:“打通思想、改造自己,坚持游击、掌握政策,努力生产、组织群众,提高技能、准备反攻。”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处于大规模战略反攻阶段。中国的敌后战场也开始攻势作战,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主动地向日伪军发起攻击,扩大根据地,为进行大规模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做准备。6月,抗大第一分校第七期开学。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于8月决定由分局城工部和抗大第一分校合办城市青年队,其分工是:由城工部负责学员审查、选调和毕业分配,第一分校负责教育训练工作。这期城市青年队的学员,是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交通线,由北平、上海、济南、青岛等城市选调的进步青年,文化程度多数为中学生,少数为大学生,年龄18岁左右。由于学员毕业后有些要做地下工作,因此在学习期间都改名换姓,不准谈论家庭社会关系等情况,以适应工作环境的需要。主要课程是学习中共中央有关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青年队学员毕业后由城工部接回分配工作。
8月13日,抗大第一分校的宋锡纯、赵立苍、郭绍仪、郭树科和徐国栋等出席了山东军区英模代表大会。
1945年4月2日,抗大第一分校第八期在费县县城举行开学典礼,这是第一分校到敌后办学7年来,第一次在县城举行开学典礼。8月,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使我军扩大一倍数倍”的指示精神,第一分校将6个学员队扩编为3个大队,上干队继续开办。其中第一大队有4个连排干部队;第二大队有两个班排干部和老战士的工农干部队,以学文化为主,两个胶东知识青年队;特科大队有迫击炮、重机枪、工兵等3个队。学员扩大了一倍,达1200多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第一分校除留下部分干部外,其余人员由参教处处长邸怀珍、政治处代主任徐洪才率领,于11月1日在山东省龙口和栾家口乘船,北渡渤海湾,开赴东北。1946年2月,抗大第一分校在吉林省通化市编为东北军政大学第三支队。
本文节选自《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
责任编辑:石庆慧 最后更新:2023-02-03 09:28:4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