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董必武清正廉洁的故事
2023-01-25 22:57:17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立旭  点击:  复制链接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一生清正廉洁,为全党树立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楷模。他留下许多清正廉洁的故事,仅记几件。

  廉洁自律,克己奉公

  红军长征时,董必武年纪已经年近50,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老年人了,在红军中更是年纪大的长者,但他硬是坚持跟随部队走了过来。

  1934年底,中央纵队成立了一个干部休养连,实际上都是年老体弱和妇女组成的队伍,有100多人,其中30多人为妇女干部(其中有蔡畅、贺子珍等人,还包括4名孕妇)。中央有关部门选择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为人慈祥的董必武担任队长。由于董必武年纪大,留着胡子,被大家戏称为“胡子队长”。长征途中,年纪大、身体也不好的董必武严格要求自己,背着和年轻人一样重的东西行军,同时还要照顾妇女干部和伤病员,组织抬60副担架的120多人的担架队的行军和食宿,还要负责收容掉队的战士。每到一个宿营地,他要跑来跑去,安排好筹粮、做饭、睡觉、警戒。夜间他还要起来查铺、查哨。离开驻地时又要检查部队的群众纪律,如果有忘记归还的,他要亲自归还,如有损坏群众物品的,他要亲自去赔偿。行军时,董必武总是从队前跑到队后鼓励大家,往返跑了比别人多很多的路程。年近50的董必武还经常替抬担架的人换肩。一次,他在替抬担架的同志换肩时,由于太累了,脚没有站住,一下子摔在泥坑里,浑身沾满了泥。有个调皮的队员见状,给董必武送了个“泥人董”的外号,惹得大家一阵欢笑,董必武也高兴地和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遵义会议后不久成立的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组成的红军新“三人团”很关心董必武等老同志,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匹马。但董必武用配给他的那匹马来驮伤病员,驮粮食,驮书,自己则拉着缰绳在前面引路。中央和同行的同志一再劝说董必武骑马,但他依然坚持步行。行军中,为了照顾正在发烧生病的饲养员,董必武把马让给饲养员骑,自己边牵马边手拿木棍拨草探路前进。在一个斜坡外,下面是悬崖,马不肯走。他使劲一拉,马突然朝前一跑,他连人带马滚下坡去,幸好被坡下的小树挡住才躲过一险。

  途中住宿,警卫人员考虑董必武年纪大了,总是安排他住相对好一点儿的房子,但董必武坚决不允许,每次都主动住在最破旧的房子里。为此他每次到驻地,都先要察看同志们的住处,一是看大家住宿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二是看自己住的是不是比别人的好。如果发现比别人的好,他就毫不犹豫地搬到差的房子中去住。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董必武是拄着棍子自己步行走过来的。

  1935 年,董必武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党校校长和教务处主任等几个人在一个屋子办公。作为校长,是可以有自己的一张桌子,可以自己睡一张床铺的,但董必武坚持和教务处长共用一个桌子、一条长板凳办公,合用一张硬板床睡觉,和学员吃一样的伙食。他处处以身作则,给党校学员树立了好榜样。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调他去做统战工作。做这个工作,是需要经常与国民党高级军官和上层人士打交道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和上层人士衣服光鲜,脚穿皮鞋或者马靴,吃饭七八个菜,有酒有肉,出入有卫兵前呼后拥,气派得很。董必武却只身穿打着补丁的旧军装,穿着补了又补的旧布鞋和他们打交道。他不卑不亢,有一种沉稳、大气的风度。谈完事,董必武起身就走,从不吃国民党上层高官的请,而是回去和同志们一起吃窝窝头就咸菜。有工作人员提出,董必武和国民党高官打交道,虽然衣着不与他们一样光鲜,但也应该穿八路军的新衣裳,不应该穿打补丁的衣服,这样显得我们太寒酸。董必武坚定地说:“共产党人和国民党比的是什么?是比谁革命,比谁真正为亿万中国人民谋利益,比谁抗日坚决,比谁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而不是比谁阔气。现在延安条件艰苦,要想到前方战士,想到被日寇占领的地方人民逃荒要饭,不能多花一分钱。”

  后来,董必武调至中共南方局(八路军办事处)担任中共南方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当年生活十分艰苦,八路军办事处每个人的伙食费一个月只有3元法币。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看到这里的同志们吃得非常差,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伙食比延安还差。

  由于生活费用少,重庆物价经常波动,八路军办事处的日常生活往往难以为继。为了节约用度,保证中共南方局的正常运转,组织决定由董必武兼管后勤方面的工作。董必武身负很多重任,工作千头万绪,每天都忙得很,但他对于办事处机关的伙食开支管理和监督得非常严。他自己带头勤俭节约,决不多花一分钱。他对办伙食的同志提出了一个要求:既要想尽办法改善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他亲自制定了一个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经济方面的开支要认真记账,每个月算一次账,决不能透支。办伙食的同志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做了。每个月的开支账,董必武都要核查。有一个月,董必武在核查月底伙食费账目时,发现多支出了6角钱。董必武因为这件事十分自责,他说:“我们党的经费,每一分钱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决不能浪费一分钱。”董必武提出自己要在机关大会上作检查,有同志劝道:“多开支6角钱,也不是你支出的,下次补回来就是了,就不要在大会上检查了。”董必武说:“我是分管后勤工作的,责任在我,正人先正己。”他坚持在大会上检查。他不仅在大会上检查了,还亲笔给党中央写了检讨信。1985 年10 月,邓颖超重返重庆,在会见抗战时期在红岩工作过的部分老同志时,和他们回忆起这件事,万分感慨地说:“那时为了六角钱董老都作检讨,现在有的人浪费国家资产几万元、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几千万元都不心疼呀!”

  1941年底,中共中央为了改善在重庆红岩的中共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按照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让中共南方局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给那些担负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拟订这个生活津贴费名单时,周恩来和董必武二人主动要求不把自己列入其中,他们的开支标准和普通干部一样,和大家一起吃食堂的饭菜。

  1957年,董必武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组织安排他家住在北京钟鼓楼后一个昔日王府里,住房多,院子大,冬季单独烧锅炉取暖,很舒服,家人高兴。按照中央警卫规定,中央警卫局安排一个排住在那里担负警卫任务。董必武上班乘车,汽车要走很远的路。但过了不长时间,董必武却要求搬到当时中南海较为窄旧的房子去住。董必武的考虑是:原来的房子离最高法院很远,每天上班不方便,还需要很多人来回跑送文件,自己上班乘车要耗费不少汽油。到中南海住得是窄一些,但到高院上班,近了一半路程,也就节约了一半汽油,不用很多人来回跑送文件了,不用单独安排一个警卫排了,也不需要单独烧锅炉取暖了。他把这个想法和身边工作人员说后,身边工作人员深为董老的廉洁自律精神所感。他的子女也从中学到了他的好品格。

  1964 年董必武到武汉视察,5 月8 日去麻城重访他过去教学的地方。当地有一个农场生产龟山茶,有一点儿名气。农场领导同志请董必武去看看,还请他为这个茶叶题名。董必武没有推辞,题写了“龟山茶”三个字。临走时,这个农场工作人员送他两斤龟山茶,董必武马上叫秘书照价付款8 元。农场领导说:“这是送给您的,不要钱!”董必武说:“我收下茶叶,是收下你们全场职工的心意,我必须照价付款,如果不收钱,我就不要茶了。”董必武走时坚决把钱留下。

  董必武外出视察,总是坚持吃普通干部的伙食。1964 年董必武到旅顺海军基地视察。吃午饭时,部队上了名菜名酒招待他。董必武走进餐厅一看,立即回到自己休息的房间,拒绝吃饭。他对秘书说:“中央对干部视察吃饭有明文规定,为什么上这么多的酒菜?不把名酒和名菜撤掉,今天的午饭我就不吃了。”秘书把董必武的意见告诉了海军基地的领导。他们去向董必武解释说:“那是不花钱的。我们有个潜水中队,就在我们招待所附近驻扎,战士们在进行潜水训练时带一个网袋下水,顺便带一点海味来改善生活。这不算是浪费。”董必武听后表示:“战士们自己捞的,自己改善生活我不反对,但作为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战士自己改善生活与给领导干部摆宴席是两回事。如果都这样搞,会吃坏作风的。这样的宴席我不能吃。”海军基地领导把名酒和名菜撤走,只留下干部视察工作餐标准的饭菜,董必武才吃了这顿便饭。

  1972 年冬,董必武患感冒住院。中央考虑南方气候对董必武治病好一点儿,就批准他去广州疗养治病。中办准备安排飞机送他去广州,但董必武却坚持坐火车去。别人担心他年纪大,坐火车时间太长,身体受不了,劝他坐飞机去。董必武给劝他的人算了一笔账:坐飞机去广州,到广州后飞机还要飞回来,要用很多油,花不少钱。坐火车就能省很多钱。我去治病,要尽量少给国家增加负担。他坚持坐火车去了广州,治病后,也是乘坐火车回来的。

  任劳任怨,不谋私利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党内资历是很老的,但他从来不摆“老资格”,不争地位、不争名誉。党组织让他干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他总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 一生任劳任怨。他总是用“人民公仆”“老黄牛”自勉,并按照“人民公仆”和“老黄牛”的标准,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董必武还曾把自己比作“一匹劣马”,对党给他的职务感到惭愧。他曾多次向组织提出请求,要求取消他的专车、专职秘书,很多事情他都自己做,身边的工作人员能够维持正常工作就行,要减到最少。

  董必武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严格要求亲友、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行为。董必武一生中,也从没有为自己的亲属、子女办一件私事。过去人们对于董必武严格要求自己子女和亲属的事很少了解。直到董必武逝世后,2016年7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董必武家书》,人们才从书中收入的董必武68封书信中,看到不少这方面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家乡的亲属得知董必武在中央当了“大官”,有的亲属就给他写信,想通过董必武的关系,要求得到更好的工作和待遇。董必武在回信中总是对他们讲:要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1950年,董必武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来信,流露出想“进步”的意思。这年5月8日,董必武给他回信,要求他“好好学习革命的思想和作风,简单一句话就是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1952年6月21日,他再次给董献之写信时又要求他:“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群众组织,这个工作不仅对你说来是新的,对我们全体说来也是新的。因此,你应当努力耐心学习,掌握政策,练习业务,都很要紧。”董献之听了董必武的话,在工作中一直表现很好。

  董必武的堂弟董贤煦在大革命时期在董必武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到崇阳县农村务农为生,和董必武失去了联系。按理说,他也是早期参加过革命的人,可以得到一些照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搞建设,各方面需要一些人参加工作。1951年初,董贤煦给董必武写信,要求董必武把他安排到北京工作。这年2月13日,董必武给这位堂弟回信如下:

  贤煦弟:

  元月13日信早收到,谢谢你的惦念!

  弟努力生产、帮助政府收粮,均获成绩,得到奖励很好。农村在土改后需要建设的工作很多,乡村人民代表会议要开好,要组织乡村人民政府,政府要领导和组织农业和农副业的生产,要蓄水积肥,要耘草除虫,要植树蓄林,要组织好合作社……革命的目的是求得人民的解放,特别是劳动大众的解放。假使我上面写的许多事情在农村办不好,革命果实农民就不完全享受得到。

  你现在农村居住,能识字,要好好地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上级所号召的任务。弟努(力)生产,可争取做一个模范。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来北京没有必要。我今年虽满六十五岁,还能为人民服务做些事。你努力生产,当地人民知道你、信服你,政府也信任你,到任何地方工作都一样。

  专此

  即问近好!

  必武二月十三日

  董贤煦听了董必武的话,安心在农村务农。1954年董贤煦家乡遭受水灾,他自己又生病了,想求董必武帮助,便于当年10月两次写信给董必武,要求通过董必武的关系得到一笔贷款。董必武生病,不能亲笔写回信,便于10月24日请秘书代笔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十月二日和十四日的信都收到了。你身体多病,要长期休养。

  今年我们国家遭受水灾,政府拨了不少粮款物资救济,但受灾面积大、人口多,每一灾民得自政府的救济毕竟有限,主要是靠自己努力生产渡过灾荒。

  人民银行的贷款主要是帮助生产,比如为农业生产缺乏种子、耕具等请求贷款,银行一定会考虑,这样的事用不着我介绍。至于贷款作别用,我介绍也不生效。

  请你注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在你思想中,对这点似乎还不很清楚。

  为了救你之急,在我生活费里拨二十万元(第一套人民币,约合第二套人民币20元——笔者注)给你用。这点当然不能解决你当前的困难,但我又有什么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你呢?请还是在互助组内多想点办法吧!

  董必武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有远大理想,要有奋斗精神,无论是从文还是从武,都要有真本领。“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1963年1月28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其中有这样几句:“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同时董必武更要求自己的子女不搞特权,而是脚踏实地,向人民群众学习,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努力工作。他的大儿子读大学时,在校内报名申请长期下放,之后写信报告父母并征求意见。董必武立即回信欣然表示同意。他在信中说:“你希望我们提意见,我同意你报名愿意下放,也同意你自愿下放到的地方。如果再要问还有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是领导上决定下放你到什么地方去,你就愉快地踊跃地到什么地方去。”

  1969 年春天,董必武的小儿子董良翮高中毕业。当时董必武已经年近84岁了,按照规定,他的小儿子可以留在北京安排工作以便照顾董老,但董必武却坚决要求小儿子下乡插队。董良翮听爸爸的话,主动报名下乡,到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小儿子临行前,董必武专门和他谈话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和群众同甘共苦,决不能高人一等!”“你不能当特殊农民,要做一个普通农民。你要听老农的话,听队长的话。”董必武把自己的一条在战争中用了多年、打着补丁的旧毛巾送给小儿子,还专门给他题词,嘱咐他:到农村去要努力生产,要作一个好农民。董良翮到河北晋县农村去插队,一干就是8年,很少回北京。董良翮所在生产大队的同志到北京出差,董必武为了了解董良翮的情况,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专门问董良翮在农村的缺点,以便对他及时帮助。他还对这些公社、大队干部说:“你们要帮助良翮,他还年轻,工作上要向你们学习,你们经验丰富,当他的老师,教育他在农村好好工作,参加农业劳动,让他还是当一位普通农民好。”董必武在给董良翮的信中一再嘱咐他努力生产,向农民学习。董良翮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在农村表现非常出色,于1970年12月加入共产党,不久又担任了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董必武得知后,很高兴,但仍然写信告诫他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一得自矜”,二是不要“浅尝辄止”。董必武还想让董良翮的儿子长大了也到晋县农村去。他在给小孙子的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父母在晋县,农忙事田亩。望尔速长大,协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为农人好。孙良颇茁壮,天逸符大造。”1975 年初,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照顾父亲,但董必武却说:“你是地方干部,农村工作忙,不能长期耽搁。我这里有人照顾,你还是回农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与父亲挥泪辞别。董必武临终前对于如何安排董良翮的事,专门对夫人何连芝说:“良翮是晋县的人,不是北京的人了。他的事要由晋县组织上去安排,我们不必多操心了。”

  董必武对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也很严格。他在西柏坡工作时,有一次到武安县冶陶镇参加会议。当地老百姓织的布很好。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拿出几匹布送给董必武的警卫员和秘书。董必武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把布匹送了回去,并告诫他们,今后外出工作,不论是地方政府送的,还是老百姓送的东西,一律不能收。

  1954 年,董必武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政府送给中国代表团每个团员3000 列弗,每个随员2000 列弗作为零用钱。大家想用这些钱买点纪念品。董必武得知后严肃地说:“这些钱不能分给个人,要交给大使馆,为国家节省点外汇。我们这次出国已经花了国家很多钱。不要忘了我们革命刚胜利不久,经济还很困难,群众生活还很苦。我们党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现在我们执政了,更要廉洁奉公,把一切可以节省下来的钱都用到经济建设上去。”大家听后都同意把这批钱送给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他还不止一次教导身边工作的同志,用“是否把革命的需要看成是个人的需要,是否全不考虑个人得失”当作一把尺子,来检验自己是否确立了革命的人生观。董必武常常勉励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抓紧学习,希望他们每天都能抽时间读三至五页书。同时,还对他们约法三章:一、不许向地方上要东西﹔二、不许假借自己的名义在任何部门搞特殊化活动﹔三、不许接受礼物。

  “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爱好书法的董必武经常写这样8个字“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8个字是董必武的自励,也体现了他一生俭朴的习惯。

  董必武参加长征时,自己亲自背着一个厚帆布做的马褡子。这里边除了装着他喜欢读的书,以及他换洗的一件满是补丁的衣服外,还装进一些他捡来的破布、棕片,还有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针线包,战斗间隙他用来补衣修鞋。他用这些东西做成特制的草鞋,省下部队发的草鞋给别人用。别人问起时,他说:“这些东西都有用,把棕片拿布带一绑,就可以穿着它继续行军了。”同志们称之为董老的“万宝囊”,他欣然接受。董必武把这个“万宝囊”带到延安,又带到北京。他也一直保持着捡旧东西装进“万宝囊”的习惯。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万宝囊”仍保存在家中。直到董必武逝世后,他的家人才把这个边角泛黄、布满灰渍的“万宝囊”捐献给湖北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

  在延安时期,董必武为了工作方便,只花一元钱买了一块旧怀表。这块怀表走得不很准,但董必武却一直用着,说:“反正快慢只要误差不超过半小时就行。”

  董必武喜欢作诗,但他作诗从来不用公家的纸,而是写在各种形状的废纸、旧信封、旧日历、过时的请柬上。他从1939年到1975年共写诗1300余首。这些诗都是他亲笔写在上述废弃的纸张上的。

  董必武爱好书法,字也写得好。但除了个别时候给一些单位的正规题词外,他从来不用白纸、宣纸写书法,都是在旧报纸上写。大楷写了写中楷,中楷缝里插小楷,把一张报纸写得密密麻麻的。他所用的毛笔,笔头掉了也不扔,自己动手修理一下照样用。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劝他扔掉不能再用的旧笔时,董必武说:“一支笔,不值多少钱。可是,我们几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节约一点,加到一起就不是小数字了。大家都要爱惜社会财富呀。”

  董必武用度十分节俭。牙膏直用到挤不出来了才扔,一个脸盆用了几十年。他常年穿布鞋,鞋底磨薄了,就加一层。毛巾破了洞,补一下继续用。毛巾先用来洗脸,旧了就用来擦手,再破旧了就中间剪开两头接上用来擦脚。董必武不仅自己节俭,还教育子女养成节俭的习惯。他的孩子们上学后,从小学到大学,家里除了给牙膏、毛巾等日用品以及来回乘公共汽车的车费外,从来不给其它零钱和零食、消耗品。他的儿子到外地读书,董必武只给学费、伙食费和其它一点儿必要的钱,但要求用钱必须记账。董必武给子女们讲这样的道理:养成记账的习惯,你将来要用钱的时候,就会从实际出发,不至于专从需要方面着想而要顾及可能了。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先后担任过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他还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等职。虽然职务越来越高,但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他进城后,由于出国访问而做过一件长呢大衣,此外再没有做过其它大衣,只有这件大衣一直伴随董必武,直到他与世长辞。

  原载:《世纪风采》2021年第2期

责任编辑:钟思宇 最后更新:2023-01-25 22:58:5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董必武评吴佩孚的“讲话”

下一篇:董必武:遵从马列无不胜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