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池训练班创办人雕像。
汤池训练班学员穿过的草鞋。
“寇深日极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
1938年冬,鄂中地区战火纷飞,武汉、应城相继沦陷。三十来岁的瘦削青年陶铸,一路向南,经石板河进军丁家冲(今京山市罗田镇),带领“应城县抗日游击队”(以下简称“应抗”),浴血奋战在敌后战场。
在党的领导下,由应城汤池点燃的鄂中抗日烽火正熊熊燃烧,与豫南的竹沟、鄂东的七里坪迅速结成燎原之势,席卷整个鄂豫边区抗日战场。
时隔八十二年后,当我们重返汤池旧址,再度踏上“应抗”先烈走过的道路,回望革命岁月,人间正道在历史的天空中愈发耀眼。
团结并斗争 汤池接力时代使命
1937年11月初,寒风凌冽。爱国进步人士、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趁着夜色穿行于特务密布的汉口中街,悄然登门,拜访老朋友董必武。
彼时,虽然全国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国民党对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军队的防范和遏制始终没有消除过。
国难当头,共同抗日才能救亡图存!
在双方极力推动下,以建设厅的名义并出资,以农村合作社委员会委员李范一在应城汤池农村改进实验区为据点,成立了“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委员会农村合作人员训练班”(简称“汤池训练班”)。
训练班名义上培训农村贷款业务的“合作指导员”,实则培养抗日干部。时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兼宣传部长陶铸受周恩来、董必武的委派,在汤池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广大民众,开展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从1937年12月第一批学员入学,到1938年10月因鄂中沦陷停办,短短的10个月时间培养了600多名抗日干部,为新四军第五师输送了主力兵员。
汤池镇,这个与京山、天门三县交界,丘陵环绕,北可进大洪山、南可下汈汊湖,周围峒商云集,矿工众多的地方,为后来的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战播下火种,作出了“为抗日出的人最多、枪最多、钱最多”的最大贡献。
然而,训练班影响越大,国民党顽固派则就对此越不放心,常常派官僚、特务以“调查”之名阻扰教学。
训练班一期开学不久,国民党为了监视,派当时的应城县政府督学张谦光到训练班“旁听”。“为什么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什么是游击战争取得胜利的最根本保证?”陶铸等同志的讲课,在张谦光的内心引发了激烈的斗争;一大批青年在这里吃咸菜住陋室、半夜还组织摸营训练,却仍孜孜不倦以苦为乐,这种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精神使他深受鼓舞。
做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做“陶先生”那样的共产党人 !三十多岁的张谦光最终选择投身革命熔炉,一方面在政治上掩护训练班的活动;一方面组织和动员青年到训练班学习,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护。即使训练班因战事被迫停办,中国共产党在工农群众和进步人士中的威望已日渐提高!
战火中前进 “应抗”大旗驰骋鄂中
应城膏盐矿区,绵延20余华里,聚集着3万多名矿工。
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矿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已如星火燎原。大家的信念只有一条:如果日本侵略者来了,就拿起枪来打游击,一直战斗到底!
1938年夏,潘家集党小组共产党员蔡斯烈(蔡松荣),利用峒商身份,以国民党当局默许矿商可以购枪护矿做掩护,自购八条枪、半箱子弹和十几颗手榴弹,尽一切可能作好打游击的准备。
10月20日,应城沦陷,潘家集党小组13人打出“应城县潘家集商民自卫队”旗帜,在鄂中特委书记杨学诚的率领下,以第一支应城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奔赴京山丁家冲,竖起抗日大旗。
与此同时,汤池抗日游击大队、陈家河湖区抗日游击大队、矿区北山工人武装和京山石板河抗日自卫队相继成立。
是年12月,在国共合作推动下,中共鄂中特委领导的进步人士孙耀华当选应城县县长,并以县政府名义统一应城附近的抗日武装,成立“应城县抗日游击队”(简称“应抗”)。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应抗”辗转战斗在鄂豫边区各地,并成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新四军第五师的重要武装力量。
1939年4月,历经大大小小的战役和三次整编,一个夜袭云梦的战斗方案已在陶铸同志心中筹划好了。
4月30日晚,夜幕低垂,四百多个全副武装的游击队员,穿过蛙声噪耳的田野,沿着小路,鸦雀无声直奔云梦城。到达城西五里的伍姓街,孙耀华、蔡松荣、徐觉非带领出击,在城内一座大庙里发现日伪军。大庙左边的一栋房子里,十多个日本人听到枪声迅速爬上屋顶,架起机枪扫射。黑暗中,红蓝色的火舌喷射过来,却没有人退缩。手榴弹炸不着敌人就改用火烧,顷刻之间,对面营房已成一片火海,连楼上的炸药库一起烧毁殆尽。
正如陶铸同志说所,攻打云梦,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次政治宣传战。夜袭云梦城胜利的消息迅速在方圆百里传开,使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中国人民抗日斗志大涨,“应抗”声震鄂中。
恢复和发展 党的建设浴火重生
汤池训练班开办前,鄂中各级党的组织破坏殆尽,只有少数党员隐蔽活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迅速重建中共各级地方组织系统,则成为抗日初期党在各地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首要任务。
1937年l2月,汤池训练班一开学,陶铸即着手在训练班里建立党的支部。为了在鄂中迅速建立党的组织,发动和领导敌后游击战争,陶铸于1938年2月,又与汤池训练班学员支部分开,另建鄂中特别支部,分管地方党的工作。在地方,汤池训练班学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土地革命后期失掉组织关系的一些党员的情况。短时间内,便有不少老党员恢复了组织生活,许多青年加入了共产党。
1938年8月,鄂中特委成立,并以汤池为基地,以膏盐矿区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发展了鄂中各县党的组织。
党的组织壮大后,到1941年7月,各县党组织的任务转向大量发展党员,建立和扩大区、乡、保的中共党组织。如中共应城县委从1940年3月至1941年1月,扩建为6个区委、27个乡党委。中共孝感县委于1939年9月恢复和重建后,至1942年8月已建成区委7个,乡党支部30余个,有党员500多人。而这一时期的党员人数,在1939年7月3000名的基础上大大增加。
加强思想教育历来至关重要。1939年夏,鄂中区党委创办了党员干部训练班,培训鄂中各县委的基层支部书记、委员、优秀党员和少数区委级干部。1939年11月,鄂中区党员干部训练班改为鄂豫边区党员干部训练班,1940年7月,又扩建为豫鄂边区党校后,鄂中各县的县、区级党员干部分批选送到边区干训班和党校学习。同时,鄂中各级党组织根据抗战形势的发展和各种斗争的需要,层层举办训练班和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增强党的观念。
抓支部建设也是重要任务之一。1940年10月,第三次组工会议把“活跃支部工作”作为中心议题。1942年1月发出了《关于加强对农村支部领导的指示》。鄂中地委和各县县委,通过领导干部蹲点,总结和推广先进党支部的经验、派工作组去整顿的办法,抓党纲党章学习教育,抓党支部清理和整顿,抓规划组织生活制度,大大提升了党支部的战斗力。
鄂中各县党组织严格遵循“群众团体尽量公开,党组织绝对秘密”这一原则,抵挡住了国民党当局的破坏,党组织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不仅为当时的抗日救国奠定了组织基础,也为而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准备了人才。
正如陶铸在汤池训练班培训学员时所说——“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抗日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员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自己的地位”!
追随信仰虽九死其犹未悔
应城94岁老党员金正纯讲述红色故事。记者石玲 摄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牺牲,这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心里就会难过。我们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
3月25日,孝感日报“初心的追寻”采访报道组来到金正纯家,聆听这位身体力行研究抗战历史的老人讲述过去的峥嵘岁月。老人说,这句话是他的座右铭,也正是抱着这个宗旨,从1978年开始了对汤池训练班和抗战历史的研究。
金正纯,原应城市文体局副局长,应城县被日军沦陷那年仅10岁。
老人回忆,他曾采访过汤池训练班首期学员胡旋(当时名为胡仙童)。胡旋是来自南京的流亡学生。在武大面试时,陶铸问她,乡下苦,打起游击来更苦,你能受得了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抗日连死都不怕,还怕吃苦?!
自1978年开始研究陶铸,老人三次前往大洪山,哪怕风霜雨雪、山高水远,南下北上采访老干部,最终出版完成《陶铸在鄂中》一书。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老人的书架上,还有一本《抗战精神——抗战遗迹、旧址万里行记》。翻开首页,密密的记录着72趟火车行程,跨越河北、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重庆、南京、九江、南宁、昆明等18个省、市,共21116公里。自2005年9月,历时65天,金正纯孤身一人走遍全国76处抗日战场遗址、旧址,以纪实性评述对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及共产党敌后初期抗战作出客观评价。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心中装着人民的,他们干革命不是为了自己,虽历尽艰难险阻仍百折不挠。”
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鲁乾坤老人。
鲁乾坤是“应抗”第二大队大队长鲁尔英的儿子,父亲牺牲的时候他只有4个月大。虽为英烈后人,老人从来不向组织要求什么,还拒绝了到武汉的工作机会。他常常勉励子女:革命来之不易,要踏踏实实工作才不算辜负。
书写革命理想的家书
记者探访汤池训练班旧址。(石玲 摄)
“玉妹,……整个国家民族存亡绝续的关头底时候,每一个有血性的青年没有不投笔从戎,枕戈待旦的!那么个人的一切与学业官禄、家庭也将成为次要的东西了!”
在应城市汤池镇鄂中革命纪念馆内,陈列着几封已经泛黄的书信,字迹清晰,满含深情,诉说着生活日常,也书写着革命理想。这些信件正是汤池训练班第一期学员聂之俊写给妻子的家书。
1937年,武汉大学大一学生聂之俊响应号召,加入汤池训练班。1938年1月结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前往竹溪县开展抗日救援活动。1939年,聂之俊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年仅23岁。
如今,鄂中革命纪念馆里还存放着20余封珍贵的聂之俊的亲笔家书,均为其子于2017年捐赠。
应城红色文化延绵传承
3月25日,“初心的追寻”采访报道组来到位于应城市汤池镇的鄂中革命纪念馆。幽静朴素的汤池训练班旧址依然低调,鄂中革命纪念碑巍然耸立在纪念广场正中央,新旧相融、交相辉映。
1984年,鄂中革命纪念馆成立,那时只是在汤池训练班的旧址上简单翻修。红色文化虽充满了革命精神,但也要与时俱进。“2005年,应城汤池温泉对外开放后,游客很多,大部分也会来纪念馆参观。”鄂中革命纪念馆馆长鲁晓勇说,原始的参观模式已经不适应于现代化红色文化的传扬,2015年,应城市请来党史专家对纪念馆进行评估,同年10月,应城市投资3000多万元在原址上进行了改扩建,2017年12月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
据悉,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瞻仰旧址,缅怀先烈。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时间节点,纪念馆还会组织安排大型参观纪念活动,年接待量3万人次,极大地弘扬了革命精神,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鄂中革命纪念馆,应城市还拥有周恩来纪念馆、红旗人民公社、许白昊革命烈士纪念馆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基于这些丰富的历史资源,应城市委市政府结合乡村文化振兴工程,成立了红色资源传承开发专班,出台总体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维修和兴建红色文化基地、创作红色文艺作品、开辟红色旅游路线等,整合多方力量研究红色历史、开发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图文:记者汪开海 朱婧婧 杨勘 石玲 李舜钇 特约记者冯璇 史料支持:孝感市史志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3-06-04 12:16: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冬夜进石板河——解读陶铸抗战诗歌
下一篇:最后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