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德彰,海军原顾问。
段德彰同志是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入瑞金红军学校学习,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红军学校步兵连政治教员、工兵三连政治指导员兼政治教员,红一方面军新编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兼宣传队长,中央政卫团政治处没收委员会主任,总卫生部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军干部团步兵连政治教员,红军大学政治教员、营政委,红军教导师一团政委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陇东西峰镇红军办事处主任、西峰县委书记、陇东特委-部长、陇东地委书记等职,扎扎实实地壮大和巩固抗日革命力量,扩展了我党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热东地委书记、冀东党校组教科长、冀东十四专署专员、冀察热辽后勤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九纵队副政委、军副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衡宝等战役。
1950年10月,段德彰同志调海军工作,先后任青岛基地政委,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海舰队第二政委,南海舰队政委,海军顾问等职,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海军建设。
段德彰同志参加革命工作67年来,始终牢记我党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他的模范事迹曾在军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海军党委1996年9月6日作出决定,号召海军广大官兵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段德彰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党的第七、九、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段德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1月1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一颗永远闪耀的“红星”———记老红军原海军顾问段德彰将军
新华社记者黄彩虹通讯员阮山峰本报记者郭嘉
在上海新华街道,一位80多岁的老人经常到学校、工厂、机关,给小学生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给青年人讲红军光荣传统,给党员干部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今年3月,上海市评出1995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事”,他的事迹列在榜首。如今,他的事迹在浦江两岸、江西老区到处传颂。
他就是老红军、原海军顾问段德彰将军。日前,海军党委作出决定,号召广大指战员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搞改革开放更不能忘记工人农民”
早在1931年就投身革命的段德彰将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舰队政委、海军政治部主任等高级领导职务,还四次当选全国-表大会代表。他常说:“我65年跟共产党走,记住的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为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现在搞改革开放,更不能忘记工人农民。”
1995年春节前夕,作为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关心下一代”协会名誉会长的段德彰和夫人路毅一同参加了年前的访贫问寒活动。这天,他听街道干部说,辖区内有一个叫肖惠娣的女工因患尿毒症,生活甚是艰难。段德彰听后即刻起身道:“她家住哪里?领我去看看。”
在街道同志和夫人的搀扶下,段德彰吃力地爬上一幢居民楼的四楼,叩响了女工肖惠娣的家门。肖家里没有一点节日气氛:侧卧在床的肖惠娣被疾病折磨得面黄肌瘦;丈夫朱淼泉愁眉紧锁,唉声叹气;女儿朱琳站在一旁发愣。
“我……我还能活下去吗?”在这位素不相识的白发老人面前,肖惠娣泣不成声。
“你会活下去的。要相信我们的党和国家,只要有救治的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努力。”段德彰握着肖惠娣的手说。
随后,段老又关切地询问朱琳的学习。当得知孩子交不起学费时,他让夫人拿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塞到孩子手里,并对朱淼泉说:“千难万难,也要让孩子读书。从今往后,孩子的学费由我们负担。”
离开肖惠娣的家,段德彰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想,要治好肖惠娣的病,所需的费用不是自己能付得起的。正在他为此事犯难时,所在街道干部建议他以老红军的名义呼吁全社会来关心救助肖惠娣。很快,一封由段德彰签名的《救救这个特困家庭》的短信,刊登在上海《文汇报》上。他不仅写信呼吁,还动员自己的秘书想方设法募集到1万元人民币。
真诚的呼唤感动了千百颗爱心。从这天起,上海各界群众的心被一位濒临死亡的女工牵动着,也被一位老红军的高尚情怀感染着。干部、工人、企业家、香港同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学习老红军,向特困女工献爱心”活动,迅速在上海各界兴起。段老又一次拿出500元捐给肖惠娣。一个多月后,肾移植水平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上海长征医院的专家,为肖惠娣施行的换肾手术获得成功。肖惠娣得救了,她的一家人得救了!可就在这时,一直为肖惠娣和她家操心的段德彰,却因患结肠癌住进了医院。身患重病的老将军仍然关心着肖惠娣的治疗。他时常托人给这位女工送去水果和营养品。今年春节刚过,他又给肖惠娣的女儿送去了新衣服和学费。
当躺在病床上的段老听说肖惠娣病愈出院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肖惠娣出院后立即去看望病中的段德彰,她声泪俱下地说:“没有您老的帮助,我这位普通女工早撒手西去了!是您老使我认准了,还是共产党好啊!”
几十年来,段德彰对老区人民更是时刻铭记在心。他经常讲:“没有老区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革命成功了,不能忘记老区人民。”
1984年,段德彰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老家江西省于都县。当他走进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车溪乡时,发现还有6个山村没通电。他当即给江西省委书记写信,恳请给予解决。很快,省有关部门拨出10万元专款,帮助这6个山村通了电。之后,段老不顾年迈,又四处牵线搭桥,引进技术、人才,为家乡办起一座小农药厂。如今,这个万人贫困乡已告别了贫困,去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7000万元,人均收入1400元。
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难,为人民谋福,是段老坚持的人生准则。1963年,河北发大水,他马上寄去500元钱和50公斤粮票;1991年,安徽发生洪涝灾害,他为灾区人民捐款1000元。今年南方数省暴雨成灾,他再次捐款1500元;“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渡口要建“长征大桥”,他闻讯后即刻寄去1000元表示支持,并写信鼓励家乡政府把这件造福老区人民的事办好。
“我帮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一把,是让他们能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段德彰将军离休后,街道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请他担任名誉会长,他满口答应。他说:“我帮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一把,是让他们能感受到共产党的温暖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993年,段德彰同志从报纸上得知共青团中央发起“希望工程”、救助老少边穷地区失学儿童的消息后,立即给北京邮去了200元。后来,上海市也设立了“希望工程”办公室,并开展“1+1”结对子助学活动,于是,段德彰和夫人决定从1994年开始每人每年资助一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资助对象的选择上,段德彰夫妇坚持两条:一是贫困的老区,二是家庭困难的女童。至今,他们已给希望工程捐款2400元,帮助七名老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近两年,受资助的女童经常写信给他们汇报学习成绩,表达感激之情,他们有信必复,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并一一给她们邮寄衣服和学习用品。
段德彰将军当年接济孤儿的动人往事,至今仍被上海人民传为美谈。那是1963年11月,时任海军东海舰队第二政委的段德彰,听说舰队管理处的临时工邱伟中父母相继病逝,留下4个7岁至18岁的孤儿,便主动义务承担起了接济和教育孤儿的责任。孩子们一年四季的衣服都由段老夫人路毅请人缝制和购买。每逢春节,他们都要将这些孩子们接到家里过节;伟中的妹妹生病了,路毅就带她去医院检查治疗。段老夫妇还把弱智0邱伟萍接到家里调养,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整整六年时间,段德彰夫妇以父母般的慈爱,将党和国家的温暖送给了邱家兄妹,抚慰着四颗孤儿的心。
1968年,段德彰调任南海舰队政委后,邱伟中仍和段德彰夫妇保持书信往来,仅段老让夫人写给邱伟中的信就达四十多封。
湛江—上海,关山阻隔,却隔不断段德彰夫妇对邱氏兄妹的一片深情,对四孤儿生活中的困难,他们一如既往地给予资助。1970年邱伟中结婚时,他们送去了150元,还有被面、枕巾等用品;听说伟中的弟弟伟民要上云南支边,他们又专门为他准备了蚊帐、胶鞋等。
如今,邱伟中已是上海某单位的科级干部,邱伟民是武汉钢铁厂的高级工程师,两个妹妹成家后也很幸福。他们把段老夫妇当作最可亲可敬的人。
“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因为私事亲情,坏了党的规矩!”
段德彰坚持几十年在社会上扶危济困,弘扬正气,在自己家庭生活中也带出了清正廉洁的好家风。
他军旅一生,崇尚节俭。生活上,他从来是部队发什么穿什么,没有买过一双皮鞋,只做过三次便服,还是出于工作需要。他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上也从不讲究。他对子女亲属的管教也非常严格。1960年大儿子段黎明上高二时,因品学兼优被解放军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破格录取。读到大学三年级时,因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学院-减员,段黎明作为大学肄业被提前分配。当时身为海军东海舰队第二政委的段德彰丝豪没动过让儿子完成学业拿到大学本科文凭的心思。1969年军队部分干部复员地方,段黎明被复员到南海舰队后勤部所属修船厂当工人。有关领导想与段黎明所在单位商量将他安排到舰队工作。身为舰队政委的段德彰态度鲜明:“作为领导干部决不能因为私事亲情,坏了党的规矩!”后来,国务院、-下文,将1969年复员的军队干部重新作为干部调整安置,段黎明征求父亲的意见,段德彰说:“你既然已当了工人,就不要改来改去了,都是革命工作嘛!”就这样,段黎明今年已55岁了,仍是全厂上下公认的好工人。
一人清正,带动全家,影响亲属。段德彰的其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也都先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对他们的去留和安置,段德彰从不过问,子女也不打他的牌子谋取私利。他长期接济于都老家生活困难的亲属,但却坚决不允许亲属违反政策要特殊照顾。侄孙段绍秋、段绍发六七十年代先后应征入伍,他俩写信给段德彰,想请他这个当舰队政委的爷爷出面,或帮忙调到海军部队,或找关系提干,但都遭到了拒绝,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他俩退伍回乡,想请爷爷出面给于都县领导打个招呼,让他们在地方上当个干部或工人,同样被拒绝。
侄孙段绍华在山村当了几十年民办教师,他和妻子都重病缠身,生活十分困难。无奈之下,写信请段德彰给县里反映反映,争取退休之前转为公办教师。段德彰回信道:“生活上有困难尽管找我,但转公办教师,必须按当地政府规定的政策办。”段绍华流着泪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这做孙子的,不能为爷爷尽孝,还长期要八十多岁的爷爷照顾我们,心里有愧啊!以后我再不找爷爷的麻烦了。我理解和敬佩爷爷!”
责任编辑:洪菁蔓 最后更新:2023-08-07 10:22: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刘丰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马白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