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璞,1907年生,山东省文登县人。原台湾国民党军事干校军事学科组主任、教育长、副校长,金门防卫部政战部主任,防务部门总政治作战部副主任兼执行官,中将,1997年去世于台湾,享年90岁。
人物事迹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大陆对王和璞的资料了解的甚少。好在1949年随军去台湾的安徽桐城人缪纶,在用笔名鲁军出版的《晓楼随笔》中收录一篇《一位爱国儒将的逝世——悼念王和璞老师》,现原汁原味刊出,以求窥一斑见全豹之效——
我的老师王和璞将军走了。享年90岁,虽然说是高寿,但是他的逝世仍然让我有无比的哀悼与怀念!民国1954年,我考进干校,王和璞老师当时担任军事学科组主任,官衔少将。那时候,干校学生入伍教育干校,都是在本校训练,不像现在三军六校入伍教育集中在凤山军校实施。因为这样,军事学科组的教官,在一切以政治作战为主的干校,还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也因为这个缘故,有幸能聆听到王和璞老师的课。因为王和璞老师是组主任,普通课目是用不著他讲,他专讲战争原则。当时,干校设备十分简陋,没有实行小教授班制,尤其是组主任上课,更是要实施合堂讲授。我们那一期有400多人,挤在一间大教室里,而且扩音设备又十分的差,在这种条件之下,讲的又是死硬的战争十大原则条文,沉闷、效果不佳,是想当然的事。但是,王和璞老师就是在这样不利的环境里,凭借他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问,深厚的军事素养,幽默的语调,将死硬的战争原则条文,讲得生动活泼,教室笑声不绝,大家听得兴致盎然,印象深刻。我想,古人的如沐春风,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以后,王和璞老师的课,成为同学们最喜爱的时间,也是收获最多的时间。后来王化公担任校长,和公老师出任教育长,不再讲课,后期的学弟就没有这份福气了。王和璞老师为人豁达,对于名利看得淡薄,据了解:1954年,他的少将官衔已经挂了十几年了,许多资浅的军官,都已经超越了他的地位,他一点也不在意。他常说:国家到了这种地步,如果不能光复大陆,肩上挂再多的星星,也没有意义。至于军服上,他从来不佩戴功章勋表,他说:在大陆上打了败仗,退到台湾一隅,自省惭愧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功勋之可言?
王和璞老师生活简朴,已经不是自奉甚俭四个字所能形容。那年头,军人待遇真的很差,一个将军的月俸所得,不足以养家活口。王和璞老师家里孩子又多,生活的艰苦,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关于这一点,我的朋友朱西宁曾经在《将军与我》一文中,有极为深刻的描述。王和璞老师担任金门防卫部政战部主任,在当时战地优先的情形之下,可以说是位高权重,但是,王和璞老师家里每个月都寅支卯粮,他偶尔休假回家,连一个专属的床铺都没有,清苦的情形可见一斑!但是,生活上的清苦,工作上的繁重,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乐观的生活态度,他总是笑口常开,风趣依然,使他获得快乐将军的雅号。
王和璞老师从来不会严颜厉色对待部属,纵使部属有错,他也谆谆告诫而循循善诱。那一年,王和璞老师升任干校副校长,而我则在总教官室担任中尉助教,负责查课。和我同时担任这项工作的还有张慧元,我们两个真是初生之犊不怕虎,查课的工作做得十分认真。某教官上课迟到,某教官没有穿军服,某教官上课不按进度,某教官在课堂题外话太多……凡此种种,都一一记下来禀报,因而引起不少教官反弹,一状告到副校长那边,王和璞老师特地召见我们,问明事情经过,我和慧元理直气壮指陈事实,并且说:“身为教官,为人师表,不但注重言教,而且要注重身教,己身不正,何以正人?”王和璞老师面对我们两个小中尉的一番慷慨激烈陈词,不以为忤,并且勉励有加。不过,他最后轻描淡写地告诉我们:“人在有理的时候,也要心平气和,否则,本身的理由就会欠缺一些。记住我的话,有理,不一定要大声说话。”后来,我们听到王和璞老师说得最多,也是让我们受益最深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理在直处气要平。”我在军中服务30多年,每遇到困难,每觉得有理时,就会想到和公老师的话,就会给我鼓励、给我警惕!终身受益!
王和璞老师是虔诚的教徒,不烟不酒,一切恶德在他身上都不存在。自军中退役后,恬静淡泊过日子,清贫如故,没有一句怨言。他的道德是一以贯之。有一件事,很少有人提起。王和璞老师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学生,日文之好自是不在话下,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日本话。他说:“语言只是一种学习工具,至于站在国家立场,还是应说国语为宜。”王和璞老师的爱国情操,是与他的生活生命而同在的。
前几个月,在一次友人儿子的婚礼中,我见到王和璞老师,他一开口叫出我的名字,我趋前请安,他风趣地告诉我:“你最近成了君子了!”我们师生顿时大笑,盖“君子不重则不威”,王和璞老师警告我“胖了!要小心!”没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聆听他的教诲,如今竟成了绝响!
1997年月,王和璞老师走了,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如果有,那也应该是陆放翁的心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坊间评论
读罢这篇追思文章,我们看到了中国齐鲁文化在王和璞身上的深深烙印,以他的学识,并且在有生之年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实践,一定会热切盼望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正像他的名字“和璞”,祖国这块宝玉,终究要和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3-05 14:46:06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和顺
下一篇:王秉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