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麟(1881年2月19日—1951年4月10日),生于湖北巴东;早年从军,后参加武昌起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被授以中将军衔;1926年北伐战争时,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北伐之后脱离军界,寓居上海;抗战爆发后拒绝日人收买,迁居武汉;武汉沦陷后又迁居长阳,1943年回到家乡巴东居住;在各地期间曾于多处筹资兴办学校、实业;解放前拒绝去台湾,留驻家乡;1950年底在“镇反”运动中被捕,次年春以“组织反革命暴动”的罪名被杀害;1982年7月湖北省高等人民法院宣布无罪平反,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
人物简介
邓玉麟(1881—1951),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村人,土家族;1894年投入清军中当兵,后入新军第三十一标,继升为炮八标正目,1908年由孙武介绍秘密加入共进会,之后离开军队,但仍在武昌、南京等地做运动新军的工作;武昌起义后入鄂军都督府谋略处任职,不久先后被湖北军政府任命为鄂军第七协统领、第四镇统制。
中华民国成立后任北京总统府军事谘议官,授衔陆军中将;1916年赴沪参加讨袁;1917年参加护法战争,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参军、临时政府参议;1921年任国民党本部军事委员;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后,曾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参加荆沙、宜昌等战役。
1927年后脱离军界,迁居上海;抗日战争爆发后,后拒绝侵华日军及汉奸收买,1937年9月辗转到武汉,后又退避宜昌,宜昌沦陷后避居长阳;1940年回巴东,后去重庆,任国民党前敌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正式回巴东;1946年选为国大代表,到上海与辛亥首义革命同志团聚会留影,任首义同志会理事;1949年因病滞留巴东,但拒绝赴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玉麟曾作为开明人士代表到县人民政府参加会议,曾任巴东县人民政府秘书长;1951年4月10日在“镇反”运动中被错杀,1982年始被平反,恢复名誉。
人物生平
中坚骨干
邓玉麟(1881—1951),生于1881年辛巳2月19日(清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一),卒于1951年辛卯4月10日(农历三月初五),名世泰,号炳三,土家族,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石桥坪人。
邓玉麟父邓全恺,母谭氏,兄弟三人,其排行第二,其上两个姐姐早嫁;邓家境贫寒,备受贪官酷吏、地方豪绅和族中头人欺凌压迫,虽识字而不能书;14岁时,父兄饿死,辍学回家当“背运夫”,往来于巴(东)、宜(昌)、(秭)归之间;后又为司厨、屠夫当下手,聊以养母;次年,母亲病殁,邓将其母抬回石桥坪求地安葬,无奈地方族中强蒙不允许,任大雨淋尸。邓悲愤欲绝,扶棺长哭:“百姓死无葬地,此世道不改,我辈怎生!”时张之洞招募编练“自强军”,16岁的邓玉麟到宜昌从军,入步兵第三十一标当兵,后随军移驻武昌。
时武昌革命思潮蓬勃高涨,反清的秘密团体纷纷建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冬,孙武、焦达峰等从日本回国,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武汉成立共进会。次年春,邓玉麟加入共进会。因其活动能力强,负责筹划活动经费,发展会员,巴东高尚志、费榘等人先后入会;孙武、刘公等认为单纯依靠会党起事,革命未必成功,拟从外地购枪或就地制造武器武装会员,以武力推翻清廷。邓玉麟则认为与其购枪造枪,不如从运动新军入手,在新军中串连士兵,发展会员,层层建立秘密组织,对他们“结之以恩,喻之以义,诱之以利,惕之以害”,必然会得到广大军队和现成的武器。“今日清廷之精兵,不日乃我党起义之劲旅”。孙武等表示赞赏。于是派共进会员以各种名目打入新军步、马、炮、工程辎重各部,或当兵,或当差,拉系结友,换贴拜把,串连发动。时新军大都集中驻武昌,乃在武昌黄土坡开设同兴酒楼作联络点,邓玉麟任酒楼经理,专以接纳新军士兵秘密入会。每接纳一个会员,邓即在帐单上记下“收某人大洋一元”,以避清廷搜查。几个月内,共进会在新军中迅速发展会员一千四五百人。
武昌首义
宣统三年秋,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影响越来越大,共进会以刘公、孙武、邓玉麟为主,文学社以蒋翊武、刘复基、王宪章为核心,两个组织有些矛盾。
共进会和文学社于5月11日和6月14日召开两次协商会议。会上,双方都表示出合作愿望,两团体责成邓玉麟,刘复基二人对联合事宜作具体研究。达成协议:所有共进会、文学社名义,应当暂行搁置,一律以革命党人身份,同清王朝拼死活。定于中秋节举事。在议定军政府组成人员时,邓为军政府调查部正部长、军事常驻筹备员,负责起义前的联络、弹药、军旗、符号、文告和给外国领事馆的照会等项工作。
农历八月十七日,宝善里制炸弹失事,孙武受伤,机关所藏旗帜、袖章、名册、文告、盖印纸钞,尽被俄国巡捕搜洗一空。次日,邓等力主提前起义:“苟不今晚举事,明旦按名捕拿,恐无一人获得首领者。”众人同意,作出立即起义的决定。当日下午6时,邓玉麟、陈磊等分途通知各营党人起事,约定:一闻南湖炮响,城内城外各营同时出动。是夜,城内和草湖门外驻军中的党人,无不枕戈待旦,准备闻风即起。不料当日城内戒严,出入城门须受检查。邓玉麟抵达南湖炮兵驻地,已深夜12时,虽得晤炮标同志,然夜深难以集合,且炮兵须有步兵掩护,城内步兵未动,炮兵亦不敢单独行事。城内等城外炮声,城外等城内枪声,以致未能如期起事。邓在炮八标待至天明,复偕徐万年入城,始悉城内有变,邓嘱徐等候开城,他渡江到汉口共和里11号,向孙武报告误事原因。
农历八月十九日(公历十月十日)下午,邓玉麟偕李作栋雇小舟自一码头经鹦鹉洲渡江,在白沙洲垂岸,赶至炮兵八标,就马棚中与同志商定:塘角火起,一致出动。晚7时,武昌城内工程第八营打响第一枪。邓与吴兆麟驰登蛇山,集大炮数尊,尽力向督署轰击,以援助卫步队由长街进攻。此时城内火光冲天,枪声大作,邓即命孟发臣炮击督署,几乎全部命中。
湖北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成立后,邓玉麟等主要成员于二十日晚开始在咨议局大楼办公。二十一日晚,邓玉麟等正在军政府议事,突遭亲清廷党徒袭击,府中人员多惊避,而邓处乱不惊,掩护黎元洪避匿蛇山。匪被击退后,邓挽黎元洪手在军政府外巡视一周,以定人心。
此时各地纷纷响应起义,派代表至武昌聚会。邓受都督府之托,在军政府接见各地代表,并随黎元洪接见外国记者答疑,声明:“起义的目的是要创立共和,保护外侨。”
军政府各部成立,邓玉麟任军务部参谋,部长孙武到职以前,邓同张振武负主要责任。在议定新政府官员薪俸时,邓力主上至都督,下到职员月薪一律20元。主张剪辫、放脚、禁烟。大家非常尊重他的意见,称他“盖谋其事而不居其功者也”。
清军反扑阳夏,义军奋力抵抗,邓玉麟出任步兵第七协统领,奉令固守武昌沿江一线,身先士卒,指挥作战,为保卫首义之区作出重要贡献。
开国元勋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军务部将协扩为镇,邓玉麟为第四镇统制,后改任为师长。南北议和后,邓玉麟为南方九省代表之一常住北京。
1913年(民国二年)中华民国政府电嘱湖北军政府“报告辛亥年八月十九日起义人员”,以便论功行赏,昭示国人。时为审议的邓玉麟“乃邀集同志,互相记忆前年有功人员,都六百八十五人,分甲乙丙丁四种,列录函达”;是年2月18日,总统府给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有功人员授勋,邓玉麟被授予二级嘉禾章,二级纹虎章,领陆军中将衔,任总统府高级顾问。
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以高官厚禄笼络首义主要勋杰,欲委邓玉麟为政府咨议长;邓坚不允,抛下家小,只身至上海,图团结海内外力量反袁;次年,孙中山护法运动兴起,邓即赴广州,任广州护法军大元帅府参军。
民国十五年,邓任北伐军左翼军第一路军司令,指挥其部攻荆沙,克宜昌,直抵长阳、五峰。嗣后,邓玉麟目睹军政界尔虞我诈及蒋介石恶迹,愤懑忧郁,遂脱离军界,避居上海。
抱憾冤死
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邓乃弃上海产业返武汉,后又退居秭归香溪,民国二十九年始返故里大石桥定居。民国三十五年,邓玉麟任第一届“国大”代表。同年,去重庆与辛亥革命故友董必武叙旧。民国三十八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曾派员至大石桥要邓离开大陆,邓不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玉麟曾被列为开明士绅,出席巴东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但不幸在1950年底开展的“镇反”运动中被捕,1951年3月以莫须有的“反革命暴动案”被误杀(据传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呼吁“刀下留人”的电报经中南局转发至巴东地方政府时,邓玉麟将军已于半小时前遭枪杀,饮恨黄泉)。
1982年6月,巴东县人民法院复审宣告邓玉麟无罪;辛亥革命71周年前夕,巴东县人民政府拨款为之兴建墓碑,恢复辛亥革命人士的荣誉。
人物评价
邓玉麟将军的一生,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生变故。
邓玉麟将军毕其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参与了长期的革命实践,在“革命建国、教育建国、实业建国”的伟大思想和实践中不屈不挠,为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武昌起义时,如果没有他连夜奔走三镇联络各部起义,没有他强占军械库并亲率南湖炮队从蛇山重炮轰击清廷督署,没有他在清军疯狂反扑时固守武昌的十里江防,这一突发性起义的结局无疑将被改写,武昌首义的历史意义将大打折扣——他的名字与伟大的辛亥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史学家在论及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实时所云“有史必有君,无君不成史”。
辛亥革命后,邓玉麟审时度势,继续奔忙于反对复辟帝制、护法运动、北伐战争中,或运筹帷幄,或冲锋陷阵,在大是大非面前笃信民主共和,决不屈服于蒋介石新军阀和汪精卫卖国集团的拉拢收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与高昂的民族气节。
邓玉麟在脱离军政界后,还曾先后在汉创办“辛亥革命烈士遗孤教养所”和“辛亥革命子弟学校”,后在上海徐汇、江湾开办“亚洲养蜂场”,在香溪办“民生煤矿”,回故里筹资兴办石桥小学堂,垦荒植漆等。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3-21 17:17: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邓为仁
下一篇:邓世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