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吴禄贞
2023-09-17 16:14:47  来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主编:刘国铭 副主编:王叔凯 张秀平 朱显龙  点击:  复制链接

  吴禄贞(1880年3月6日-1911年11月7日),字绶卿,汉族,湖北省云梦县人,中国近代爱国将领、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烈士,民族英雄。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吴禄贞考入湖北武备学堂。次年官派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先后参加兴中会和华兴会。历任清军练兵处监督、延吉边务帮办和新军第六镇统制。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赴滦州约蓝天蔚、张绍曾等发动“滦州兵谏”,密谋举兵反清,又至石家庄与山西革命军联系,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拟直捣北京。同年底,吴禄贞被袁世凯(一说良弼)派人暗杀。中华民国成立后,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颁第一号抚恤令,追赠吴禄贞为陆军大将军。

  吴禄贞苦心筹划边境事务,粉碎日本捏造的“间岛悬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领导了长江流域的第一次起义,创建了武昌花园山聚会,为武昌起义奠定了基础。吴禄贞还是“中央革命论”的倡导者,筹划燕晋联军,欲直捣清廷核心统治区。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今人辑有《吴禄贞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禄贞生于1880,是湖北省云梦县人。

  吴家世代书香,曾祖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做过常州知府;祖父是个优贡,在黄陂、公安两地当过教谕(相当于教育局长);父亲也是个名秀才,在武昌以教书谋生。

  吴禄贞年幼一直随父读书,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勤奋聪敏,下笔成文。喜欢诗词,喜读岳飞《满江红》。尚侠喜武,常舞剑耍刀,家传的健身“吴家棍”更是舞得风生水起。少年时,吴禄贞对西学充满兴趣,性格豪爽,少有大志,8岁写下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

  1895年,吴父吴利彬去世。已经考中秀才的吴禄贞进湖北织布局做了一名童工,后因看不惯工头侮辱女工,他痛打工头,离开了工厂。适值张之洞招募新兵,吴禄贞前往应试。因年龄不到规定的16岁,他当场赋诗,以表达自己愿效岳飞“精忠报国”的决心:

  开卷喜读战国策,濡笔爱写从军赋。

  安得一战定三韩,投笔从戎争先赴。

  招考官把诗送到张之洞处,令张之洞赞赏有加,被大量油印,在新军军营和武备学堂内广为散发。

  张认为此子雄才大略,遂破格录取。也在同一年,吴禄贞的母亲成为张之洞女儿的针线娘。

  1896年,入湖北新军工程营当兵。此时张之洞亟需培养一批既懂得现代军事知识,又能忠实于自己的新军干部,于是直接点名选派吴禄贞进入湖北武备学堂。

  求学时期

  1899年,被张之洞推荐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骑兵科深造,成为我国留日第一期士官生。在校结识了张绍曾、蓝天蔚,三人学习成绩突出,志趣不凡,后来被人们称为“士官三杰”。时人亦将他与蔡锷、蒋百里并列为“士官三杰”。

  到达日本后,吴禄贞等先入东京成城学校(现成城中学高等学校),进行预备学习,毕业后分入联队见习。

  1900年,吴禄贞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该校的第一期中国学生,本期中国学生共40人。吴禄贞进入骑兵科接受系统的军事学习和训练。

  他看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战败中国之后飞速发展,大为震惊,痛感非改革政治、倾覆清室,不能转弱为强。决心以革命排满为己任,走上革命道路。

  留日期间,吴禄贞除了刻苦学习军事知识,对于西方民主思想也多有参研,并发起组织了留日学生的第一个爱国团体“励志会”。

  吴禄贞在横滨拜访了孙中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吸引,加入兴中会。并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活动。

  参加革命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孙中山计划趁机在珠江流域起事。但吴禄贞提出,夏口(武汉)贯通南北,乃兵家要冲。后来会议决定起义在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同时举行。珠江流域的起义就是著名的惠州起义,长江流域的大通起义则由吴禄贞回国联系会党组织领导。那一年,吴禄贞刚刚20岁。

  孙中山派吴禄贞、傅慈祥秘密回国,与唐才常共同谋划。吴禄贞潜回国内,参加自立军七军督办唐才常领导的以“武装勤王”相号召的自立军起义,他和自立军统领秦力山受命在安徽大通响应汉口起义。吴禄贞和秦力山指挥的自立军前军为庚子年长江流域大举中唯一发难者。

  由于事机败露,起义只得提前发动,终因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而失败。

  大通起义虽然仅坚持了7天就宣告失败,但吴禄贞在起义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和组织才能。死里逃生的吴禄贞重回日本求学,校方根本不知道,这位优等生刚刚回国度过了一个不平凡的暑假。

  1901年1月,经张之洞派人暗中调查得知吴禄贞领导了大通起义,在捕杀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汉口起义人士后,又通过湖北汉黄德(汉阳府、黄州府、德安府)兵备道岑春蓂照会日本驻汉口领事,告以有“吴禄贞一名,闻其托故潜行回华,并未回到湖北,曾在大通滋事,现又潜回日本学校。……万万不可教训,应请日本学校查明,即行斥逐,勿再容留”。

  日方虽然收到了照会,但并未开除吴禄贞的学籍,而是让他顺利毕业回国。为什么吴禄贞能在日本完成学业呢?主要是因为正在创办新军的张之洞深感需才孔亟,对这位留日武备生中的佼佼者深怜其才,不忍见其学业中废,使国家错失栋梁之材,加之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监督福岛安正等也为吴禄贞说情,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令其改过自新,完成学业,回国报效。

  1901年底,吴禄贞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又进入骑兵联队见习,次年回国。

  1902年,吴禄贞学成回国,张之洞因为大通旧事,迅速将其扣押,3天后亲自提审,反被吴禄贞以明治维新为例所讲述的一番革新道理所折服。张之洞正求贤若渴,经过反复斟酌,决定任命这位文武全才为湖北将弁学堂总教习、护军全军总教习、学务处会办、营务处帮办、武备学堂会办、武普通学堂会办。

  吴禄贞利用职务之便并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广泛撒播革命火种,秘密翻印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革命书刊,散发到学堂、军队。

  吴禄贞创建了国内第一个革命党秘密组织“花园山聚会”,倡导“秀才当兵”,使得一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军,大大加强了军队本身的文化程度。在他和众多革命志士的不懈努力下,“江汉士风,为之一变”。

  “花园山聚会”是湖北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先后参加聚会的进步青年,有姓名事迹可考的就有2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成了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如李书城、刘静庵、胡瑛、张难先、蓝天蔚等。

  大通起义的失败,让吴禄贞深刻感觉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他和聚会同仁把新军士兵作为策反的主要对象,并动员具有爱国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参加新军。正是吴禄贞这种“变敌对力量为革命力量”的“抬营战略”,为辛亥年的武昌首义埋下了革命火种。

  1903年,吴禄贞应黄兴邀请,同李书城、耿觐光等人前往长沙与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在湖南发起组织华兴会,积极协助黄兴制订在长沙起义的计划,筹划湖南独立。

  投身清廷

  1903年,清廷在北京设立练兵处编练新军,急需用人,吴禄贞被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好友良弼举荐获准。

  吴禄贞本不愿往,黄兴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既受朝廷器重指名征调,入京必得重用,实乃千载良机。与其在外难以建树,不如趁机投身其中,虚与周旋,暗为内应,将来良机成熟,共成大事。”

  1904年5月,奉调入京,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在京期间,仍与湖北志士暗中联系。刘静庵被捕后,他曾竭力援救。

  1906年赴新疆伊犁考察新军。因忤陕甘总督升允,被撤去监督差使,被扣留于兰州。

  领导同盟

  1907年4月9日,宋教仁与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徐镜心等同在奉天省内的同盟会员,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北方部辽东支部。丹东市大和旅馆就是中国同盟会辽东支部领导机关的最初所在地。

  辽东支部由新军中的吴禄贞,蓝天蔚、张榕负责。使民主革命在东北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在国民革命军的队伍里也点燃了民主革命的火种。

  间岛英雄

  1907年7月,东北初设行省。徐世昌首任东三省总督,肃亲王派吴禄贞随行,任东三省军事参议。

  延吉边事日紧,部分戍边军队有叛变迹象,吴禄贞受命任延吉边务帮办,即偕属员及测量人员10余人赴任。吴禄贞抵达任所后,只身单骑前往兵营,对戍边军队晓以家国大义,阐述将士守土有责,并予以安抚。戍边军队纷纷表示服从。

  此时,进犯延吉的日军指挥官是斋藤季治郎中佐,此人系吴禄贞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的教官。吴以礼先往日营拜会。礼毕,吴问:此地自古为我国领土,你为何兴兵前来?

  斋答:不!此乃韩国领土,韩为日本保护国,日本有保护之责。

  吴说:朝鲜与中国在1885年划界谈判中均认以图门江心为界,有纪录及图可资佐证。我们不侵犯他人,也将誓死保卫自己的领土。禄贞守土有责,望珍重自退。

  斋藤无以回答。

  次日,斋藤回拜,声称此次争端属外交问题,应听命两国外交部交涉结果。吴答,禄贞守土在此,贵方以迅速撤出为上策。双方几经谈判,斋藤命令日军划地插竿为界,吴禄贞立即令人拔掉。一时,日方剑拔弩张,虎视眈眈;吴禄贞的军队严阵以待,针锋相对。历经时日,斋藤始终未敢逾越雷池,无可奈何地撤兵东渡。

  一次,斋藤季治郎想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便派大批人员武装入侵图们江北,深入90余里,并在沿途打入木桩。吴禄贞得知后,连夜派人将木桩尽数拔除,并另立标志,详细注明地名里数,以示主权。

  斋藤季治郎深感头疼,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

  1907年8月,吴禄贞和韩登举检阅了桦甸夹皮沟的3000乡勇,“一人一枪、马约千匹”组织绿林好汉、乡勇,前赴延吉,配合间岛问题谈判。

  1908年11月,吴禄贞回京不久,日人又开始制造纠纷,清廷再次调吴禄贞前往延吉。吴禄贞带领督练处周维桢、李恩荣两位科员及六名测绘员,“跋涉山川,穷极边塞”,历时73天,纵横2600多里,考察了边区的山水村寨。他们“复旁考列国之舆图,移译西人之记载,证以日韩之邦志,断以国史及诸名家之著录,荟萃成编”,最后绘成《延吉边务专图》,撰写了10万字的《延吉边务报告》。这一成果,后来成为中方谈判中非常有力的重要依据。

  时任军机处主政的张之洞,对吴禄贞所举“尤激赏之”。

  1909年5月,升延吉边务督办,并任陆军协都统,率领延边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1909年9月4日,《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在京签订。清政府根据吴禄贞调查的边务报告和他起草的长达万余字的《逐节申辩节略》,坚持了中韩以图们江为界河的历史事实,逐条批驳了日本的无理要求,成功地解决了“间岛”问题,确认了延吉为中国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吴禄贞因间岛功绩,被誉为“间岛英雄”!

  吴禄贞深谋远虑,为巩固边防,防备日本的军事侵略,上奏清政府获准建立了新军一镇(师),自兼镇统(师长),同时作为与日本继续交涉的有力后盾。

  吴禄贞在延边不仅解决了“间岛问题”、建戍边楼、加强边防军、在各要地设边务督办的派出所机构帮办所,加强了边民的管理,巩固了边防,在经济上也与日本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在任期间,曾果断地查封了内奸与日本人勾结的天宝山银矿,拆毁了日本在三合(中朝边境)至龙井设置的路标,拨款为朝鲜垦民子女办学,筹划修筑了数条公路,筹划开发森林资源,小到筹建延吉公园等,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政绩。

  后来,清政府发现吴禄贞有“革命嫌疑”,怕其在延边的实力扩大,便以经济拮据为由,撤销了延吉边务督办公署,吴禄贞被调回北京。

  北洋新贵

  1910年初,吴禄贞被调回北京,授以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成为留学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

  1910年4月,吴禄贞被派往德法两国考察军务。

  光绪、慈禧相继亡故后,摄政王载沣企图削弱袁世凯军权,故调吴禄贞入京。孙中山、黄兴对此相当重视,李书城也建议吴禄贞争取外放,以便更好进行革命工作。

  1910年11月,吴禄贞回国。同盟会员黄恺元出银2万两,向庆亲王奕劻行贿。

  1910年12月23日,吴禄贞被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驻防河北保定,在当时全国的革命党人中,吴禄贞是深入清军内部职务最高的一个人。新军第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原统制为段祺瑞,军中大小官员皆是袁世凯亲信,对于吴禄贞的上任充满了敌视。

  1910年12月23日,吴禄贞被任为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从出任第六镇统制,到1911年11月7日殉难,总共不到一年时间。

  1911年6月,清军准备在直隶永平滦州一带举行秋操演习(实际日期为9月16日)。蓝天蔚与吴禄贞、张绍曾在一次秋操准备会议上会面,密商:“乘此秋操,新军实弹射击,先将禁卫军扫清,再整军入京,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一举灭之。”也就是说,这一计划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前。

  1911年8月,梁启超由日本密函在京立宪派骨干,告知“九、十月间将有非常可喜之事”,所指即是通过“滦州兵谏”实现宫廷政变。可以说,“滦州兵谏”由梁启超一手策划,但为了保密,他在信中并未详细提及。

  梁的政变计划中,具体所借助的,即是张绍曾驻防滦州的第二十镇(时张任第二十镇统制),吴禄贞驻防保定的北洋新军第六镇以及蓝天蔚驻防奉天(沈阳)的新军第二混成协。张、吴、蓝所统领的部队,不但是北洋军最有实力的力量,而且驻扎京师附近,对于拱卫京师有着特殊的作用。梁启超之所以考虑动用这三支军事力量,一是此三人与革命党及各路江湖人士有密切联系,二是这三支部队对于牵制京师、安抚南方革命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张绍曾、吴禄贞和蓝天蔚,被誉为“北洋三杰”,在军界颇有名望,均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多赞成和支持君主立宪,并由此成为康、梁立宪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同时,此三人私交甚笃,又都参加过同盟会,与革命党人有广泛联络。

  宫廷政变的对象是清廷的旧派。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与梁启超关系至密,代表人物除载涛、载洵外,还有军咨使良弼、民政部尚书善耆等,他们极力扶植新军领袖张绍曾、吴禄贞、蓝天蔚等,以壮大势力,压制袁党。

  光绪死后,梁启超抓紧派人活动载涛等握有军权的上层人物,使宫廷政变的密谋逐步成熟:一方面抓住宫廷禁卫军,一方面抓住近畿“新军”领袖,京南是驻保定的吴禄贞,京东即是驻滦州的张绍曾。

  为了实施此计划,1910—1911年间,梁启超派汤觉顿秘密潜回奉天、大连等地,与吴禄贞、蓝天蔚等北军中要人联络。

  9月16日,摄政王载沣校阅禁卫军,准备秋操。此时,同盟会与立宪派双方均加紧部署起义。

  1911年9月16日,梁启超乘日本天草丸号客轮,秘密抵达大连,企图在东北与同党熊希龄、蒋百里、吴禄贞等人会晤,布置政变计划。由于起义计划被泄密,袁世凯将停放在滦州及奉天的全部车皮秘密调往北京,张绍曾等人原定的运兵计划遭到破坏。

  正当北方的新军准备在秋操演习时发动起义之际,湖北的革命党人也正抓紧筹划起义。南北两方革命党人联系后,决定“待北方秋操进行后,南北两方同时举事”,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然而,一系列突发事件促使湖北革命党人提前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摧毁清王朝的武装起义的第一枪。

  辛亥革命爆发,举国震动。

  滦州兵谏

  1911年10月,“秋操”刚开始不久,武昌暴动的消息就传来,清廷下令立即停止演习。参与演习的军队,多达6万,一部分重新编制,直接开往前线,其余的则要求迅速回防驻地。

  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根据清廷的部署,必须率所部编入开赴湖北前线的第二军。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驻防奉天)三人,人称“士官三杰”,一同毕业于日本的军事院校。此三人不仅是革命党,而且在他们周围也活跃着很多革命党。革命党希望利用“秋操”的机会,发动“首都革命”,以“斩首行动”的方式攻击北京,推翻现政权。

  1911年10月21日,梁启超写给立宪派骨干徐勤(字君勉)一封万言密信:“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国可救,否必亡。机已得,任即行,待数万押会所,电济。泣血叩。”

  梁启超在此信中对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语焉不详,只含糊地说“九、十月间将有非常可观之事”,即指由梁启超与张绍曾、吴禄贞、蓝天蔚等北洋新军统领策动的让晚清政府奄奄一息的“滦州兵谏”。

  10月27日,张绍曾和蓝天蔚等根据梁启超的战略部署,屯兵滦州,联名电奏清廷,提出实际由梁启超起草的“请愿意见政纲十二条”,要求在当年之内“立开国会”,由国会起草制订宪法,“君主不得否决之”,“特赦擢用革命党人”等。这个电报实际是一道最后通牒,威胁清政府要把多年来拖延未办的大事在两个月内全部办完,否则马上杀奔北京。

  10月28日晨,梁启超急电国内“用北军倒政府”“立开国会”“挟以抚革党”,张绍曾派骑兵进京赍送奏章。在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手握重兵的张绍曾、蓝天蔚等高级将领提出这样的政纲,不啻是给清王朝当头一击,迫使清王朝不得不下罪己诏,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当然,此“信条十九条”与梁启超所拟的“政纲十二条”有所出入),完全接受这个政纲。

  10月29日至31日,革命党人彭家珍敦促张绍曾截扣军火。梁启超也作出“扣留南下军火”的决策。吴禄贞派张世膺来滦州,“强张绍曾截之”,清廷高层更加恐惧不安。

  清廷接到张绍曾领衔的“兵谏”奏章后,觉“兹事体大,立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以军谘府大臣载涛为首的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开放党禁,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主张暂准张绍曾所请,建议派与张绍曾关系密切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去滦州“抚慰”。

  筹划起兵

  离京前,吴禄贞私下对人说:“此去有两种计划。第一个计划,滦州二十镇往南开,保定所驻军队往北开,一同直趋北京,打出旗号定推翻清室,创造民国;第二个计划,滦州和保定军同样会师北京,打出旗号是维护清室,革新政治。”(张国淦《辛亥革命史料》)

  “士官三杰”最后秘密商定,以张绍曾所部第二十镇为第一军,奉天蓝天蔚所部为第二军,新屯卢永祥所部为第三军,会师丰台直逼北京。

  然而,此时清廷的亡羊补牢措施迅速实施了,滦州军队通往北京的通道,已经封闭。

  但张绍曾在最后的关头,放弃了武力攻击北京的计划。

  10月29日,张绍曾和蓝天蔚协统共同发起“滦州通电”,促清廷立宪,撤消皇族特权,倘若不从,则实行兵谏。

  10月29日,太原发生暴动,巡抚陆钟琦被灭门,革命党人推举阎锡山为都督。北京受到了来自太原与滦州的双重威胁。变生肘腋,清廷极度震惊,迅速进行部署,立即收缴北京到滦州之间的所有火车车皮,并派重兵防范滦州新军攻击。而对山西的革命军,清廷宣布全力围剿。

  ●说法1

  清廷派遣蒋作宾等人前往滦州宣抚,他们便趁此机会同正在滦州管理交通的陈其采,共劝张绍曾与吴禄贞,趁清军大举南下之际,行“围魏救赵”之计,率两万余精兵直捣北京,实现首都革命,推翻满清并解武昌起义军之危。然而张、吴二人担心准备不足,又对部下是否全然响应缺乏信心,不敢冒险,从而错失良机。

  ●说法2

  清廷极为震惊,被迫同意改行君主立宪制度,并派吴禄贞前往滦州“抚慰”。不久,清廷借吴禄贞赴滦州之际,调其驻保定的官兵开入娘子关镇压山西革命。吴禄贞得知后,急赴石家庄控制,并暗中联络山西民军,密商与张绍曾、蓝天蔚等部联合会攻北京的计划。为稳定局势,清廷委任吴禄贞为山西巡抚,以示笼络。

  清廷宣布,完全接受滦州军人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11月3日,在滦州十二条政纲基础上,清廷制定并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资政院匆忙起草《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上奏清廷。规定成立国会,实行责任内阁制,皇帝的权力以宪法的规定为限度,国会有制宪、改宪、选举内阁总理大臣,宣战、媾和及决定财政等权力。

  由此,君主立宪制度在吴禄贞张绍曾等人“兵谏”威胁之下,仅仅几天就实现了。

  而三天前,一直在老家养“脚伤”的袁世凯,已经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

  11月2日,清廷发布上谕,称张绍曾等人用心良苦。良弼、载涛等人准备利用吴禄贞的力量除掉袁世凯,将吴禄贞的第六镇部署在京汉铁路中段,准备在袁世凯平定武昌骚乱后北上时借机发难,铲除袁世凯的势力。4日,清廷授吴禄贞为山西巡抚,去收复刚刚宣布独立的山西。朝廷将错就错,希望打消吴反叛的念头。吴禄贞“阳为接受,阴实拒之”。

  与此同时,清廷下令北洋第六镇立即出兵山西“剿匪”,师长吴禄贞随军督战。吴禄贞在滦州闻讯后说:“吾劝诸将袭北京,而所部攻晋,何面目在此与诸将相向乎?”(钱基博《吴禄贞传》)

  听完张绍曾的分析后,吴禄贞星夜由滦州赶往石家庄,制止部队前进;并派何遂入娘子关与晋民军会谈合作;又派人到武昌会晤黄兴,议南北呼应之策。他还对朝廷谎称山西民军已经投降。

  吴禄贞下令扣留了开往汉口的一列军车,其中有几十万两饷银、十几车皮的粮食、弹药、棉军装等;他亲自赶到娘子关,“招抚”(实则合谋)阎锡山,并计划组建“燕晋联军”;他在发给清廷的电文中,毫不掩饰地为“革命党”辩护,要求朝廷立即下令冯国璋退出汉口,由他负责“说降”革命党。吴禄贞威胁说,如果清廷不采纳他的建议,则“深恐将士愤激,阻绝南北交通,而防害第一军。”他还同时弹劾了陆军大臣荫昌,认为荫昌必须对发生在汉口的悲剧负责。

  11月4日13时,吴禄贞抵达山西娘子关,受到阎锡山亲自迎接。吴禄贞说,山西的独立使京畿震动,如果我们联合起来会师北京,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吴禄贞又说:“阎都督是你们山西的主人,我是替他带兵的。”这些话让阎锡山非常感动,他表态说:“我们拥护吴公禄贞做燕晋联军大都督。”

  11月4日,两人决定组织燕晋联军,吴禄贞为联军大都督,阎为副都督,并约定了会师北上。山西义军准备率部沿京奉线西进,北上直取北京,并分兵扼守密云,防止宣统逃窜热河;并派兵把守京汉路上黄河铁桥,阻止袁世凯北返,其主要部队顺京汉路北上。吴禄贞亲率第六镇和部分山西军直逼北京,一旦占领北京,立即全歼袁世凯的部队。

  这时,孔庚向吴陈述武昌战况以及冯国璋部纵火焚烧汉口的罪行。吴听后,大愤。断然下令截留北洋军运往武昌的军火。并电奏清廷,要求朝廷下令停止对武昌和湖北的进攻,南北停战。此外,他还向军咨府发了一份电报,强烈要求南北停战,并用激愤言辞威胁:南方不听,自告奋勇出兵讨伐;北方不听,则断其后路。对于吴的威胁,清廷不仅没有训斥,反而电谕吴通报嘉奖。

  将星骤陨

  但吴禄贞并没有停止起兵北京的计划。他希望一剑封喉,结束大清,创建民国。但是,他忽视了张绍曾的分析——从1910年12月23日出任六镇统制,到1911年11月7日,吴禄贞始终没有真正掌握住第六镇。

  第六镇是袁世凯的嫡系,军官多为小站旧人。吴禄贞到职后,立即进行改革,首先请陆军部任同盟会员张世膺为参谋,李书城为标统,但陆军部尚书荫昌不批;然后,吴禄贞请令将“烟瘾过重,行同盗贼”的协统周符麟撤职,也不批复。吴禄贞忍无可忍,自行下令撤了周的职务。六镇各级军官因撤周符麟,“无不人人自危,各怀去志”,并多次闹事起哄要挟。荫昌因吴禄贞写信指责他而派人到六镇收集材料,罗织罪名,试图寻机撤他。吴禄贞怅然若失,于是便常住北京“与朋侪饮酒赋诗,借以清除胸中的积闷”,“与该镇官兵的关系不免日渐疏远”。

  武昌起义爆发后,吴禄贞开始兴奋起来。在与从南方来京的李烈钧痛饮的宴席上,李烈钧“宜早举动以为响应,我等须努力,武汉不足恃”的话语,与畅饮的烈性酒一并在吴禄贞胸中燃烧起来。10月29日,参加秋操的张绍曾拒不受命回防,驻扎滦州,并联合通电要求清廷立宪。被激情所驱使的吴禄贞此时“顿足曰‘好事让人为之’”。

  1911年11月5日,吴禄贞由娘子关返回石家庄,在火车站扣留了清政府接济袁世凯在湖北镇压革命军队的一列军火。这一举动不仅使清政府慌了手脚,也使当时正坐镇孝感准备督师进攻武昌革命军的袁世凯也大有芒刺在背之感。

  一直以来,吴禄贞公开打出的旗帜是奉命镇压和招抚山西革命军,而与阎锡山达成联合起义全都是秘密进行的。

  11月6日晚,吴禄贞在石家庄车站迤东不远的电报局楼上,在六镇中级以上军官会议上公开宣布了翌日起义的计划,即“采取革命手段,明晨即直赴北京,并分发白布臂箍,使各缠手臂,以为符识,有不服者,即以军法从事。” [18] 结果当场便遭到反对。

  当时,由吴禄贞直接节制的兵力有限。按照北洋新军编制,镇依次下辖协、标、营、队、排、棚,每镇辖步兵两协,步兵协每协下辖步兵两标,每标又辖三营,每营辖三队,每队辖三排,每排辖三棚。按照兵力来算,北洋新军一镇的兵员约在12000人。据时任清军咨府特派员的孔庚回忆录记载,他与吴禄贞在石家庄会晤时,得知六镇中有一协兵力已经派赴汉口,另外,清军第一镇一标虽说也归吴禄贞节制,但是旗人组成的第一镇又是暗中牵制吴禄贞的一股势力。

  吴禄贞作为燕晋联军大都督,是攻打北京计划的总策划和总指挥。1911年11月6日深夜,吴禄贞在设于火车站站长办公室的司令部里,与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紧张地筹划着第二天的起兵事宜,处理着繁忙的公务。

  车站司令官谢良翰回忆说:“有官长反对独立之说”。吴禄贞说,“明日犒赏后,全军站队,我自己演说大义,当无他虞。”稍后,他听说有人要暗杀自己,于是想躲避,但又不敢外出,于是和张世膺、周维桢一起躲到了站长室室后花圃内。凶手第一次来没有找到他们。第二次来,吴禄贞等已经返回室内,凶手们遂寻踪而来。

  此时,清政府正密谋暗害吴禄贞,用2万元赏金收买了第六镇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

  ●说法1

  7日凌晨一点钟,吴禄贞和参谋长张世膺、副官周维桢还在紧张工作。马蕙田带人闯进,口称:"大人高升,向大人贺喜!"接着拔出手枪射击,吴禄贞、张世膺、和周维桢遇难。办公桌上展放着张绍曾来电:"我军整装待发,请与山西义军前来会师。"吴禄贞复电:"愿率燕晋子弟一万八千人以从。"墨迹未干。

  ●说法2

  吴禄贞的卫队长马蕙田带着参谋夏文荣、连长吴云章、排长苗得林三名下级军官,手持红帖,说是来贺吴统制升任山西巡抚。吴禄贞让其进来。马蕙田等四人进门后,一面口称,恭喜吴统制高升,一面向吴禄贞打恭下跪,正当吴打恭还礼之时,马蕙田等拔出手枪向吴禄贞开枪射击,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亦被开枪打死,张之洞之孙、参谋张厚琬混乱中逃出躲避到英美烟草公司楼上。马蕙田趁乱割下吴禄贞的首级,随即逃离现场。

  与吴禄贞居住仅一墙之隔的车站司令官谢良翰闻枪后,即起身前往救援,被凶手伏击受伤。此时凶手们在车站上还疯狂地对空大肆鸣枪,制造了严重混乱的气氛。

  由于六镇中革命党人群龙无首,“士兵逃亡大半,秩序紊乱”。刚刚到达石家庄的山西民军,当夜又急忙退至获鹿以西。直到次日天亮,山西民军才返回车站,将原来截留的军火和吴禄贞的尸体一并装运列车,急急忙忙撤回太原。当地居民听到“吴大人被杀”的消息后,都处于极度的惊慌之中。

  何遂、倪德勋等当晚就带着吴禄贞和张世膺的遗体回娘子关(当时尚未发现周维桢的遗体)。何遂非要自己抱着吴禄贞的遗体,别人也无法劝他。何遂崇拜英雄,他和吴禄贞相处时间不长,但一见如故,推心置腹,在危难中吴禄贞给了他极大的信赖,使何遂视吴为生平知己。想到吴那磅礴奇宕的气概,磊落豪爽的为人,运筹帷幄的雄才,竟然死得这样突然,这样悲惨,何遂悲从衷来,抱尸痛哭,仇亮等劝他不住,也纷纷垂泪。

  仇亮、景梅九、何遂、倪德勋等第二天到了太原,阎锡山亲自迎接。阎锡山让一个高明的木工做了一个木人头,安放在吴禄贞的颈腔上,带领将士致祭后,把吴、张二人浅厝于娘子关。

  11月9日,清政府派员到石家庄接掌六镇军权。武汉前线得知噩耗,革命军将士大震,拨剑斫地,在阵地树起“为吴禄贞报仇雪恨!”的旗帜,纷纷请求出师北伐。

  哀荣备至

  1912年初,孙中山即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称,"吴、周、张三氏,当义师甫起之日,即阴图大举,绝彼南下之援以张北伐之势。事机甫熟,遽毙凶刃。迭被重伤,身首异处,死事至惨。"孙中山特颁第一号抚恤令,追赠吴禄贞为陆军大将军。

  1912年3月14日(农历正月二十六日,吴禄贞的诞辰日),黄兴等人在上海张园为吴禄贞举行追悼会。孙中山亲笔写下悼词“盖世之杰”,以缅怀这位壮志未酬的青年才俊。并派他的秘书长代表他出席了追悼会:

  荆山楚水 磅礴精英 代有伟人 振我汉声

  觥觥吴公 盖世之杰 雄图不展 捐躯殉国

  昔在东海 谈笑相逢 倡义江淮 建牙大通

  契阔十年 关山万里 提兵燕蓟 壮心未已

  滦州大计 石庄联军 将犁虏廷 建不世勋

  猰貐磨牙 蜂虿肆毒 人之云亡 百身莫赎

  1912年3月14日,山西太原军民也为吴禄贞召开追悼会。此前,山西义军还派员专程前往湖北省云梦县吴家台,迎吴禄贞的夫人以及子女到太原出席大会。追悼会主祭台上横幅为“燕晋联军大将军吴公绶卿追悼会”,两侧为黄兴的挽联:

  公缓须臾,万里早空胡马迹

  我悲后死,九原莫负故人心

  历史评价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爱国民主革命者,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多方面的才能在革命党人中享有崇高威望。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开会商议,认定最适合的都督是吴禄贞。他敢于在清政府统治的中心地区发动起义,他对袁世凯的清醒认识也远远高出一般的革命党人。其与云南的蔡锷齐名,时称北吴南蔡。

  人际关系

  吴禄贞有3女一子,被刺时长女吴忠华年仅8岁,子吴忠黄5岁,次女吴忠敏3岁,幼女吴忠瑛在吴禄贞被刺后一周才出生,后来侨居美国加利福尼亚,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时她正好满一百周岁。

  吴忠黄有二子二女,大儿子吴厚培,曾参加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战斗,在长春体委离休;小儿子吴厚生,为香港金融家。大女儿吴怡,曾为北京二中教师;小女儿吴厚婉,现居武汉,为华中师大教授。

  主要作品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东亚人文情报学研究中心藏有《沿途日记》(不分卷)钞本2册,未署作者姓名,也未公开出版,原稿作者缺,经考证,作者为吴禄贞、周维桢。(参见聂红萍《〈沿途日记〉与吴禄贞西北考察》,《暨南学报》2019年第2期。)吴禄贞《沿途日记》内容涉及当时中国北方气候、地理、风俗民情、经济生活等,原稿为手写体。

  今人辑有《吴禄贞集》。

  人物争议

  杀害吴禄贞的凶手为谁,历来多有争议。与吴禄贞熟悉的蒋作宾在辛亥时任陆军部司长,据他回忆,“清廷知吴禄贞有异志,任为山西巡抚,以示羁縻。良弼等认吴等革命性成,非杀之不足以资镇压;余等潜知其消息,即遣王、何等到石家庄,劝他速去山西,以避暗算。翌晨,王、何等至京汉铁路西站购车票不得,知良弼等已运动吴之协统周符麟暗杀吴于石家庄矣。”

  另一位目击吴被杀的陆军部科员孔庚回忆,蒋作宾11月4日对他说:“糟了,吴大炮不知自己的地位如何,总是开大炮,不估计估计自己的力量,却把政府接济打革命军的枪炮子弹扣了,遭了清廷之忌,清廷非杀他不可。军咨府会议、议决,表面上放他山西巡抚,好使阎锡山与他火并。一方面派人暗杀他,这一计划非常毒辣。”几天后,孔庚赶回石家庄,把蒋作宾说的话以及周符麟要车到石家庄的话,都告诉吴,请他小心防备。“他听了,毫不在意的说,满洲气数已尽,这些小孩子当权,有何足怕。”出事就在当夜。

  买凶弑主

  ●正方观点

  1911年11月22日,上海《时报》刊登要闻《吴禄贞被刺之始末缘因》称,良弼先发制人,特用二万余金买通吴的部下统领李某及守卫军士十六人,刺吴于石家庄火车站。次日早晨,良弼到军咨府,问石家庄有急电到否?众答无电到,良弼形色仓皇,行止不定。这时电报到了,他将电译出,即大呼“吴禄贞在石家庄被刺”,并电告陆军部,捏造吴在石家庄大杀旗兵,现已被刺。此电遂秘而不宣。

  吴禄贞去山西前,摄政王给他一个小匣子,嘱他回家看,尽是检举他为革命党的告密书信。他将京中未了手续托人料理,兼程赴晋。吴禄贞对彭家珍说,在日本因种族问题,与良弼是死对头。这次解除兵柄,都是其主谋。

  彭家珍分析,吴禄贞的死肯定是良弼所为,因为清廷没有杀吴意图,有心示好,小匣子便是明证。彭家珍决心报仇,除去良弼。(1912年1月26日,农历辛亥年腊月初八。在清宗社党领袖良弼宅第门前,掷出炸弹的革命党人彭家珍当场牺牲。良弼被炸断左腿,于29日夜身亡。)

  动手杀吴的马蕙田就是吴的卫队长,有人说他行凶后,割了吴的头颅,“到京后向良弼领得赏银三万两。”

  “良弼与禄贞友善,然内实忌其才”(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良弼也可能是杀害吴禄贞的幕后主使,但这些说法都只是说法,并没有提供过硬的证据。

  ●反方观点

  良弼是吴的平生知己,如何能够公然下手买人杀吴?

  1899年留学期间,吴禄贞等倡言革命,身为满人的良弼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和苦口婆心的劝说。

  1904年5月,清廷成立练兵处,吴禄贞调到北京,担任练兵处军学司训练科马队监督。这次调动,吴禄贞颇得力于日本留学时的同学良弼。良弼比吴禄贞年长3岁,是皇族近支成员。他对吴禄贞相当赏识,甚至对吴禄贞的政治倾向也能容忍,“禄贞喜言革命,而良弼必折之,往往面赤声嘶,持不下。然意气相投,禄贞亦昵于良弼以自全。”(钱基博《吴禄贞传》)

  1906年6月,良弼推荐留日同学张绍曾担任新设贵胄军事学堂学监。良弼明知吴禄贞的革命思想,还是对他二人如同兄弟,“如携手练兵以御外侮,左提右挈,天下事大可为。尊主庇民,何必革命?”

  吴禄贞在练兵处任职时,曾巡视蒙古、陕甘等地边防形势,在驻军中鼓吹革命,遭到陕甘总督升允的构陷,幸有良弼在京城进行营救活动,才免于一死。由于良弼在载涛面前大力保荐,吴禄贞得以在1911年出任新军第六镇统制。

  军咨府大臣载涛回忆,良弼曾向他大力称誉吴禄贞,举荐为第六镇的统制。他没有同意,不料吴既善于钻营,又有良弼做靠山,走庆亲王的路,以二万两如愿以偿。他认为“既非袁之所为,亦非清政府所干,仅系由于个人的私仇,致酿成适逢其会的凶杀而已。”

  丢官报复

  《吴禄贞被刺之始末缘因》称,马蕙田的背后是周符麟,因吴禄贞撤去周协统职位,周要报复。

  清廷暗杀

  ●正方观点

  清政府密谋暗害吴禄贞,用2万元赏金收买了第六镇骑兵营长兼警卫队长马蕙田。

  阎锡山回忆,孔庚等人说,吴禄贞之死乃清廷以二万两银子买通其部下吴鸿昌所图,与一般所传周符麟微有出入。

  ●反方观点

  李炳之有一天回军咨府,看见吴禄贞满面怒容,神态颇不正常。“因为吴禄贞曾经扣留枪械,事情发生之后,就有人怀疑是清政府派人暗杀的。但据我了解,清室并没有这个计划。”

  袁世凯忌惮

  ●正方观点

  趁吴禄贞与山西义军联合起义成立燕晋联军之际,袁世凯指使其死党周符麟用二万元收买了吴部下马蕙田和其他几个军官。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吴禄贞。

  当时,袁世凯新授内阁总理,有吴在京汉路上,构成直接威胁,“不能到京,有吴无袁,情势显然”。吴禄贞策划燕赵联军,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切断京汉铁路,防止袁世凯北上。

  李炳之听说是袁世凯指使段祺瑞派人下手的。“段曾任第六镇统制,人事较熟,暗使马队管带马蕙田下手杀吴。马外号赛吕布,这个人翻脸无情,唯利是图。”

  1912年秋,李书城随黄兴到北京,吴禄贞秘书张志潭告诉他:“杀吴禄贞的是袁世凯;袁不杀吴禄贞,就不能来到北京,袁的全盘计划就无从实现。”

  1924年,段祺瑞长子段宏业在北京与何遂闲谈,大大称赞马蕙田:“是英雄,够朋友,他的行动省了不少不少的事。”

  从小跟随袁世凯的贴身随从唐天喜,对他的家庭教师任芝铭说,袁派什么人去贿通周,给了多少万两银子,在哪一个银行拨款,连人名、银行名和钱数目都有。可惜时间久了,任芝铭都忘记了。

  袁世凯儿子袁克文和幕僚王锡彤记载,虽未指出袁指使,却都认定与袁有关。

  ●反方观点

  如果说是出于袁的指使,袁在当时甫经起用,尚不能知吴之“异志”,尤其是不能知道吴的起义密谋已迫在眉睫,况且鞭长莫及,如何能这样得心应手?

  陈其采告密

  在清廷军咨府任第三厅厅长的陈其采,恰巧在那时到了吴禄贞之处,并且亲自遇到了变难的这件事。

  此前,跟随吴禄贞一起到滦州的陈其采是革命党人陈其美的弟弟,陈其美在上海发动起义,并且已经独立。吴禄贞以为陈其采必定追随陈其美的革命主张,没想到陈其采是清廷特地派来监视他的奸细。得知吴禄贞的真实意图后,陈其采溜回北京告密,清廷将滦州的火车车皮全部调走,这样起义军就无法进军北京,起义的计划第二次破产。

  后世纪念

  吴禄贞生前曾经有诗“共和未成身先死,一腔孤愤血映红”,死后首级下落不明,下葬后也不得安宁。吴禄贞下葬后不久墓就被盗,盗墓贼在墓内找不到值钱的物品,一气之下在墓内放火,结果吴禄贞的遗骸被烧得只剩下一块胯骨和一节指骨。

  1913年11月7日,在吴禄贞殉难两周年的忌日,山西省政府为吴禄贞、张世膺、周维桢修建的陵墓在石家庄火车站落成,三位烈士的遗体正式安葬于此。吴禄贞墓外形为纪念塔式,高约二丈,墓前有阎锡山撰写的石刻碑文。

  1982年3月25日,吴公墓被迁至石家庄长安公园内西北侧的小土山上,新建墓地约150平方米。

  1991年11月7日,吴禄贞80周年殉难日,他的纪念园在云梦落成,纪念园前的路被命名为“吴禄贞路”。

  2009年9月18日至19日,吴厚婉夫妇和哥哥吴厚培作为吴禄贞的子孙,应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邀请,参加吴禄贞“戍边楼”落成100周年纪念大会暨重修“吴都护禄贞去思碑”揭幕式。吴禄贞遇刺后,延边各界人士建立“吴都护禄贞去思碑”,1931年“9·18事变”后被日本侵略者毁坏。

  时隔78年,延边自治州重修去思碑,奠基时将第一铲土分送给石家庄和云梦县,由吴厚婉带回。华中师范大学和云梦县分别举行了奠基土回归故里交接仪式和延边国土在云梦安放仪式。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9-17 16:27:4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吴新田

下一篇:吴嵩庆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