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钫
2023-10-07 10:22:53  来源: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主编:刘国铭 副主编:王叔凯 张秀平 朱显龙  点击:  复制链接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

  早年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求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并领导陕西辛亥革命,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民初参加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后曾担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代主席、第二十路军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鄂豫陕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5年授衔为陆军上将。1949年,在四川策动国民党第二十兵团等部队起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毛泽东主席曾称他为“中原老军事家”。

  人物生平

  人物出身

  张钫,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生于1886年7月17日(清光绪十二年六月十六日)。其父张清和,为清光绪年间拔贡,曾任陕西乾州、鄜州州判。

  光复西安

  1902年,张钫随母至陕西父亲任所。不久,以客籍考入陕西陆军小学。1907年毕业,以优异成绩被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在校期间,与校友钱鼎、吕公望等组织军人革命团体“同袍社”,从事反清活动。

  1908年加入同盟会,并与河南民党密切联系。是年暑假乘返里之便,于巩县黑石关小学与河南同盟会主要负责人秘密会谈,为河南民党起义做准备。

  1909年底,张钫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第二年由陆军部分派回陕西新军任炮营右队排长,即与钱鼎、党自新等在新军内组织同盟会秘密联络组织“武学社”,并担任该社副会长(钱鼎任会长)。他经常以研究军事为名,在新军和陆军中、小学中传播革命思想,并与新军中的哥老会会众联系,发展反清势力。

  1910年7月9日(农历六月初三),张钫与在陕同盟会、哥老会主要成员三十余人,在大雁塔集会,“歃血为盟”,立誓为推翻清王朝而斗争。

  1911年10月22日,陕西同盟会为响应武昌革命,发动武装起义,张钫是主要组织、发动者之一。当日上午,同盟会、哥老会领导骨干在西安西郊的林家坟开会之后,张钫即先行入城侦察,率领部队首先攻占军装局,作为起义军的总司令部;并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武装了徒手的新军战士,为光复西安立了首功。

  11月初,张钫出任“秦陇复汉军”东征军大都督,率军东征;三战潼关,一度进兵到陕、渑一带,豫西民军万余人也来投奔,一时军威大振,吸引清兵数万,血战百余天,保卫了西安,推动了河南革命形势的发展,也减轻了武昌方面的军事压力,为武汉革命政权的存在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反袁护国

  民国建立之后,张钫出任陕西陆军第二师(原东征军)师长,屯兵潼关。

  1912年6月,张钫先后到北京和开封,面见袁世凯、张镇芳,呈准把原参加东征作战的河南民军编为“镇嵩军”,由刘镇华统领,回豫西“剿匪”。

  1913年,袁世凯指使暗杀宋教仁,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派人赴河南、陕西与刘镇华、张钫联络。袁世凯得到密报,急调张钫率部移军四川。张钫身陷川东,孤掌难鸣,未敢轻举。

  袁世凯扑灭了“二次革命”,1914年调张钫回陕西任陕南镇守使,驻汉中。第二年,又调张钫进北京,名义上任将军府的将军,实际上是进了袁世凯的无形囚笼。张钫进京后,受到袁世凯爪牙的严密监视;但他仍然与在京反袁志士联系,探听袁世凯帝制活动消息,并暗中与河南和陕西的刘镇华、陈树藩联系,组织豫陕反袁联盟,准备起兵反袁。

  1916年3月,张钫经长时间谋划之后,假托回河南为袁世凯筹办民团为名,回河南领导豫陕联军,以策应云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不料刘镇华叛盟投靠袁世凯,并向袁告密,所以他一到开封,就被河南督军赵倜扣押,并当即转押到北京。这时全国反帝斗争已全面展开,袁世凯进退失据,无暇顾及此案,加之张钫在京好友多方营救,把案子拖下来。6月,袁世凯在一派讨伐声中死去,张钫获释。

  1918年,陕西各部靖国军,在征伐依附于北洋军阀政府的陈树藩、刘镇华的战争中,久战不胜,共约于右任、张钫赴陕统一领导靖国军。张钫应约离京,8月下旬至三原与先行至此的于右任组织靖国军总司令部,于右任任总司令,张钫任副总司令。各路靖国军得到统一整编,加强了对陈、刘集团的攻势,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张钫经常深入前线指挥作战,并在戎马倥偬之间,检阅古诗,编成《历代军事分类诗选》。

  1921年,陈树藩、刘镇华集团瓦解,靖国军也随之解体,张钫因父丧返乡守制。在故乡三年,张钫创办了铁门小学,并资助县政府在铁门成立“续修县志局”,还集股筹资创设“观音堂民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

  胡憨之战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胡景翼任河南督军。仍然盘踞陕西的刘镇华派憨玉琨部进军河南,欲与胡争夺中原。张钫不忍家乡战火再起,祸害百姓,乃发“弭兵电”,呼吁双方罢兵,以宁中原,并来往奔走于胡、刘之间,从中调解,终于无效。

  1925年2月,在豫西爆发了“胡憨之战”,这时张钫尚在开封胡景翼处。当他辞胡西归,途经洛阳时,刘镇华强把他留在军中,并发表张钫为前线“副总指挥”。张钫囿于镇嵩军的旧关系,参与了军事行动。3月,战争迅速结束,镇嵩军惨败。张钫为胡部所扣,几遭杀害。由于省参议郭燕生和驻军洛阳的樊钟秀的全力营救,才免于难。

  支持北伐

  1925年8月,于右任为促成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广州革命政府合作,约请张钫到北京。

  1926年4月,国民军被迫撤离北京,直鲁联军入京严查国民党人,张钫避居天津,以埋头搞实业作掩护,观察北方局势的变化。7月,广州革命军出师北伐,张钫微服返豫,与国民党人郭燕生、张鸿烈等取得联系,筹划迎接北伐军,并以观音堂煤矿资金资助河南国民党人的秘密活动。

  1927年,在五原誓师参加北伐的冯玉祥军解西安之围后,张钫应于右任、冯玉祥的邀请,到了西安。5月,随冯军返豫,参与谋划军事和河南政务。

  主政河南

  1928年9月,张钫任河南省建设厅长,兼省赈务会主席。他在掌建设厅期间,主持植树造林,修建公路,颇有成绩。是时,豫西兵、匪、旱三灾并袭,大批灾民扶老携幼到开封谋生,张钫多方筹款放赈、开舍饭场,并用“以工代赈”方式,安排灾民生活。

  叛冯附蒋

  1929年,蒋、冯战争爆发,张钫因参与了蒋介石收买韩复榘的活动,开始与冯玉祥分道扬镳。

  1930年春,蒋、冯、阎中原大战爆发。5月,蒋介石在徐州约见张钫,委任他为河南省代理主席,利用他在河南地方的影响和他与西北军的密切关系来对付西北军。7月,蒋介石又加委他为第二十路军总指挥,促使他加强对西北军的分化工作。接着张钫飞抵漯河,乘阎、冯联军失败之际,收编了万选才(时已被蒋介石枪毙)旧部,使二十路军一度拥有一个军八个师的兵力。

  10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成立,蒋介石任命刘峙为省主席,以张钫为民政厅厅长。二十路军经国民党中央整编为七十五、七十六两个师,张钫以二十路总指挥兼任七十六师师长。此后,他又担任河南“清乡督办”,指挥二十路军在河南各地“剿匪”。

  保护文物

  是时,张钫在执行军务中,看到豫西地区历年出土大量唐代墓志,不为人所重视,甚为痛惜,遂于1931年夏委专人代为搜购,妥为保存。此事前后历经五年,共得唐志及其他石刻千余片。

  1936年在故园“蛰庐”单辟一天井院,建砖拱窑十五孔,将志石镶嵌在窑内外墙壁间,并请章太炎以古篆题额为“千唐志斋”。

  进攻红军

  1932年春,张钫奉命到潢川“剿共”,历时一年,遭到红军沉重打击。年底,带七十六师移驻许昌进行整补。第二年7月,七十六师移驻洛阳西工,负责豫西“剿匪”事宜。张钫以“剿”、“抚”结合的政策,把豫西主要杆头收编在自己部下。

  1934年春,二十路军回驻许昌、南阳一带。南阳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故里,南阳“医圣祠”历来是医界景仰的圣地。但是,由于军阀的破坏,当地豪强的劫夺。“医圣祠”已破败不堪。张钫目击神伤,愤然枪毙了霸占“医圣祠”地产的劣绅先及元,发愿重修“医圣祠”,并计划创设“国医学校”,以光大祖国医学。后因蒋介石命令张钫赴江西参加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战争,此计划未能实施。这期间,张钫还购得《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多部和一批精印的儿童读物,分别捐赠给故乡铁门和新安、偃师、洛阳、许昌、南阳等地,建立公共图书馆。

  是年9月,张钫奉蒋介石命令带领二十路军进至江西的临川、光泽、邵武、南城一带,参加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10月,红军主力突围远征,根据地只留有少数游击队在坚持斗争。红军游击队灵活机动的战术,曾使二十路军常年奔波于深山茂林之中,备受疲惫之苦,且二十路军官兵多系北方人,大都不服水土,在江西三年,仅死于疾病者就有数千名。

  抗日期间

  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张钫升任第十二军团长,移驻苏州,所部在昆山前线与日寇作战。9月下旬,蒋介石任命张钫为第一战区抗日预备军总司令,令其回河南收编地方武装。张钫奉命到河南,处处碰壁,方悟这是蒋借机剥夺自己兵权的阴谋,因此一气上了鸡公山。1938年2月,已经西迁在重庆的国民党政府,任命张钫为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后改任代院长),但他仍住鸡公山。后来日军逼近武汉,他才携眷至西安。

  此后,一直到抗战胜利,张钫除因公务短时间逗留重庆外,长期居住西安。在这里,他倡办麟凤煤矿公司、沔县民主煤矿公司,组织西北建设促进会,致力于实业开发工作,并捐资帮助陕西著名中医黄竹斋刻版印行了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使这一中医珍籍得以传世。

  抗战期间,河南水、旱、蝗、汤(恩伯)四害横行,逃荒到陕西乞食的灾民难以数计。豫西沦陷后,更有大批难民涌进西安,充塞于街道和城壕之间。张钫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份向西安市民募征馒头、大饼,救济难民,并多方奔走;甚至变卖汉中私产,筹粮筹款,放赈,开舍饭场,以解难民燃眉之急。张钫还创办“西北中学”,安排难民子弟入学就读;接着组织“西北移民垦干班”,短期培训移民干部和医生,有计划地组织难民向甘肃、新疆移民。

  1944年春,流亡在豫西潭头镇的河南大学遭日寇袭击,数百名学生辗转到西安,衣食无着,露宿街头。也赖张钫救助,河南大学很快安顿在宝鸡复校上课。抗战胜利后,张钫又亲自出面,为河南大学争取到一笔“善后救济款”,才使河南大学顺利回到开封复学。1945年5月,张钫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抗战胜利后,张钫先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国策顾问、总统府顾问,并被授予上将军衔,但这都是作为蒋介石安抚杂牌军将领的闲职。

  通电起义

  1949年9月,全国即将解放,蒋介石飞抵重庆,妄图负西南一隅作最后挣扎,遂委张钫为“鄂豫陕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希望张钫重新拉起一方势力,为他支撑残局。不久,解放军大举入川,解放重庆,包围成都。张钫乃联络国民党第二军、十五军,连同本部共六万余人,于12月在成都近郊郫县通电起义。第二年,随军到天水,在彭绍辉军长欢迎起义军将领的招待会上,张钫痛陈“觉今是而昨非”,坚决表示要和人民一道,努力建设新中国。

  晚年生活

  1951年,张钫定居北京。1954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1966年5月25日因患癌症逝世,葬北京八宝山公墓。

  1986年,张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骨灰迁回故里,安葬于千唐志斋旁。其回忆录辑为《风雨漫漫四十年》,于1986年出版。

  人物故居

  张钫故居包括张钫纪念馆和千唐志斋两部分,由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负责管理。

  张钫纪念馆坐落在新安县铁门镇西后街路北,与千唐志斋一路相隔。张钫故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规模庞大,房舍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北方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别是主体部分,为三进的四合院连环结构,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但有别于传统的,是它的门窗和内部装修,其采用的是西式风格,尤其是大量采用了在当时需要进口的水泥、玻璃等建材,使得整座宅院呈现出中西结合的典型特色。是河南古建筑群中独具特色的民国初期民居建筑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钫故居曾做过公社的招待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指挥部,后来成了铁门镇政府的家属院。到2006年,张钫故居已经变得破败不堪,隐患重重。张钫故居的维修保护工程2008年4月开始实施,至2010年10月完工,工程总投资800万元。2011年,经多方努力,张钫先生留下来的部分物品和珍藏书籍整理齐全,得以在纪念馆内陈列展出。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10-07 10:31:2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轸

下一篇:张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