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1909年--1973),幼名伯春,学名巨富,字文渊,贵州省绥阳县郑场镇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参与北伐,参加了著名的龙潭战役。1931年张涛被调至何应钦处,成为何应钦的上尉侍从副官。1938年,军政部调张涛任一百四十师上校团长,在湖北沙市整训。1939年参加长沙第三次会战,多次打退何挫败日寇的进攻。1949年率部起义,1973年逝世于贵阳。
人物生平
张涛,幼名伯春,学名巨富,字文渊,一九O九年(庚戍)二月十二日出生于绥阳县郑场下街,一九七三年逝世于贵阳。祖籍四川重庆府巴县长生桥人氏。前清晚期,国运衰危,四川连年闹灾荒,哀鸿遍野,饿莩满地。张氏祖父母携带叔伯兄弟五人,流离转徙来到贵州定居。父亲张吉胜,家贫未读书,娶妻王氏,生一女,名巨琪。王氏早亡,续弦景氏,生三男一女,张涛排行第二。父亲不识字,然善于应酬,曾任过区长、粮食主任等职。母亲娴于针黹,勤谨持家。一家人自耕度日,勉能维持温饱。
进黄埔 参与北伐
张涛是县立郑小五期学生,因为家境并不富裕,时值地方糜烂,天灾人祸,兵匪交相为患,他小学没有毕业即被迫辍学。张涛姐夫的弟弟叫刘舜生,在外从军,一九二四年底回乡探亲,常给张涛摆谈国事。时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为了打倒北洋军阀,一九二三年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深知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北伐军事干部。张涛在读书时就听到一些老师讲过中国古代班超投笔从戎,祖逖闻鸡起舞,誓死北伐的故事。当今外夷入侵,军阀割据,国难当头。刘舜生的谈话,激起了张涛一片爱国之心,顿生到广州去报考黄埔军校的念头。但是广州很远,家里困难,没有路费,怎么办呢?他的父亲是个很懂道理的人,也希望儿子出外奔前程,于是专门把一些要好的朋友和亲戚请到家来作客,向他张涛是县立郑小五期学生,因为家境并不富裕,时值地方糜烂,天灾人祸,兵匪交相为患,他小学没有毕业即被迫辍学。张涛姐夫的弟弟叫刘舜生,在外从军,一九二四年底回乡探亲,常给张涛摆谈国事。时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孙中山先生为了打倒北洋军阀,一九二三年在广州设立大元帅府,深知革命要成功,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建立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培养北伐军事干部。
张涛在读书时就听到一些老师讲过中国古代班超投笔从戎,祖逖闻鸡起舞,誓死北伐的故事。当今外夷入侵,军阀割据,国难当头。刘舜生的谈话,激起了张涛一片爱国之心,顿生到广州去报考黄埔军校的念头。但是广州很远,家里困难,没有路费,怎么办呢?他的父亲是个很懂道理的人,也希望儿子出外奔前程,于是专门把一些要好的朋友和亲戚请到家来作客,向他们谈了儿子到广州一事。亲友们都认为张涛聪明,有出息, .纷纷给他筹集路费,支持他外奔广州。
一九二五年元月,张涛与刘浩(即刘舜生)、付波、郑沆等人离家前往广州。其时他还未满十六岁,脚穿粗布鞋, .背一个小布袋,手头拿把雨伞, 匆匆上路。但他小学尚未毕业,临行时就把他侄儿张启模的毕业证件带在身上。到达广州,张涛以侄儿的证件报名,办理报考手续入试,被录取。入学后,他自知文化程度低,必须加倍努力,一面刻苦学习军事,一面认真学习文化。他遵守纪律,听从长官命今,摸爬滚打、射击劈剌、行军布阵,无一不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很快便对军事学术知识入了门。
一九二六年七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暂师北伐。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的一场革命战争。北伐军在“打倒列强”!“打倒军阀”!的口号声中胜利前进。其时黄埔军校的学生也编成队伍,随军北伐。张涛作为普通一兵,吃得苦,耐得劳,行军作战,从不掉队。北伐军英勇善战,势如破竹。张涛参加了著名的龙潭战役,战斗中革命军给敌人以狠狠的打击,军阀孙传芳全军被击溃,元气丧失殆尽。在此次战斗中!张涛冒着纷飞的弹雨,与部队一起向溃军奋勇追击,获得了实践的经验和很好的锻炼。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受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指使,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之后,蒋介石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并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迁到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中央军校”。张涛毕业后,被分在本校卫兵连当见习排长,开始了带兵作战的军官生涯。
张涛在作见习排长期间,因勤于工作和善于带兵,与士卒同甘共苦,其军事才能渐渐显露出来。一九二八年调宪兵团任连长,驻扎武汉。何应钦在黄埔任教育长和国民政府第一军军长时,在黄埔就读的贵州青年并不多,所以他对贵州人很重视,张涛通过别人的推荐引见,认识了何应钦。何见张年轻英俊,身体结实,其模样似乎又与自己相似,言谈举止又很是朴实稳重,于是就看中了他,一心想把他弄在自己身边,经较长时间的考核和察证,一九三一年张涛便被调到何应钦身边来了,当了他的上尉侍从副官。
积极抗战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南京失陷,军政部迫迁湖北武昌。张涛目睹祖国沉沦,锦绣江山遭日寇蹂躏,多次向何应钦提出要求, 奔赴抗日前线。何应钦本不想张离开自己,但迫于张的求战心切,又为他的前途计,也就答应了。张涛从此便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
一九三八年,军政部调张涛任一百四十师上校团长,在湖北沙市整训。一九三九年参加长沙第三次会战,他带领全团官兵坚守阵地,在密集的炮火中奋不顾身,身先士卒,多次打退和挫败日寇的进攻,荣立战攻刃并在全战区受到传令嘉奖。军委会铨叙厅还因此而授衔晋升他为少将副师长。当时的师长是李棠,此人作战无能,在战略、战术、兵力部署与指挥上又不听张的建议,两人经常发生争执,有时闹得不可开交。鉴于这种情况,张涛主动要求调离一百四十师,一九四二年便调到军政部特务第二团任少将团长,驻防贵州独山县,担任黔桂线上黔南至毕节等地一带的护路和军械库的防守工作。一九四四年黔有事变,日军攻到独山,何应钦辞去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职务,出任中国陆军总司令,龙云出任副司令兼云南省主席。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昆明就职,张涛调陆军总部特务团少将团长。一九四五年抗日哉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陆军总部由昆明移驻湖南芷江,特务团改名为警卫团,张涛仍为团长,负责芷江保卫工作。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帝国主义接受了由中、美、英三国于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六日在波茨坦会议过程中发表的《波茨坦宣言》,宣布无条件投降。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张涛在南京参加了受降典礼,日本签定投降书,何接受降书后,并举行了投降仪式。张涛随何应钦去拜谒中山陵。当时在接收大员中,很多都发了财,但陆军总部,尤其是张涛没有接受一点任何物资。
率部起义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翌年一月十日共六十五天的徐蚌会战,蒋介石以六十万兵力被歼灭而告彻底失败。隔江烽火過帝京,人民解放军将渡江南下,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已到日喜途穷的境地。但是,尽管蒋家王朝气数已尽,蒋介石仍想负隅顽抗,作垂死挣扎,其如意算盘是欲固守川、滇、黔,在西南留个后方。
国民党贵州十九兵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的。兵团司令是何绍周,副司令是王伯勋。忠诚于蒋的刘伯龙为八十九军军长。八十九军下设两个师,即三二八师和三四三师。三二八师师长为张涛,三四三师师长为项荣还。一九四九年一月,张涛在南京发表师长后,蒋介石在他的官邸召见张,鼓励他,要他到贵州后为固守西南三省而力挽狂澜。张涛秉旨,匆匆赶回遵义组建三二八师。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人民解放军进入贵州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先后解放了贵阳、都匀、遵义等重镇和广大城乡,国民党地方残余部队有如惊弓之鸟,怆惶溃逃。此时张涛屯兵普安、睛隆、关岭、永宁等滇黔公路沿线上的重要城镇,传令各师、团:“未有军部命令,部队不许妄动,违令者必按军法严惩不贷”。张涛此举,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率部起义作准备。解放军尚未进入贵州,张涛便主动把驻贵阳办事处主任龚建其留下接洽起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一日,张涛军长召集军官会议,商讨和动员起义。会议气氛非常紧张,有的军官虽是张的老部下,私交甚好,但此时与张并不是同心同德。当张阐述和分析目前贵州形势已千钧系于一发,岌岌可危,不起义就没有出路时,蔡世康、项荣还等人力持反对意见,他们有的主张破釜沉舟,最后一搏,以图侥幸;蔡世康这位国民党中央军校出身的反动干将,把自己之所以能当团长的殊荣归恩于蒋介石,在会上搬出所谓古代田横守义不辱的故事,要大家向覆灭的蒋王朝效死;有的主张带着人马向西往缅甸,流亡海外当白华。众论纷纭,莫衷一是。
但作为一军最高长官的张涛,未有半分优柔寡断,他对部属既耐心,又果断地说:“兄弟们,我认为你们的主张都不对。起义是大势所趋,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湖南程潜、陈明仁力量比我们强,犹采取了明智的行动,现解放军的五兵团已占领省城贵阳,与我们交战迫在眉睫。何绍周司令、谷正伦主任各顾妻室,均先后飞往海外,现我们的兵力十分不足,要打,实是不堪一击,我们部队的官兵绝大多数是贵州人,我们岂能让我们的父老兄弟再罹战祸?你们不要头脑发热,要很好想一想,蒋、宋、孔、陈都已安全地到了台湾,我们为什么还要对他们尽愚忠而去牺牲呢”?说到这里,张涛以拳击桌:“现在就是这样,你们不起义,我一个人也要起义”。他第一个撕下勋章和领章。大家见他决心如此之大,那一部分坚持不同见解的军官在无可奈何之中,也只好勉强同意起义。因为当时军部警卫营、三二八师九八二团和九八四团等部队已被张涛严密控制,少数军官想要抗衡已不可能。
迫于解放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原驻守贵州的其他国民党官员及部队,在张涛首先倡导下,也纷纷表示愿意起义,与张商议联合发出《起义通电》,并签了字,正式起义时间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九日。由于张涛的起义,杨勇司令员的十六军便畅通无阻地由毕节直插四川泸州,宋希濂、王陵基等国民党四川大员被俘,全川顺利解放。
1973年,张涛逝世于贵阳。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10-07 10:43:27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张复
下一篇:张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