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张发奎:【运筹帷幄】
2023-07-10 16:22:09  来源:华文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张发奎(1896年9月2日—1980年3月10日),又名逸斌,字向华,出生于广东省始兴县隘子镇,汉族客家人,军事家、曾任香港崇正总会名誉会长,是旅居香港的客家总会发起人。曾获授“青天白日勋章”(149号)、首批“抗战胜利勋章”、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等奖章。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1927年任第十一军军长,为第二方面军上将总指挥。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粤北战役、桂柳会战等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指定为华南战区受降主官。1945年10月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是著名的抗日名将,有“中国铁将军”的盛誉。

  抗战胜利后,任广州行营(后改行辕)主任,1947年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去香港定居,直至1980年3月10日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9月2日(光绪22年7月25日),张发奎生于粤北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清化乡矮岭村(今隘子镇彩岭村),名逸斌。8岁入私塾,1907年就读县立高等小学堂。

  1911年(宣统3年)夏,与同学李君外出游泳,李不慎溺死,因惧牵连出走广州,先当学徒习染织,后从军当兵。

  1912年(民国元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他聪敏好学,于1913年在3000同学中以《吴起将兵与士卒同甘苦论》一文名列前茅,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

  1916年,毕业于武昌陆军第二军官预备学校,返粤参加第二次反袁之役,一度为孙中山侍卫。

  1920年奔赴漳州“授闽粤军”任中尉副官,8月,与桂系军阀战,只身于敌群中夺获新式步枪两枝,晋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坚战,任敢死队督战长。翌年派在广东士敏土厂任事。

  1922年,任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6月陈炯明叛变,率部与叛军战于翁源。陈炯明遣前陆军小学校长翁式亮致函张发奎称:“师生之情,爱护之心始终如一,希迅速来归,免贻后悔”。张发奎旋以“师恩难忘,恕难从命”。回绝,毅然率部退入始兴仙人洞据山相抗,为时半年。故以后有“大王”绰号。后来粤军第一师师长梁鸿楷函张许以相机驱陈,张遂出山任第一师二团三营营长。

  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张发奎举兵驱陈(陈炯明)升任团长。

  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与原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铁甲车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任独立旅旅长。东征时,在热汤与二十倍于己的敌军遭遇,激战一天,最后等到友军的支援,终于击溃敌军。在南征中歼邓本殷部,升任第十二师代师长。

  北伐时期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正式担任第十二师师长,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和叶挺独立团担任湘江东岸作战,连克醴陵、平江,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除西南铁路桥可通外,悉为崎岖山路。吴佩孚屡败后,集北军两万,任宋大霈为指挥,欲凭天险待四军而歼之,并亲由长辛店率嫡系部队倾巢南援。

  8月26日,第四军发起攻击,宋大霈率大刀队督阵,双方激战甚烈;至夜,令三十六团渡水偷袭敌后、占领中央阵地。翌日拂晓,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独立团多共产党员,前仆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铁桥。吴军腹背受敌被包围缴械,第十二师占领汀泗桥。30日,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

  10月10日,北伐军攻克武昌后,率第十二师援赣,首战马回岭,全歼孙传芳谢鸿勋部,继又协同第七军克九江取南昌,旋回师武汉。

  1927年1月,晋升第四军军长。武汉粤侨联欢会赠“铁军”盾牌一块,纪念第四军功绩。3月,兼任十一军军长;中旬,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第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官。4月,“四·一二”政变后宁汉分裂,张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武汉国民政府明令讨蒋。但因张学良率奉军与吴佩孚残部联合进窥武汉,遂决定先继续北伐。4月下旬,率第四军、第十一军出师河南,于上蔡、逍遥镇等地击败东北军四个军,进击临颍。张学良集中主力25万人与北伐军决战。双方血战,第十一军七十七团团长蒋先云(共产党员)战死,张顽强指挥,终将奉军主力击溃,占临颍,克许昌取开封。

  第二期北伐,铁军逐鹿中原,威震中外。6月13日,北伐军班师武昌,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率部入赣,准备讨蒋。7月15日,汪精卫叛变,宁汉合流实行清共,张发奎因部下有不少共产党员且多为骨干,并不热心反共,反而接纳张云逸、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第二方面军任职。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发动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第十一军(军长叶挺)、暂二十军(军长贺龙)原先都是隶属于第二方面军。张发奎采纳叶剑英的意见不去追击叶挺、贺龙,而令第四军南下广东与李济深争地盘。9月下旬,第四军进入广州。李济深令张发奎指挥第四军去潮梅一带拦截贺龙、叶挺的部队,张发奎则以李济深公开反对桂系为条件。李济深不愿反对桂系,只好硬着头皮派陈济棠、徐景唐、薛岳三个师,与黄绍竑第十五军去堵截贺龙、叶挺。

  9月,张发奎第四军回广州后,与李济深的第四军番号重复,经常发生误会,于是张、李两人都认为有必要调整番号,于是开会商讨。会上有人提出,李济深是老长官,不如让李济深的部队继续用第四军番号,张发奎的部队则改为新编第四军。张发奎坚决反对,说:“第四军是由第一师扩编的,我比李长官先到第一师当差,历史比李长官久,我军应该为第四军,李军应该为新编第四军”。李济深虽然内心不同意,但是莫奈他何,只得同意。

  11月17日,张发奎、黄琪翔发动广州政变,拥护汪精卫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驱逐黄绍竑桂系部队,行使广州军事委员会分会主席职权,史称张黄事变。其后李济深令桂系黄绍竑第十五军,与粤军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组成西路讨伐军,令陈铭枢第十一军,与粤军十一师(师长陈济棠)、钱大钧新1师(师长蔡熙盛),组成东路讨伐军,东、西两路军夹击张发奎第四军。张发奎以李汉魂第二十五师驻惠州,防备东路讨伐军,以薛岳新二师及李福林的部队,进击在江门一带的徐景唐,以吴奇伟第十二师、许志锐第二十六师、黄镇球新三师开进梧州,计划先击溃黄绍竑第十五军,再回头打陈铭枢东路讨伐军。第四军倾巢而出,广州只留守叶剑英教导团。

  12月11日,共产党张太雷、叶挺、叶剑英领导广州起义,张发奎、黄绍竑接到谢膺白的电话,从广东东山住所仓惶出逃珠江南岸的李福林的福军司令部(今广州海幢寺),发电报令前线各部队回广州镇压起义。国民党反汪各派乘机指责张有异动,张被迫离开第四军赴日本,缪培南接任第四军军长,薛岳任副军长。第四军因舆论压力,亦被迫离开广州,向东江转移。黄绍竑西路讨伐军4个师沿西江尾追,陈铭枢东路讨伐军4个师则由福建回来迎击。第四军在龙川老隆、鹤市、蓝关,与五华岐岭、玳瑁山一带,与东路讨伐军展开大战,将其击败;随后调头进攻追至潭下圩的西路讨伐军,大战两天,未能攻破对方的核心阵地马鞍山,失败后撤往江西,参加第二期北伐战争。

  多次反复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张发奎回国,被任为讨桂军右翼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整编第四师师长(原第四军)。张部于鄂西击败桂军。9月,蒋介石存心消灭异己,下令张部移防陇海路,计划第四师途经浦口时包围缴械。于是张发奎再次反蒋,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广西,复与桂系联合进攻广东。12月,张、桂联军于花县被粤军击败,返回广西,随后又在北流与粤军展开激战。桂军参加战斗的只有4个团,不满4000人,张发奎第四军参加战斗的不满3000人,总共6000多人,而粤军有1.2万多人,且有飞机助战。激战4昼夜,张、桂联军惨败,退贵县隔郁江防守。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

  1930年,蒋、冯、阎爆发中原大战。与李宗仁举兵策应,恢复第四军,进攻湖南,兵锋直达岳阳。张桂联军得知粤军入湘,即令桂军黄绍竑部进击耒阳阻击粤军,并相机占领衡阳。粤军利用火车输送,行军迅速,在黄部未到达耒阳之前,即已越过耒阳,进占衡阳,将北上的张桂联军与黄部桂军拦腰斩断,截为两部分。黄部无法攻下衡阳,张桂联军只好回头,与衡阳粤军激战,由于蒋方援军云集,结果惨败退回广西,第四军仅剩两团。张发奎心灰意冷,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广西省政府委员。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后,向广州国民政府请缨抗日,率部北上援助东北军马占山,并得到批准,但军费无着落,无法开拔。不久十九路军在上海跟日本人打起来,北上援马,改为东向援蔡(廷锴),但军费还是无着落。不久上海战事结束,无奈,只好让第四军归顺中央。

  1931年12月,国民党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1932年3月,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龙江,蒋又不允,反将其调往江西“剿共”。痛感国事危急而报国无门,于10月只身出国游历欧美。张在国外宣传抗日救国受到各地华侨欢迎。在伦敦他发表谈话说:“如有机会,余愿率一旅之孤军奋起抗敌,期有报国仇于万一也。”在美国,一位医生名叫雅仑,用一个传家之宝的酒杯盛满白兰地对张说:“在我有生之年,如你能打败日本,情愿把这杯子送给你”。张发奎毫不犹豫一饮而尽(抗战胜利后,雅仑找到张的弟弟勇斌果然把酒杯交其带回)。

  1935年春,回国到南京见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许他日后为抗日先锋。

  1936年,任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专事督办抗日防御工事。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给敌以重大威胁,被誉为神炮。10月30日左翼军开始败退,蒋改任张指挥左翼及中央军。面对残局,他仍表示:“尽最后一分力,流最后一滴血”。11月5日,日军于杭州湾登陆,张部腹背受敌,奉命放弃上海。

  1938年,任第二兵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保卫战。指挥第二十五、第六十四、第八、第七十、第五十四、第二、第四、第六十各军,负责确保赣鄂门户,固守九江以西至蕲春长江两岸各要点的任务。战斗开始后,所部预备第十一师、第二十五军一个师和二十九军团主力在姑塘的守军损失惨重。他“下达变换阵地的决心”,以预备队第四军附一五五、第一八七两个师占领狮子山、张家山、两台岭等为第二抵抗线,掩护主力转移。但这一撤退遭到蒋介石的斥责,认为他想保存北伐时第四军的实力,叱令他交出指挥权调回武汉。回汉向最高统帅部汇报战况后,又调到瑞昌以西地区及马头镇、罗东镇等要塞进行守备,均被日军以优势兵力袭取。后来又率部在阳新、大冶、通城、岳阳、蒲圻等地组织守备,直到武汉会战结束。

  1939年春,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冬,指挥第一次粤北会战获胜。

  1940年1月,第四战区迁往广西,乘隙回家乡住了十天,然后到广西任职,相继收复南宁、龙州、钦州。

  1944年10月,日军进攻广西,桂林、柳州、南宁失陷,张部败退至百色。冬,改任第二方面军司令长官。

  1945年5月,第二方面军夺回南宁,7月攻克龙州、凭祥,进军梧州。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州地区受降官,主张严惩日囚田中久一。

  1946年,任广州行营主任,不承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并计划清剿。

  1947年,改任广州行辕主任。冬,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

  1949年1月,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3月任陆军总司令。

  晚年结局

  1949年7月,辞职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10日,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元帅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台湾始兴同乡会曾开会追悼并献一挽联:“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主要成就

  北伐铁军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张发奎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担任湘江东岸作战,连克醴陵、平江,迫吴佩孚部退守汀泗桥。

  汀泗桥三面环水,后枕高山,除西南铁路桥可通外,悉为崎岖山路。吴佩孚屡败后,集北军两万,任宋大霈为指挥,欲凭天险待四军而歼之,并亲由长辛店率嫡系部队倾巢南援。8月26日,四军发起攻击,宋大霈率大刀队督阵,双方激战甚烈;至夜,张发奎令三十六团渡水偷袭敌后、占领中央阵地。翌日拂晓,张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从正面奋勇冲杀。独立团多共产党员,前扑后继,视死如归,血战数小时冲过铁桥。吴军腹背受敌被包围缴械,十二师占领汀泗桥,30日,四军再攻克贺胜桥,直逼武昌。

  四军北伐入湘,战无不胜,汀泗桥、贺胜桥之战,重创北军,写下了北伐战争最光辉的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

  保全上海

  1937年8月22日,战事即开始转入更猛烈的阶段。敌军增援部队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以及第一师团、第八师团之各一旅团,当天即在宝山狮子林登陆,并即向左翼军方面宝山、罗店、浏河线进攻;同时对右翼军方面之川沙及浦东各地,也采取积极的行动。同样以京沪、沪杭两铁道输送增援部队,投入左翼军方面,双方均以猛烈火力作阵地的战斗,情况特别紧张。是以对原来预期以攻击的作战手段指导会战的计划,不得不加以修正,而转入以纯粹防御战的阶段。

  反对英军

  张发奎早年是汪精卫的追随者,以伺候孙中山的虔诚来效忠汪精卫,但1939年汪精卫降日后,张即动员在粤北的党政军要人签署通电,还向广东民众发表广播演说,谴责汪氏叛国投敌。虽然张本人对蒋介石有所不满,但他坚持“民族大义重于私人恩怨”,“我敢毫无疑问地说,余汉谋、白崇禧、薛岳与我不顾及蒋先生的各种缺失,仍寄信心与希望于蒋先生,是因为他坚持抗日。国难应该重于一切私怨的”。

  抗战胜利后,盟军总部原已决定第四战区派大员去香港接受日本驻军投降仪式,但英相丘吉尔为了维系大英帝国的面子,便要求美国人去游说蒋介石,最后蒋同意由英方主持受降典礼。张发奎说:“我们不应该同意这一更改,不应该屈服于英美的压力。对于香港受降任务,我特别感到兴奋。香港在国人心目之中,是一个国耻的创伤。过去它是罪犯的避风港、资本家官僚们的乐园。广东风气的败坏,以及广东政治的商业买办化,都直接受香港的影响。盟军最高统帅部首先划定香港地区归中国接收,根据战后领土主权完整及民族愿望的观点,是有充分理由的。”

  抗战胜利后,在军委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任上,毅然下令逮捕意籍日本间谍、法国领事卫映章的姘妇贝安加,并派兵包围法国驻穗领事馆,强行搜索该犯之来往文件档案,勒令法领事当面签字认错。

  1945年10月断然派刘绍武师长率部封锁穗澳边境,禁止肉类蔬菜出口,迫使澳葡当局引渡匿澳日本战犯与汉奸且查封其财产。

  1948年1月批准军统广州站组织特别行动队,在港九散发传单,警告港英当局停建屏山机场、取消限制华人入境,引渡所有汉奸到广州受审,否则将发动十万青年对香港实施毁灭性行动。凡此种种都维护了国家主权、捍卫了港澳同胞的合法权益。

  重视教育

  张发奎一生戎马,但颇重视文化教育,曾在家乡创办风度小学,于第四战区创办志锐中学(现广东北江中学),培养了不少热血青年。任第四军军长时曾赠始兴中山图书馆《万有文库》、《四部丛刊》各一套。

  历史评价

  整体评价

  张发奎挥戈蹿马满征尘,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高级将领。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早年从军,受过日式军事教育,后来加入国民党,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洗礼,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了与陈炯明叛军作斗争的多次战役,以及后来革命政府统一两广革命根据地的战争,从一个下级军官成长为一个出色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名家点评

  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胡志伟:“张发奎是在国民党军队中一个异数,一个他不贪污,一个他自己勇敢打仗。”

  韶关日报记者李迅:“屡建奇功锻造铁军。”

  人际关系

  亲属关系

  亲属姓名

  父亲

  张局之

  兄弟

  弟弟张发萱,张发明,张发荫

  妻子

  刘景容

  子女

  儿子张威立

  女儿张丽芳

  后世纪念

  张发奎故居位于始兴县隘子镇彩岭村。建于1937年,名为贵庐。座西向东。是座中西结合的两层小别墅。砖木构筑,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2012年11月,“贵庐”、竹溪桥、向华泉一起作为张发奎故居项目正式被广东省政府列为广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发奎墓位于其故乡,张将军夫人刘景容女士为实现张将军叶落归根之遗愿,不顾某些势力的阻挠,于1992年亲自与张将军亲属及旧部近百人从香港护送张将军骨灰回故乡安葬。

  2007年11月20日上午,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爱国将领张发奎将军遗孀刘景容骨灰安葬仪式在广东始兴隆重举行。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7-12 15:09:54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顾祝同:【协力匡时】

下一篇:李宗仁:【同心同德】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