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董显光:【激励三军】
2023-08-14 15:57:30  来源:华文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董显光在中国近现代新闻报刊史上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在他的报海生涯中,有不少值得书写的地方,无疑是其最为精彩的一笔。

  人物简介

  1930年,董显光任英文《大陆报》总经理兼总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五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专门负责国际宣传。几乎全程参与外宣文案的设计实施到人员的培训。他还设立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外文研习班。1947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新闻局长。1949年,董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担任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兼《中央日报》董事长。1952年8月13日,出任战后首任中国台湾地区驻日本大使。1956年,董又受命出任中国台湾地区驻美国大使。1958年,董卸职返台,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资政。1970年,董移居美国,1971年1月9日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84岁。

  民国时期著名报人、记者和外交家。

  董显光于1887年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基督徒农民家庭里,父母都是长老宗教会的信徒。他自幼随父母读经祷告,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熏陶。由于家庭贫困,直到10岁才得以进入苏州的一所教会小学读书。接著,他先后在上海清心中学(The Lowrie High School)和上海中学(The Anglo-Chinese College)就读,为自己的中英文打下了良好基础。毕业后,他应聘到浙江奉化龙津中学教授英文,在那里与蒋中正相遇相识,当时蒋中正在该所中学读书。

  1906年,董显光辞职,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年后,得教会之助,远赴美国求学,先后在密苏里州的派克学院(Park College, 1907),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闻学院(1908-1912),以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1913)攻读。在哥大期间,他曾效力于著名的《纽约时报》,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13年,董显光返国,先担任上海数家报纸驻北京的通讯员。后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回到上海担任英文《国民日报》(China Republican)的副总编辑职务,由此开始他丰富多彩的记者生涯。

  1914年,他再度赴京,担任英文《北京日报》(Peking Daily News)的编辑,同时担任全国石油委员会的英文秘书。1918年又升任上海《密勒氏评论周刊》(Millard's Review)的编辑。

  自1920年始,董显光走上从政道路,先后出任北洋政府交通部顾问;铁路经济财务委员会执行秘书等职。因其政绩突出,曾三次被授勋嘉奖。五年后,他又重返报业,担任《天津庸报》的编辑达六年之久。1926年,他担任吴佩孚的外国事务顾问;而在1920-1930年期间,他担任海军将领杜锡圭的英文秘书,随其进行环球考察。

  30年代初,董显光的工作重心转到报业行政管理上,先后出任上海《大陆报》(China Press)的总经理;《时事新报》(China Times)、《大晚报》(Ta Wan Pao)和申时电讯社(Shun Shih News Agency)的发行人等职务,成为上海新闻界的领军人物。

  1937年抗战爆发后,董显光在上海租界内,率先组建了一个反日委员会,与温源甯、刘湛恩等人联手,从事反日宣传,予敌以沉重打击。鉴于其贡献,国民政府召他出任军委会第五部副部长,又命他创建国际宣传处。他为此尽职尽责,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之真相。

  1942年,董显光随蒋中正出访印度两周,与圣雄甘地会谈;同年底,又随蒋宋美龄出访美国半年之久;1943年再随蒋中正远赴埃及,参加开罗会议。1947年,董显光成为首任新闻局长;次年转为行政院政务委员。1949年随国民政府转往台湾,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日报》董事长,和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1952年,董显光出任驻日本全权大使,成为一名外交官。四年后,即1956年4月转任驻美国全权大使。1958年9月,他从政界退休后,还被聘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时年70岁。

  董显光在信仰生活上也十分敬虔,自幼笃信基督,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求学,还是在职场、官场上,他都持守著基督徒生活,每主日都去教会做礼拜。当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他曾担任凯歌堂首任执事会主席。该堂是当时蒋中正和夫人以及国民政府政要们所参加的教会。虽然凯歌堂在以后岁月里随国民政府数度搬迁,董显光始终是该堂的教友。

  退休后,董显光以其余生从事于宣道工作,宣称自己是一"天国大使"。他所作的第一件事是撰写台湾基督教发展史。他首先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遍访台湾各宗派的教会、教会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神学院,以及众多教会人士,搜集到丰富的资料。然后又花费八个多月时间埋首写作,终于以英文撰写出一部台湾基督教会史,其书名为Christianity in Taiwan: A History。不久,又把它译成中文,名为《基督教在台湾的发展》。该书于1962年出版问世,获得史学界极高的评价。

  此外,董显光还经常应邀到各地教会讲道。1960年,他接受了台北荣民总医院的义务传道职务,向病患及其家属传福音。他在主日礼拜的56篇讲章后来都被整理成书出版。他偕夫人还常常参加教会的各种聚会,并慷慨奉献,支持教会的事工。

  1961年,董显光赴美参加"世界道德重整运动大会",顺道看望在美国的子女。期间不幸中风,只好留在美国治疗。十年后,终因不治,于1971年1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其生前好友故旧及各界人士,在华盛顿为其举行了追思礼拜,并将其安葬在马里兰州的洛克威尔城的花园公墓。

  董显光在台湾的亲友,将其数十年日记中有关励志与灵修的文字整理出版,名之曰《万年常青》。该书问世后,曾一版再版,畅销一时。

  平生旅程

  幼年时期

  1887年,董显光出生于距离浙江宁波东南20里左右的一个小镇。在这个小镇上,董显光度过了自己非常艰苦,也令人难忘的童年。由于家境清贫,全家人要靠三亩稻田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使他们一家人和乡亲们的日常起居并无二致,然而因为他家是小镇上唯一的一个基督教家庭,所以信仰生活常常为邻里们难以理解。对于董显光来说,童年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老师非常严格,常常用木板惩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董显光从小便背熟了《百家姓》、《千字文》,算是受到启蒙教育。后来,由于三亩稻田实在难以支撑包括父母和两个妹妹在内的五口之家,他的父亲在考虑再三之后,决定将稻田租给别人耕种,签了在上海建筑内地会房屋的合同,全家遂迁往上海居住。

  青年时期

  到上海之后,董显光受到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他先后进入中西书院、清心中学及民立中学读书。在民立中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了。由于全家没有了经济收入,董显光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到社会上去找事情做。在接到浙江奉化龙津中学的邀请之后,他立即决定出任这所家乡中学的英语教师。在龙津中学教书的一年时间里,董显光结识了班里的学生蒋介石。虽然只有4个月(1904年1-4月)短暂的师生关系,但这为两个人后来的交往一生奠定了基础。以后董显光在自传里提到有两个印象“至今难忘”。一是蒋介石起身很早,梳洗之后经常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半个小时,紧闭着嘴唇,交叉着双臂,表现出一种沉思的姿态。二是他每天等着上海送来的报纸。1907年,董显光和自己在清心中学读书时便相爱的赵荫芗女士结婚,同时经过原来他父亲挚友的介绍,得以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协助经理书写英文信兼主管承制铜版的工作。

  赴美留学

  1909年,董显光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帮助下赴美留学,先入巴克学院半工半读。美国的工读生活十分艰苦,董显光在学校做过铲煤、送牛奶和修理园圃等工作,此外还在中国餐馆打过工,甚至在农田中驾着马车锄过草。虽然他饱尝种种生活的艰苦,但是亲身领略了美国人的生活,感受了美国社会与文化,从而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留学生活。两年后他转入密苏里大学专攻新闻学,兼修国际史与法律。经过刻苦努力,董显光终于获得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赴美国学习新闻专业并获得学位的留学生。1912年,董显光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课程,继续深造。在此期间,董显光主动开展社会实践,积极从事采访实践,兼任《独立》杂志特约书评撰稿人,并且曾经访问了西奥多·罗斯福总统。

  回国以后

  1913年春天,董显光接到母亲病重的家信,顾不得取得硕士学位便决定立刻回国。在归国途中的船上,董显光巧遇孙中山先生,并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回国之后,经孙中山介绍,董显光出任上海英文《民国西报》副主笔,并成为该报派驻北京的记者。“二次革命”时,董显光在报上无情揭露袁世凯指使党徒刺杀宋教仁的真相。1914年6月前后,他还受聘担任英文《北京时报》主笔,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办报经验。1915年,在报上揭露袁世凯与日本秘密订立二十一条,显露头角。

  1925年3月1日,董显光在天津创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庸报》。经理王镂冰是他原在顺直水利委员会的同事,后来,又聘请邰光典为总编辑,增聘姜希节、王芸生、秦丰川为编辑。报纸的名字取自儒学的“中庸之道”。1927年后,董显光亲任社长,另请张琴南任总编辑,蒋光堂任总经理。报社开始的时候规模较小,人手不够。在忙不过来时,董显光常常一个人兼做发行人、主笔、编辑、广告经理和外勤记者。董显光用他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所学的办报理论,结合多年的办报经验,精心策划与经营这份报纸。

  报业革新

  当时在天津出版的中文报纸一般多沿用英国报纸的格式,对此,董显光把“美式”报纸经验与中国报纸相结合,做出了大胆改革。首先,在版式上,放弃了中文报纸沿用英式的排版形式,把广告放在第一版;其次,《庸报》刊登的新闻一律采用大标题,遇到重要新闻,则作跨栏的长标题。除了突出新闻特色之外,该报的编排也颇具匠心,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董显光的精心安排下,《庸报》的版面一下子变得新颖别致了很多,加之配有照片,更加生动传神。文章内容以突出编排本市各类新闻为特色,尤其是副刊,对体育界、文艺界的活动报道增加,因此很受群众欢迎。1928年皇姑屯事件发生后,董显光采用新的编排方式,在《庸报》上率先揭露日本当局是炸死张作霖的凶手,披露了事实真相,同时也收到了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关注的宣传效果。报纸的销路大增,至1930年前后,该报的销量接近两万份,发行量仅次于《大公报》和《益世报》,成为天津的第三大报纸。1935年的冬天,董显光患病,不得不通过经理蒋光堂将《庸报》卖给了红卍字会。后来发现红卍字会竟然有日本的背景,他懊悔不已。1937年,天津沦陷后,《庸报》成为给日本侵略军武装占领中国作舆论宣传的机器。1944年,敌伪政权命令天津的所有大小报纸一律停刊。而《庸报》由于已经沦为日本侵略者的喉舌,所以改名为天津《华北新报》后继续存在。

  青云直上

  1926年,董显光在长沙访问了时任国民革命军北伐总司令的蒋介石。师生25年后重逢,但双方均未提及过去关系。

  1929年11月,国民党组织海军考察团赴日、美、英、法、意五国考察,董任秘书长,回国后受到蒋介石的接见。蒋见董仪表堂堂,学识丰富,有意引为心腹,就点破了昔日师生关系。董感到自己这个学生,已经成为国家元首,况年龄相同,怎敢以老师自居,所以,以后绝口不提教过蒋介石英语的事,而且唯学生之命是从。

  1934年,蒋介石亲自介绍董显光加入中国国民党。1935年董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海办事处新闻检查官,1937年任军委会第五部副部长,不久任中宣部副部长,随蒋介石、宋美龄去印度、缅甸、美国访问。1943年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1947年5月到1948年12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新闻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经常作为蒋介石的使者出访欧美及日本,为蒋介石进行游说活动。1952年出任中国台湾地区驻日本大使,1956年至1958年又任驻美国大使。

  主要贡献

  董显光在一生中,对中国近现代新闻报刊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特别是从自己出资创办、经营《庸报》开始,他有意识地把西方先进的办报观念引入中国,介绍给中国读者,并在自己的办报实践中加以中国化。1957年,董显光获得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事业服务奖章”,成为中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新闻从业者。

  主要作品

  《一个中国农夫的自述》(又称《董显光自传》)、《蒋介石传》、《中国和世界报刊》。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3-08-14 16:10:2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王世杰:【知耻】

下一篇:陈树人:【誓雪国耻】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