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余上沅:【爱国家爱戏剧爱母校爱同学】
2024-03-02 10:15:58  来源:华文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余上沅(1897-1970)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湖北沙市人。生于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在上海逝世。

  人物生平

  余上沅(1897-1970)湖北江陵人。中国戏剧教育家、理论家。湖北江陵人。生于1897年10月4日。1970年4月30日在上海逝世。余上沅1912年入汉口文华学校,毕业后升入大学部文科学习。后经胡适、陈独秀介绍,转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攻读西洋文学,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这时参加爱美戏剧活动,并在《晨报》副刊发表有关戏剧的文章。1923年留美入卡内基大学艺术学院学习戏剧,继转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及剧场艺术,在阿美利加戏剧艺术学院格迪斯技术所兼修舞台技术,同时继续为《晨报》副刊撰稿,介绍美国戏剧动态和有关戏剧理论。1925年归国,在北京组织"中国戏剧社",后在北京美专(后改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开办戏剧系,并讲授现代戏剧艺术、舞台设计及表演、排演诸课程。还为五五剧社导演他的独幕剧《兵变》等剧。

  清道光年间,湖北名伶米应先(喜子)、余三胜先后将汉调(今称汉剧)带到京城,后来汉调和徽调融为京剧,米、余二人被誉为京戏的开山鼻祖。几十年后的民国年间,又是有两位热爱戏剧的湖北学子自黄鹤楼下进入清华学校,再留学美国。他们在大洋彼岸发起“国剧运动”,在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此二人就是湖北沙市的余上沅和湖北浠水的闻一多。

  1924年夏,余上沅、闻一多先后汇聚于地处纽约江滨的万国公寓。同住公寓的还有张嘉铸、赵太侔、熊佛西等热爱戏剧的中国留学生。余上沅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戏曲文学与剧场艺术,闻一多此时主攻方向是美术,且对舞台布置和服装设计很有兴趣。这几位中国现代文化的先驱聚集在大洋彼岸,事出偶然,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幸事。

  在纽约的日子里,余上沅经常与张嘉铸、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等人聚会。这些志同道合者,每每相约至中华酒楼,边吃馄饨、喝五加皮,边谈论戏剧艺术,并跃跃欲试。不久,闻一多与熊佛西合编了一个独幕剧,接着又与余上沅、赵太侔合作组织了《牛郎织女》(洪深编剧)的演出。初试成功,同道们笑逐颜开,欲再上一层楼。

  1924年冬,剑桥中国同学会发起自编自演英文剧《此恨绵绵》(一名《杨贵妃》)。此剧取材于中国古典名剧《长生殿》,余上沅在改编时,充分吸取了中国传统戏曲浓厚的写意特征,并由闻一多译成英文。开演前,余上沅与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几位编导人员日夜聚集于一起,为每一句台词、每一道布景、每一线灯光而运筹、斟酌。大家尽管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统一到一起。在华侨商人的资助下,《此恨绵绵》终于万国公寓礼堂正式公演。扮演杨贵妃的黄倩仪和扮演唐明皇的黄仁霖,身着闻一多设计的绘有大海、红日、白鹤的华丽戏服,加上赵太侔以象征手法设计的布景和灯光,演得格外起劲。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还有谢冰心分饰剧中角色。观众掌声不绝,演出大获成功。次日,报纸上刊登出赞扬文章,称:《此恨绵绵》“胜过其它各国的一切表演,为国家争取到光荣”(《黄仁霖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

  落幕那天,余上沅、闻一多、赵太侔、张嘉铸等四位主要编导人员,聚集在余上沅寓所的围炉旁,边烤火,边总结这次演出的得失。在海阔天空的泛论中,四位热血青年讨论出一个前卫话题:“国剧运动”,“国剧运动”,就这样被提出来了。

  如何开展“国剧运动”,余上沅等人首先进行了大量调查。他们跑遍纽约各个剧院,了解剧场建设知识。连筹建剧院所要涉及的颜料店、电器公司、玻璃店、布店、服装店、珠宝店、胶铺、石灰铺、照相馆等他们都曾多次光顾过。

  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酝酿,又经十几次修改,他们起草了一个《北平艺术剧院计划大纲》。《大纲》设想:筹建北平艺术剧院、演员学校、戏剧图书馆、博物馆;创办《傀儡杂志》;筹集选送留学生学习戏剧艺术的资助金,还有一些演出的节目。

  这个时期,余上沅、闻一多、张嘉铸、熊佛西、林徽音、梁思成、梁实秋等旅美的戏剧爱好者,还发起成立“中华戏剧改进社”。大家“公决由刊行出版物入手”,计划刊行专注于戏剧方面”的出版物有《雕虫》、《河图》两种。消息传出,投稿者纷纷。

  1925年1月28日,余上沅致函胡适,介绍他们在美国“于戏剧艺术具有特别兴趣而又深有研究”。信中还邀请不久前在北京成立的“新月社”诸先生加入中华戏剧改进社。

  《此恨绵绵》演出成功,余上沅等人在旅美华人中声名大振,剑桥中国学生会的主持者也大受鼓舞。1925年春,他们发起自编自演英语剧《琵琶记》,并特邀余上沅和赵太侔指导排演。3月28日,《琵琶记》在美国著名剧院之一波士顿考普莱剧院上演,再获成功。

  中国留美学生两次英文古装演出,使广大观众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反映强烈。当地的《基督教箴言报》还专门报道了中国留学生的这一盛事。

  1925年夏,余上沅、闻一多等几位志同道合者陆续回国。后来他们创办了北平艺专戏剧系,在《晨报·副刊》开辟《剧刊》专栏讨论国剧,在上海创办《新月》杂志倡导“国剧运动”,还在北平创办了“小剧院”,培养了白杨等一批杰出表演艺术家。回国后,他们最杰出的工作是,创办了“当时戏剧最高学府”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后来,中国舞台和银幕上许多中坚人物都出于该校。

  1926年秋,余上沅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等校教授,并与徐志摩等筹办新月书店,担任编辑兼经理,翻译《长生诀》《可钦佩的克莱敦》等外国名剧出版还收集有关戏剧论文辑成《国剧运动》一书1928年冬,复受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秘书之聘,兼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教授,并业余组织北平小剧院。在此期间他先后导演了《茶花女》《法网》等名剧。1935年秋,国立戏剧学校在南京成立,被聘为校务委员兼校长。他先后聘请了应云卫、陈治策、曹禺、马彦祥、王家齐等人为专任导师,自兼表演主课教师,并导演了W.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等。抗战开始,余上沅率剧校撤退到长沙、重庆,组织学生课余演出街头剧,宣传抗战。1939年春,再度迁校四川江安,1941年剧校改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余上沅一贯遵循蔡元培的治校经验,延聘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任教同时倡导教师科研活动,率先撰写了《表演艺术大纲》、《导演艺术大纲》和《舞台设计提要》等文,对于建立正规化戏剧教育制度和培养戏剧人才,做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迁回南京。1948年秋乘赴英讲学之便,去捷克斯洛伐克出席了国际戏剧协会第一届年会。1949年初返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聘于沪江大学任教。后转入复旦大学。1959年调至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编写了《西洋戏剧理论批评》《戏剧概论》诸讲稿,还翻译了贝克的《戏剧技巧》等名著多种。

  人物评价

  余上沅生于1897年,自幼喜欢看戏。他家境清寒,7岁在同屋刘寿林开办的私塾附读,12岁辍学到布店当学徒,15岁时他考入武昌文华书院。"五四"运动时期,他结识了陈独秀,并由陈独秀介绍给了胡适。1920年,余上沅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毕业后到清华学堂任教。1923年他得到清华学堂半公费补助留学美国。从1921年到1924年,余上沅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对戏剧产生了很大兴趣。在赴美前夕,他公开发表了"我爱文学而尤其爱戏剧"的宣言,全然不顾当时社会上瞧不起"戏子"的传统偏见。

  余上沅赴美留学的另一半费用是由父亲的朋友资助的,条件是余上沅必须学政治。而余上沅和熊佛西等到美国后,先在匹茨堡卡内基大学戏剧系攻读,后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专攻西洋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不肯学政治的余上沅失去了资助,他不得不于1925年提前回国,同行的有赵太侔、闻一多。

  回国后的余上沅和赵太侔、闻一多一起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开办了戏剧系,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正式学校里开设戏剧系,也是余上沅为中国戏剧教育事业努力终生的开始。吴祖光先生在回忆他的姑父余上沅时说:"他的一生也证明他实践了自己的宣言。但是他没有走戏剧艺术家的道路,而走的是戏剧教育家的道路;他决不缺少作为一个戏剧艺术家的素质和才能,但是他看得更高更深更远,他着眼于更宽广的戏剧事业。只有富于牺牲精神的人才能做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躬耕于戏剧教育园地的余上沅于1935年在南京筹建了国立戏剧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最初为两年制,结合教学经常举行演出。余上沅除授课外,还担任导演。第一届学生于1937年毕业,毕业大戏即是余上沅导演的莎翁名剧《威尼斯商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剧校迁徙,沿途进行抗日宣传演出。1940年剧校改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制为3年,这是我国第一所戏剧专业的大专院校。余上沅主持国立剧专14年,力主兼包并容,支持左翼戏剧家在校开展革命戏剧活动。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余上沅以"忠恕勤俭"、"三省吾身"自励,不惜变卖书籍衣物,坚持戏剧教育。14年间剧专毕业学生数百人,当今中国戏剧电影界的许多知名人士,都曾在剧专任职或学习,曹禺曾任剧专教务长,张骏祥、焦菊隐、洪深、马彦祥、吴祖光、应云卫、陈鲤庭、吴晓铃、金韵之、杨林彬、黄佐临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凌子风、谢晋、刘厚生等,曾在这里深造。

  解放后,余上沅在上海沪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业余仍关心戏剧活动,曾为学生剧团导演过《阿 Q正传》等戏。作为上海第一届文代会的特邀代表,余上沅1950年到北京参观学习,此时他再次见到了周总理(抗战时期曾在重庆见过面),总理面嘱:"你应归队搞戏剧。"1959年余上沅调到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任教授,开设西洋戏剧理论等课程,后又到研究室,主要从事戏剧理论名著的翻译和有关教材的编写工作。曾为余先生复旦同事的贾植芳先生30年后仍记得余先生书房深夜的长明灯,他说那是余先生"闪亮的心"。

  1955年,余上沅受"潘、杨冤案"的无辜株连,曾身陷囹圄。杨帆(石蕴华)曾是余先生的学生,并曾在剧校任职。后在"文革"中余上沅再次受到冲击,1970年4月30日,他因癌症得不到治疗,体力枯竭而去,终年74岁。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吴祖光语),余上沅还在戏剧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话剧本是西方的产物,余先生是最早把西方戏剧介绍并移植到中国的重要人物。上世纪20年代,他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提倡"国剧运动",在当时和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余上沅在《国剧运动》论文集的序言中说:"中国人对于戏剧,根本上就要由中国人用中国材料去演给中国人看中国戏。这样的戏剧,我们名之曰'国剧'。"这是他为中国话剧下的注解,也就是我们说的话剧民族化。

  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戏曲,余先生也是充满了热爱并对其理解深刻。他在《旧剧评价》一文中,对西方戏剧和中国戏剧分别作了"一个重写实,一个重写意"的精到而细致的分析,并把重写意的中国戏剧理解为"最纯粹的艺术"。在《中国戏剧的途径》一文中,他对象征的中国戏剧和写实的西方戏剧热情地寄予"不期而遇", "联合势力"的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期望。他说:"并不是希望大家站在平等线上走。绝对的象征和绝对的写实是得不到共同之点的。好在平行线是理想的,把所谓之平行线引伸到极长极长的时候,其终点还是两相会合。写实与象征也是一样,彼此多少有点互倾的趋向,这个趋向是叫他们不期而遇的动机。等到时机成熟了,宇宙、人生、艺术、戏剧,一切的一切,都得了最终的调和,那么古往今来的那个大梦也就实现了。"

  传统的戏剧观对戏剧本体的理解一直是以戏剧文学为中心的,因而彪炳史册的多是剧作家,他们以戏剧文学上的成就而著称于世。余上沅先生一生留下了为数可观的戏剧著作,这里面有剧本,但更大量的是戏剧理论方面的译着。正是由于余上沅等人所作的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国剧运动"从一开始就表现得相当自觉和主动,没有了话剧刚舶来时的仓促紊乱和饥不择食。他们既从事戏剧教育,又创办戏剧杂志,注重戏剧宣传;他们不仅广泛深入地探讨戏剧理论,而且不懈地组织剧社,躬身戏剧实践。整个国剧运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戏剧观念的一次觉醒。

  身为中国话剧先驱的余上沅因种种原因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受到了显然的冷遇。一颗中国话剧的启明星,在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之后,就沉入了孤寂之中。我们试图在余上沅的家乡找到一些他的踪迹,但少小离家的余先生之于故乡似乎就只有地方志上不足千字的介绍。我们也找了很多相关部门和人士,但大家都不"认识"余先生。余先生的夫人陈衡粹(陈衡哲之妹)曾说过余先生幼时家住沙市九十铺,经当地人指点,我们来到了原来的九十铺,沙市区红门路一带,车水马龙间根本没有了当时一个布店学徒的家。

  余先生一生的贡献虽然卓著,他本人却如同流星一般滑过中国戏剧界的天空,光芒被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但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延续至今。

  家属成员

  1926年年底,余上沅和出身名门的陈衡粹结婚。

  儿子:余安东(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四子余同希(教授)

  出版图书

  国剧运动

  作者名称 余上沅

  作品时间1927-9

  国剧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当时留学美国回国的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熊佛西、张嘉铸等人,他们在留美期间就曾商量改革中国戏剧之事,回国后即在1926年决定发起该运动,并获得新月社的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叶公超等人的支持,他们组织了中国戏剧社,并在当时徐志摩主持的《晨报副刊》中,发行了十五期的〈剧刊...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4-03-02 10:24:2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老舍:【团结抗战】

下一篇:程砚秋:【太和元音】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