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吴鼎新
2024-03-08 16:58:02  来源:华文出版社  点击:  复制链接

  吴在民,原名旭,字济芳,号鼎新,开平县(今开平市)楼冈乡高冈里人,著名爱国教育家和侨务家。终其一生,从事教育行政11年,专任及兼任大、中、小学校长、教员36年,参与创办小、中、大学各一所。曾三次出国考察教育,多次到海外向华侨募捐办学经费,足迹遍及北美600多个埠市和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经其培养出来的学生有15,000多人,可谓桃李满天下。其道德文章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称赞。

  人物评价

  吴在民毕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侨务工作者。他有三子。均是知名人士。长子鲁贤。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开平、惠来等县县长。抗战期间去世。次子鲁强。美国化学博士。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不幸早死。年仅30多岁。著有《胶质化学》一书。三子鲁圣。德国医学博士。我国细菌学权威。曾在香港业医。1980年赴美。后死在美国。子四人,忠彦、天助、天保、天柱、均获博士衔。其中天助、天柱曾在1985年3月返广州讲学。

  人物简介

  吴在民,号鼎新、济芳,开平长沙楼冈高岗里人。公元1877年生。7岁读书。12岁习作对联。16岁赴广州就读。习作应制文及诗赋。23岁府试第一名案元进庠。时科举未废。读书人进身。以此为阶梯。吴先生24岁已确知科举应制文不切实用,而新科学又以数学为基础。于是从蔡最白先生习数学。并购科学图书阅览。28岁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32岁毕业。列最优等。奖给举人。调任广西提学实业科科长。创办广西高等师范。为广西培养不少教育人才。1910年(宣统2年)办学3年期满。成绩卓著。由学部奏准升级。1911年回广东。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并任广东高级师范教务长。教授。1914年任省政府政务厅教育科长。1915年教育部以办理教育成绩甚大。于是奏国府颁给六等嘉禾勋章。1917年广东省政府呈奏大总统颁发“教敷领海”匾额。是年夏。奉省政府令率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菲律宾考察教育。同年秋回国。任广西教育厅厅长。

  抗战前期经历

  筹资剿匪

  1918年。吴在民奉教育部命第二次出洋赴美、加考察教育行政。抵美国后。以开平匪患猖獗。人无宁日。归侨侨誉深受其害。吴在民发起筹捐办团防经费。波士顿黄灿秀及邑侨殷商首赞成立。各埠开始募捐。一呼而集得万金。同年10月回国。与港商、邑商议设保卫团总局于长沙、请兵清乡。恢复水陆交通。匪患稍敛。地方赖以安靖。1923年。第三次奉广东省府令赴美、加考察实业教育。这些年间。广东政局混乱。土匪军阀各据一万。兵匪不分。群盗乘机四起。民不堪命。吴在民在海外又向邑侨倡议筹募治匪经费。集款数万白银。1927年回国。设立侨港治安会。推举足在民及香港殷商及邑中著名人士为委员。商议剿匪。1928年火烧骑龙马事件发生。轰动美、加华侨社会。侨港治安会以土匪如此猖狂。并与黄汉光回乡。向江门请兵。粤军第十二师师长香翰屏派营长李崇如率兵五连。到土塘匪巢清剿。尽扫匪巢。究追残匪。以竟全功。此后开平地方复安。为防止残匪死灰复燃。侨港治安会为县兵购置军械又支万元。并拨款择土塘的要隘建一碉楼。名曰镇南楼。以资防守。

  筹建开侨中学

  1926年初。本邑侨界商议筹建开侨中学。发起组织新业堂。筹集股款。先后承买洪圣洲、毛毡洲。倒斯洲之三百余亩,雇工筑堤基。计划设模范市村。并从中拨地25亩作为建筑开侨中学校址。为筹办开侨中学。公推吴在民为募捐专员。往美、加募捐。他在美、加历时六载。遍访六百多个城市。历尽艰辛,募得美金三十万元。开侨中学得以创建。1927年开始兴建。1933年夏工程大部落成。是年秋开始招生开学。在选用校长问题上。吴在民亦费很大心思。最初拟聘广州市教育名家温仲良。不就。后聘定陈家骥。陈是广东高等师范毕业生。在民的高足。曾任广东教育厅秘书。开侨校董会及邑侨为纪吴在民奔走劳瘁。造福桑梓之功。特聘留铸像专家梁国盘为他铸造铜像。峙于开侨中学教学楼门前。该像用铜三百作斤。费港币八千余元。费时半年。铜像全身尺度与本人身裁一致。造像记石碑一方。内有铭云:“热诚毅力。以有斯堂。千秋心在。来者无忘”。铭文是吴太史道鎔所撰书。

  抗战时期经历

  抗日战争时期。吴在民出任国民大学校长。广东省参议会议长。1938年开侨遭日机轰炸。谢杰卿等主持迁校继续上课。香港沦陷后。开侨中学经济来源中断。吴在民与谢杰卿联系。促其想尽办法。使开侨中学度过了极端困难的五个年头。

  1927年间。广东国民大学董事会选吴在民为校董兼校长。张香谱为副校长兼教务长。为了发展学校。他涨香谱赴美募捐。历时四年半。得侨胞大力支持。实损得美金5万多元。港币14万元。于是扩充校舍。增添设备。1935年春。年近60岁的吴在民又作第四次出洋。赴新加坡为民大募捐。1936年春归国。计捐得港币六万元。于民大第二学院建华侨纪念堂。扩建图书馆及仪器室。1936年国府令任文官考试西南区典试委员长。1937年,第五次出洋赴马来亚为民大募捐。是年7月,抗战开始,日机常袭广州。吴在民自新加坡电发大迁来开平楼冈,后又迁张桥(张香谱家乡)。1939年春归国。组织香港民大分教处于青山。继设分教处于九龙文田。

  1940年初。吴在民返广东临时省会韶关。时民大设于韶关东堤。来学者甚众。计有会计、成本会计、税务、警监、银行、电机、新闻、地方自治、人事行政等班。是适应战时后方需要而设的。

  1943年。吴在民由于其威望当选广东省议会议长。同年兼任广东县长考试典试委员及监赈主任委员、曾赴各地监赈。

  1944年日军侵韶关。民大部分员生迁至罗定、茂名、阳春等地。继读就学。抗战八年。民大九迁。弦歌不辍。世间难得。

  抗战胜利后经历

  抗战胜利后,民大迁回广州。多年迁徒。损失惨重。于是复派张香谱赴美募捐。得美金十一万元。至是,学校复焕然一新。至解放后。民大有三个学院。其中文学院分中文、外交、教育。新闻四学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学系;法学院分法律、经济、政治三学系;商学院虽已裁撤。仍有商学。会计两学系。学生有三千五百多人。另有附设高、初中班各四百多人。其他训练班四百多人。合计有4800多人。1949年。全国人民在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节节胜利。吴在民曾与民大地下党接触。谈论留下为人民服务。后因各种客观原因。谈判没有成功。1950年吴在民赴北婆罗洲亚庇。过清静安逸生活。他的著述有《开平掌故》等历史篇章。后回香港居住。不复远行。

  1964年1月10日。吴在民在香港突然病重。群医束手。竟与世长辞。享年89岁。

  人物事迹

  少年时期

  吴在民1876年生于开平县楼冈乡高冈里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在楼冈墟开了一间药材店,三个兄长均到美国谋生,家里只有吴在民和母亲两人。吴在民七岁时开始读书,成绩一直优秀。十六岁时到了广州;先后随冯小湘、全子才两先生求学。1898年,他参加肇庆府考试,得中第一名秀才。当时,吴在民看到中国积弱多年,国势衰微,萌生“科学救国”思想,曾追随广州的进步学者蔡最白学习数学,并购置科学图书,进行自学。

  青年时期

  1903年,吴在民考入北京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博物科。因读的是师范,故又有发展教育以救中国的志向。当年寒假返乡,即向乡中父老倡议兴办新潮小学。经过几年努力,在吴廷桢、吴荫民及旅加华侨吴始芳、吴仁监等人的支持下,终于在1909年办成了全县第一间乡立小学——育英小学。

  1907年,吴在民以优等成绩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受广西提学司使李翰芬之邀,到广西省提学司任实业科科长,并兼任广西优级师范学堂教员。任职期间,他创办了速成师范和广西工业教育讲习所,自任所长,亲自上课。他还创办一间公益小学,担任义务校长。由于他办事认真,兴学有方,使广西实业教育发展很快,政绩显著。任职三年,即被提升为同知官衔。

  1911年,吴在民回到广东,担任广东省高等师范教务长兼教授。次年春,广东省议会成立,吴在民当选为代议士,后任议会秘书长。同年6月,又当选为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1913年,吴在民辞去议会秘书长之职,出任教育司第一科长。1915年,国民政府颁给吴在民一等嘉禾勋章,以奖励他在培养师资人才方面的贡献。1917年,民国大总统又颁给吴在民。教敷岭海。的匾额。同年夏,广东省政府派吴在民率教育考察团到日本、菲律宾等国考察中小学教育。到8月间,奉教育部之令,吴在民赴任广西省教育厅厅长。

  中年时期

  1918年春,吴在民奉命赴美考察教育行政。在出国之前,他与开平县长李介丞以及邑彦谢作康、关隽等人到香港,同香港开平商会的会董谭宣廷、黄汉光等筹谋创办开平中学事宜,决定分头筹款:吴在民向美洲华侨募捐,其他人则在港澳、南洋及内地募捐。开平中学(今开平一中)很快即告建成。

  1919年,吴在民辞去广西省教育厅厅长之职,回到广东高等师范任教。1921年,广东省政府派他赴美考察实业教育。当时,开平虽已办起开乎中学,但远未能满足侨乡需要。出国前,吴在民与香港开平商会会董商议,提议筹建开侨中学。在会董的支持下,成立了筹建开侨中学校董会,吴在民被推为筹款专员。在访美的6年

  在创建开侨中学的同时,吴在民受任出掌广东国民大学(下简称“民大”),此后二十余年,。民大’一直是他进行社会活动的中心。1927年,刚从美加回国的吴在民被“民大”董事会推举为董事长兼校长。当时,“民大”刚刚开办(1925年建成),校舍和设备都很简陋。吴在民上任伊始,即派副校长张香谱出洋募捐办校经费。华侨得悉吴在民出任“民大”校长,积极捐款,很快筹得5万元美金、14万元港币,用来修建校舍、增添设备。1935年,吴在民亲赴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募捐得款6万多元港币,建“民大”第二学院华侨纪念堂为教学楼,并改建一批平房,扩建了图书馆、仪器室。后来,“民大”又增设了大学夜班,附设中学部初中班。

  吴在民特别重视中文教育。他认为中文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他说过,字义不明,文理不通,必然影响各学系各学科的学习。为此,他规定各学系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要把中文列为必修课。他还经常把各年级的优秀作文逐篇圈点,加上批语,在校内设专栏张贴,让学生观摩、学习。当时,“民大”学生中文水平很好,学校声誉很高,是与吴在民的重视分不开的。

  吴在民生性淡泊,廉洁自持,对“民大”师生则关怀备至,或为成绩优秀的穷学生代交学费,或为毕业后谋职困难的学生尽力谋职……无不尽心而为。一次,为使“民大”法律系毕业生获律师资格,他四出奔走,据理力争,终于遂愿。1948年,“民大”高中毕业生李焕林在开平赤坎从事革命活动时被捕,“民大”校友纷纷请求吴在民设法营救。他立即写信给当时的开平县长(他的学生),将李保释出狱。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期间,“民大”曾多次搬迁,但在吴在民的辛苦维持下,一直没有停止教学。“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国内形势急转而下。当时,吴在民正在南洋筹办校款,见形势变化,即从新加坡急电“民大”速迁开平,并着其任开平县长的儿子吴鲁贤协助安置。“民大”很快即在开平楼冈新墟束边建成临时校舍,搬迁而来,继续上课。1939年,吴在民由马来亚抵返香港,了解到很多四邑学生随父母逃难香港,即设法在香港何文田设分教处。1940年初,吴在民返回广东临时省会韶关,在黄田坝开设”民大”训练班,除中学部、大学部外,还设有行政、税务、警监、银行、电机、新闻、地方自治、人事行政等一年制的训练班,为抗战培训急需人才。抗战八年间,“民大”先后搬迁九次,都得力于吴在民的努力。而”民大”在战时所以能维持教学,更是与吴在民。不以播迁而屈其志,更不以困难而止其行。的精神分不开的。

  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民大”各地分教处陆续迁回广州,“民大。结束了流亡生涯,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但是,“民大”的校舍、图书、教具、仪器等均在沦陷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多次搬迁,损失更大。为恢复“民大’旧观,吴在民辞去一切社会职务,专任“民大”校长。他再派副校长张香谱赴美国向华侨募捐,不到一年时间,得款11万美元,将荔湾的校舍扩建成四层教学楼,取名“美洲华侨纪念楼”。张香谱在美募捐时,一位黄姓华侨得知他是吴在民派来的,特意购买了1万册图书,赠给“民大”。“民大”在吴在民及其同事的苦心经营下,不但复兴,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到1949年,已扩展为拥有中文、工、法三个学院,拥有中文、外文、教育、新闻、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法律、政治、商学、会计学等学系的综合性大学,附设有一年制的训练班和中学部,共有学生4800多人(其中大学生3500人,训练班470人,高、初中生400人),教职员工30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大。先并人华南联合大学,后又并人中山大学。

  抗战胜利后,吴在民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兴教办学的实践。1947年,他利用“民大”在开平楼冈的校舍创办了民大附中(后改名为新民中学,即今开平七中)。1948年,他在广州法政路的吴姓至德书院,办起至德小学(后并至大塘小学)。1949年,他侨居北婆罗洲时,仍不顾74岁的高龄,应聘到当地一师资学院任讲师,不遣余力,弘扬中国文化,并在华人社团中倡设贷学金和奖学金,资助有困难的华侨子弟入学,奖励优秀学生,使不少人日后成才。

  1959年,吴在民由北婆罗洲返港居住。他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常驻开平商会,为联络华侨、振兴会务尽力。1964年1月10日下午,吴在民在香港病逝,享年88岁。土月13日在香港万国殡仪馆公祭出殡。香港、台湾、美国等地的“民大”校友及吴在民的生前友好分别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台湾的追悼会由广东同乡会元老马超俊主祭,香港的追悼会由张发奎将军致悼词。各处的祭文、悼诗、悼词、挽联、挽幛等,经“民大”校友会整理成册,由孙科题签,分赠亲友,备极哀荣。

  世界语者

  吴在民(1912-) 又名吴尚智,世界语名Usanco,19岁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5月,经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以雇员身份进入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国际宣传组西文排字房工作,专门负责《中国报导》(Heroldo de Cinio)和世界语书籍的排版工作。在排字房成立一个世界语学习小组,由绿川英子任教。曾参与《世界语战时读本》、《世界语文法》、《世界语中文大辞典》、《世界语分类辞典》、《在战斗的中国》、《世界语歌曲集》等书的排版工作。

责任编辑:黄雪 最后更新:2024-03-08 17:08: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马君武:【力学救国】

下一篇:黄季陆:【训练优秀干部,建设强大忠军】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