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高在宁乡 杨松
“到农村去!”这口号在过去高唱入云,但实践的人却很少,现在,倒为我们这些“逃亡教育”者所代行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竟离开了那古老庄严的书院坪,和湖南“文化城”的长沙,于最近而迁到这偏僻荒凉的宁乡县一个村落——高桥来了。 这是一个距离宁乡县城十多里路的农村,四面围着青山,中间是宽广的田野,并有一条弯曲的溪流,这里的居民,真寥落得如星星似地,不过四五十家,大都是种庄田的,风气很淳朴,但一般农村妇女的挽髻,倒是很少看见了,这也许是地近长沙,而受到新潮流的波及吧。 我们的校舍,是靠近山麓的一栋古式建筑的大屋——童家大屋。这里很有一番幽致,前面是清水的池塘可以游泳,四面有围墙,墙内外都有很深的树林,把这房子都蔽着了;远望去正好似绿叶丛中的牡丹。这雇主是前清的一个道台,想当年当然是盛极一时了,这里很有那旧小说中的员外之家底风味,同时也很可看出那封建社会的遗迹。但个里其余的人家,十之八九是茅屋,所以显然地衬托着两个不同的世界;自然,这种相隔悬殊的现象,又何止这里呢? 这里的生活,初来真有趣,在附近四五里的山野,都踏遍了我们的足迹;在这修理和布置期间,我们还没有开课,所以一些同学除少数在寝室里,或树荫下的池边看书外,都赤着脚,扎着裤的往外跑了,这时,钓鱼,摸螺丝,成为我们的功课;大自然的田野,变为我们的课堂,每日几十杆钓竿在江边活动,几脸盆螺丝搬回学校里来;要是这田不多的话,螺丝早绝迹了,这虽然是些玩意儿,可是倒锻炼了我们的劳动精神,同时“生活即教育”的话,我们也未尝不是在受教育啊!并且只有这样,才能和农工群众,打成一片,以便进行实在的宣传工作,来动员这支民族解放斗争的生力军。 这时因尚未布置就绪,自修室还没有,所以教导部的办公室,也成了同学的写信场,这里挤得满满的,如考试一般,只听着毛笔和铅笔的声音;写得专心致意的把这里的生活,寄到他们的家里,和朋友那里去。 在乡间,这里住的地方,虽然较其他的也要好,可是在另一部分物质上的生活,还是比城市里差得多,买点东西非上城不可,看报也很不方便,要隔一天,甚至于两天才得到报看;这较之其他交通方便的国家,每天报纸可送到全国,就太差远了,希望邮政当局,对于乡下人民的精神食粮,尽可能范围内,加以改良。 最后,在这民族危机的生死关头,我们离开了较危险的地带,而躲到相当安全的乡下来,难道就忘记了我们当前的重大责任,和放弃了我们的神圣救亡工作吗?不,绝不,这不过是在这生活尚未安定的时候的现象;同时也有些同乡会,或邀集十个八个的同学,而在开始发动各项宣传工作,素喜欢活动的长高同学,对于这神圣的救亡工作,将来是会有大的开展的,在可能时,关于今后的动态,再来奉告吧! 四月二九日 宁乡 (原载1939年5月31、6月1日长沙《大公报》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长沙烽火岁月——老报刊中的长沙抗战》张湘涛主编|陈先枢 杨里昂 彭国梁 辑录整理)
|
责任编辑:孙洪艳 最后更新:2023-09-24 08:49:19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