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爆发前,因为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遭遇过日军大规模的空袭,国民政府也意识到制空权的意义,开始积极谋划空军建设。但代表军事技术发展前端的空军装备,毕竟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所以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空军与侵华日军相比,劣势非常明显。即便如此,在危难关头,中国空军的勇士们仍然英勇奋战,给进犯的日军以迎头痛击。这些空中勇士血染长空,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国民政府的空军计划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际,其所谓空军只不过是北伐时期一支由4架飞机组成的航空队。1928年,国民政府才开始设立航空署,下辖4个航空队,只有24架飞机。应该说,蒋介石对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防形势以及航空的国防意义是有一定认识的。1934年夏季,蒋介石建立“航空委员会”并自任委员长,派钱大钩为主任。从此,空军脱离军政部独立。1936年2月,蒋介石改派周至柔为主任,大权则操控在秘书长宋美龄手中。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的1931年4月1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就写道: “现在我们中国陆海空军处于各帝国主义者的包围压迫之下,交通这样的不便,觉得国土面积格外的广大,同时更觉得国防的格外重要了。总理常常说,我们学外国人的科学,要迎头赶上去,这句话对于航空更是重要。”1931年5月,国民政府军事当局草拟了《拟定空军与陆海军联合作战方针》,其中提到: “吾国东邻日本,北接苏俄,一旦国交决裂,则战争继之……昔日战争在于陆面,近代则移至海上,将来必在空中。孰能在空中领先便即为国际政局之霸主。近几年来日俄两国对于空中之发展不遗余力,其空军兵力日本约1000架,苏俄约1400架,将来侵略吾国势将以此为嚆矢,是以我国五年内之国防建设实不容再缓。”
国民政府军事当局在1931年制定的《空军作战防空计划》中就设想建设三种类型的航空队共36个中队,所需飞机405架。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鉴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不断进行空袭,更加强了国民政府军事当局防空建设的紧迫感,也加快了统一中国航空力量的步伐。1932年6月,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制定的《空军五年建设及防空计划》中,认为空军兵额的配置应当考虑到中国领土的辽阔以及作战的方针,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家财力的允许以及预想敌国的航空状态。该《计划》明确将日本的航空力量作为中国追赶的目标,但考虑到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况,提出最初五年内起码建设56个航空队(共672架飞机)的规模才不致使日本空军横行无忌。
这个计划以及1933年军方制定的空军三年建设方案,反映出当时中国对日本侵略越来越强的忧患意识,不过其设定的建设目标远远超出了国民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当时国际上军用飞机与附带装备每架平均为12万美元,五年内要实现672架飞机的目标,就当时国民政府的财力而言显然非常困难。事实上,国民政府积极发展空军的计划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还不止这些,首先是中国自己并不具备飞机的自行研制和生产能力,从国外采购又受到经费的制约。此外,航空人才的培养能力也严重不足,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对此总结道: “中国航空建设步骤之先后,较之欧美颇有不同,欧美航空先进国家,均先有器,而后施于用,我国则先欲致其用,因以求其器,故其建设之计划,不能尽如预计,而苦多纷更,其进展之过程,不能尽合预计,而苦多周折。”
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全国共建有航空工厂5处,其中最早创办的是1934年与美国合资经营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中文简称“中杭厂”,设于杭州笕桥)。该厂在正式投产后的三年间,修理、组装和制造了包括“道格拉斯”教练机、“霍克”战斗机、 “弗利特”教练机、 “雪力克”截击机和“诺斯罗普”轻型轰炸机等机型的飞机共235架,成为战前国民政府修造飞机最多的厂家。其所修造的飞机在抗日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战前国民政府建立的飞机制造厂还有4处,分别是:中国和意大利合作建立的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中国和德国在江西萍乡合办的中国航空器材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和海军部上海高昌庙飞机制造厂。中外合资的飞机制造厂家在技术上存在很强的对外依赖性,重要的部件基本上全靠进口。对此,周至柔这样总结: “十年以来,对于航空器之制造,虽无明显之成就,然而未雨绸缪,政府早注意经营,学术研求,更不遗余力。”
中日实力对比
1936年8月,蒋介石政府进行了空军大整编,将航空部队统编为6个空军军区、9个大队、30个中队。其中第1、2、8大队为轰炸机大队,第3、4、5大队为战斗机大队,第6、7大队为侦察机大队,第9大队为攻击机大队。而实际上,抗战前夕成立的只有南京第一、武昌第二空军部。总计约有600架飞机,而真正列入编制的只有296架,有机场100多个。飞机大多从西方进口,主要从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等国购进,其中有的机型已经过时,有的性能很差,面临淘汰。当1937年宋美龄以中国航空委员会的名义,聘请美国空军退役军官陈纳德来华考察中国空军的状况,以帮助中国制定航空发展计划时,陈纳德评论当时的中国空军是“一个绳索的尽头”,而笨拙的中国飞行员驾机在空中,犹如“射击游戏中没有上发条的鸭子”,只有挨揍的份。
中国空军的主力机种是美制“霍克三型” (60余架)与“霍克二型”战斗机(10余架)。从二战后期的机种划分看,这种机型只是一种“地面攻击机”。蒋介石政府买这种飞机主要考虑用作攻击地面目标,例如对付红军,等到与日本战斗机进行空战时,就显得笨拙了。
日本在强烈的扩张欲望驱使下,倾其全力,加速航空业的发展,三菱、川崎、中岛、石川岛、川西、爱知等一大批飞机制造公司应运而生。日本的军用飞机原来都从英、法等国购入,本国的飞机制造业大体上在20世纪30年代初成型,此后日本从仿制、改制、稳步发展到半国产化再过渡到完全国产化,能根据自己独立设计的图纸批量制造军用飞机,并以“皇纪”为自己制造的军用飞机排序号。1935年是日本皇纪2595年,他们制造的军用飞机就称为“九五式”,前面则常冠以开发和主要制造厂厂名,如“川崎”“中岛” “三菱”等。三菱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连续推出性能优良的九六式中型陆上攻击机、九三式双发动重型轰炸机、九六式舰载战斗机、蛇式四发超重轰炸机等。其中九六式舰载战斗机最大时速450公里,在同代舰载战斗机中是最快的。中岛和川崎两家公司也生产出了九一式和九二式两种陆军战斗机。自“七七”事变到1940年5月初,日军所用的飞机主要是“九五式” “九六式”两个系列的军用飞机。此后,战斗机“零式”登场,一直用到战败。日本军事评论家平田晋策非常骄傲地评论道: “航空工业虽可称为空军之母,可是日本从前却只能羡慕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繁盛。到了现在,日本的制造技术终于渐渐地追上了欧美各国,而达到军需工业独立的地位了。”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前,日本空军即日本的陆海军航空兵可用于作战的飞机约为2300架,预备飞机约280架,航空工业的制造能力约每月产60架。军用飞行人员现役为1 500名,每年可培养400-500名飞行员。更加重要的是,日本凭借其工业基础和技术设备不断改进飞机性能和及时补充战机。
从总体上看,在1937年,中国飞机数量仅为日本的1/7,而且不论是质量、装备的保障潜力,还是飞行员的技术水平,都与日本陆、海军航空部队差距甚大。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3-23 17:00: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笕桥空战与“四大金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纠错电话:18182129125 15116420702 1372388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