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散文)翠华山西北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觅迹寻访
2024-06-22 10:48:09  来源:长安人 作者:凡雨  点击:  复制链接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南25公里的秦岭终南山脉,以其秀丽的景色和碧绿的天池而闻名三秦大地。翠华山自秦时起就是皇家的“上林苑”和“御花园”。据传秦王赢政曾在此山狩猎,汉武帝曾在这里设祭天道场,唐王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消夏,龙华寺(城隍庙)曾是以前皇家的行宫。而今,翠华山以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山崩奇观”地质博物馆而著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西安城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然而,对于翠华山曾是西北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基地一事却鲜为人知。据《长安县志》记:“民国28年(1939年)设立,地址翠华山,训练对象主要是国民党第一战区、第十战区和晋察、苏鲁地区各部队副营职以上现任军官。每期3个月。迄民国32年(1943年),共办8期,培训500余人。”可见西北抗日游击训练班对于游览翠华山胜景的游客来说是应该了解的历史常识。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以周恩来为首的谈判代表团,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主张。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七七事变发生,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军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抵抗日本侵略,保家卫国。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至蒋介石。迫于形势压力,国民党蒋介石同意国共第二次合作,改编了共产党北方红军为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为新编第四军,开启了国共合作后全面抗日战争的总布署。

  据有关史料显示,由于在正面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抵抗不住人数众多,装备精良,有备而来的日本侵略者而节节后退。致使从北向南后撤1800公里,从东向西后撤700公里,丧失了13个省、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1亿多同胞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1938年11月25日内陆城市武汉失守,情急之下国民党蒋介石在南岳衡山集结军官召开会议。在这次会上,朱德和周恩来向蒋介石提议开办国共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蒋介石接受了这个提议,重新进行了调整部署,他把三分之一的兵力在正面战场御敌,三分之一的兵力调到后方去整训,三分之一的兵力调到敌后去打游击战。蒋介石特别强调:“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决定在南岳等地创办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训练各战区军政干部。而西安翠华山的西北游击干部训练班,正是这其中之一的训练基地。

  对于当年西安翠华山西北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的一些事情,(以下简称“游干班”),笔者专程前往翠华山当地进行了寻访了解。据当地76岁的王志海老人介绍,西北抗日游击训练班在时,他年级尚小,而其大哥已经长大成人且在“游干班”里当差,常常听大哥讲起“游干班”的事情而铭记在心。王志海老人讲:“以前天池(水湫池)边的迎客松旁边过去有五凤楼、老君殿、三圣庵、青圣宫等许多老庙,周围居住着有10户人家的院落,当地人号称这里为‘十家院’,而“游干班”就居住在这‘十家院’跟前的庙堂里,只有个别教育长则居住在山脚下的太乙宫里。”王志海老人讲:“在翠仙宫的旁边,现在的新村上面有一山洞洞穴当地人叫做‘雷神洞’。就在‘雷神洞’的下方有一座三间两层的瓦屋建筑的门楼叫做‘五凤搂’的庙里,就曾住着‘游干班’的学员。”

  王志海老人讲:“由于山路崎岖,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生活用品只有靠人力肩挑背扛。‘游干班’养有马队,有的军官则骑马上山,也有的坐脚夫滑竿。以前在上山道上鹰崖瀑布的石壁上刻有‘打倒日本’四个醒目的大字,是‘游干班’旗帜鲜明的宣传标语。”而今,由于年久风化,已经无法看清字迹,只能留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

  幸好,翠华山天池旁边还遗留有当年“游干班”所写的摩崖石刻依然存在。一处在翠仙宫旁的山崖壁上雕刻着:“ 生扵理智,长扵战斗,成扵艰苦,终扵道义”十六个如斗大般字的话语,其字迹苍劲有力,字如其语,气度非凡。据说这是当时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校训。在这十六个字的下方,则竖向刻有“培养正气”四个更大的字迹,提款为民国二十九年仲夏,落款则难以看清。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游干班”的环境纷围及当时思想作风的规范和要求。现住在翠华新村73岁的老人党玉坤先生,在得知笔者要了解当年“游干班”的事情后,热情地告诉我说他从小在山上长大,见过另一处“游干班”时的字迹,便领我观看。这处石刻位于新村路口,原索道上站上面的公路上侧的花岗岩巨石上,雕刻有横向“同舟共济”四个大字,下面则写有:王应尊、胡长怡、魏振铎、傅镜方、刘汉兴、屈镇华、张瑞南、周大缙、周南交共九个人的姓名,想必他们当年同为“游干班”的军官,在抗日救国的危难时刻,好一个“同舟共济”的生死同盟,其保家卫国,忠心可鉴,有巨石为证。他们成为翠华山上抗日战争中不朽的史证。

  据当地59岁的张德礼先生介绍,其父亲曾在“游干班”里当过勤务兵,2003年老人家83岁终年去世时,还留下两本当年“游干班”时的书册。出于好奇,笔者亲往张德礼家,见到了一本发黄的民国二十九年元旦,“游干班”第二期学员毕业时的《同学录》,是由当时的“游干班”副主任程潜亲题的书名。其内首页有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其次有“游干班”主任蒋中正的肖像,再有委员长训词、教育长训词、程主任训词、何部长训词。可以看出当时的“游干班”副主任为白崇禧、陈诚、程潜,教育长为胡宗南,副教育长为陈大庆,总教官为汤恩伯,特约政治教官为蒋坚忍、周保黎、刘蜚雄三人。对于张德礼先生父亲遗留下来的这本册子,成为了解翠华山“游干班”最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当地老人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后来投诚起义的陶峙岳先生,曾一度出任“游干班”的教育长,负责翠华山“游干班”的主要工作。据说每期学员毕业后,都要在翠华新村原址上的大礼堂里举行庆典,并配有身着统一制服的乐队用洋鼓洋号来隆重欢送下山。当地老人讲每当这个时候,附近的村民和小孩都会前去观看热闹。

  据王志海老人讲述:“抗战时期在翠华山的山脚下太乙宫有原中正中学在那里住扎,校长为高化臣。在原206研究所的地址上,有原西安高级中学在那里住扎,校长为侯良弼。”可见翠华山在抗日战争期间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不仅是抗战时期国共二次合作后军事战略调整实施的基地,还是西安学府生息保存安全的场所,其功不可没。

  (凡雨 2014年7月6日)

责任编辑:智轩 最后更新:2024-06-23 16:38: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最后一页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