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黄埔军校出来的异数(第1期):戏曲的归戏曲
2024-07-08 15:54:03  来源:“大宋讲古”微信公众号  点击:  复制链接

  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生中的异数,当数高竹秋,没有之一:

  高竹秋(1896-1979),原名:荫椿,艺名:板翁、挽澜、挽君,自号:百斗斋主人,人称高三爷,河北保定人,其胞兄高荫槐为滇军名将,国民党员,职业:演员。原籍河北保定,幼年随父高子和以候补知县来到昆明候差,久末候得补差,只好靠卖画度日。

  高竹秋幼年时做过补鞋匠学徒,常随师傅进茶馆听滇剧清唱,逐渐成了戏迷,慢慢跟着学唱,渐渐爱上了滇剧。到了清光绪末年,其父终于得补彝良州同知,其兄高荫槐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也赴滇军任职。高竹秋从此不用再做补鞋匠,潜心学戏,技艺大增,成为当地著名票友。

  1923年冬,高竹秋被哥哥高荫槐说服,来到广州,入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学习。1924年,该校并入黄埔军校第1期,编入第6队学习。毕业后回到云南,放弃军官不当,时常登台票戏,与滇剧名演员郑文斋、栗成之、李文明、李海云、筱黛玉、王守槐等同台演出,彼此互为益师良友。

  高竹秋在黄埔军校上学期间,适逢两次东征战役。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如何,已无从考证。但一个黄埔军校第1期的毕业生,无论在校学习成绩如何,毕业后不参加革命党,回到云南后也不加入其兄在其中任高位的滇军,却自愿去做演员,异数之异、奇葩之奇不过如此吧!反正在黄埔军校1期生中绝无仅有。

  1930年,中国正值兵荒马乱之际,高竹秋好整以暇,出省观光游览。在上海,他拜访了梅兰芳,并为梅先生表演滇戏。梅先生很喜欢《架桥》,说“比《四平调》还好听,很有韵味!”后来,高竹秋自撰一联:“孙总理入室弟子;梅博士架桥老师。”高悬于客厅。

  从1935年起到1949年12月,高竹秋以昆明城乡现实写了四出剧:《一碗虾仁》写一个地主少爷在天寒地冻时逼雇农下河捞虾的情节;《新探亲》写一乡下姑娘嫁到城里富人家,父亲上城探望,劝女儿勤俭持家的故事;《黑海明灯》写一个鸦片烟鬼的忏悔;《烟花宝鉴》写嫖妓的恶果……这些时装戏的唱腔设计、导演、主演均由他以一己之力担当,以实现其滇剧当随时代改进并改革的主张。

  1936年,上海百代公司来昆录制滇剧唱片,高竹秋灌片28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高竹秋编写了抗日救亡的道情词,手持渔鼓简板,到街头和茶馆演唱,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唱词慷慨激昂,听众肃穆,报刊竞相报道。1939年3月19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云南分会成立,公推他任理事长,曾多次组织京、滇剧义演,为抗日募捐出力。

  1942年,其兄高荫槐升任滇军师长,以为三弟不务正业,便托人安排他在昆明市政府工商课任职。但高竹秋不改其乐,仍常常去登台票戏;其兄只得又派他去下关任警察局长,然而高竹秋仍票戏不辍,还把李文明、栗成之等人约到下关演唱。时值何应钦到滇西视察军务,文武官员来迎,独缺了警察局高局长,追查之下,方知他正在喜洲演戏,当即被免职。回到昆明后,高竹秋仍入市政府社会科任职,也依旧时常登台票戏。

  1949年,天下易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向热心改进滇剧的高竹秋,在云南省文联之下筹组滇剧研究会,任会长,多次组织艺人讨论滇剧改进问题,与顾峰、万揆一等合编古装戏《锦绣衣》。1950年,为庆祝中共的建军节,他们又合作改编了《小二黑结婚》的滇剧,颇获好评。1951年,高竹秋参加了昆明戏曲改进协会,录写传统剧目。1957年,高竹秋所编写的《滇剧音韵》,以及与戴旦合写的《滇剧初探》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后,高竹秋进入云南省滇剧院,专门整理改编剧本,培养新生力量。1958年,因为反革命匿名信事件被诬陷,被捕入狱,后获平反出狱。

  1966年,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倍受史无前例的折磨。1968年,七十二岁的高竹秋退休回家,居家拟写《滇剧渊源》一书。1979年,《滇剧渊源》书稿尚未完成便撒手人寰,年八十三岁。

  人生如戏,戏剧人生。高三爷这样的人,命中注定不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而只能在戏台上快意恩仇。于是,当他的同学们兵分两支,在内战的战场上捉对厮杀的时刻,他在戏曲舞台上写戏演戏导戏;当他的同学们在抗日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刻,他为宣传抗日救亡,手持渔鼓简板,到街头和茶馆演唱,为抗战募捐。高三爷这样一个人,自然全无政治头脑,全然不管城头变换大王旗,我自巍然演我的戏。但高三爷不关心政治,政治也不会放过高三爷!高三爷的晚年,与他的众多黄埔同学一样:反革命、被捕、入狱、批斗、平反、折磨……一样都不能少。

  幕落。

责任编辑:吴盈盈 最后更新:2024-07-08 15:58:1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解甲归田——抗战胜利后退役的黄埔1期生们(之二十四)

下一篇:黄埔军校出来的异数(第3期):电影的归电影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