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和发展部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阶段。部队庞大、机关臃肿,兵多难养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地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
为了应对困局,减轻老百姓负担,中共中央一方面号召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一方面实行精兵简政。
一
1941年11月6日至21日,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批评不善于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作风,号召党员要和党外人士合作,鼓励大家多提意见。时任米脂县参议会议长、边区参议员的开明绅士李鼎铭与其他10名参议员响应毛泽东号召,根据边区群众几年来经济负担过重的实际情况,联名提出《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议案,同时提出5条具体实施建议。
议案一经提出就招来一些反对声音,指出该议案有碍军队建设和民主政权的巩固发展。毛泽东知道后非常重视,他把整个提案抄到自己的本子上,重要的地方用红笔圈起,并在一旁加了一段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毛泽东的肯定和说服下,11月18日,大会通过提案并成为边区政府的决议。毛泽东后来说:“‘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
11月27日,参议会闭幕后的第6天,边区政府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重点讨论贯彻执行精兵简政的问题。会上,李鼎铭重申了该案的要义,谢觉哉、萧劲光分别就精兵简政问题提出建议。会议决定设立由刘景范、高自立、周文、周兴、南汉宸组成的边区“编整委员会”,具体负责边区各级行政组织机构的精简裁并及人员编制等工作,并定于12月15日以前拟出精简方案,年底办妥,翌年1月1日起实行。
12月初,边区政府第二次政务会议再次重点讨论精简方案问题,初步确定了各机关、部队、群众团体裁减人数,以及相关部门的调整、精简问题,会后分别以训令和指示信的形式,向各厅、院、处和各专署、县府发出决策部署。精兵简政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实施。
边区机关率先示范,迅速展开行动。至12月20日,边区民政厅精简工作基本完成;22日,边区政府保安处精简完成;24日,边区政府财政厅精简完成;26日,边区政府建设厅精简完成;28日,边区高等法院精简完成,边区银行总分行也精简就绪;30日,边区保安司令部开始实行精简……同月25日,清涧县政府召开会议部署精简工作,成为边区第一个精兵简政的县级政府。
二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精神,毛泽东多次致电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要求他们下决心实行彻底的精简,否则“弄到民困军愁,便有坐毙危险”。毛泽东的一系列指示和部署,对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央持续指导和陕甘宁边区的影响带动下,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开始精兵简政。
1942年1月15日起,晋察冀军区开展了缩编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等工作。整编后,军区总兵力由1940年底的近11万人减至9.5万人,民兵由1941年底的30万人增至约40万人。晋冀鲁豫军区精简整编工作与晋察冀军区同时展开,除充实战斗部队、加强地方武装外,还着力做好部分人员的送校学习和转业工作。八路军第129师对编余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划定了4条标准,分别是参加革命斗争5年以上者、家在根据地以内者、家在根据地以外或在敌占区者,以及其他情况者,不同情况处理方式不同。为了稳定军心,第129师还规定,对于所裁汰人员应“妥为资潜回籍与适当安置,特别是对抗战有功的老年同志与残废同志,尤应郑重处理,否则破坏政治影响”。经过精简,八路军第129师、晋冀鲁豫军区成功达到中央提出的精简标准,将党政军脱产人员控制在全区人口的3%以下。
1941年11月,晋西北军区召开军分区首长以上干部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精兵简政的指示,结合军区具体情况制定了部队精简计划和编余人员处理原则。翌年2月,军区又对精简整编工作进行了调整部署。八路军第120师师部专门组成工作组,分头下到第358、第359旅和大青山支队进行深入动员,指导开展整编工作。至3月,晋西北军区主力部队由3.9万人精简为3.5万人,裁减公务人员731名,八路军第120师和新军部队共减少伙食单位118个。
1942年4月中旬,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军政委员会也展开整编,将一切领导集中于山东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山东纵队第1旅划归八路军第115师建制;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山东纵队队部和山东分局合署办公,机关人员精简1/3(约0.35万人)。
三
精兵简政工作开展一段时间后,不断有问题暴露出来。毛泽东与党内外人士多次沟通后,认为主要症结在于调查研究做得不够,应进行全面精密的分析,拿出切实的举措来。
1942年4月9日,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对前一阶段精兵简政进行了总结。会议还接受了李鼎铭等人的建议,兼顾军政民三方利益,邀请党与军队方面参与编整委员会并加强其职权,筹备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
4月2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总结精兵简政经验的通知,指出了各地区第一阶段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整顿三风、精兵简政和陕甘宁边区工作问题发言,指出:总的目标就是整顿三风、精兵简政;办法是五整,即整军、整政、整党、整财、整关系;中央和军委要以工作和教育作为两个标准来进行大整。
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规定9月1日发出,作为整风文件。会上,毛泽东提出精兵简政的目的是“精简、效能、统一、节约、反官僚主义”,并指出“精兵简政”是一个政策,牵涉到军民关系、军事建设、行政效能、工作作风、财政政策等各方面,关系到根据地的存亡。
9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撰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阐述精兵简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什么是抗日航船今后的暗礁呢?就是抗战最后阶段中的物质方面的极端严重的困难……今后的物质困难必然更甚于目前,我们必须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重要的办法之一就是精兵简政……假若我们还要维持庞大的机构,那就会正中敌人的奸计。假若我们缩小自己的机构,使兵精政简,我们的战争机构虽然小了,仍然是有力量的;而因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矛盾,使我们的战争机构适合战争的情况,我们就将显得越发有力量,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战胜,而要最后地战胜敌人。”依据这种分析,毛泽东强调“精兵简政”是克服困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统一领导与精兵简政工作的指示》,强调了精兵简政的迫切性,要求部队实行彻底的精简,而不是小的不痛不痒的精简。指示还指出,除特殊情况外,各部队原则上不再补兵;作战损失后,连、营、团两个并为一个,旅的番号撤销一部分,军区、军分区许多性质相类似的机关合并办公;全军精简后,做到“量小而质精,更有战斗力”。
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各抗日根据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开展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精简,历时2年多,至1944年基本完成。
“精兵简政”对抗日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完善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抗日根据地的“十大政策”之一。
责任编辑:邹文焰 最后更新:2022-11-14 11:11:3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刘少奇敌后办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