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冀中军区反五一大扫荡(下)
2017-10-05 09:52:03  来源:碣石钓叟  点击:  复制链接

  ④坚持抗日斗争,地道战登上战争舞台

  6月20日以后,敌人由重兵“扫荡”转取分散部署分区清剿,敌人投入的兵力是:第41师团全部9个步兵大队,独立混成第9旅团全部5个步兵大队,第26师团的2个步兵大队,骑兵第13联队的3个大队,共计步骑19个大队。原冀中警备部队第110师团的第163、第110联队,计6个步兵大队,第27师团的中国驻屯步兵第2、第3联队,计6个步兵大队,独立混成第15旅团的1个步兵大队,共计13个步兵大队。以上总兵力为32个步兵大队,相当3.5个师团,约55,000余人。另有伪军正规军 (治安军)、地方军 (县警备队、警察队),约25,000余人。总计日、伪军约80,000余人。敌以如此重兵在8,000个村庄,30,000平方公里土地上,逐县、逐区、逐乡、逐村的进行蚕食。并大肆的修筑碉堡、公路、挖封锁沟等。迄9月下旬,原有和新设的据点碉堡共计1,753个,平均每4.5个村庄、每31.4平方公里土地就有1个据点或碉堡;原有和增修的铁路计769.5公里,公路7,583公里,平均每39平方公里有1公里铁路,每3.9平方公里有1公里公路;原有和新挖掘的封锁沟(深、宽各10米左右)计8,000余公里,平均每3.5平方公里就有1公里封锁沟,县与县尽为封锁沟所遮断,个别区、乡或若干村庄亦被割绝,根据地被切割为2,670个碎块。敌人一面以这样的军事设施限制我军事活动;一面摧毁我基层党、政组织,捕杀共产党员、抗日干部和群众。同时进行所谓向治安区推进的工作:收买汉奸,网罗地痞,利用动摇变节分子,建立伪组织、伪政权和伪军,强化他们的基层统治。

  在敌人对冀中区的蚕食、清剿和分割下,我主力部队已无法活动,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自6月下旬开始,我第11、第18、第29团先后转移至北岳区,区党委、行署、军区指挥机关和第27团、警备第1团、抗大第3团、骑兵团、回民支队先后转移到冀鲁豫区,第23团转至冀鲁边区,第6、第7军分区机关分别转至冀鲁豫区、北岳区,第8、第9、第10军分区机关转至文安洼、白洋淀。各军分区地区队和警备第2、第22、第30、第34团,留置各现地竖持斗争。

  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更加残酷斗争的形势,中共中央北方局于7月4日发出《对目前冀中工作的指示》,指出:“今后冀中总的方针,仍然是保持平原群众抗日游击战争而不变,但目前的工作方针,则应是隐蔽的掌握乡政权,建立与开展城市工作,加强交通点、线区域的广泛统一战线工作。斗争的方式,以隐蔽的武装斗争为主,但必须有公开的小型的往来不定的武装斗争与之配合,以便欺骗敌人。掩护隐蔽武装之存在。同时,须善于利有各种公开合法的斗争方式,保护群众日常利益,以保持力量,保持党与群众之联系。”区党委和军区根据这一指示和当时的斗争形势,确定了对敌斗争的各项政策、提出了改变组织形式与斗争方式,坚持斗争的要求。主要是:坚持武装斗争为主、全面开展地道斗争、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瓦解日、伪军(重点是伪军)。这里仅就前两项加以叙述:

  关于坚持武装斗争问题

  日军“5.1”大“扫荡”以后的冀中形势,我军失去了运动战的条件,大的部队很难转旋,不易立足。故而应采取高度分散、高度灵活,寓兵于民的群众性游击战争。军事斗争的这一转变,关键问题,是改变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我们切实实行了领导一元化、斗争一元化的一元化方针,以军事组织形式,武装斗争方式为主推动抗日斗争。根据这种原则,各县、区建立了10—30人的精悍、灵活、能打、能走、善于隐蔽的小分队 (后来各解放区统称武装工作队〈简称武工队〉),这是一种全能式工作队,不论激烈的战斗、艰巨的政权工作、细致的群众工作,瓦解敌人的工作,甚至自身的吃饭、穿衣,什么都得做,而且必须做好。军事上又是全能,他们是士兵、侦察员,又是指挥员,技术、战术无一不精。军分区机关亦如此,组织形式军事化,保持70人左右,他们是领导机关,又是战斗部队。军分区掌握的主力,一部分分散使用坚持地区斗争,一部分机动使用,组织建制取消营以上机关,以连为单位,每连编4—5个大班,每班15—18人。全军改穿便装。撤到外线的部队,分批返回。为了统一和加强对武装武装斗争的领导,军区和军分区两级成立了党政军委员会。经过组织整顿后,冀中全区行署、专署、县三级政府,由7,070人减至2,252人,精简了68%。

  关于地道战问题

  地道战是日军“5.1”大扫荡后坚持平原游击战的独特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

  改造平原地形和早期的地洞

  平原自然环境给游击战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人们可以改造它。伴随着冀中抗日游击战争的产生,就提出了改造地形的问题。1937年冬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孟庆山提出拆城(墙)、破路,改造地形的创议。经冀中省委(后改称冀中区党委)讨论同意,1938年2月掀起了全区性改造地形的群众运动。至同年10月,共拆除24座县城的城墙,并毁了所有公路,这对限制敌军和便利我军行动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将乡村大路挖成道沟,总长约10余万公里,游击队在这种道沟里,自如转旋,提高了游击队的机动性和隐蔽性。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频繁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创造了一种隐蔽方式—— 在旷野隐蔽处挖掘地坑,用以躲避敌人的逮捕和屠杀。人们称为“蛤蟆蹲”。敌人发现这种情况后,便在树丛、堤岸、坟地进行搜索,捕杀群众。于是人们又把这种“蛤蟆蹲”转移到村落,设在宅院的隐蔽处。这种创造隐蔽环境的活动,很快成为全区性的群众运动。

  组织群众挖道沟和人民群众为改善隐蔽环境而挖地洞,是平源游击战争军民两方面的创造,它是地道战的源流。

  防御性地道的出现

  敌人对地洞的攻击,使人民群众和游击队员经常遭到损失。为了提高防护能力,人们便把那些个别的地洞相互挖通,从而形成了地道。于是“改造地形”和“创造隐蔽环境”军民两方面的要求融而为一了,人们在战争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地下空间。这个地下空间第一次进入战斗,是1941年5月蠡县第3区区小队曲堤战斗。冀中区党委、行署、军区对此次战斗给予通令嘉奖,并决定在全区开展地道斗争。但当时这种地道斗争对于全区的游击战争还处于辅助地位,是小的游击队的防御手段。

  地道战的形成及其在冀中平原的地位

  在“5.1”反“扫荡”中地道还称不上是军事设施,它不仅没有进攻能力,而且也没有防护能力,地道口一旦被敌发现则无力抵抗敌人的攻击。北町村800余群众被敌人的毒气弹毒死是极为惨痛的教训。“5.1”反“扫荡”后,我主力撤离冀中,从而结束了运动战,游击战变成了主要的斗争形式。在这种情形下,提高了地道斗争的地位,人们逐步按实战需要展开了改造地道的群众运动。经过改造后的地道,能藏能打,地道战终于登上了战争舞台。

  地道战的特点,从军事活动的角度来说,它是敌我争夺空间的斗争;不过这个空间不仅是地表空间,而且还包括地下空间和地表高层空间。我军民就是在这三个层次 (习惯上称为天、地、阴)的空间中组织火力、运用战术、实施战斗,造成了一个地道战、地雷战、村落战浑然一体的战场。进入这个战场的敌人如同身陷八面埋伏的迷魂阵,常常是糊糊涂涂送了命。这里的每一棵草木、每一块砖瓦、每一栋房舍、每一条街巷,都使敌人胆战心惊,“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在这里决不是笑话。凡尝过地道战斗惩戒的敌军,再进入我区时,既不敢进村庄,也不敢在路上行走,遥见目标,望而生畏。

  这种战斗地道是按照发扬火力,运用战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建筑起来的。通道高1—1.5米,宽约1米左右,顶部成拱形,顶部与地表之间厚度约2—3米;通道联结若干窑洞,窑洞小者可容数人,大者可容10多人;通道还使户户相通,村里村外相通,村与村相通;通道内设有路标指示通行,备有照明设备;为保持地道内空气新鲜,每隔适当距离设有通气孔。整个地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隐蔽地道,供休息或储存物品;一部分为战斗地道,其战斗设施是利用村内外的地物设置暗堡、射击孔、了望孔、拉雷孔,观察打击敌人。并备有防水、防毒、防火、防破坏、防封锁设施。同时采用翻口、卡口、陷井、侧击保护洞口。地道口的伪装多种多样:村内的设在炕上、磨台下、锅台下、畜槽下,设在平地的坑式口有盖,设在墙壁或墙角的门式口有门,门与盖与周围的地表地物一致。村外的利用坡坎、沟渠、树丛、井壁、坟墓,或设成假坟堆。为了迷惑敌人,设有假地道口,假射击孔、假堡垒等等。

  地下空间与地表空间结成一体,地道把各院落沟通,不须走街巷,便能穿行于全村各个角落,各重要点都有战斗设施,并随时可以退入地道,地表空间又以各种手段与高层空间结成一体,穿房越脊,纵横通达,并可在屋顶上通过夹壁墙直接退入地道。一所院落内,地道、地表、高房,公层设置观察孔、射击孔、拉雷孔,并以各种设施相连接,组成上下左右明暗交叉的火力,形成纵深、立体的战斗火力体系。以院落为工事,以村庄为阵地,以相连的若干村庄形成一小块游击根据地。又以精干小分队的转旋,联系各小块根据地。

  如前所述,在冀中8,000个村庄中敌人设有1,753个据点,平均每1.5个村庄,31.4平方公里的面积就有敌人1个据点。就是说,我们活动的地区,只有平均方圆10公里左右。整个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是由无数个这样的碎块相联系 (不是连结)而存在的。敌我犬牙交错,很像一盘特殊的围棋,各方都力图吃掉对方的子。我们拔除敌人1个据点,就扩大方圆10余公里的面积,再拔除,再扩大,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一块一块的扩大自己。

  冀中形势的基本特点,正如第八路军副总司令所指的:

  “平原抗日根据地,在某些地区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以致必须在平原地区结束运动战,进行分散的、普遍的,群众性的抗日游击战。……而且是长期的,甚至在某些平原地区不到战略反攻形势下,不可能恢复象过去那样的大块根据地。当敌人仅有稀少点线的占领,尚未达到严密封锁以前,我们有一套相当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可以有系统有步骤地相互配合作各种正规的战斗。今天我们进行这种统一与规模较大的战斗已增加极多困难,但如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改变组织形式与斗争方式,仍能进行一定限度的各种斗争。”

责任编辑:李一菲 最后更新:2017-10-05 09:52:4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冀中军区反五一大扫荡(中)宋庄战斗

下一篇: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时期(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