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19个大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来(一)
2017-12-18 10:41:02  来源:360图书馆  点击:  复制链接

  至1944年6月,中国共产党已在全国建立了15个以上抗日根据地。1944年6月22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接见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全体记者,介绍中共抗战情况。其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在华北(五个:晋绥、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山东)、华中(八个: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中、鄂豫皖、浙南、浙东)、华南(两个:海南、东江)三个敌后战场建立了15个以上抗日根据地,其中华南敌后战场有两处根据地,一处在海南岛,一处在广九铁路沿线及广州四周。显然,这里提到的15个以上抗日根据地,包括东江抗日根据地。

  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确认当时全国大的抗日根据地有19个。毛泽东于1945年4月24日在中共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指出:中共领导的中国解放区,有19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广东在内的19个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

  1945年8月15日,朱德总司令致美英苏三国说帖中也宣称:经过八年的苦战,中共在广东等19个省建立了19个大块的解放区。历史上这“19个大的解放区”,当然包括东江解放区(东江抗日根据地)。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解放区共有19个,即:

  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冀热辽边区、晋绥边区、晋冀豫边区、冀鲁豫边区、山东解放区、苏北解放区、苏中解放区、苏浙皖解放区、淮北解放区、淮南解放区、皖中解放区、浙东解放区、鄂豫皖解放区、广东解放区、琼崖解放区、河南解放区、湘赣解放区,面积共计约956960平方公里,人口约9550万人。合此后至抗战胜利之际新解放的人口,解放区人口共有1.2亿左右。

  这19个解放区除陕甘宁边区外,其余18个解放区都在敌后,每天都要面临日寇的扫荡和袭扰,斗争十分艰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意留下华北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做顾问,利用他来指点怎样对付共产党的游击战。

  这些解放区的名字只是一个大致范围,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域。比如晋冀鲁豫边区,就是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交界地区。其中的乡镇名称多数都没有变化。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到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已发展到十九个.这十九个解放区是:陕甘宁区、晋察冀区、晋冀豫区、冀鲁豫区、晋绥区、冀热辽区、山东区、苏北区、苏中区、苏浙皖区、浙东区、淮北区、淮南区、皖中区、河南区、鄂豫皖区、湘鄂区、东江区、琼崖区。

  一九四五年,八路军、新四军共建有十九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中的四个为粟裕及所部开创。这就是苏中区、苏北区、苏浙皖区和浙东区四个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是苏中区,范围在江苏中部和南部一带。一九三八年粟裕与陈毅联手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当时范围在南京、镇江、句容、溧阳、当涂、芜湖、金坛等县市一带。一九四0年夏,陈、粟率兵北渡长江,在苏中地区开始建立根据地。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陈毅出任新四军代军长。粟裕出任一师师长,率叶飞、王必成,陶勇建设苏中根据地,包括东台、海安、泰州、泰兴、南通、如东、如皋、海门、启东等县市。一九四二年谭震林的六师反清乡失利,六师及苏南根据地纳入粟裕的领导之下。粟裕将其建设成为最稳固的抗日根据地。

  二、苏北区

  三是苏浙皖区。由粟裕带叶、王、陶于一九四四年渡江南下在苏南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除了苏南根据地原有地盘,江苏的高淳、句容、溧水、溧阳、金坛、南汇(今属上海),浙江的长兴、安吉,安徽的广德等地全部归属了苏浙军区。

  四是浙东区。这个根据地是谭启龙、张文碧、刘亨云在粟裕的领导下建立的,包括浙江省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四个地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公里。本来中央将这个事交谭震林负责,派往浙东的负责人谭启龙在无锡找到谭震林时,谭震林离开苏南,军部便将此事交粟裕负责。粟裕从一师抽出一大批干部去浙东,其中张文碧、刘亨云是粟裕在浙南打游击时的得力部将。相对前两个根据地,粟裕在这个根据地的作用要间接一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抗日根据地究竟有多少个?史学界较为流行的说法是19个,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其一,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1945年8月15日,朱德总司令致美英苏三国说帖中说:“经过我们八年的苦战……建立了十九个大块的解放区。”毛泽东和朱德提到的19个大块解放区(即根据地),与19个解放区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其二,抗战时期,根据地是不断变化的。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其中第十条提到:“中共方面开始提出的方案为:依照现有十八个解放区的情形,重划省区与行政区,并即以原由民选之各级地方政府名单呈请中央加委,以谋政令统一。”这里所说的虽然没有指出哪18个解放区,但联系该《纪要》看,其中包括陕甘宁边区是十分明显的。由此可见,这里的18个解放区的说法与19个解放区的说法也不吻合。

  其三,19个解放区之说中的晋察冀区和冀热辽区是两个并列的抗日根据地。其实,冀热辽区是晋察冀区的三级机构,直到抗战结束时,冀热辽区仍隶属于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1944年7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晋察冀分局和军区下划四个区党委及军区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将冀东军区改为冀热辽军区作为四个区之一。可见,冀热辽区是隶属于晋察冀根据地的。

  其四,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由太行区、冀南区、冀鲁豫区组成的。1941年7月成立了统一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杨秀峰为主席。1945年8月,成立了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为书记,刘伯承为军区司令员。而19个解放区之说把晋冀鲁豫区和冀鲁豫区并列为两个解放区是不妥的。

  其五,19个解放区的说法把鄂豫皖区和湘鄂赣区并列为两块根据地。鄂豫皖区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豫皖边区行署。1942年6月,豫鄂边区党委改名为鄂豫边区党委。1944年6月成立鄂豫皖军区,10月改称湘鄂豫皖军区。同年冬,由王震、王首道率领的南下支队与湘鄂豫皖军区部队会师,该区党委、行署、军区因辖区扩大而改称鄂豫皖湘赣区党委、行署、军区。湘鄂赣区是南下支队在作战途中在鄂南与新四军五师四十团配合建立的。1945年5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湘鄂赣临时区党委、行署及军区。同年7月,改称为鄂南地委,湘鄂赣军区改为鄂南军分区,湘鄂行署改为第七公署,全区划归鄂豫皖湘赣区党委、军区、行署领导。可见湘鄂赣抗日根据地是鄂豫皖湘赣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把湘鄂赣和鄂豫皖湘赣并列为两个区是不准确的。

  其六,是关于浙江抗日根据地的称谓问题。浙江抗日根据地,包括浙东和浙西两个,浙西抗日根据地与苏南抗日根据地是密不可分的。1945年1月,粟裕率领新四军一师主力渡江南下到达苏浙边长兴地区与第十六旅会合,并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苏浙军区的主要任务是恢复苏南、开辟浙西,并统一领导苏南、浙西、浙东三个地区的党政军工作。8月初,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苏南区党委与浙西区党委合并为苏浙区党委,粟裕任书记。浙西行署对外保留名义,对内改为专署,由苏南行署统一领导苏南、浙西两区政权工作。因此,苏南和浙西地区实为统一的抗日根据地,把苏南和浙西并列为两个根据地是不妥的,把浙西和浙东合并起来称浙江抗日根据地也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经过八年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建立了16个抗日根据地。这16个抗日根据地是: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苏浙、浙东、苏中、苏北、淮北、淮南、皖江、豫西、鄂豫皖湘赣、东江、琼崖。

  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至1945年3月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解放区共有19个,即: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冀热辽边区、晋绥边区、晋冀豫边区、冀鲁豫边区、山东解放区、苏北解放区、苏中解放区、苏浙皖解放区、淮北解放区、准南解放区、皖中解放区、浙东解放区、鄂豫皖解放区、广东解放区、琼崖解放区、河南解放区、湘赣解放区,面积共计约956960万平公里,人口约9550万人。

  抗日民主根据地

  指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建立的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根据地。

  1.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也称陕甘宁边区。它的基础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的清涧起义、渭南起义和旬邑起义失败后,陕西省委派刘志丹和谢子长到陕北开展武装斗争,先后建立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同陕甘红军会师,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极大地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同国民党谈判达成的协议,按照团结抗日的原则,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更名改制。1937年9月6日,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府正式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府延安,林伯渠任主席,张国焘任副主席。国民政府划定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范围为23个县,即陕西肤施、甘泉、鄜县、延川、延长、安塞、安定、保安、靖边、定边、淳化、旬邑、吴堡、清涧、绥德、米脂、葭县,甘肃的正宁、宁县、庆阳、合水、环县、镇原。此外,宁夏的花马池,陕西的神府区、关中的部分地区,均归边区政府直接管辖。它北起陕西北部的府谷、横山,南达陕西中部的淳化、旬邑,西至甘肃固原、宁夏的豫旺堡,东临黄河,南北长900里,东西宽800里,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50万。

  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战略总后方,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林伯渠说:“因为边区跨有陕西、甘肃、宁夏三省的各一部,西接甘肃、宁夏,北接绥远,东邻山西,所以一方面成为保卫西北的北门锁钥,另一方面又成为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后方。”加上陕甘宁边区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使党中央有条件集中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对抗日战争具有重大影响的洛川会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研究制定了抗日战争的总路线和总战略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央军委制定了无数的作战指示和命令。中共中央的许多决策和重大方针政策都是首先在陕甘宁边区试行,以取得经验,然后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推广。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毛泽东集全党智慧撰写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战略、策略,科学地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规律,成为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思想武器。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因此被誉为“抗日的灯塔”和“革命的圣地”。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上)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华北抗日前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歼敌近千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胜利。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余人,在政委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们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的晋察冀边区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军分区。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共产党员、国民党员、各抗日军队和抗日群众团体的代表,工人、农民、开明绅士和资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寺庙的和尚、喇嘛等140余人,代表着边区30余县的广大民众。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冀中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10月,共产党员吕正操率国民党东北军第五十三军第六九一团在河北晋县誓师抗日,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1938年4月,人民自卫军与河北游击军配合,粉碎了日军对冀中的第一次“扫荡”,奠定了扩大和巩固冀中抗日武装及根据地的基础。同年5月,冀中省委成立,黄敬为书记。同时,人民自卫军与河北省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并成立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下辖4个军分区。同时成立冀中区统一的政权领导机关――冀中区政治主任公署,吕正操任主任。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冀东战略地位的重要。1938年2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可出动一部于敌后的冀东,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随后,晋察冀军区派第一军分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政权。5月,晋西北的八路军宋时轮支队和邓华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为司令员,邓华为政治委员。6月,第四纵队向冀东挺进,策应、配合了冀东20余县20余万人的武装起义,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书记。不久,彭真奉调延安,由聂荣臻任书记。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领导边区的党、政、军和群众工作。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1938年11月和12月,日军对冀中区进行两次围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0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歼灭日军700余人,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随后,一二0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一起,相继在繁峙、易县、灵寿、阜平、涞源等地打败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取得上、下细腰和陈庄、雁宿崖、黄土岭战斗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冀中、北岳根据地。1940年,晋察冀军区各部参加了百团大战,重创日伪军,巩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壮大为晋察冀、冀中、冀热察三个战略区,成为拥有1500余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1941年起,日军将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人民武装作为主要的进攻对象,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日军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坚持敌后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44年,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实行攻势作战,共作战4400余次,毙伤敌2.29万余人,俘日、伪军及争取伪军投诚、反正2.22万余人,拔除敌据点、碉堡1600多个,解放人口758万,扩大了北岳区,巩固了平北与平西区,坚持了冀东区,恢复了冀中区。

  同年9月,为了便于指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示,晋察冀军区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成立了冀晋、冀中、冀察和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并以各区部队为基础组织了新的野战部队。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根据中共中央“削弱日伪,发展我军,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方针,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消灭日、伪军2万余人,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一部攻夺大同、丰镇等城,一部进攻太原,一部包围北平,一部攻张家口、张北、多伦、沽源,一部攻唐山、秦皇岛等,一部攻天津、塘沽,一部攻石家庄、保定,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联成一片。

  3.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敌后抗日军民创建的19个重要解放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9月下旬,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贺龙与关向应等率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主力挺进抗日前线,进入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一二〇师在给敌人沉重打击的同时,会同当地党的组织和民众抗日武装,广泛发动武装群众,开展兵民结合的武装斗争。不久,续范亭等率领的山西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或“战动总会”)和山西新军部队1万余人也进入晋西北地区。在中共晋西北临时区委及牺盟会、动委会的配合下,八路军广泛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安定社会秩序,建立武装自卫队和工、农、青、妇等抗日救亡团体,开辟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月,一二〇师即由出师时的8200人增至2.5万人。晋西北各县都建立了1000至2000人的抗日自卫军或游击队。

  1938年2月起,一二〇师对同蒲铁路北段及太原、忻县间的公路展开破袭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日军调集万余人兵力分五路向晋西北发动围攻,妄图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二〇师与日军激战20余天,歼敌1500余人,收复被日军侵占的7座县城,粉碎了日军的围攻,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14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贺龙等,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7月,一二〇师派出由李井泉等率领的大青山支队,从五寨进入雁北地区,8月,向绥远挺进。9月初,越过平绥铁路进入大青山地区,同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杨植霖领导的蒙汉抗日游击队会合。9月下旬,大青山支队留一部在绥中活动,主力进到武川、百灵庙以西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到12月,开辟了以大青山为依托的绥西、绥南、绥中三块游击根据地,并逐步同晋西北根据地连成一片,构成晋绥抗日根据地。

  党领导根据地的抗日武装,同广大汉、蒙、回等各族人民一起,团结战斗,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同时坚决反击阎锡山发动的反共事变,使晋西北成为中共统一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初,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作为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地区各项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由贺龙任书记,关向应任副书记。1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晋西北军区,贺龙为司令员,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续范亭为副司令员。1942年5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根据地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晋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统一领导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3个地区的党政军民各项工作。8月,晋绥分局成立。晋西北军区亦改为晋绥军区。

  从1944年开始,党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晋西北区军民在春季、秋季攻势中先后进攻静乐、交城、忻县等地区的日、伪军,开辟了大片新的游击根据地,毙伤敌900余人,俘敌1000余人,收复土地770余平方公里。1944年,共解放村庄3100多个,解放人口40余万。同时,大青山解放区军民也积极开展游击战,绥西、绥南区恢复到1942年前的局面。

  1945年春,八路军、新四军继续进行对日寇展开攻势作战。在春季攻势中,晋绥部队对离(石)岚(县)公路、五(寨)三(岔)公路沿线敌据点发起攻势。在夏季攻势中,晋绥军民从6月19日开始围困静乐县城并对公路沿线的日军展开进攻,基本上把敌人挤到铁路沿线和少数几条公路线附近。

  1945年8月,中国军民展开对日本侵略军的全面反攻。8月11日,晋绥军区向附近日、伪军发出限令投降的最后通牒。晋绥部队一部向平绥路以北进攻,一部沿黄河北上攻击归绥,一部在南线由同蒲路西侧反攻太原。8月15日至19日,先后攻克太原市外围的日军据点,并一度攻入太原以南的晋源县城,对太原形成包围。9月下旬,晋西北全境解放。此外,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晋绥根据地的吕正操、林枫等率一批部队和干部进军东北,开始了新的征程。

  八年全面抗战中,一二〇师和晋绥军区部队共作战10114次,毙伤日伪军100740人,俘虏日伪军18389人。晋绥根据地民兵配合主力或单独作战18718次,毙伤日伪军7733人,俘虏日伪军1876人。我军指战员牺牲13700余人,伤3万余人。

  晋绥抗日根据地巍然屹立在黄河以东,在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上给敌人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4.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以太行山为依托,西起同蒲铁路,东至平汉铁路,北接正太铁路,南临黄河北岸,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地区领导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它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是华北战略要地之一。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和顺县石拐镇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布置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任务。会后,在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张浩领导下,除以主力阻击沿正太路西进之敌外,师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等率领工作团和部分武装,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在中共地方组织及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配合下,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等工作,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任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2月初,第一二九师在辽县召开会议,就进一步实行战略展开、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等工作进行部署。随后,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全面展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日军构成重大威胁。日军为维护后方交通,巩固占领区,调集大批军队围攻根据地。1937年12月,第一二九师在寿阳、昔阳地区打退日伪军六路围攻。1938年3月,一二九师在徐向前领导下,取得神头岭和响堂铺伏击战的重大胜利,共歼敌1500余人。4月初,八路军和山西新军密切配合,粉碎了日军调集3万余人向晋东南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将日伪军逐出晋东南,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倪志亮任司令员,黄镇任政治委员。同月下旬,第一二九师派部队进入冀南等平原地区。8月,冀南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杨秀峰任主任。至此,冀南抗日根据地基本形成。

  1939年1月,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八路军依靠广大群众在广阔的平原上展开游击战争。至3月,八路军共进行较大战斗100余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同年底,第一二九师发起邯(郸)长(治)战役,毙敌700余人,收复黎城、涉县,打破敌人的分割企图,使太南、太北两区连成一片。

  1940年4月,第一二九师进行整编,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王新亭)。8月,晋冀豫边区最高政权机关――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杨秀峰任主任。办事处发布施政纲领,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至此,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展到北接晋察冀边区,东北至津浦路,西到同蒲路,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1941年7月,包括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杨秀峰任主席,副主席为薄一波、戎伍胜。参议会议议长为申伯纯。1942年9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邓小平任书记,领导整个根据地党的工作。

  1944年,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发起攻势作战,共毙伤日、伪军3.8万余人,俘敌3.49万余人,争取敌军反正、投诚3200人,收复县城11座,解放人口500多万,收复失地6万多平方公里,改变了根据地被分割的局面。

  1945年8月13日,晋冀鲁豫地区部队开始对日、伪军全面反攻。为了加强晋冀鲁豫地区的统一领导,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邓小平任书记,薄一波任副书记。同时,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行政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成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5.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37年底至1938年春,在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下,华北重镇太原、济南相继沦陷,国民党军队向南溃退,地方政权瓦解,使平汉、津浦、陇海、石德四大铁路之间的广大地区成为真空地带。河北省委和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深入这一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为创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8年春,直南、豫北、鲁西南地方党组织,建立了游击队,初步打开了冀鲁豫根据地的局面。同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部队进入鲁西南地区,推动了该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的建设。1939年2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展游击战争,连续取得反日伪军“扫荡”的胜利。到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余人。1940年4月,八路军第二纵队主力在黄克诚率领下,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冀鲁豫支队会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不久,黄克诚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率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和新编第二旅由冀鲁豫南下,加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路,西面、北面接连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1941年1月,冀鲁豫边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晁哲甫为主任,崔田民、贾心斋为副主任。至此,包括直南、豫北、鲁西南地区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冀鲁豫根据地处在极端困难时期。根据地军民执行精兵简政、主力部队地方化、敌进我进等方针,粉碎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度过了严重困难局面。

  1941年7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冀鲁豫区与鲁西区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区党委、军区和行署。新的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张霖之,行署主任晁哲甫,新的冀鲁豫军区仍由2纵队兼任,纵队司令员杨得志,军区司令员崔田民,纵队兼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为了统一冀鲁豫边区,加强对敌斗争,194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将湖西区及豫皖苏水东区划归冀鲁豫边区,黄敬任区党委书记。

  1943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冀鲁豫军区和太行军区于七八月间先后发起卫(河)南战役和林(县)南战役,取得歼灭日、伪军1.2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开辟了卫南、豫北广大地区。

  1944年,冀鲁豫军民发动攻势,攻克日军据点50余处,恢复昆(山)张(秋)地区,打开了东平、汶上的局面;随即收复鱼台、单县、丰县、沛县间地区,恢复了微山湖中心区,并向郓城、菏泽等地攻击,使鲁西各小根据地连成一片。5月,冀鲁豫区与冀南区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和新的冀鲁豫军区,黄敬任分局书记,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黄敬任政委。同年7月,冀鲁豫军区派一部分兵力南下,恢复黄河以东的水东根据地,开辟水西根据地,在14个县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了豫东根据地。

  1945年春、夏季,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一起,对日、伪军展开了反攻作战,扩大了解放区。8月,晋冀鲁豫地区部队开始对日、伪军全面反攻。20日,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刘伯承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治委员。在新的军区统一指挥下,各地反攻作战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一部进攻开封、新乡、安阳、邯郸等地,一部配合山东解放区部队进攻济南,解放了全区大部分城镇。此时,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

  6.山东抗日根据地

  1937年10月,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共山东省委在书记黎玉等的领导下,指示各地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3月,山东先后有鲁北、鲁西北、胶东、鲁东、鲁中、泰西等十几个地区爆发了武装起义,为创建山东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山东省委还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派遣大批党员干部、民先队队员和爱国青年到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部工作,帮助建立了一支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开辟了鲁西北30多个县的抗战局面。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十分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要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战略基地和联系华中新四军的战略枢纽。1938年5月,中共中央任命郭洪涛为山东省委书记。7月,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郭洪涛仍为书记。同时,中央决定派一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到山东,加强这一地区的游击队,扩大和巩固抗日根据地。

  1938年6、7月间,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第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向冀鲁边挺进,同当地的抗日武装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9月,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第三四三旅的百余名干部到达冀鲁边的乐陵,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萧华任书记。同时将该地区党领导的各种武装力量合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萧华任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38年底,开辟了以宁津、乐陵为中心,包括沧县、盐山、庆云、东光、南皮等县的平原游击根据地。

  为了加强对山东各地武装起义部队的统一领导,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张经武为指挥,黎玉为政治委员,共2.5万人,成为在战略上有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改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郭洪涛任书记。至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奉命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部及第三四三旅六八六团到达鲁西地区,取得樊坝战斗的胜利。5月,部队东进泰西,在陆房战斗中粉碎了日军的合围“扫荡”。1940年春,第六八六团等部在鲁南山区的白彦镇粉碎了日、伪军的三次进攻,毙伤敌800余人。此后,他们同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多次打退日、伪军的“扫荡”及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1939年8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在山东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苏北的部队。1940年7月,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随后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形成。年底,第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地方武装扩大到13万余人,建立和发展了冀鲁边、湖西、鲁西、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根据地和华中根据地连接起来。

  1941年和1942年,日、伪军对山东根据地进行了万人以上“扫荡”9次以上,千人以上“扫荡”70余次。面对严重困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一面坚持分散性群众性的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一面加强根据地建设,广泛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和整党整军运动,逐步恢复和巩固了根据地。1943年3月,新的山东军区成立,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1943年9月,根据地军民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控制了沂鲁山区和诸(城)日(照)莒(县)山区,打通了鲁中、滨海、胶东各区间的联系。年底,清河区与鲁南区收复了被“蚕食”地区,基本上改变了被敌分割、封锁的局面。

  1944年,山东根据地军民发动攻势,进行较大战役15次,歼日、伪军6万人,攻克县城9座,解放人口930余万,形成了渤海、胶东、鲁中、鲁南、滨海五个巩固的根据地。

  1945年春、夏,山东根据地军民发动攻势作战,扩大了解放区。8月,山东军区部署全面反攻任务,编成山东野战兵,动员10万民兵组成数十个“子弟兵团”,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以五路大军向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抗日战争胜利时,山东省津浦路以东、陇海路以北的广大地区,除铁路沿线和一些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

  7.冀热辽抗日根据地

  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建的19个重要解放区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派李运昌到冀东,与中共京东特委负责人胡锡奎等配合,开办游击战训练班,培养军事干部,组建抗日游击队,在迁安、遵化等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初,晋察冀军区按照中央要求派出邓华支队向北平以西地区发展,活动在晋西北的宋时轮支队也转调平西,同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并从平西向冀东挺进。7月,在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下,包括开滦煤矿工人在内的冀东人民举行抗日武装大起义,组建冀东抗日联军。八路军第四纵队与冀东抗日联军会合后,10月,冀东抗联在西撤平西整训途中遭日伪军重兵围攻,受重大挫折,李运昌率领2000余人突围返回丰润、滦县、迁安等地,与原留守部队一起,继续坚持冀东的抗日游击战。他们依靠群众,艰苦奋战,顽强抗击了日伪军的连续“扫荡”、“清乡”,恢复和发展地方党组织,度过最困难时期,为开辟冀热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北方局会同晋察冀军区,组建中共冀热察区委员会和肖克任司令员的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任务是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冀东军民向北宁路沿线各地日伪军据点展开全线出击,使冀东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

  日伪军为摧毁冀东抗日根据地,连续进行了“治安强化运动”,以重兵实行“治安肃正”,反复“扫荡”,推行“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和所谓“绝缘地带”,妄图阻止八路军和抗日武装的发展。1941年1月下旬,日军在“扫荡”丰润县潘家峪时,残酷屠杀村民1230余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1942年8月,日伪军4.6万余兵力,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分区“清剿”。冀东军民利用群众条件好,群众武装多等有利条件,对日伪军作战20余次,先后歼灭日伪军5000余人,攻克、逼退敌据点20余处,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得到发展壮大,军民士气大大提高。随后,在反日伪军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中作战70余次,共歼灭日伪军4900余人,俘伪军991人。其中,击毙日军田蒲少将、伪治安军总署顾问高宇麻大佐、绿川中治大佐、制造潘家峪惨案的佐佐木大佐等日军2000余人。

  到1943年夏,冀东抗日根据地人口达到363万,地域扩展到长城以北、热河边境地区。7月,中共晋察冀边区第十三(冀东)地委改建为中共冀热边特别委员会,同时建立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边特别区行署、晋察冀军区第十三军分区,实行一元化领导,由李运昌任特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944年9月以后,冀热边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已经发展到南抵渤海,北达朝阳、赤峰,西临潮河,东到辽宁西部的广大地区。

  1943年夏,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中国的抗战形势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按照党中央和北方局的要求,冀热边特委领导冀东军民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反“扫荡”作战和反攻作战,使冀热边根据地有了很大发展。到1944年底,东至山海关和秦皇岛,西抵平津近郊,南达唐山周围,抗日县政权发展到25个,辖10800个行政村、559万人口、主力部队发展到近2万余人、民兵28万。1945年1月,中共冀热辽区委员会、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冀热辽行署、冀热辽军区成立。从5月开始,冀热辽军区奉命以主力向外线出击,解放锦承路以南广大地区,扩大了解放区,直通北平和天津近郊区,并相机深入锦承路北开辟热河、辽西地区。到7月,冀热辽区的抗日县政权发展到31个,武装部队发展到3万余人,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朱德总司令向我抗日军民连续发布七道进军命令。冀热辽军区按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晋察冀军区的部署,派主力部队和地方干部1.3万余人出关,分三路挺进东北。留在冀东的部队,继续猛烈地向日伪军作战,解放了冀东除铁路线外的18座县城,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把冀中同平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冀热辽抗日根据地,成为收复东北的前进基地,又为以后部队进军东北开辟出通道。

  8.华中抗日根据地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从1938年4月开始,新四军各支队相继挺进华中各个地区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深入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战略方针

  1938年9月至11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还决定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由刘少奇任书记,统一领导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成立南方局,由周恩来任书记,董必武任副书记,负责领导长江以南地区党的工作。

  向南巩固

  1939年2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到新四军军部,确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12月初,刘少奇率中原局机关抵达皖东定远藕塘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先后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根据地建设的方针任务和统一战线的策略等问题,决定执行向南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同时建议中共中央派八路军一部南下,新四军主力北上,大力发展华中。

  敌后任务

  1939年华中新四军完成了向敌后展开的任务。5月初,新四军军长叶挺到庐江东汤池,组织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兼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为副指挥。同时成立江北指挥部前委,张云逸为书记。随后,江北指挥部前委对第四支队及江北部队进行整编,由徐海东兼任第四支队司令员;以原第四支队第八团为基础组成了第五支队,罗炳辉为司令员。第四支队在皖东津浦路西开辟了以定远藕塘为中心的皖东根据地。第五支队在津浦路东开辟了以来安半塔集为中心的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一部在皖中巢县、无为地区坚持斗争,保持与皖南的交通联系;一部进至和县、含山地区开展游击活动,开辟了皖中抗日根据地。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18 10:43:00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朱德总司令在华北抗日前线

下一篇:19个大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由来(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