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晋察冀军事工业回眸之:他们,让子弹“飞”!
2017-07-13 10:52:02  来源:搜狐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本文由张慧明女士撰写提供,特此致谢!

  (续上期)

  他们,让子弹“飞”!——晋察冀军事工业的起步和发展

  三、自制硫酸到自制子弹

  技术研究室以张方、张奎元、门本中等人为主,先用实验室法研制成了硫酸。工业制硫酸通常采用“铅室法”和“接触法”。“接触法”需用白金做触媒,这在边区是根本办不到的。而采用“铅室法”所需的铅板,经过多日寻找却一无所获。为了寻求一种新的耐酸材料,大家都在苦思冥想。张奎元想到了用老百姓的大瓷缸代替烧瓶,化学专业的张珍画出了代替烧瓶的大缸草图。

  大家谁都没见过制造子弹,更没有相关经历,仅有的半部英文版《高级火药学》(下册)成了最好的教材。技术人员还有胡大佛、韦斌、黄锡川、朱心德等人,他们走遍神南村的家家户户,挑选大小适中、瓷釉均匀用于制酸的大瓷缸,买回来后自己动手打孔,在孔上固定铅管,将两个缸扣合成缸塔,再将几个缸塔联接成塔群,就这样,建成一个前有“脱硝塔”、后有“吸硝塔”能制造硫酸的成套设备。

  1940年技术研究室在神南村发明创建的第一代“缸塔法”工业制硫酸设备

  经过反复实验,运用“缸塔法”设备研制硫酸终于成功了,但只有半瓶。虽然太少,也太稀,但大家兴奋异常。当刘再生部长拿着自制的半瓶硫酸送到聂荣臻司令员面前时,聂司令员高兴地说:“好,一套设备可以生产半瓶,十套、一百套、一千套设备就可以生产十个、一百个、一千个半瓶!”

  1940年春节刚过,全体技术人员都投入到硫酸生产中。此时,正遇上日寇进攻,刚建好的坛坛罐罐制酸设备不得不拆开转移。经过多日翻山越岭的征程,终于选定一个相对安全又适合制酸的山村——唐县青虚山大安沟,先前找窑户特定烧制的瓷缸也送到了这里。经过努力,建成了第二代制酸设备,到“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初步完成了较大规模生产的试制工作。接着,第三、第四代制硫酸设备建成,经过改进,生产的浓硫酸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不久,又制造出了硝酸,奠定了敌后根据地“缸塔法”工业制酸的基础。

  1940年6月3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参谋长左权得知晋察冀军区研究成功硫酸、硝酸后,即刻打电报给聂荣臻司令员表示祝贺。

  7月,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在敌后根据地的大安沟,建立起第一个化学厂。

  1941年制成了硝化棉,一种无烟火药。有了硝化棉,“复装子弹”生产便有了“下锅之米”。

  为了制火硝,冀中平原的老百姓几乎家家熬硝。军区和边区政府联合下令从民间收集铁和铜材料,老百姓用驴驮子把这些原料源源不断送到化学厂。

  为了加紧研制新弹壳,技术人员们进行多种尝试,收集来的杂铜杂质太多,直接电解得到不纯净的铜。他们创造了“蒸锌法”,先把锌和粗铜分离,再将粗铜熔化去渣,还原为适宜做阳极板的铜,然后经过电解而得到纯度很高的电解铜。于1942年研究成功杂铜的提纯技术。最后,将锌与电解铜按一定比例制成合格的黄铜块,用于制造子弹壳。

  针对一般手榴弹只能投掷三四十米远的情况,聂司令员对军工干部们说,“要是能有一二百米远就好了,战士们就有缓冲余地。”于是,技术人员仿制了日本的枪榴弹。它可借助于步枪枪口部分的发射器和特制空包弹(没有弹头的子弹),把大于枪口径的榴弹抛掷出去。在平山县卸甲河山谷对自制的枪榴弹进行第一次试验时,聂司令员不顾刘再生部长的劝阻,冒着危险亲临现场观看。之后,军工人员们又仿制了日军的掷弹筒,由于它比迫击炮轻便,很适用游击部队。

  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工人在浇筑手榴弹

  兵工厂工人在装配手榴弹

  我们的军工专家和技术人员们,在聂荣臻司令员的关怀和指示下,在刘再生部长的亲自领导下,建成了三个化学厂,还有两个为军工生产采矿炼铁的矿工队。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水缸、瓷盆、铁锅、铁罐子、切面机、压面条机等最简陋的工具,制成了十几种化学药品。到1944年,平均月产浓硫酸7200公斤,浓硝酸2400公斤,无烟药360公斤,硝化甘油炸药7900公斤,还有盐酸、酒精等。制成了缓燃无烟药、速燃无烟药、雷汞、雷管、雷银、硝铵炸药、朱迪生炸药等多种火药、炸药。自力更生炼铁、炼焦、炼精铜,制造出全新的子弹和多种枪炮,保证了弹药的充足供给,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办军事工业的道路。

  军工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付出和牺牲。张方,试制雷管时炸残右手;张奎元拆炮弹时腿受重伤;化学厂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烧伤的事情经常发生。年轻工人严正康被酒精烧掉耳朵、烧伤面容;多位女工被毁容、致伤或致残;雷管或炮弹爆炸而献出生命的更不在少数。上世纪八十年代晋察冀老军工们汇集的资料,其中满满5页记录的都是为军工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名单。

  军工英烈名单原始资料局部图片

  四、聂司令员的宝贝

  聂荣臻十分关心军工部的建设和发展,对技术人员倍加关爱,更是把小自己一岁的刘再生部长视为宝贝,当作重点保护对象。

  为了加强军工部的技术力量,聂荣臻司令员想方设法把学过理工科的干部从各个部队抽调到工业部来。1942年秋季“大扫荡”之后,又让边区政府工矿管理局的大部分技术干部到军工部技术研究室,一起进行军工产品的研制工作。在干部大会上聂司令员讲到:“知识分子懂科学技术,对他们要重视。建立根据地和革命武装队伍,没有他们不行。”

  边区的生活很艰苦,但技术人员每人每月有10块大洋的津贴费,据说这个待遇比军区司令员还高。刘再生部长开始三个月的津贴是由副官刘显宜处长一次领出来的。刘部长考虑到军区的困难,又让处长退回去。当得知不能退回时,刘部长就让大家就用这些钱会餐了。之后,刘再生部长再也没有去领津贴,其他人员也没有去领。技术人员的伙食常常得到特殊照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吃细粮,少吃粗粮。在出行方面,军区部队在牲口少的情况下,为刘再生部长和杨成政委每人配一匹马,技术研究室的张方身体不好,配备一头毛驴方便到各连队指导技术工作。

  1943年10月晋察冀工业部技术研究人员在河北省阜平县营尔村合影

  为了保护技术人员的安全,军区专门安排了一个警卫排做保卫工作。到了反“扫荡”的时候,聂司令员总忘不了先让军区通知军工部转移,同时联系好有关分区做好接应。或者让部队直接护送军工部到安全地方。1943年秋季反“扫荡”时,聂司令员让刘再生部长和技术员转移到一分区。刘再生部长带着张方、韦彬、胡大佛、丁木等十几个人到了易县管头,杨成武司令员已经做好了安排在等候。第二天,杨司令员让警卫员通知大家:“敌人来势很凶,这里不安全,请你们到平西去。”并派了一个连的战士护送。那天晚上天下大雨,周围黑的伸手不见五指,他们把毛巾绑在胳膊上作为辨认的记号。护送的连队一直送过了拒马河,进入安全地带才返回。

  军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激励着军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每当研制一项新产品,从设计、试验到生产,技术人员都要亲临第一线。特别是象拆卸炮弹、烘干炸药、制造灵敏度很高的雷银等危险性很大的工作,技术人员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亲自操作。

  军工部通过设计、发明和生产实践,还培养出了一大批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将他们分别输送到晋察冀军区、晋绥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和平北等地成为军工的火种,再建设新厂,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和解放战争的军需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国解放以后,原军工部有不少人又成为新中国国防建设的骨干力量。

  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军工队伍不断扩大,军事工业有了巨大发展,到1945年,全军区军工人员总数达到了5000余人。1945年2月17日《晋察冀日报》曾报道:

  “军工部在困难条件下制造出各种武器。捷克式步枪,不同类型的手枪、枪榴弹、手榴弹、掷弹筒等等。在敌后战争环境,技术这样落后,军需原料又如此缺乏,工厂设备简陋,而制造出来的枪支弹药却达到这样优异的程度……战士、老乡对军火工人这种积极创造和自我牺牲精神,均给予最大的崇敬。”

  军工部技术研究室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军火事业的数个第一,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军工史乃至世界军工史的奇迹。英勇的军工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和成千上万的军工人员,是前方指战员的强大后盾,更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力保障。

  1944年冬,美国军事观察组到晋察冀根据地考察,当他们亲眼看到那些土得掉渣的“设备” 制造出堪与当时最先进军火媲美的成品,异口同声赞扬“真不可思议!”“奇迹!”“只有你们的技术人员才能想出这些办法……”

  (素材来源于刘再生部长之子刘炜先生和张方之女张双昭女士,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作者简介:张慧明,河北省蔚县人,1978年入学并入伍,1982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现为军队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李时英 最后更新:2017-07-13 10:52:2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 晋察冀军事工业回眸之:他们,这样造炮弹!

下一篇:晋察冀军区出动105个团 百团大战正式打响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