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独特的战略位置,不仅成为敌我友三方激烈争夺的重点地区,也是党在整个敌后战场最重要的战略枢纽之一。这一战略枢纽作用,主要体现在“西联”、“南进”、“北上”、“南接”四个方面。
“西联”,是指创建和连接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鲁豫边区是晋冀鲁豫根据地中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冀鲁豫苏皖五省结合部,东界津浦铁路,西临平汉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缘卫河,黄河横穿全境,京杭运河、东平湖、微山湖纵贯南北,是党在敌后“龙”型军事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冀鲁豫根据地所辖范围随敌我斗争形势的发展有一个演化、壮大过程,但始终以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山东地区部分最大,主要包括鲁西、鲁西南、湖西、泰(山)西四大区域,共约42个县,人口约1000余万。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党组织在发动全省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包括国民党官员、社会爱国士绅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迅速开辟了鲁西北、泰西、湖西、鲁西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特别是在鲁西北,山东党组织同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战,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初期山东党组织在冀鲁豫边区的活动,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迎接八路军主力部队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这是山东党组织对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重大贡献。
“南进”,是指配合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华中抗日根据地主要是指长江以北,陇海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以东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地跨津浦、陇海、平汉三大铁路,位于中原腹地,紧逼上海、南京等日伪统治核心区。1938年5月下旬,毛泽东电示:徐州失守,武汉危急,我军准备向苏、鲁、豫、皖四省挺进。根据这一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原属河南省委的苏鲁豫皖边区特委撤销,该地区划归边区省委。边区省委坚决贯彻中央部署,五六月间,组织发动了鲁南、湖西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苏鲁人民抗日义勇第一总队、第二总队,在苏鲁豫皖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1938年12月,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在苏北邳县成立,后改称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委,开辟了苏皖边区多块游击根据地,至1940年初,陇海南进支队发展到七八千人。山东党组织领导的鲁南抗日武装及山东纵队初步开辟的这些活动基地,为之后党开辟、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战略方针后,党中央进一步加大了组织各方力量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进程。1938年12月,中央决定将边区省委改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以山东为战略出发基地南进经略华中,是重点发展方向。1939年2月,周恩来受中共中央委托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提出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三条原则和今后活动的方针“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根据这一方针,新四军各部积极实行东进北上,北渡长江相继开辟了皖中、皖东、豫皖苏、鄂豫边等根据地。1939年春夏,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开辟、创建鲁西、泰西根据地的同时,按照中央部署,挺进鲁南地区,决心巩固、扩大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抗日根据地,打通与华中区的联系,从战略上配合和策应华中。1939年12月至翌年2月,在刘少奇主持下,中共中央中原局连续召开三次会议,深入讨论发展华中的战略方向等问题。中原局认为,苏北已是敌后,地靠山东,可与八路军相互策应,开辟这一地区,可以使华中与华北连接起来。为此,中原局建议中央派一部分八路军南下,协同北上的江南新四军,支援江北新四军,大力发展苏北游击战争。1940年4月5日,毛泽东、王稼祥在致彭德怀、刘少奇、黄克诚、陈光、罗荣桓等电报中指出:蒋介石欲把八路军、新四军统统纳入黄河以北,但华北日占区日益扩大,斗争日益艰苦,不入华中不能生存,华中为最重要的生命线;同时强调:“惟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注15)在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1940年6月,由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六八五团改称的苏鲁豫支队,从鲁西南单县、丰县出发,跨过陇海路进至皖东北,后折向东北,一路征战,挺进并迅速控制了淮海地区。与此同时,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后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1.2万余人从冀鲁豫边区出发,开赴华中,与陈毅、粟裕指挥的苏北新四军相互配合,形成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南北夹击之势,取得了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并于1940年10月在苏北东台白驹镇与新四军会师。此后,华中与山东、冀鲁豫根据地互为依托,紧密配合,在黄淮下游广大地区形成战略铁三角之势。
“北上”,是指抗日战争刚刚胜利时,以山东解放区为战略出发基地,抽调山东大批部队和干部抢占东北。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地位和作用,不仅体现在抗战时期,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抗战胜利后的转折关头。早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毛泽东就准确地预判到,山东有可能成为战后新战略布局和我军南下、北上战略转移的枢纽。7月9日,毛泽东给在山东指导工作的刘少奇发来长电,指出战后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建国,“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注16)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美国支持下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采取了反动的“两手”方针,企图以和平谈判或军事手段彻底解决中共问题。党中央决定用革命的两手反对其反革命的两手,一方面坚决保卫人民的胜利成果,巩固和扩大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一方面在不放松武装自卫的条件下,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力争和平建国。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亲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蒋介石、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在美国支持下,通过空运、海运及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铁路向华中、华北各解放区推进,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并依据中苏条约对它的有利规定,谋求出兵控制全东北。是战是和?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新的形势对全国战略布局做出新的调整?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历史关头。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共有十几块大小不等的根据地,其中只有山东解放区是关内唯一一块基本以一省区域的整块根据地。但是,仅凭山东等战略上分散的众多根据地,仍不足以独立支撑长期革命战争并赢得全国胜利。党中央、毛泽东把目光盯在了东北。东北地区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接壤,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相连,幅员广阔,物产丰富,有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铁路、公路网密集,重工业较为发达。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结论时指出:“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北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注17)6月10日,他在七大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了东北的重要性,甚至极言之:“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抗战胜利前后,中共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开始调整全国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指示,山东分局、山东军区挫败了美军在被八路军控制的烟台、威海登陆的企图,牢牢控制了胶东半岛大小港口,确保大部队渡海进军东北的需要。同时命令胶东军区派出一个连携带电台渡海到辽东半岛进行战略侦察,并将情况及时上报中央,为党中央、中央军委了解东北情况、作出进一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提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其核心是迅速控制东北。20日,中共中央致电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全部力量去完成这个任务。”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坚决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从9月至12月,抽调主力部队约7万人、6000余名党政军干部,主要沿胶东至辽东海路及陆路,分批开赴东北,占挺进东北部队总数的60%、干部的30%以上,为实现党中央“抢占东北”重大战略部署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接”,是指抗战胜利之初,山东成为迎接北上的新四军的战略基地。早在1942年7月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毛泽东就预见到抗战胜利后可能出现内战的严峻形势,反复强调牢牢控制山东这一战略枢纽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在1942年7月9日致刘少奇的同一份电报中指出:“同时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趁机解决新四的可能,如蒋①以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北上道路则新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冀山东的一切部队(一一五师、山纵、杨苏纵队②)造成新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的预见果成现实。在重庆谈判中,为争取和谈成功,实现和平建国,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必要让步,决定将南方8个解放区的部队撤至苏北、皖北及陇海路以北地区。在集中力量抢占东北的同时,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1945年10月,新四军军部率部分主力北移山东,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新四军军长陈毅任司令员。12月18日华中局改称中共华东中央局,饶漱石任书记,陈毅、黎玉为副书记。至12月底,北移山东的新四军部队,共计有第一、二纵队和第七师,约十余万人。根据国共谈判协议,1946年6月,东江纵队2500余人从广东出发,经海路北上,于7月5日到达烟台港。至此,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部署圆满完成。山东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四军等部队,在经济、后勤等各方面给予入鲁部队以巨大支持,使北上各部队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投入新的战斗。华中新四军主力陆续北移山东,及时地将分散于南方的兵力集中到江北,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危险,收缩、形成为沿黄河、淮河一线的战略布局,大大增强了华东、华北各解放区的力量,造成了反击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有利战略态势。此后,山东解放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关内最大的主战场,华东地区的战略后方和西进、南下的战略出发基地。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19 11:36:1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阶段
下一篇: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