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017-12-20 10:31:19  来源:口述历史  点击:  复制链接

  一

  山东背负中原腹地,东面隔海与我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日本相望,北迫平津为京津门户,南连苏皖为华中要冲;境内物产、资源丰富,铁路公路纵横,人民勤劳强悍,兵源充足,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从战争全局出发,始终高度重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一再指出要建立巩固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使之成为八路军在敌后的重要战略基地。这是党中央赋予山东党组织的基本战略任务之一,也是山东军民八年全面抗战的主要斗争目标。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大致经历了奠基、初创和形成三个阶段。

  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平津,并于8月分数路向华北广大地区大举南侵,企图先占山西,再以大迂回姿势夺取山东,占领全华北。同时,日军于8月进攻上海,意在迅速占领京(南京)沪杭这一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区后,分兵向西会攻武汉,向北夹攻徐州。中国共产党为挽救危局,与敌针锋相对,在促成以国共再度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命令八路军挺进山西实施战略展开,决心以山西为主要阵地支撑华北抗战。同时要求华北各级党组织以敌后游击战争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

  此时,山东战局极其严峻。10月初,沿津浦铁路南下的日军侵入山东境内。国民党第三路军总司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黄河以北稍事抵抗后,率所属10万军队仓皇南逃,山东几近不设防地区。12月下旬,日军渡过黄河,沿津浦、胶济铁路南下、东进,济南、青岛及山东大部很快沦入日军铁蹄之下。在此危急时刻,山东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主动担当起领导山东抗战的职责。10月,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制定了在全省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要求全省各地党组织迅速发动群众,紧紧抓住日军立足未稳、国民党军溃逃、人民抗日情绪高涨这一历史机遇,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10个军的人民抗日武装。为此,省委派出经与韩复榘谈判而获释出狱的大批党员干部和8名从延安来的红军干部分赴各地,传达省委指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与各地党组织共同领导起义。从10月到1938年5月的半年多时间里,山东党组织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胶东天福山和蓬(莱)黄(县)掖(县)等地、黑铁山、鲁东、徂徕山、莒县、沂水、泰(安)西、鲁南、湖(南四湖)西等地区发动了10余次重大的抗日武装起义,作战百余次,攻克县城15座,部队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在全省开辟了9大抗日游击活动基地。

  党领导的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伟大胜利,是在党的基础比较薄弱,没有八路军主力支援,党政军干部军事斗争经验严重不足的条件下取得的;是山东党组织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紧紧扭住武装斗争这个中心,抓住历史机遇,统一计划严密组织取得的,从而创造了在敌后创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独特模式。这一伟大胜利,使山东抗战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力地牵制了日军,配合了八路军主力在山西四角地区的战略展开和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并以其平原游击战的新鲜经验,为党中央、毛泽东丰富和发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指导方针提供了依据?(1)]。

  1938年5月,国民党徐州会战失利,山东及华中大片国土沦陷,日军进攻矛头直指武汉。党中央根据战局变化和山东工作的大发展,在实际战略部署上把山东的地位和任务突出、加重起来。1938年5月26日,毛泽东在致华北各部首长电报中强调指出:“在上述情况下,华北游击战争还是广泛发展的有利时机,目前应加重山东、热河及大青山脉。”[(2)]1938年5月20日,党中央派郭洪涛率领约50名干部抵达山东。不久,中央决定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6月,边区省委制定了在全省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计划并报中央批准。从此,山东开始有计划地创建根据地的新阶段。

  边区省委集中力量加强各地党组织建设,认真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迅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基本建立起沂蒙山区、清河区、胶东蓬黄掖地区等3块抗日根据地以及鲁南、湖西、泰西、鲁东南等若干块抗日游击根据地。党领导的山东八路军(含冀鲁边和鲁西北地区)已达近6万人。1938年11月底,党中央又派黎玉、张经武率160余名干部到山东。12月,决定将边区省委改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同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作为八路军总部直辖战略单位,统一指挥山东各地(不含冀鲁边与鲁西北地区)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所属地方武装共1万余人。从此,分散在山东各地的游击队成为在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

  党中央根据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华北各根据地斗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把山东摆在全国特别是华北敌后战场重点发展的中心位置。按照党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决策,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奉命挺进山东。从1938年9月至翌年3月,一一五师先后分3批挺进冀鲁边、湖西、鲁西地区。5月,罗荣桓、陈光又率部由鲁西挺进鲁南地区。1939年5月,党中央又决定派徐向前、朱瑞到山东组建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山东、苏北地区八路军各部队。八路军主力入鲁及一纵的成立,极大地增强了山东人民的抗战力量,大大加快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进程。山东分局及山东八路军各部队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集中力量为发展武装建立根据地而斗争”[(3)]的指示,在艰苦复杂的敌后游击战争中全力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至1940年底,山东八路军已发展到12万余人,其中山东纵队5.4万人,一一五师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军总数的1/4,完成了中央交给的扩军整军任务。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空前发展。1940年7月,成立了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至年底已在全省建立了两个行政主任公署、12个专员公署和79个县政府。根据地迅速扩大。至1940年底,相继建成鲁西、清河、鲁南、鲁中、湖西、胶东、冀鲁边、滨海等8大根据地,人口约1200万,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山东党组织也有巨大发展。到1940年,山东分局先后建立了7个区党委以及各级地县区委,党员总数达11万人,比抗战前增长了数十倍。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两年多时间里,山东党组织全面贯彻党中央为克服严重困难而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带领全省军民咬紧牙关,坚持斗争,大量牵制、抗击了华北日军部分主力以及“居华北之冠”、最多时达20余万之众的伪军,粉碎了日伪军频繁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战胜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种种反共摩擦,虽根据地规模大为缩小,但党和军队的骨干力量仍在,根据地依然岿然不动,始终是我党在华北敌后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对于我党开辟和创建华北根据地,坚持华北抗战,进而成功实现由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变,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在敌后建立起基本以一省为战略区的强大的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虽然包括津浦铁路以东之河北、江苏一部地区,但基本上以山东一省为一个全国性重大战略区,这在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是仅见的。因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具有人多地广物丰,兵源充足,调动指挥统一等诸多优势,一直“是八路军兵力、枪支、经济补充与开展的重要地区”[(4)]。从我党我军在华北敌后的战略布局上看,地处东部沿海的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华北西部的太行根据地形成华北根据地东西呼应的战略两翼,并与晋察冀、太行根据地形成鼎足之势。这稳定坚固的战略布局和结构,使华北各根据地能够有效地进行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和支持,是坚持和发展华北抗战的重要基础。其次,直接配合了八路军主力在华北敌后的战略展开。战争相持阶段后八路军主力向华北广大地区的新一轮战略展开,是一项关系到我党我军能否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党和军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坚持华北抗战乃至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意义。1938年12月八路军3个主力师分别向冀鲁地区挺进。其中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的一二○、一二九师皆是依托北岳、太行山区根据地,巩固和扩大平原根据地,不久皆因战局变化先后回师山区,一一五师主力则是从晋西出发千里跃进,实施基本无后方作战,直插山东及周边地区,并在山东牢牢扎下了根。这一成功展开,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山东已有一个良好的根据地基础,从而为之提供了较为坚固的战略支点。再次,为开辟、创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奠定了重要基础。冀鲁豫根据地位于太行山以东泰山以西的冀鲁豫皖苏五省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41年以后,作为山东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鲁西、湖西等地区先后划归冀鲁豫边区,区内山东部分占33个县,成为冀鲁豫根据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可划分为华北、华中、华南3大战略区,其中华北、华中最为重要。山东抗日根据地地处华北、华中结合部,一直是联结两大战扬的主要枢纽,同时也是华中与陕北的主要通道。党中央赋予山东根据地的又一基本任务是,依托山东根据地,经略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地区,打通并巩固华北与华中的战略联系,使山东根据地成为华中的战略后方。山东党组织和根据地军民坚决服从全党大局,在坚持艰苦卓绝的山东抗战的同时,自觉承担斗争压力,为胜利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大贡献。

  山东省委领导的全省各地抗日武装起义以及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在徐州附近及东陇海路沿线的湖西、鲁南、鲁东南广大地区建立起人民抗日武装和广大游击根据地,使山东成为迎接八路军主力入鲁并由此准备南下发展华中的出发基地。

  1938年十月徐州失守后,发展山东及华中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决意以“……已发展广大游击战争”[(5)]的山东为根据地,经略苏鲁豫皖地区,发展华中。为此,党中央于1938年9月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并突出加强了对山东地区的领导。1938年5月后,党中央先后派大批党政军重要干部到山东工作,并将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所辖地区扩大到陇海铁路以南广大地区,随即又将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与晋察冀分局、东南分局一起,成为当时党在敌后设立的三大中央分局之一。

  山东党组织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指示,积极向南发展。1938年12月,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决定成立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部队主要活动在邳县、睢宁、铜山等地区。5月,经中央同意,陇海游击支队又挺进苏皖边区。同时,山东分局决定建立苏皖边区党委,金明任书记,率一批干部随部队南下。1939年9月,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组建八路军苏皖纵队,统一指挥苏皖边区部队,任命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江华为司令员兼政委。陇海游击支队改称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苏皖纵队活跃于陇海、津浦铁路两侧广大地区,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合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创建了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至1940年初,陇海南进支队由成立初的300余人猛烈发展到7000余人,苏皖纵队也组织了2000余人的游击支队。

  山东根据地除派部队、干部发展苏皖边区外,还为发展华中的八路军主力提供了干部、兵源及后勤物资等各方面的支持,并承担了主力部队南下而加重的自身压力,确保了发展华中战略任务的胜利完成。

  早在1938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就有派一一五师主力挺进山东,依托鲁南向徐海地区发展的设想[(6)]。为打通华北与华中、鲁南与苏北的联系,先期挺进山东的一一五师六八五团改称苏鲁豫支队,于1938年12月抵达湖西地区。在湖西地区党组织和山东纵队部队配合下,扩大和巩固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翌年2月,山纵十三支队(原义勇队二总队)奉山东分局和山纵电令,将陇海铁路北8个大队编为苏鲁豫支队第四大队。3月,苏鲁豫支队主力南跨陇海路,开辟豫皖苏边区。5月初,陇海路南的义勇队二总队2000余人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游击第七支队。1939年间,苏鲁豫支队依托湖西根据地,纵横陇海铁路南北、津浦铁路东西广大地区,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近3000人,创建了包括20余县的苏鲁豫边区根据地,部队也由初来时的1700余人猛增至近万人。1939年5月,山东分局决定将苏鲁豫特委改为苏鲁豫区党委,下辖两个地委、6个县委,8月时党员总数达万余人。

  自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集中兵力回师华北,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企图消灭华北我军,巩固华北既得利益;国民党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于1938年冬设立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加紧在华北、华中地区制造反共摩擦,并与1939年底和1941年初,连续发动两次反共高潮。国共合作这一抗战政治基础和我党我军的独立发展遇到了抗战以来最严峻的危机和挑战。1940年春,国民党强令新四军退至江北,继而又要求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全部撤至黄河以北地区,企图将我军全部挤出华中,并假日军之手消灭我军。这样,华北八路军有被日军挤压南撤,华中新四军被日顽联手挤压北上,最后无路可退的现实危险性。事实上这种情况在1941年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1941年冀中大“扫荡”后冀中部队南移冀鲁豫边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受挫后在江北重新崛起,就是明证。战胜危机的唯一出路在于,北拒日军,巩固和坚持华北;南抗国民党顽固派,与之全力争夺华中特别是苏北地区;南北对进,打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毛泽东强调指出:“华中是国共必争之地”,“故华中为我最重要的生命线”[(7)]。在这场斗争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基本完成了党中央全力发展武装创建根据地的任务,使争夺华中有了坚强的战略后方和出发基地。二是抽调山东八路军主力多次挺进华中。1940年8月编成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其中包括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和湖西地区的苏鲁豫支队,共约万余人,成为该部骨干力量。五纵挥师南下,开辟淮海根据地,坚持皖东北根据地,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北上,取得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并于同年10月与新四军胜利会师,完成了协同开辟苏北根据地的战略任务。1941年初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时,活动于鲁南地区的一一五师教导第五旅又奉命南下支援新四军。该部在华中活动了近两年,至1942年11月才北返山东滨海地区归还建制。1941年2月,中央军委又将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原苏鲁豫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三是为了粉碎第二次反共高潮,更加有力地发挥山东作为华中战略后方的作用,从1940年12月31日至翌年3月5日,山东分局曾一度划归中原局管辖,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与华中。同时为解救皖南事变被围新四军,党中央决定苏北、山东同时准备大规模反击,限山东十日之内完成对山东国民党顽固派沈鸿烈的包围,待命攻击。山东部队坚决贯彻,积极准备。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发动反击,山东分局也复归北方局领导,但从中足见山东与华中两位一体、唇齿相依的战略联系,以及山东根据地对发展和坚持华中根据地的重大战略作用。

  在以后抗日战争的艰苦斗争和胜利反攻的岁月里,山东始终与华中南北呼应,相互支援,战略联系稳定,华中与华北及延安的通道畅通,充分发挥了“华中靠山”[(8)]的作用。

  三

  抗日战争后期,山东抗日根据地通过连续攻势作战和大反攻,解放了山东绝大部分地区,成为敌后最强大的根据地之一,为抗战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以此为基础,山东成为我党我军进军东北的主要出发基地和粉碎国民党向北推进、发动全面内战的战略前沿阵地,从而为实现我党由抗日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做出了其他根据地无可替代的突出贡献。

  1943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根本好转,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已成定局。在山东,由于根据地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整风运动,特别是实现了党的一元化领导后,严重困难的局面已得到明显好转。1943年春夏之际,山东我军抓住机遇,在冀鲁豫部队的配合下,送于学忠部出鲁,坚决阻击国民党顽固派李仙洲部北上入鲁反共,并成功地抢占了滨海诸(城)日(照)莒(县)山区和鲁中沂山山区和鲁山山区一部,取得了我党在山东对国民党顽固派的优势,基本扭转了我党在长期存在的敌顽我三角斗争中的被动地位。1943年底,山东我军在粉碎日军对鲁中、清河区的冬季“扫荡”的同时,在敌人兵力较弱的鲁南、滨海等地区对敌发起攻势作战,连续取得全歼刘桂棠(“刘黑七”)部、赣榆战斗、第二次讨伐伪军吴化文部作战的重大胜利,恢复和发展了大片根据地。这次在华北乃至全国敌后率先发起的攻势作战,为敌后各根据地1944年普遍展开攻势作战积累了经验,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1944年初,日军为挽救战争败局,从华北抽调近9个师团进行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华北各根据地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对敌发起攻势作战。山东我军在上年冬季攻势作战胜利的基础上,从1944年至1945年夏,连续6次对敌发起大规模攻势作战,其作战时间之连续,作战规模之大,攻陷城镇及战略要地之多,歼敌数量之巨,解放地域之广,皆为华北各根据地所罕见。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在致毛泽东、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半年来,(我军)胜利最大且最突出者是山东,……”[(9)]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45年初,日军为防止美军在东南沿海及山东半岛登陆作战,在济南组建第43军,山东日军达10万人,占当时华北日军19万人的一半以上。5月1日,日军集中3万兵力开始对山东各区特别是鲁中、滨海区进行孤注一掷式的大“扫荡”,企图建立山东沿海防御体系,配合本土作战。山东各战略区在山东军区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坚决反击,经过20多天的战斗,毙伤俘日伪军5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接着,又果断地乘势发动夏季攻势,取得了重大战果。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遵照党中央关于控制山东全局的总要求,紧急动员根据地党政军民,迅速完成大反攻的一系列准备工作。1945年8月13日,山东战时行政委员会(前身是1940年7月成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改为山东省政府,黎玉任主席。16日,山东军区将所属各军区主力和基干部队编成山东解放军野战兵团,共8个师、12个警备旅、两个独立旅,27万人,分五路大军向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展开声势浩大的大反攻。反攻大军在20余万民兵、民工和根据地人民的支援下,积极配合,奋勇作战,共歼日伪军6万余人,解放烟台、威海等重要海口、商埠6处,火车站35处,县城46座,控制和掐断了境内大部分水陆交通要道,完全控制了山东全局。

  山东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和重大牺牲。抗战期间,党领导的山东军民共对敌作战2.6万次,毙伤俘日伪军51.3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20余万支,火炮900多门。八年间,仅山东八路军主力部队伤亡就达15.47万人,人民群众死伤等达367万人,财产损失难以计数。在与民族敌人的殊死战斗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和人民革命力量从无到有,获得巨大发展。至抗战结束时,山东八路军达27万余人,约占当时我军总数的1/5强,民兵发展到50万人,自卫团150万人;除几座大城市和铁路沿线外,其余国土全部解放,解放区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山东党组织发展壮大,党员总数达20余万,并且拥有一大批能够担负各方面领导工作的党政军干部。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党领导的诸多敌后根据地中最为强大的战略区之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又处在历史转折关头。当时的基本形势是,国民党反动集团在美国军政外交支持和拒降日军配合下,一方面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企图在政治上迫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投降,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一方面集中重兵分东、西、中三路向华北、华中解放区推进,企图以武力占领敌后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抢占东北三省,造成发动全面内战时的有利态势。内战与和平建国的希望并存。中共中央根据这一复杂形势和敌后各战略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决定以革命的两手粉碎国民党反革命反人民的两手。一是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与之签订了双十协定,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二是迅速调整全国战略部署,决心以人民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在这种情势下,地处华北华中枢纽并与东北三省隔海相望且军政力量强大的山东根据地,就成为决定今后敌我力量对比、时局转换的关键地区之一。早在1942年7月,毛泽东就致电尚在山东指导工作的刘少奇,以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精辟指出了山东在抗战胜利后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此国际总局势下,国民党在战后仍有与我党合作的可能。虽然亦有内战的另一种可能,但我们应争取前一种可能变为现实。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同时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乘机解决新四的可能,如蒋以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北上道路,则新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一一五师、山纵、杨苏纵队)造成新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10)]根据这一战略设想和抗战胜利后局势的发展变化,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全国战略方针,决定收缩南部防线,巩固华北及华中解放区,集中全力争夺东北地区,使之成为全国战略总后方。为此,党中央赋予山东根据地的两大任务是:向北,以山东为主要兵源和出发基地,抽调山东主力和干部抢占东北;向南,迎接华中局和新四军主力北移山东,把国民党沿津浦铁路北上的部队阻滞于山东地区。

  东北三省北靠苏联,东界朝鲜,西临蒙古,南接冀热辽抗日根据地,地域广大,资源丰富,工业交通发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投降后,东北三省势将成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为此,党中央于1945年9月中旬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并决定从延安和全国各战略区抽调部队和包括4名政治局委员、14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内的大批干部赴东北,在当时形成了全党抢占东北的局面。对于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地区,中央对山东寄予了极大的信任和希望。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部署的指示》中要求:“山东主力及大部分干部迅速向冀东及东北出动……。”?(11)]第二天,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又致电山东分局:“发展东北,控制冀东、热河,进而控制东北的任务,除开各地派去的部队和干部外,中央完全依靠你们及山东的部队和干部。原则上要以山东的全部力量来完成,必须全力执行,越快越好。”[(12)]

  当时正处在大反攻紧要时刻的山东根据地,坚放服从全党全国大局,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党中央的任务。山东分局和山东军区立即调整部署,调兵遣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大量庞杂的组织动员和后勤保障工作。早在8月17日,山东分局就发出《关于抽调大批干部去东北的指示》。同月底,胶东军区奉命组成以司令员许世友任总指挥的海运指挥部,统一指挥海运及后勤工作。9月上旬,胶东区党委所属北海地委奉命派出武装小分队乘木船抵旅顺,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后由胶东区党委书记林浩将情况及建议上报中央。9月底至10月,山东军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决粉碎了美军在烟台、威海登陆的企图,确保了海运任务的实施。1945年9月至12月,山东主力部队分9批先后从海路、陆路日夜兼程挺进东北,共计6万余人,占赴东北部队总数的60%。同时,另有3万基干部队也抢赴东北。这样,山东进军东北的部队总数达9万人,约占当时山东八路军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党中央电示山东给东北配备3个省的省级干部,并要求山东抽调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至12月,山东先后抽调包括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及肖华等大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在内的6000余名干部赴东北开辟工作,占赴东北干部总数的近30%。为了保证这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山东各级党组织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全力支持子弟兵出征,并为大军准备了大批船只以及棉衣、粮食和各类物资,为大军挺进东北做出了最大贡献。挺进东北的山东主力和大批干部,成为东北人民军队和各级党和人民政权的骨干力量,为配合苏军消灭日军,解放被奴役14年的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遵照党中央的战略方针和部署,1949年9月,新四军江南部队主动撤到苏皖边区,军部率部分主力北上山东,由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陈毅任司令员,陈毅、饶漱石到山东工作,华中局北转山东后,与山东分局合并组成华东局,下辖山东5大战略区党委和济南市委,领导另设的华中局。这样,山东解放区就成为华东地区党和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9月15日,津浦前线指挥部成立,由陈毅、黎玉等赴鲁南统一指挥,迎击徐州方向北进山东的国民党主力及伪军吴化文部。津浦路战役从10月18日开始到年底结束。山东军区主力在新四军一部的配合下,共歼进犯军3万余人,攻克滕县、邹县、韩庄、大汶口等铁路沿线的重要城镇要道和大批日伪据点,歼灭了大批日伪军,控制铁路200余公里。津浦路战役不仅挫败了国民党打通津浦路的企图,有力地配合了我党抢占东北战略任务的完成,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山东开辟和巩固了迎击国民党军即将发动大举进攻时的广阔战场。1946年1月,中央军委命令撤销津浦前线指挥部,山东军区与新四军调入山东的部队组成山东野战军,下辖8个师,共7万余人。另外,山东军区所属部队又发展到22万余人。以此为基础,山东解放区成为我党我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战略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7-12-20 10:33:03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鲁南抗日根据地

下一篇: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及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一)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