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 繁體版 正在载入当前时间...

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经验回顾及思考(一)
2018-01-03 09:18:21  来源:中国文明网  点击:  复制链接

  1938年春,新四军挺进苏皖敌后,开展游击战争。6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到1940年10月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创立,新四军在复杂曲折尖锐的斗争中,战胜了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击退了国民党顽军的军事摩擦,创造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凝结了毛泽东、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智慧,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和传承这些经验,是我们后继者的责任。

  一

  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和毛泽东深入敌后、东进北上等一系列方针,是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根本。

  (一)挺进苏南,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集中于岩寺的新四军面临向何处发展问题。陈毅积极主张挺进江南敌后,而项英主张向还不是敌后的苏浙皖边地区发展。2月14日项英将此打算致电毛泽东,次日、5月4日和6月3日,毛泽东三次致电项英,总的意图是要求新四军抓住日军进攻徐州、武汉的有利时机,排除干扰,东进北上,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创建根据地,有利日后发展。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陈毅积极而坚决地率部向苏南敌后挺进。

  6月17日粟裕率先遣支队在韦岗伏击从镇江方向开来的日军车队,首战告捷,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

  此后新四军第1、2支队展开于溧水、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打击日军,至1938年底,新四军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粉碎日军“扫荡”32次,开辟了茅山、丹北、句北、横山、溧(水)高(淳)等10多块游击基地,拥有人口40万,为创建茅山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同一时期,新四军第4支队经过半年作战初步建立了皖中抗日根据地。

  (二)东进北上,完成战略展开

  1938年8、9月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要求迅速开展华中敌后游击战争。会议批判了王明的“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口号,强调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撤销长江局,成立中原局、东南局,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央路线、方针的贯彻执行。

  1939年2月,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到新四军军部进一步贯彻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作战方针。遵照上述指示,新四军各部冲破国民党军事当局的限制,迅猛地向敌后挺进。在江南,陈毅立即组织东进北上。向东挺进,即派叶飞率第6团东进东路(沪宁路东段)地区,5月6团在武进与“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会合,改称江抗第2路。此后,江抗与地方武装一起,开辟了苏(州)常(熟)太(仓)和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游击根据地。部队由东进时不到千人发展到5000余人。

  向北发展,陈毅于1939年初令第2团一部与管文蔚率领的新四军挺进纵队(简称挺纵)控制扬中并向北发展。2月进驻扬中,4月进入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大桥地区,建立了江北桥头阵地。11月1团团部和2团一部北渡长江,向扬州、仪征、天长地区发展,改称苏皖支队。1940年2月在六合与挺纵梅嘉生部合编,随即与皖东5支队配合,在苏皖边界打开了新局面。

  1939年11月,1、2支队组成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至1939年底,苏南部队由4000余人发展到14000余人,形成横跨长江两岸的有利态势。

  在江北,1939年2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部进抵皖东,4月军长叶挺北渡长江,5月在庐江组建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6月在张云逸统一领导下,对江北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后4、5支队随即挺进淮南津浦线两侧开展游击战争。4支队开辟了定远东南以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5支队开辟了来安东北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

  至1939年底,新四军江北部队由4000余人发展到8000余人,初步完成了在皖东的战略展开。

  同一时期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苏皖边区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初步打开了皖东北的抗战局面。

  到1939年底,华中新四军由1万多人发展到5万多人,完成了华中敌后战略展开的艰巨任务。

  (三)开辟苏北

  1939年,加快发展华中敌后抗战,成为全局亟待解决的一项战略任务。

  11月中央决定中原局书记刘少奇进入华中。中旬,刘少奇召开中原局会议,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新四军向苏北突击的发展方向,得到中央全力支持。但由于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军事摩擦, 1940年1月,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原局第二次会议,着重解决根据地建设的问题,使根据地的建设迅猛发展起来。从1939年12月到1940年2月, 5支队由2000多人发展到6000多人,4支队也由4000多人发展到6000多人。

  随着部队的发展,国民党顽固派安徽省主席李品仙和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加紧准备消灭新四军第4、5支队,或逼迫他们退往江南,4、5支队奋力作战,击退顽军的进犯,彻底打开了皖东抗日的局面。

  此后,在中原局领导下,路东建立了天长、盱眙等8个县,路西建立了定远、滁县等5个县抗日民主政权,自主委派各县县长,并成立了区乡一级政府,路东、路西建立了联防司令部,到8月底,县、区武装发展到9000人,人民自卫军发展到近10万人。到年底,根据地已发展到运河以西、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大片地区。

  1940年5月4日,毛泽东亲自拟稿以中央名义向东南局、新四军军分会,项英、陈毅发出《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顽固派的进攻》的重要指示。明确指示:“新四军第1、2、3支队主力的主要发展方向,也不是溧阳、溧水、郎溪、广德靠近中央军之地区,而是在苏南、苏北广大敌人后方直至海边之数个县,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

  6月15日陈毅决定布置移往苏北,这一断然抉择,对于打开苏北局面,发展华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6月28日,粟裕率领江南部队到达江北与挺纵和苏皖支队会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总指挥,下辖三个纵队,共7000多人。7月25日,苏北指挥部进军黄桥,转兵向东,打击日伪军,攻克靖江两个日军据点,并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苏北人心振奋,随即大力开展黄桥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八路军二纵南下进抵淮河北岸。八路军各部先后同新四军6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5纵队。这就极大地加强了发展华中的突击力量,进一步改变华中的战略态势,沟通了华中与华北的战略联系,协助新四军发展苏北,建立了由北向南的前进阵地。

  8月,苏北指挥部为建设黄桥抗日根据地,积极充实主力,整训部队,打击日伪。同时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宣传团结抗日主张,制止内战。但是,韩德勤秉承国民党反共灭共旨意,一意孤行,采取“先南后北”的进剿方针,先集中主力进犯黄桥消灭或驱赶新四军,然后移兵北上聚歼黄克诚部。对此,粟裕创造性地改首歼弱敌为首歼强敌,首先歼灭翁达独立旅,打开顽军中路的缺口;出其不意,打击顽军士气;稳住其右路军李、陈部的观望,此举取得了奇效。

  中央书记处于10月17日致电:“此次陈毅、黄克诚两军大胜,苏北大部为我军占领并联成一片,此为华中最大一块根据地,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二

  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正确地开展反顽斗争,积极地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是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保证。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政策。国民党顽固派由于战争的失败情绪和对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发展将危及其统治的恐惧,逐渐放弃了它在抗日初期与中共团结合作的关系,转而对中共实行限制、控制甚至摩擦、剿灭的反动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中共要抗日就必须反顽,而反顽的目的是坚持抗日。

  刘少奇进入华中,针对干部害怕统一战线破裂等诸多疑虑和困惑,向干部反复宣传中央和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摩擦方针,使干部弄清反摩擦对我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卫行为,认清不反顽,我们就不能立足,不能抗日,不能生存,不能发展,不反摩擦,统一战线就不能维护,抗战也无法坚持的关系。同时,使干部明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反摩擦要掌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通过上述教育,为迎击国民党大规模军事进攻做了精神上的准备。

  刘少奇还亲自指挥了半塔自卫反击战,获得了全胜,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反摩擦斗争。

  争取中间势力,是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环节。“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定胜负的因素”。陈毅在发展苏北的过程中,始终把争取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时任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区正、副指挥,简称“二李”)作为一个战略问题。1938年10月,陈毅通过管文蔚、惠浴宇等详细地了解苏北敌友我力量:日伪力量最强,韩德勤次之,二李第三,而新四军第四,还了解了二李和税警团陈运泰(其军官多属黄埔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与韩德勤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创造性地制订“灭敌、联李、孤韩”的策略方针。据此,积极争取二李,陈毅三进泰州与二李商谈合作抗日,经过艰苦的工作,终于使二李助我东进。特别是黄桥决战中,二李、陈运泰的右路军,消极观战,助我集中兵力歼灭韩顽主力。决战胜利后,二李帮助我与苏北韩国钧、朱履先等社会上层人士联系,与韩德勤开展和谈斗争,使韩陷入极端孤立。同时,通过黄逸峰主动与新四军组成“联抗”部队,以中立面貌出现,稳定社会秩序,收容游杂武装和散兵游勇,成为我党领导的外围军。

  陈毅争取二李、陈运泰等中间势力的成功,是黄桥决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央给予高度重视,连续三次推广陈毅开展统一战线的经验,表明对陈毅统一战线工作的高度评价,也表明这些经验对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张波 最后更新:2018-01-03 09:22:45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论华中抗日根据地人权建设的实践及现实启示

下一篇: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经验回顾及思考(二)

办公室 0731-85531328

抗日战争纪念网 13723880171

抗战文化研究会 15116420702

抗日战争图书馆 18182129125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抗战文化研究会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图书馆

红色力量传播

抗战研究

微博

抗战研究抖音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