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创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由豫皖苏、皖东北、邳(县)睢(宁)铜(山)3块抗日根据地组成。1938年5月徐州沦陷以后,日军打通了津浦铁路,以重兵驻守徐州、蚌埠、宿州,将淮北地区分为东西两块,即津浦路东为淮北苏皖边区(包括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路西为豫皖苏地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自1938年10月起,新四军游击支队、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八路军陇海游击支队、八路军苏皖纵队挺进淮北敌后,与当地党组织和地方武装配合,先后开创了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3块抗日根据地。
1941年8月23日,华中局下达了“关于成立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和军政党委员会的决定”,划定淮河以北、运河以西、津浦路以东的皖东北、邳睢铜和淮宝地区为淮北苏皖边区,为新四军第四师防地,属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和淮北行署统一管辖。淮北苏皖边区党委,由邓子恢为书记,刘子久为副书记;刘瑞龙为行署主任,刘玉柱为副主任(后陈荫南为副主任)。1944年8月,新四军第四师主力奉命西征,收复了原豫皖苏边区失地,淮北抗日根据地路东路西连成一片,到抗战胜利时,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2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00余万。1945年10月,苏皖边区政府成立,淮北行署遂撤销。淮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北抗日根据地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医疗卫生建设、医疗救护与防疫救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医疗卫生建设
建立卫生制度。1938年春,新四军军部对部队提出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要求,规定每周六进行卫生大扫除,星期天进行个人卫生整顿。军部于1941年颁布《夏季卫生工作大纲》,1943年颁布《夏令卫生应有设施规定》,对卫生制度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师结合实际情况,亦经常发文,补充具体要求,通报执行情况,表彰先进。
1939年5月,新四军在淮北的游击支队卫生队扩编为军医处。新四军第四师建立了卫生制度。在饮水卫生方面,提出“打井取水,井宜打深,水量足、水质清;井口加盖、置锁,每日定时开锁取水,军民共用;每个伙食单位打井一口,部队转移后,老百姓仍可使用”。提倡喝开水,严禁喝生水。连队每日保证供给开水,出差发开水费。喝水用自己的杯子。在饮食卫生方面,四师提出建立公筷制或分菜制。个人碗筷用后洗净,放入碗袋或用竹篓扣上,不让苍蝇玷污。另外对厨房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个人卫生都有明确的规定。1944年,淮北行政公署和第四师联合发文,开展夏季卫生运动,广泛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提高了对讲卫生、防疾病的认识。
培训医务人员。培训军队、地方医务人员是淮北抗日根据地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1942年以前,第四师及其前身八路军第四纵队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先后举办过9期医训班,共培训322人。同年11月,为培养淮北军区部队、淮北地方政府的卫生干部,由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卫生部开始筹备淮北卫生学校。行署主任刘瑞龙任校长,淮北军区卫生部林士笑兼副校长,丁明具体负责筹备工作。1943年12月1日,淮北卫生学校正式开学,以招收中学生为主,也抽调部分现职医务干部,学制分为半年和1年,共办3期,培训473人。
1943年8月,第四师举办全师医务工作会议,全师在职的团级卫生队队长轮训一个月。数月之间统计实行手术的病员共382人,病员的治愈数占83%,死亡率占0.14%。经健康检查者1049人,经化验室检查970次。师长彭雪枫对这种情况比较满意,表扬说:“最近以来从师到各旅团的卫生机关的各种设备如手术室、休养室、化验室都已正规化了。”
淮宝县人民医院举办中西医研究班,每期3个月,第一期25人,一面读书、讨论;一面在县医院实习,县委还派人每周讲两次政治课,提高中西医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鉴于淮北地区农村普遍以土法接产,婴儿死亡率有的高达50%。第四师卫生部于1945年春举办两期助产士训练班,每期两个月,共培训135人,其中县、区妇救会主任60人,较有文化的50人,医校学员25人。训练后学员分到各县,迅速普及新法接产,收到良好效果。
创办公营医院。淮北区党委、行署和大部分县政府建立卫生所(医务所),后来发展为人民医院。淮北民主政府初期的卫生所、诊所和后来的医院,医务人员有编制,经费公家出。主要服务对象是公职人员和烈属、抗属以及贫困百姓,免费医疗。
1943年10月,盱风嘉县在古沛镇建立救济医院,对烈属、抗属和贫民免费医疗。淮宝、淮泗县先后建立医药同仁抗日协会,制定了章程。1944年6月,泗南县青阳镇施诊所建立,配有正副所长,下设医疗、防疫、检查、宣传4个股,成为当地预防医疗工作的中心。后来演变为人民医院。同年11月,半城中心区和淮宝县岔河镇卫生合作社成立,1945年2月改为人民医院,成为全县医疗工作的中心。
淮北抗日根据地医疗机构的建立,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和防治时疫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参加对日作战中的战地救护工作。
战时医疗救护
1941年春,新四军第四师受到敌伪顽的夹击,被迫作战略转移。伤病员怎样转移?师卫生部决定将全师各部队重伤员400余人集中到两个休养所,指定由医务主任李庆华等5人负责转移工作。他们动员了大批民工,组成60多副担架,近百头毛驴,40多辆四轮牛拉大车,在宿县抗日游击大队长陈凤阳和当地武装力量的直接护送下,历经10小时,行走80华里,将400余名重伤员安全通过敌人的铁路封锁线,安置在宿县西寺坡与水池铺车站以东、海(州)郑(州)公路南北一带宿东地区40多个村庄的400多户农民群众家中。所有伤员、医护工作人员都换穿便衣,吃、住、照应都在农民群众家中,根据住户、伤员、医护工作人员的年龄和性别,分别改换姓名,排辈认亲,作好掩护,以应付敌人“扫荡”和突然袭击。医护人员根据伤员分布情况,按村分配人员负责,每天挎着草篮,背着柴筐,走村串户,送医送药。1941年10月,大部分伤员已恢复健康,奉师首长命令,全体疗伤人员离开宿东,返回淮北苏皖边区新四军第四师驻地。
1943年4月1日,《淮北苏皖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条例》规定:“公立医院,抗属得免费治疗,如无公立医院而抗属家境贫困者,由乡优抗会设法治疗。”此外,对烈属和贫民实行免费医疗。
1943年7月,淮北苏皖边区第一次民兵工作会议为及时妥善处理自卫队员伤亡问题,以利民兵建设而加强人民抗战的情绪,通过了《淮北苏皖边区人民抗日自卫队队员伤亡处理暂行办法(草案)》,对因参战负伤或牺牲者作了医治、救济、抚恤等的规定。
防疫救治
1945年春,淮北根据地泗宿县暴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淮泗县流行回归热。第四师卫生部立即组织医疗防疫队,首先到达泗宿县马厂等地抢救。同时,淮北卫生学校停课,以新老学员搭配,组成8个医疗队,迅速分赴泗宿、淮泗、泗阳、泗南、淮宝、洪泽、泗灵睢和泗五灵风等8个县投入抢救工作。各队配合县防疫委员会,联合当地合作医疗力量,边组织调查、抢救病人,边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帮助健全合作医疗组织。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很快扑灭了疫情。仅淮北卫生学校8个医疗队,抢救疫区流行性脑炎病人1230人,抢救回归热病人606人,医治感冒者1597人,医治其他病人2702人,合计抢救、医治疫区病人6135人,还为群众接种牛痘8148人。
在扑灭根据地内疫病时,淮宝、淮泗两县边缘地带的疫情依然严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回归热、伤寒、疟疾等成灾,死亡率高达35%。这个地带,东临大运河,西濒洪泽湖,南起盐河,北至淮阴城。由于受日伪统治,群众屡遭抢掠,贫病交迫,亟待拯救。第四师政委邓子恢、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等指出:“扑灭时疫是卫生工作主要任务之一。外围不搞好,内地也不安全。”据此,师卫生部迅速组织力量,筹措药材,派师防治队10余人从淮泗方向进至疫区;同时指定淮宝县人民医院组织医药同仁抗日协会(简称医抗会)中西医师20余人,由淮宝方向进抵疫区。6月23日,两队汇合于盐河南岸大李家庄,共同研究对日伪占领区47个村庄病人的抢救工作,确定将35人分成10个小组,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拉网式逐村诊治。为了安全,医疗队驻盐河南岸根据地内,每天晨6时渡盐河到疫区抢救病人,晚上回驻地研究情况,确定第二天任务;同时,淮宝县委派出3个武装连队,于医疗队工作时,埋伏于日伪据点附近,防止敌人袭扰。医疗队每到一村,由当地保甲长领路,逐户检查、诊治,轻病人就集中于广场树下诊治。经过一周时间的紧张抢救,共治疗1570余名病人。
淮泗县吴桥乡群众向医疗队表示感激之情,献诗云:“气属三春瘟疫流,沿村传染令人愁;四师特派四名士,百姓感歌百病疗;只说华陀难再世,谁知岐伯竟重游;灵丹多治苏民病,一纸声扬颂万秋。”
责任编辑:严丹 最后更新:2022-12-14 16:31:51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淮北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