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根据地,包括皖中和皖南沿江地区。皖江地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这一地区的党组织就曾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党领导的六洲暴动就发生在江北无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1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派李世农到皖中无为地区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员会,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团体,团结了一批爱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斗争,推动了皖中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
1938年,日寇相继占领芜湖、合肥、巢县等地,国民党部队纷纷向大别山腹地撤退,整个皖中地区人心惶惶,一片混乱。
为保卫家乡,迎击日寇,无、巢、庐、舒、桐等县党组织,组建了几支抗日自卫武装和游击队,安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群众抗日救亡活动。
2月,红军第二十八军和桐柏山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随后奉命东进,迅速在桐城、舒城、庐江、无为、巢县等地区展开。
1938年4月,皖中工委改为以黄育贤为书记的舒城中心县委。5月12日,第四支队一部在巢湖东南蒋家河口伏击日军,取得江北新四军的首战胜利。
第四支队还在安合公路两侧频频出击,先后在铁铺岭、棋盘岭、范家岗等多次伏击敌人,击毁日军车百余辆,歼敌数百名,重创敌人。
同时,在四支队的领导下,将新四军无为二中队、桐城学兵连、舒城东沙埂游击队、庐江白石山游击队、巢南游击队等地方游击队统一政变为新四军四支队领导下的游击第二纵队。
同年10月,四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领第七团特务营和手枪团一部在游击第二纵队的配合下,护送进步人士胡竺冰、翟宗文就任无为、庐江两县县长,惩治了既不抗日,又拒不卸任的无、庐两县县长韦廷杰、李自强,歼灭和解除了反动武装二千余人。
同年11月,四支队九团在顾士多团长的指挥下,又袭击了含山县运漕镇的日伪据点。在四支队奉命开赴皖东抗日前线后。
为了加强对江北新四军部队的指导,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于1938年11月率军部特务营由皖南到达皖中无为地区,将庐江、无为地区党组织领导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抗战的任务。
1938年冬,四支队游击第二纵队改为江北游击纵队,由孙仲德任司令、黄岩任政委、桂逢洲任参谋长。纵队活动于皖江地区,协助新四军二、三支队等在皖中地区扩军,筹集粮款,积极抗击日伪和打击顽固势力,广泛地进行游击战争。
新四军四支队东进和军事斗争的顺利开展,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的成立和广泛活动,鼓舞了皖江地区人民抗日斗争情绪,掀起了群众抗日运动的高潮。
这一时期,桐、舒、庐、巢、无、和、含也先后建立了纤维。各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抗日动委会,建立了各种抗敌协会,人民的抗日力量获得了很大发展,为在皖江坚持敌后抗日斗争,打开了良好的局面。同时,也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为以后建立皖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39年5月,新四军军长叶挺由皖南北上,在皖中庐江县东汤池宣布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徐海东分任正副指挥,统一和加强了党对江北地区的军事、组织领导,整个皖江地区的抗日救亡斗争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可是就在这个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开始在皖中制造摩擦,加紧进行反共活动。
为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高潮,2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命令在皖江地区的武装力量成立新四军第七师,任命张鼎丞为师长,曾希圣为政委。当时,对于皖江能否成为一块巩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许多人存在着一些疑虑。皖江东进日军巢穴南京,南抵日伪重兵把守的芜湖,西南与国民党第五、三战区为邻,且地区狭小,港汊纵横,敌伪据点林立。地处敌伪顽固的夹击之中,建立根据地确实存在许多困难。
1941年3、4月间,在曾希圣、何伟、周新武等同志主持下,先后在无为东乡长坝吴和巢南银屏山区召开了全区的党政军干部扩大会议,会议在党中央关于建立和巩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决定和中原局“坚持皖南,发展皖中”的指示的基础上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针。并决定将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到达无为的700余名干部、战士和愿在皖江地区坚持斗争的无为游击纵队以及三支队挺进团共1900余人组建成新四军第七师。
随后,于1941年5月1日,在无为东乡胡家洼午召开大会,通电全国,宣布七师正式成立,同时还成立了由吕惠生任县长的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
皖江根据地初建时,采取建立“隐蔽据点,稳步向四方发展”的方针。1941年春,由林维先任团长的挺进团,首先分两路向宿松、望江等地推进,于4月24日与张体学领导的五师鄂豫挺进纵队独立团在宿松会师,从而沟通了同五师的联系。
同年7月,挺进团奉命进入宿望湖区,会同坚持在这一地区的赣东北特委共同开辟了该地。至此,挺进团在皖西已先后开辟了桐西和泊湖两块游击根据地,使皖江根据地扩展到皖鄂赣边界。为配合挺进团的行动,谢忠良、黄火星奉命率五五团已于7月进入桐东三公山一带。
在挺进皖西的同时,七师为坚持皖南敌后的抗日斗争,先后派何志远等率皖南独立大队到铜青南地区。该部与胡明等领导的黄山游击队活跃在皖南山区,既打击和牵制了敌人,为皖江根据地向南发展提供条件,又对活动在苏南的六师,七师军事上的策应作用。
含和及巢北地区,是皖江根据地与二师、军部以及连接淮南根据地的纽带,自1941年9月起,由李岩等分期分批率领武装开辟含和地区,次年,建立了含和独立团,使打通二、七师交通线的战略计划得以实现。
至此,皖江根据地扩展到安徽的大江南北,并沟通了二师、五师与军部的联系,使鄂豫边、皖江、淮南三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相互呼应。
1942年4月27日,为统一领导皖中地区的斗争,中共皖鄂赣边区委员会在无为恍城成立,何伟、曾希圣先后任书记。
随后,召开了皖中参议会,选举了知名爱国人士金稚石为议长;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吕惠生为行署主任。皖江地区开始有了统一的行政机构。
1943年,皖江根据地的对日伪顽的斗争进入了极为艰苦的困难时期。
据1943年统计,我军对日伪作战达189次,反顽斗争达213次,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根据地军民经受了严酷斗争的考验,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反扫荡和反顽斗争的重大胜利,同时各项建设日益完善,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不断发展。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皖江根据地进入了保卫根据地、迎接抗战最后胜利的时期。军民同仇敌忾,于1944年3月取得周家大山反顽斗争的胜利,1945年2月,粉碎了桂顽一七六师的进攻。此后,根据地军民担当起“驱逐日寇,收复失地”的重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皖江地区成为华中我军反攻日军的一块重要基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人民革命事业,锻炼和积蓄了一支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史上,它和全国其他18块敌后根据地一样,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责任编辑:严丹 最后更新:2022-12-15 14:17:28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上一篇:磨盘山的地雷战
下一篇:红色记忆 皖江抗日根据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