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工作对队员对民间艺人的合影
中共浙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有关坚持文化建设要为抗战及根据地建设服务,为部队和广大群众服务的指示精神,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在区党委召开的浙东敌后首次干部大会上,谭启龙书记明确提出目前文教工作中心是提高与发扬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与汪逆奴化愚民欺骗政策作斗争,发扬民族气节与正义感,要兴办农村小型报纸、刊物及一切有利于团结抗日的文化事业。浙东敌后行政委员会在1944年1月发布的《施政纲领》中提出,要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活动,欢迎各地科学、艺术、医务人才来根据地工作。
为了保证中共中央有关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和指示的落实,浙东行政公署下设文教处,专署(地区)和县、区分别设文教科和文教指导员,统管辖区内的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延安“抗大”式的干部学校、各类训练班,不仅提高了学员的文化、政治水平,而且造就了一批创建根据地的急需干部。1942年,慈镇县(工)委在三北游击区龙山所(村)开办了完全实行抗日民主教育的“凤湖中学”,尽管不及两年,遭伪军姚华康部武装迫迁而结束,却有学生和教员56人或参加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或投入创建根据地的工作。与此同时,慈镇县(工)委还连续举办了四期“小学教师暑期训练班”(简称“小教训练班”),不仅更新了教师队伍,还培养了一批基层的党政干部。在四明、金萧、淞沪地区也不失时机地举办各类训练班,培养根据地急需的干部。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根据地的扩大、巩固,更需要一批乡(镇)、区、县级领导骨干,部队的排、连、营干部和专门人才。区党委作出决定,由行政公署开办浙东鲁迅学院,从1944年9月到1945年9月连续三期,为党政军输送700余名基层干部;区党委举办党员干部训练班,分批轮训在职的区委以上干部、部队的营连干部,达到提高理论水平,增强才干的目的……
在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很高的农村,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根据地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浙东各级政权机构及其领导的文教部门,提出了以“读书、识字、明理”为目标,以抗日救国、提高政治认识为中心内容,以文化娱乐为主要形式,通过举办冬学进行扫盲,提高文化水平,开展俱乐部活动。1942年冬季,姚南县已办起冬学30所,入学群众1259人。1943年10月,区党委在《关于今年冬季工作的指示》中,再次提出要求:抓住人民冬季的空闲时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冬学运动,提高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以启发群众对敌伪及国民党顽固派的民族的阶级仇恨心,以及对我党我军进一步的拥戴为主要目标。自此,有组织有领导的农村冬学运动迅猛发展,到1944年冬,根据地各乡镇都办起了冬学,在游击区则办起了流动冬学。有的乡镇冬学,还转为常设性的农村俱乐部,开展寓教育于其中的各种文娱活动。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许多青壮年争着参加人民军队,走上革命道路。
抗战开始以后,在浙东党组织领导下,一批有文艺专长和爱好文艺的青年用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自1941年春夏之交到1945年10月,他们又纷纷从城市、农村到四明山浙东敌后游击根据地,参加军队、地方的文艺团体。他们发挥各自特长,成为根据地文化建设中的一支骨干力量。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达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鼓舞下,深入火热的斗争第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斗争的战斗性很强的戏剧、曲艺、歌曲、美术和文学作品。深受广大群众、指战员欢迎的话剧《红鼻子练兵》、《桥头哨兵》、《战斗英雄林春如》、《工人胡世合》、《东埠头之战》、《铁窗风云》,越剧《儿女英雄》、《血钟记》、《桥头烽火》、《生死路》、《赤胆忠心》、《风波亭》,曲艺、歌舞《打野猪》、《相骂本》、《卖糖》、《义薄云天》、《塘西桥打鬼子》等等,都是在这时期涌现出来的。音乐创作中,专业的、业余的作者谱写了《钢铁的纵队》、《海防大队之歌》、《梁弄之战》、《浙东人民的救星》、《海滩平原是我们的宿营地》、《打通浙东浙西》等许多歌曲。还有运用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填入新词的《浙东反内战五更调》、《四明山上升太阳》、《山湾里面出英雄》。限于敌后斗争的艰苦环境,美术工作者难以从事油画、国画等创作,便致力于漫画、连环画、版画和宣传画,他们深入农村、连队,创作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具有代表性的木刻连环画《血战大鱼岛》,不仅在《战斗报》刊登,还出单行本;类似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也在《新浙东报》连载。
对“的笃戏”(越剧)的改革成效斐然,影响深远。“的笃戏”是源出嵊县,流行于浙东的地方戏曲剧种,亦称“女子文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浙东的广大群众爱看,男女老幼几乎都能唱上几句。如何利用它并加以改革,使之为抗战、为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个大局服务?区党委、行政公署领导认为,不仅要提倡更要实行改革。通过已经吸收的流行于浙东的草台班——高升舞台几位老艺人,招来演员进入社教队,又从浙东鲁迅学院和纵队政工队调入有文艺专长的同志,在现代越剧《桥头烽火》(作者周丹虹,笔名伊兵)的排演中,首创男女合演,打破了“女子文戏”的旧传统,大受工农兵的欢迎,也增强了对“的笃戏”改革的信心。以后,又编演了十几出反映现实斗争、生活气息很强的剧本,作者不仅有专业的,也有社教队的老艺人,连时任纵队秘书长的郭静唐(原国民党第三战区高级参议,爱国、进步人士)也主动为社教队创作了剧本《生死路》。在对“的笃戏”的改革中,团结、教育了一批老艺人,使旧戏班融入革命文艺团体,老艺人成为革命文艺工作者。越剧改革始于浙东抗日根据地,这是无可否认的。
浙东抗日根据地孤悬华中敌后,处于敌伪顽夹击之中,亟需与延安党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保持电讯联系。初建的浙东区党委千方百计建立了收录延安新华通讯社新闻电讯的电台,以求及时获悉来自上级的指示。电台平时收录新华社电讯,摘要编辑、油印八开四版的《电讯稿》,供领导阅读。不久,《电讯稿》改为《时事简讯》,增发区党委指导工作的文件、本地区的新闻,仍为油印,每期近千份,发至基层。1943年1月,新华社浙东支社(后改为分社)成立,兼负责《时事简讯》的编辑出版,由华中局调来的新华社华中分社和《新华报》编辑部副主任于岩任社长,而且组建了有编辑、记者、报务员和发行员组成的工作班子,促进了浙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根据地的扩大、巩固,在1944年4月,区党委组成以谭启龙书记为首,区党委委员何克希、张文碧、顾德欢,浙东纵队政治部宣教科长江岚参加的党报委员会,《时事简讯》改称《新浙东报》,为区党委机关报,由区党委宣传部长顾德欢兼任社长,于岩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初为每周两期,1945年改为日报,公开发行。至1945年10月1日第231期上刊发了《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宣告停刊,报社人员随军北撤。此外,浙东纵队办有《战斗报》、《战斗半月刊》、《战斗画刊》,区党委有党刊《团结》,行政公署出版了通俗报《大众报》、综合性文化月刊《东南文化》等等。在地区也办了些地方性报刊,金萧地区办过油印小报《团结抗日报》,四明地区创办了不定期刊物《学习与工作》,淞沪地区出版了《新华社简讯》。
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在区党委领导下,依据斗争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它在宣传、组织、领导浙东人民大众抗战,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浙东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严丹 最后更新:2023-01-07 14:22:32
特别说明:抗日战争纪念网是一个记录和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公益网站。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与网站的文/ 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科研之目的,如转载稿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本网及时撤除。以史实为镜鉴,揭侵略之罪恶;颂英烈之功勋,弘抗战之精神。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感谢您对抗日战争纪念网的支持。
纠错电话:0731-85531328、19118928111(微信同号)
下一篇:孤悬敌后的浙东抗日斗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战争纪念网.com 主办单位:长沙市抗战文化研究会
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5531328 手机:19118928111(微信同号) QQ:2652168198 E-mail:krzzjn@qq.com
湘公网安备43010402000821号 ICP备案号:湘ICP备18022032号 长沙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